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一册期末试题与答案
大一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

大一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选择题1.下列哪个词语在《论语》中的用法与现代用法差异最大? A. 君子 B.贤者 C. 士人 D. 儒生答案:C2.《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诗歌集,下列哪个选项描述了《诗经》的特点? A. 反映了商代社会的风尚和人民的生活 B. 描绘了周朝王室的荣耀和壮丽 C. 表达了战国时期诸侯的争斗和纷争 D. 记载了隋唐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发展答案:A3.以下哪个历史事件对于古代汉语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A.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 B.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文字统一 C.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D.清朝康熙时期的字典编纂答案:B阅读理解根据以下古代汉语文段回答问题:田中有禾,自旦至昧。
谁谓尔亡?自旦至昧。
昧者不明。
禾者何生?黍稷之类也。
谓黍稷之类也。
禾者既饱,黍稷既熟,独怀尔容。
谁谓尔雠,我乃大非。
尔雠我非,我生于斯。
4.上述文段中,“禾”和“黍稷”分别代表什么?答案:禾代表稻谷,黍稷代表小麦和谷子。
5.上述文段中描绘了怎样的情景?答案:田地中有丰收的庄稼,人们感到欣慰和满足,但也有人对这种幸福产生了忧虑和嫉妒。
问答题1.古代汉语有什么独特的语法特点?答案: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包括:词序灵活,没有固定的语序规则;缺乏时态和语气的明确表示;重音唯词义;语言简练,以简洁和意象为特点。
2.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案: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古代汉语的词汇更为古老和古朴,有一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鲜少出现;古代汉语的语法较为复杂,使用了大量的古语和文言词汇;发音方面,古代汉语的声调和音节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完成句子1.古代汉语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进行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_______的内涵。
答案:经典著作2.古代汉语学习的难点之一是语法的灵活性,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可能有不同的_______。
203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390)

203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390)203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390)一、填空题(16分) 1.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第一次解释了六书的含义。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讲的是造字法;转注、假借讲的是用字法。
2.古今汉语的词义差异可以从词义程度、词义范围、词的感情色彩三个方面来考察。
3.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主要的类型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用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4.词类活用是指在句子中临时改变词性、偶然用为别的词。
5.古今汉语在词义范围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方面。
二、解释句中黑体字(34分)(一)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和今义(20分) 6.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毙:垮台;死亡。
7.今日之战,寡人目亲伤。
亲:新;亲自。
8.卸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日:“余病矣!” 病:受重伤;生病。
9.其友竖谷阳奉卮酒而进之。
奉:捧;奉命。
10.责毕收乎,来何疾也?责:债务;责任。
11.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国:国都;国家。
1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安定;保卫。
1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葆。
丈人:老人。
妻子的父亲。
14.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揭:高举;揭发。
过:访问;经过。
(二)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c14分) 15.骖鲑于木而止。
木:树;本义。
16.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时:天时;引申义。
17.中御而从齐侯。
御:驾车;本义。
18.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本义。
19.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池:护城河;本义。
20.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益:增加;引申义。
2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城:城墙;本义。
三、说明下列句中的语法问题(30分)(一)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说明活用作什么,什么意义(18分)22.逐之,三周华不注。
古代汉语第一册期末试题与答案

古代汉语第一册期末试题与答案古代汉语试题(A)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1.许慎六书“假借”的定义___本无其字,以声托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古文献材料可以证明的本来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
3.异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字__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___字形______。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著的_____________《说文解字》____。
6.判断句是以____________名词或名词性词组___作谓语。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_____是__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_左传______。
9.“莫”的本义是___日落___,“莫”的今字是_暮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雉:量词,长三丈,高一丈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诸:这事到(之于)。
兼词。
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语气词,表反问。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外交使者名词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兼词于之。
在那里。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能助动词7.贼民之主,不忠。
贼:杀害动词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殿:镇守。
动词。
9.虽然,必告不谷。
不谷:不谷:我。
谦词。
10.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称:推荐。
动词。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过:拜访。
动词。
1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打开动词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顾:回头动词14.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诚:如果。
(假设)连词。
1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儿子。
名词。
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古代汉语(1)》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1)》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1)》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20分)
1.汉代的--------在《说文解字》中第一次解释了六书的含义。
六书中的---讲的是造字法;一-----讲的是用字法。
2.古今汉语的词义差异可以从_______ _来考察。
3.通假字是________;假借字是——
4.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主要的类型有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30分)
(一)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和今义:(18分)
1.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
2.赦之,以劝事君者。
3.薛谭乃{射求反。
4.人幄中闻酒臭而还。
5.厉王虐,国人{舅王。
6.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7.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
欲负而走。
(二)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12分)
1.流水暴益,荆人弗知。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3.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4.出跳乎井干之上。
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6.庄公寤生,惊姜氏。
三、说明下列句中的语法现象(30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说明活用作什么,什么意义:(18分)
1.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2.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古代汉语第一册期末试题与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代汉语试题(A)一.填空题(每空 2 分,10 空,共 20 分)1.许慎六书“假借”的定义本无其字,以声托事。
2.本义上古文献材料可以证明的本来含义。
3.异体字音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字。
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字形。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
6.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_左传。
9.“莫”的本义是日落,“莫”的今字是_暮。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 1 分,共 20 题,共 20 分)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雉:量词,长三丈,高一丈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诸:这事到(之于)。
兼词。
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语气词,表反问。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外交使者名词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兼词于之。
在那里。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能助动词7.贼民之主,不忠。
贼:杀害动词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殿:镇守。
动词。
9.虽然,必告不谷。
不谷:不谷:我。
谦词。
10.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称:推荐。
动词。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过:拜访。
动词。
12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打开动词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顾:回头动词14.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诚:如果。
(假设)连词。
1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儿子。
名词。
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茍:随便、随意。
形容词。
17.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
归:馈(赠送)。
动词1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
庠序:学校。
名词。
19.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艺:种植。
动词。
20.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表现动词三.指出下列句子类型,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等(每题 1 分,20 题,共 20 分)1.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判断句2.制,严邑也。
古代汉语第一册期末试题与答案

古代汉语第一册期末试题与答案(请注意,本文以问卷形式呈现试题,并附上相应的答案。
)试题一:注音识字请根据注音,写出对应的字。
1.ㄍㄨㄟ答案:归2.ㄑㄋㄧㄊ答案:禽3.ㄕㄣ答案:神4.ㄊㄨ答案:兔5.ㄧㄝˇ答案:叶试题二:填空练习请根据句意,填入合适的词语。
1.杜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具有深邃的______。
答案:哲理2.《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巨著,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______。
答案:作3.这部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韧______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答案:性4.古代汉语中的“士”是指有______的人,他们通常在文学、军事等方面有出色的表现。
答案:才能5.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形象生动的______,他有超强的武功和靈活的智慧。
答案:角色试题三:古文阅读请根据上下文,选择正确的句子来补全篇章。
大厦之将倾,_____之舟中;病于_____,然有_____之毁心。
磨敝于_____,忠信之躯存。
盖将恐乎人知之哉!答案:千钧一发,腐朽,善疑者,百炼之铁,试题四:古文翻译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闻道,夕可死。
答案:早上听到真理,晚上也可痛痛快快地去死。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答案:不亲自经历登上高山,就无法体会到天空的高远。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不要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试题五:成语运用请根据句意,选出合适的成语填入句中。
1.他凭借着出色的才华一跃而_____,成为社会上一个备受瞩目的人物。
答案:一飞冲天2.这位导演一直追求艺术的_____,在电影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答案:至高境界3.面对困难,他总是_____,充满信心地面对挑战。
答案:屹立不倒试题六:别字辨析请根据词语的意思,选出正确的汉字。
答案:靡2.混____答案:淆3.簇____答案:促4.灭____答案:蔑5.琐____答案:琢答案:试题一:1.归2.禽3.神4.兔5.叶1.哲理2.作3.性4.才能5.角色试题三:千钧一发,腐朽,善疑者,百炼之铁,试题四:1.早上听到真理,晚上也可痛痛快快地去死。
古代汉语第一册期末试题与答案说课讲解

古代汉语第一册期末试题与答案古代漢語試題(A)一.填空題(每空2分,10空,共20分)1.許慎六書“假借”的定義__本無其字,依聲託(托)事__。
2.本義__詞的本來意義,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__。
3.異體字__音義完全相同而形體不同的字__。
4.文字學家辨別漢字的本義主要依靠漢字的__字形_。
5.我國第一部字典是東漢許慎著的_《说文解字》_。
6.判斷句是以__名词或名词性词组_作謂語。
7.上古漢語判斷句很少用判斷詞__是_來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鄭伯克段于鄢》選自《十三經》中的_《左传》__。
9.“莫”的本義是(暮)傍晚_,“莫”的今字是_暮_。
二.解釋下列詞語意義並指出詞性(每題1分,共20題,共20分)1.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雉:長三丈,高一丈。
量詞2.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諸:這事到(之於)。
兼詞3.一之爲甚,其可再乎?其:难道,语气词4.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行李:外交使者。
名詞5.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
焉:到那(於之)。
兼詞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克:能夠。
助動詞7.賊民之主,不忠。
賊:殺害。
動詞。
8.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鎮守。
動詞。
9.雖然,必告不穀。
不穀:我。
謙詞。
10.晉侯問嗣焉,稱解狐。
稱:推荐。
動詞。
11.於是乘其車,揭其劒,過其友。
過:拜訪。
動詞。
12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
發:打開。
動詞。
13.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顧:囬頭看。
動詞。
14.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
誠:如果。
(假設)連詞。
15.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兒子。
名詞。
16.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茍:隨便、隨意。
形容詞。
17.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
歸:饋(贈送)。
動詞18.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
庠序:學校。
名詞。
19.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
藝:種植。
動詞。
20.徴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徴:表現,显露。
動詞。
三.指出下列句子類型,如判斷句、賓語前置句、被動句等(每題1分,20題,共20分)1.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1)》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2390)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1)》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2390)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30分)1.“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对该句中“余”字的分析正确的是()oA.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B.人称代词,在句中作前置的宾语C.副词,意思是“多"2.下列三句中,用作前置宾语的“安”字应是()oA.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B.既来之,则安之。
C.方此之时,尧安在?3.古代汉语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前面加上否定副词()。
A.不是B.非C.是4.甲骨文“朱”字形,采用的是()造字法。
A.象形B.会意C.指事5.()是我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
A.《康熙字典》B.《说文解字》C.《方言》6.下面不属于构成异体字条件的是()。
A.声音相同B.意义相同C.形体相近7o “邹忌惰八尺有余,而形貌吠丽。
”该句中的通假字()oA.惰A.貌C.吠8.“师退,次于召陵”(《齐桓公伐楚》)中“次”可译为()oA.驻扎B.停?白C.动作或行为的次数9.“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左传•成公二年》)该句中“饮”指()A.饮用的泉水B.饮料C.饮水10.“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指示”是()A.同义复音词B.偏义复音词C.两个单音词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5题20分)11.下列各句中,不含有宾语前置现象的句子是()。
A.吾子与子路孰贤?B.之二虫,又何知?C.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
D.颖考叔日:“敢问何谓也?”12.叙述句一般是以()作谓语的句子。
A.动词B.动词性词组C.代词D.名词13.“随亡于荆,吴饼于越。
”(《韩非子•说疑》)关于此句表述正确的是()o Ao上述两个分句都是被动句B.两个“于”都是都只是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Co “荆”和“越”都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D.“亡于荆”等于说“被荆亡”,“饼于越”等于说“被越饼”关于古白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古代漢語試題(A)一.填空題(每空2分,10空,共20分)1.許慎六書“假借”的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異體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學家辨別漢字的本義主要依靠漢字的_________。
5.我國第一部字典是東漢許慎著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斷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謂語。
7.上古漢語判斷句很少用判斷詞_______來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鄭伯克段于鄢》選自《十三經》中的_______。
9.“莫”的本義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釋下列詞語意義並指出詞性(每題1分,共20題,共20分)1.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雉:2.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諸:3.一之爲甚,其可再乎?其:4.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行李:5.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
焉: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克:7.賊民之主,不忠。
賊:8.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9.雖然,必告不穀。
不穀:10.晉侯問嗣焉,稱解狐。
稱:11.於是乘其車,揭其劒,過其友。
過:12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
發:13.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顧:14.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
誠:15.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16.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茍:17.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
歸:18.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
庠序:19.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
藝:20.徴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徴:三.指出下列句子類型,如判斷句、賓語前置句、被動句等(每題1分,20題,共20分)1.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2.制,嚴邑也。
3.虢,虞之表也。
4.吾乃梁人也。
5.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6.百乘,顯使也。
7.郤克傷於矢。
8.君能補過,袞不廢也。
9.故不能推車而及。
10.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11.君何患焉?12.許子奚爲不自識?13.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14.姜氏何厭之有?15.“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其是之謂乎?16.爾貢苞茅不入,無以縮酒,寡人是征。
17.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18.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
19.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20.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所活用的詞(如果有多個全部指出),並解釋詞義(每題2分,10題,共20分)1.晉靈公不君。
2.從左右,皆肘之。
3.鄂侯爭之急,辯之急,故脯鄂侯。
4.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5.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6.君子正其衣冠。
7.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8.不食三日矣,食之。
9.晉侯飲趙盾酒。
10.夫人將啓之。
五.先標點,然後翻譯下面2段短文(每段10分,共20分)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
君將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圗也;蔓草猶不可除,况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
公賜之食。
食舎肉。
公問之。
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羮。
請以遺之。
”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
”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公從之。
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
”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
”遂為母子如初。
古代漢語試題(A)參攷答案及評分標準一.填空題(每空2分)1.本無其字,依聲託(托)事。
2.詞的本來意義,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義。
3.音義完全相同而形體不同的字。
4.字形5.《說文解字》6.名詞或者名詞性詞組7.是8.《左傳》或者《春秋左氏傳》9.暮(傍晚),暮二.解釋下列詞語意義並指出詞性(每題意義0.5分,詞性0.5分)1.雉:長三丈,高一丈。
量詞。
2.諸:這事到(之於)。
兼詞。
3.其:難道。
語氣詞。
4.行李:外交使者。
名詞。
5.焉:到那(於之)。
兼詞。
6.克:能夠。
助動詞。
7.賊:殺害。
動詞。
8.殿:鎮守。
動詞。
9.不穀:我。
謙詞。
10.稱:推荐。
動詞。
11.過:拜訪。
動詞。
12.發:打開。
動詞。
13.顧:囬頭看。
動詞。
14.誠:如果。
(假設)連詞。
15.息:兒子。
名詞。
16.茍:隨便、隨意。
形容詞。
17.歸:饋(贈送)。
動詞。
18.庠序:學校。
名詞。
19.藝:種植。
動詞。
20.徴:表現,显露。
動詞。
三.指出下列句子類型,如判斷句、賓語前置句、被動句(每題1分,20題,共20分)1.判斷句 11.賓語前置句2.判斷句 12.賓語前置句3.判斷句 13. 賓語前置句4.判斷句 14賓語前置句5.判斷句 15賓語前置句6.判斷句 16賓語前置句7.被動句 17賓語前置句8.被動句 18賓語前置句9.被動句 19賓語前置句10.被動句 20賓語前置句四.指出下列哪個詞(如果有多個全部指出)活用哪類,並解釋詞義(每題2分,10題,共20分)指出具體活用1分,解釋詞義1分。
1.君:名詞用作動詞。
行君道。
2.肘:名詞用作動詞。
用肘擊。
3.脯:名詞用作動詞。
做成幹肉。
4.芻、蕘、雉、兔:名詞用作動詞。
打草、打柴、捕獲雉、捕獲兔。
5.侯:名詞用作動詞。
封為侯。
6.正:形容詞作使動。
使……耑正。
7.來:形容詞作使動。
使……到來。
8.食:及物動詞作使動。
使……吃(饭)。
9.飲:及物動詞作使動。
使……喝。
10.啓:為動用法。
为……打开。
五.标点5分,翻译15分,共20分。
关键之处没有翻译出来或者错误扣1分。
祭仲说:“都市的城墙超过了一百雉,便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大城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得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京城的城墙不合法度,不是先王的制度,您将忍受不了。
”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又怎能避开祸害呢?”祭仲说:“姜氏那里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给她安排个地方,不要使她的势力滋长蔓延开来;要是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野草尚且难以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了不义的事,一定自取灭亡,你暂且等着吧。
”潁考叔是在潁谷主管疆界的官,听到这件事,去给庄公进献物品。
庄公给他吃的,他吃时把肉留着。
庄公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孝敬她的食物都吃过了,就是没有吃过国君的菜羹,请您让我把它带回去献给母亲。
”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献食物,我却没有啊!”潁考叔说:“敢问这话怎么说?”庄公说明了事情的缘由,并且告诉了他自己后悔。
潁考叔回答说:“您何必为这件事情忧虑呢?如果挖地见到了泉水,再打一条隧道在里面相见,还有哪个说不对呢?”庄公听从了他的意见。
庄公走进地道时赋诗说:“大隧里面,多么快乐啊!”姜氏走出地道时赋诗说:“大隧外面,多么舒畅啊!”于是母子便像从前一样。
古代漢語試題(B)一.填空題(每空2分,10空,共20分)1.許慎六書形聲的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申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國文字學家辨別漢字的本義主要依靠______________。
5.秦漢之間的____________是我國第一部同義詞詞典。
6.复合偏義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馮諼客孟嘗君》選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吾何愛一牛?”中的“愛”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
9.“反”的今字是________________。
10.“析”的本義是_________,如“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二.解釋下列詞語意義並指出詞性(每題1分,20題,共20分)1.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斃:2.楚子使屈完如師。
如:3.虢,虞之表也。
表: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
微:5.宣子田於首山。
田:6.三周華不註。
周:7.重為之禮而歸之。
為:8.立其子,不為比。
比:9.辭曰:“責收畢,以何市而反?”責:10.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息:11.此時魯仲連適遊趙,會秦圍趙。
適:12.入而徐趨,至而自謝。
謝:13.就有道而正焉。
就:14.河東凶亦然。
凶:15.以若所為,求若所慾,猶緣木求魚。
木:16.以齊王,猶反手也。
反:17.有為神農之言者,自楚之滕。
為:18.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暴:19.徴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喻:20.輔之翼之,使得之。
翼:三.指出下列句子類型,如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等(每題1分,20題,共20分)1.敢問何謂也?2.豈不穀是爲?3.先君之好是繼。
4.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5.棄人用犬,雖猛何為!6.郤克傷於矢。
7.是吾師也,若之何毁之?8.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
9.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10.其南陵,夏后臯之墓也。
11.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
12.乃臣所以爲君義也。
13.百里奚舉於市。
14.舜發於畎畝之中。
15.傅説舉於版築之間。
16.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17.滕君,則誠賢君也。
18.子誠齊人也。
19.又誰敢怒?20.其誰敢德?四.指出下列句子中所活用的詞是何活用,並解釋其意義(每題2分,10題,共20分)1.提彌明死之。
2.師還,館於虞。
3.左右以君賤之,食以草具。
4.夫子式而聽之。
5.殺雞為黍而食之。
6.陃夏馭齊侯。
7.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8.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9.若仲子者,蚓而後充其操者也。
10.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五.翻譯下面2段短文(每段10分,共20分)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
執事不以釁鼓,使歸即戮,君之惠也。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兩釋纍囚以成其好。
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王曰:“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
”孟子曰:“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
雖然,仲子惡能亷!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
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黄泉。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盜跖之所築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
”古代漢語試題(B)參攷答案及其評分標準一.填空題(每空2分,10空,共20分)1.以事為名,取譬相成。
2.從本義派生出來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