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20166复习提纲
《概论》考试大纲及答案

《概论》考试大纲及答案第一篇:《概论》考试大纲及答案毛邓三概论A1复习大纲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科学内涵、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及其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践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设社会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答:形成背景: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其根本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现实基础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重要借鉴是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概论”复习提纲

“概论”课复习提纲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基本要求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3、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区别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5、目前我国最大的实际6、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7、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8、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9、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10、中国的政体、政党制度各是什么。
11、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最终决定因素12、台湾问题的实质13、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14、新时期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15、中共三大优良作风16、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实行的利润分配政策1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18、中共的性质1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20、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2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2、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23、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落脚点24、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26、三大法宝27、何谓新型工业化道路28、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及其选择29、人权的理解30、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31、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经验32、如何理解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34、“三个有利于”的内容35、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世界格局的特点36、党建的重要性37、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3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39、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必然性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包括的内容4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42、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44、新时期,我国人民军队的使命45.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46.“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
47.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48.我国文化建设的作用、现状各是什么?49.我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50.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5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52.改革开放以来,出现新的社会阶层是指那些人。
53.如何维护世界的和平?54.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概论下复习提纲

概论专科复习大纲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依据
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体现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及作出经济体制改革决议的会议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九章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我国的国体及政体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我国国家政权的组织活动原则
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及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科学内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
第十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广义文化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十二章
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一纲四目的科学内涵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
第十三章
正确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及基本目标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力量
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正确理解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2016年版的概论课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提纲

《概论》课自主学习提纲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3.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与历史地位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简称“四个全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目标与举措的辩证统一,全局与重点的有机结合,“四个全面”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发展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
建成全面小康、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不仅勾画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也勾画出了“第二个一百年”目标中的中国未来蓝图。
6.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前途和步骤3.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4.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6.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5.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实践中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倾向的过程中形成的。
它是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自主的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016毛概复习提纲

2016年毛概考点梳理(2015修订版)1.马克斯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第二,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P8-9)第一,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
第二,马列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理论根源。
第三,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阶级基础。
第四,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是其形成的实践基础。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P57-62)(1)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3)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中国共产党也在自身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包含的两个联盟(P59)从总体上讲,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心理学概论复习提纲

《心理学概论》各章复习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性质1、认知过程2、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特征4、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借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及动物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心理学分支。
5、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自然科学的性质,可从研究对象、历史渊源和研究方法方面得到说明。
6、自然科学研究的属性社会科学的性质,如社会、管理、消费心理学都强调对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对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历史背景等社会状况进行研究。
7、心理学的超科学的人文性质超科学的人文性质,研究人的幸福感、美感和价值观等主观性很强的问题。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及其特点、分类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者创造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并对其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
2、个案研究法及其分类个案研究法,把任何社会个体,包括个人与社会群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以这些单位的某一个或几个特性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相关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是对个体进行直接研究的方法。
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可将个案研究法分为以个人为单位的个案和以社会群体为单位的个案两种类型。
3、抽样的方法4、内省法及其分类内省法,是依靠对自己意识经历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它是心理学家们最早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5、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避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伤害,不能强迫被试参加研究或实验,严格保护和尊重被试的个人隐私。
凡是有可能引起持久危害的东西都不能对被试进行实验,即使被试同意,也不应该让其在有潜在危害的条件中接受实验。
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流派1、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及冯特的主要贡献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精神动力学派以及弗洛伊德的主要研究成果精神动力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于1896年创立,被成为“心理学界的第一势力”。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概论》课程复习提纲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概论》课程复习提纲1、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2、题型:单选题1×25=25分;判断题1×15=15分,多选题2×5=10分;简答题3×6=18分;材料题1×14=14分;论述题2题(8+10)=18分(1)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251(2)为什么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293-295(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是什么?303-305(4)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367-369(5)“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指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三大外交政策是什么?327(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191(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330(8)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236(9)为什么要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233(10)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48(11)如何处理“先富”与为“共富”的关系?195-197(12)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284(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251(14)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328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
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里,中国受尽了列强的欺辱。
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15)如何认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概论复习提纲

《概论》课重难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5.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3.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社会的国情和主要矛盾;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内容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特点和意义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意义2.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4.“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的演进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
3、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3、怎么看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5、科学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2.中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3.为什么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论期末复习提纲(2015-16下)
题型
辨析题 6*5分=30分
简答题2*5分=10分
材料分析题2*10分=20分
问答题15+25=40 分
复习提纲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3、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及其正确理解
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7、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8、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9、改革的性质与目的
10、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
11、全面深化改革应处理好哪些方面的重大关系
1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政策取向
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及其意义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17、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如何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新常态
18、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要素
19、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及其主要任务
20、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和践行机制
22、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的主要原则
23、现阶段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以及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要求
24、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基本国策
25、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实质
2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7、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主要内涵
2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29、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30、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主要精神
31 建设文化强国、网络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性及其总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