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合集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练习题 古代汉语练习题(含答案)

王力古代汉语练习题 古代汉语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一)及答案古代汉语练习题(一)一、解释下列术语。

(每題3分,共12分)1、六书2、四体二用3、本义4、词义扩大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8分)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_________。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_________。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_________占多数。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_________。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每字0.5分,共10分)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十徒问既采马础鹿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每句1分,共13分)1、时: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④时与出游猎。

(《史记·吕太后本纪》)⑤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韩非子·心度》)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秋水》)2、间: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④遂与外人间隔。

(陶潜《桃花源记》)⑤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賈生列传》)⑥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代汉语练习题(带答案版)

古代汉语练习题(带答案版)

古代汉语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受”写作“授”不得分)2、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

3、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申义。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5、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6、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

7、通假字: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如:赵王少,不能蚤起。

蚤,通"早",早早地。

8、古今字: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

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莫\暮其\箕要\腰昏\婚9、破读字:一个字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

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

10、联绵字:联绵字,又叫联绵词、连语,就是指双音节的单纯词,两个音节表示一个语素,这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1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12、指事(要求举三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如:亦、本、末13、会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成一个新字,它们的意义组合表示该新字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

例如,“信”字由“人”、“言”组合,表示人言真诚无欺,有“诚实”之意;“休”字由“人”、“木”组合,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有“休息”之意。

1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古代汉语习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习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一、选择题:1.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成熟的隶书产生于秦代。

B.行书是由楷书发展而成的。

C.小篆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D.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2.下列四组字中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A.亦、寸、甘、下B.犬、上、本、州C.夕、末、刃、及D.未、又、曰、目3.“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中,“兵”的词义保留在下列成语中的是()A.先禮后兵B.窮兵黷武C.短兵相接D.兵不厭詐4.以下各项关于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一项是()A.獄:原义为“案件”,引申为“监狱”。

B.丈夫:原义为“成年男子”,引申为“女子的配偶”。

C.臭:原义为“气味”,引申为“难闻的气味”。

D.裁:原义为“裁衣”,引申为“裁断,裁决”。

5.下列各句中的“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的一句是()A.寡人之於國也,盡心为耳矣B.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奚谷,不知地之厚也。

C.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

D.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

6.下列句子,含有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一句是()A.脩道而不貳,则天下能禍。

C.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

C.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D.沛公旦欲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7.以下韵书中,作为近体诗押韵所遵循的诗韵、由南宋人根据唐诗用韵情况归并而成的一部是()A.《切韵》B.《廣韵》C.《平水韵》D.《中原音韵》8.下列句子中,“以”作连词,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 )A.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不忍殺之,以賜公。

B. 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

”C.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D.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

9.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許子奚爲不自織?B.沛公安在?C.且焉置土石?D.臣實不才,又誰敢怨?10.下列句子“責”用本义的一句是A.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字,都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 )A、條倍脩休B、特牧福祈C、盆簋益孟D、颖颍顿颈2、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阿)A 说——悦B 矜——鳏C 歌——謌D 昏——婚3、下列各组字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A )A 遁——遯B 脩——修C 辟——避D 罢——疲4、下列句子,有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 C )A 姜氏何厌之有?B 敢问何谓也?C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D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5、下列句子,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一句是(D)A 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B 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C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D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6、下列句子,具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句是(A )A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 从左右,皆肘之。

C 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

D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7、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B)A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B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 盍各言尔志?8、下列句子,“于”为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B )A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B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C 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D 百里奚举于市。

9、下列句子为判断句的一句是(D)A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B 是非君子之言也。

C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10、下列句子,属于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工具的一句是(A)A 惠等哭,舆归营。

B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11、下列各组汉字,都是形声字并且具有相同义符的一组是(C )A、陣都鄙隣B、树析休栔C、修脩儵倏D、胃肺膾炙12、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一组是(D )A、暱——昵B、翦——剪C、桀——揭D、赴——讣13 下列各组字,关系为通假字的一组是(A)A、知——智B、昏——婚C、雕——彫D、襍——雜14 下列句子,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B )A 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B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纪传体,司马迁,八书、世家。

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2.32.303.发音部位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1.战国末期,吕不韦,纪,论,览,八览,吕览2.32.303.发音部位二.选择题ADCBBCADDA三.概念题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 .2.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 ,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

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4.这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但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5.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鼻辅音[-m] 、[-n] 、[- ? ] 收尾的,叫“阳声韵” ;2.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 。

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4.正义:即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

唐人称“义疏”为“正义”,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

5.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清塞音[-p] 、[-t] 、[-k] 收尾的,叫:“入声韵”。

2.叠韵:双声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答案古代汉语,又称古文,是中国古代书面语言的一种形式,它与现代汉语在语法、词汇、句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下是一些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1. 请解释“之乎者也”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

2. 阅读以下古文段落,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 古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4. 请解释“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的特点,并给出例句。

5. 阅读以下句子,并指出其主谓宾结构:> 吾日三省吾身。

6. 古代汉语中的“意动用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7. 请解释“倒装句”在古代汉语中的作用,并给出例句。

8. 阅读以下古文段落,并指出其中的修辞手法:>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答案1. “之乎者也”是古代汉语中的虚词,用于句中起到停顿、连接或强调的作用。

“之”通常用来代指人或事物,“乎”、“者”、“也”多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判断或陈述。

2.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又时常温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范吗?”3.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用作使令的意思,使宾语做某事。

例如:“使”字,可以翻译为“让”或“使”。

4. “宾语前置”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宾语有时会放在动词之前,起到强调的作用。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吾身”就是宾语前置。

5. 主谓宾结构为:“吾(主语)日三省(谓语)吾身(宾语)”。

6. “意动用法”是指动词表示一种意向或愿望。

例如:“欲”字,可以翻译为“想要”。

7. “倒装句”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句式,主语和谓语的位置互换,起到强调或修辞的作用。

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桃之夭夭”就是倒装句。

8. 修辞手法包括排比和拟人。

“桃之夭夭”是排比,“灼灼其华”是拟人,将桃花比喻为有生命力的少女。

(完整版)古代汉语练习题(带答案版)

(完整版)古代汉语练习题(带答案版)

古代汉语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受”写作“授”不得分)2、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

3、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申义.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5、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6、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

7、通假字: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如:赵王少,不能蚤起。

蚤,通”早",早早地.8、古今字: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莫\暮其\箕要\腰昏\婚9、破读字:一个字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

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10、联绵字:联绵字,又叫联绵词、连语,就是指双音节的单纯词,两个音节表示一个语素,这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1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12、指事(要求举三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如:亦、本、末13、会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成一个新字,它们的意义组合表示该新字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例如,“信”字由“人”、“言"组合,表示人言真诚无欺,有“诚实"之意;“休"字由“人”、“木”组合,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有“休息”之意。

1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四组汉字中,均为形声字的一组是( )A、颖行路公B、裁毓戚修C、哀赖佞雒D、耆豪疆眉2、在商代金文中,字体笔画的明显特征是() A、线条笔画B、块面笔画C、平直笔画D、方折笔画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同括号内的字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A、尺虫隻之屈,以求信(伸)也。

B、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征)。

C、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丧期无(無)数。

D、他日发,则有馈其兄生鸟我(鹅)者。

4、下列工具书中,可查检《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的语句出处的是()A、《词诠》B、《辞通》C、《十三经索引》D、《四库全书总目提要》5、下列工具书中,收列材料遍及经、史、子、集,专门解释虚词的工具书是( ) A、《经传释词》B、《说文解字》C、《经籍篡诂》D、《助字辨略》6、《后汉书·斑超传》,“互抱超马脚不得行”句中,“脚"字的词义发展成今义,它的词义范围的变化属于()A、扩大了B、缩小了C、转移了D、没有变7、下列各旬中,“*”字用其本义的是( ) A、立名者,行之*也. B、(蔡茂)梦坐大殿,*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 C、譬众星之环*。

D、平原远而*目兮。

8、《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其中“辩”用的是( ) A、本义B、引申义C、假借义D、常用义9、在“既至匈奴,置幣遗单于”中,“幣”用的是()A、本义B、假借义C、今义D、引申义10、下列四句中,“且”作为副词,表示“将要”义的是( )A、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B、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C、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D、楚人尚在,君必左,元与王遇,且攻其右。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l、“贼”字的声符是 .2、“归还”的“归”的繁体是 .3、《国语·晋语》:“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献子执而戮之.”句中“干"字用的是它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论语•子路从而后》)
• •
丈人,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今专指岳父,词义范围缩小。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巫山、巫峡》)
.
响,古代指回声,今泛指声音,词义范围扩大。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
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词义程度古今不同,古义轻,今义重。
8.盖本不足以记斯楼。(汪琬《传是楼记》) .
本,指事字,本义是树根部,引申出“本来”、“原来”等含义。这里是本来的意思,为引 申义。
%1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A)组: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
间,参与。引申义。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史记•陈涉起义》)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
《说文解字》:“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 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
5.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柳宗元《钻斜潭西小丘记》)
• •
货,古有钱财、货币、出卖、货物等意义,今义为货物,词义范围缩小。
售,古义卖出去,今义卖,词义范围扩大。
6.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柳宗元《钻蠲潭西小丘记》)
•♦♦
所以,古代是词组,表示凭借、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结论等,今义是连词,用 于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引出结果或结论,词义范围缩小。
2.“为”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 出现。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 “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 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戮没”即被杀戮, “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
7.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
豪,形声字,从豕,高省声,本义是豪猪。豪猪的毛长而硬,有强横、不好惹等特点,故 引申出“有权势的”、“豪奢”的含义。这里的“豪"是豪华奢侈的意思,为引申义。
首,象形字,本义是头。后引申出“开端”、“第一”等含义。这里是首位、第一的意思, 为引申义。
10.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
间,中间。引申义。
(B)组
1.发使使燕。(《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
发,派遣。引申义。
2.途有饿孳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
.
发,发放仓粮赈济灾民。引申义。
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
.
发,射箭。本义。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战国策-齐策四》)
.
间,暗地里,秘密地。引申义。
3.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
间,缝隙,空隙。本义。
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间,小的,偏僻的。引申义。
5.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汪琬《传是楼记》) .
间,隔些时候。引申义。
6.对曰:“愿少间。"(《史记•淮阴侯列传》)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 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 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 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 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窒之战》)
.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屐。(《左传•窣之战》) .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 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
间,避开别人。引申义。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间,乘间,暗中。引申义。
8.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
间,破绽、漏洞,可以乘虚而入的空子。引申义。
9.韩信使人间视。(《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
间,秘密地,暗地里。引申义。
10.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老子•第三十九章》)
.
发,震动,爆发。引申义。
A解释下列各句中加△词或词组,并说明它们古今意义的变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词 义的扩大、缩小,哪些是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化(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 点):
1.饮于河渭。(《山海经•夸父逐日》)
.
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
英,形声字,从州 央声。本义是花。这里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英”的本义。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范仲淹《岳阳楼记》)
• •
景,形声字,从日,京声。本义是日光。这里的“景明”即阳光明亮,用的是本义。
惊,形声字,繁体字从马,敬声。本义是马受惊。这里用于形容波浪,为引申 义。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 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三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 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
购,古义悬赏征求,今义购买,词义范围扩大。
10.则又跄伏穷山僻壤之中。(汪琬《传是楼记》)
穷,古义指不通达,今义贫穷,词义范围转移。
练习二
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 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上册)
练习一
%1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 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 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 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 “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 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1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 义?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 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 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 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曹子手剑而从之。” “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 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 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 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又如《蝮蛾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 高其位,大其禄。”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 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集,会意字,从木从隹。本义是鸟聚集,这里说沙鸥飞落在一起,用的是本义。
锦,形声字,从帛金声。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引申出色彩艳丽义。这里用来形容鱼的 色彩艳丽,用的是引申义。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水经注•巫山、巫峡》)
.
旦,会意字,日在地平线上,本义是早晨。这里的“霜旦”即有霜的早晨,用的是本义。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 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 “共同"义,是引申义。
遭,古义为遇上时机,今义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词义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褒 义,今贬义。
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排,古义冲击,今义排列。词义转移。
8.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范仲淹《岳阳楼记》)
• •
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词义转移。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词义范围扩大。
9.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汪琬《传是楼记》)
.
发,启封。引申义。
5.夫焦短发于南海。(《庄子•秋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