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P快速收敛技术白皮书
华为电信级组播解决方案

近年来,基于IP技术的各类视频应用发展很快,如BTV、视频会议、远程教学、网络游戏、股市行情实时发布、网络广播、协同计算、手机电视等,视频业务已经继语音业务之后,成为运营商的下一代高价值业务。
在视频业务中,BTV、远程教学、股市行情、网络广播、手机电视等流量都具有点对多点、单向接收为主的特点,因而特别适合采用组播技术来下发流量以节省带宽。
目前,现网IP组播的实现主要基于两套技术组合,一套以PIM-SM和IGMP v1/v2协议为核心,配以IGMP Snooping、IGMP mapping、MSDP、MBGP,形成从组播树建立、二层组播转发与控制、到跨自治系统组播在内的完整解决方案;另一套以PIM-SSM和IGMPv3协议为核心,配以IGMP Snooping和MBGP,同样可以构成包括组播树建立、二层组播控制、跨自治系统组播在内的完整解决方案。
但是这些仅仅基于传统IP组播技术的解决方案都存在着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视频业务与语音业务同属高实时性业务,对网络的可靠性、丢包率、延时、延时抖动都很敏感,而且视频流对网络带宽的需求要比语音流大得多,因此视频业务对网络可靠性、QoS保证的要求也较语音更为严格。
但是传统IP组播用UDP报文封装应用层数据,在传输层不提供任何可靠性保证,而且组播路由依赖于单播路由,收敛速度慢,缺乏对关键节点的保护机制,一旦节点或路径发生故障,恢复时间可能长达几十甚至上百秒,另外,传统IP组播技术在QoS、安全性、可管理性等方面也没有作任何考虑,因此传统组播技术无法满足电信级运营的要求,如果要在多业务IP承载网中应用组播技术开展视频业务,那么我们就必须对组播技术进行一系列改进。
华为提出的“电信级组播”,就是一个能够完整地解决组播可靠性、QoS保证、安全性、可管理性问题的完整解决方案。
组播可靠性在可靠性方面,组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类,即:组播树上发生路径或节点故障时的快速收敛,以及DR、RP、Source等关键点的快速保护倒换。
H3C、锐捷路由参数

RT-SIC-1SAE
1端口增强型同/异步串口接口模块
RT-SIC-1AM
1端口模拟调制解调器接口模块
RT-SIC-2AM
2端口模拟调制解调器接口模块
RT-SIC-1BS
1端口ISDN基本速率S/T接口模块
RT-SIC-2BS
2端口ISDN基本速率S/T接口模块
RT-FIC-1E1
1端口CE1/PRI接口模块
RT-FIC-2E1
2端口CE1/PRI接口模块
RT-FIC-4E1
4端口CE1/PRI接口模块
RT-FIC-8E1(75)
8端口E1接口模块(75ohm)
RT-FIC-1E1-F
1端口非通道化E1接口模块
RT-FIC-2E1-F
2端口非通道化E1接口模块
IP路由
静态路由
动态路由协议:RIPv1/v2、OSPFv2、BGP、IS-IS
路由迭代
路由策略
ECMP(等价多路径)
UCMP(非平衡链路负载均衡)
IPv4组播
IGMPv1/v2/v3
IGMP Snooping
PIM-DM、PIM-SM、PIM-SSM
MSDP
MBGP
组播静态路由
组播主机跟踪功能
IP应用
RT-FIC-8ASE
8端口异步串口接口板
RT-FIC-16ASE
16端口异步串口接口板
RT-FIC-4BSE
4端口增强型ISDN S/T接口板
RT-FIC-1POS
1端口POS接口模块
RT-FIC-1cPOS
1端口cPOS接口模块
RT-FIC-1AMM
1端口ATM/155M多模光接口模块(SC)
7750&7710产品介绍-v2

对承载网的可运营可管理要求
快速提供业务
智能故障、设备管理 智能业务统计流量分析 全面的安全管理
对承载网QoS的要求
端到端带宽保证 承载网时延≤40ms;最低要求≤100ms 承载网时延抖动≤10ms;最低要求≤20ms 丢包率≤0.1% ;最低要求≤1%
PE Router
Switch Fabric / CPU 模块架构
SF/CPM A
Switch Fabric A
FRMR
CPM complex A T Chip Q Chip
Alcatel 7750 SR: 模块化接口
模块化设计 混合-和-匹配式接口类型, 优化插槽利用率的 速率和传输范围 贯穿7750SR产品线的MDA/SFP的便利性最大限 度的保护了投资 热插拔MDA和光器件 丰富的连接性选项
领先的端口密度
丰富的 ATM, SONET/SDH 和 Ethernet MDA 连 接性的选择 任何 业务/任意接口
,Belgium
比利时安特卫普 Russia俄罗斯圣彼得堡 Canada加拿大渥太华
St Petersborg
Ottawa
Marcoussis,France
法国Marcoussis US美国普莱诺
Stuttgart,Germany
德国斯图加特
Plano
Shanghai,China 中国上海
Search/ Control Memory
Search/ Control Memory
Programmable Packet Processor
Programmable Packet Processor
CAM
P
OSPF协议概述

OSPF协议概述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一种用于内部网关协议(IGP),常用于大型企业网络或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路由器之间的通信。
它是一个开放的标准协议,由RFC 2328定义。
OSPF协议的设计目标是提供一个可扩展、灵活且稳定的路由协议,以适应复杂网络环境。
它采用链路状态路由算法,通过建立拓扑数据库来计算最短路径,并更新路由表。
OSPF协议的核心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邻居关系建立:OSPF协议使用Hello报文来发现相邻路由器,并建立邻居关系。
通过交换Hello报文,路由器可以确认邻居的可达性,并协商参数,如路由器ID、优先级等。
2. 拓扑数据库构建:邻居关系建立后,路由器会交换链路状态更新(LSU)报文,其中包含链路状态信息。
每个路由器会根据收到的LSU报文更新自己的拓扑数据库,记录网络中所有路由器和链路的状态。
3. 最短路径计算:根据拓扑数据库中的信息,每个路由器使用Dijkstra算法计算出到达目的地的最短路径。
计算结果存储在路由表中,用于转发数据包。
4. 路由表更新:当拓扑数据库发生变化时,路由器会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OSPF协议使用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来支持更灵活的路由表更新。
5. 路由器类型:OSPF定义了不同类型的路由器,包括主干路由器(Backbone Router)、区域边界路由器(Area Border Router)和内部路由器(Internal Router)。
每种类型的路由器在拓扑数据库和路由表的更新过程中有不同的角色和责任。
6. 路由器优先级:OSPF协议使用路由器优先级来确定主备路由器。
具有更高优先级的路由器将成为主路由器,处理路由计算和更新任务,而具有较低优先级的路由器将成为备份路由器。
7. 路由器区域划分:为了提高扩展性和性能,OSPF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区域(Area)。
每个区域内部的路由器只需了解本区域的拓扑信息,而不需要了解整个网络的拓扑。
OSPF协议

OSPF协议简介OSPF(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GP),用于在大型企业网络或互联网中进行路由选择和转发。
它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被广泛用于构建大规模的自治系统(AS)内部的动态路由网络。
OSPF的目标OSPF的设计目标是实现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可靠性:OSPF通过在网络中交换链路状态信息,实现了快速的网络收敛和故障恢复,以确保网络的高可靠性。
2.可扩展性:OSPF能够适应大型网络的扩展需求,支持分层设计和分区,使得网络可以灵活地增长和调整。
3.快速收敛:OSPF使用最短路径优先算法(SPF)来计算路由,能够快速选择最佳路径,并在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迅速收敛。
4.灵活的策略控制:OSPF提供了多种策略控制机制,如区域(Area)、路由汇总(Route Summarization)、路由过滤(Route Filtering)等,使得网络管理员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的路由控制。
OSPF的工作原理OSPF协议通过建立邻居关系、交换链路状态信息、计算最短路径和更新路由表等步骤来实现路由选择和转发。
1.邻居关系建立:OSPF路由器通过发送Hello报文来探测与相邻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建立邻居关系。
邻居关系的建立是通过交换Hello报文和协商参数来完成的。
2.链路状态信息交换:建立邻居关系后,OSPF路由器将链路状态信息(LSA)广播给邻居路由器,用于描述自身的链路状态和拓扑信息。
3.最短路径计算:OSPF路由器使用最短路径优先算法(SPF)来计算到达目的网络的最优路径,并生成路由表。
4.路由表更新:OSPF路由器根据最新的链路状态信息更新路由表,并将更新的路由信息发送给邻居路由器。
OSPF的优缺点OSPF协议具有以下优点和缺点:优点:‑高可靠性和快速收敛:OSPF能够快速收敛,自动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并提供快速的故障恢复能力。
‑灵活的路由策略控制:OSPF支持多种路由策略控制机制,使得网络管理员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的路由控制。
云数据中心网络技术之ipfabric中igp与ebgp的应用

ip fabric的概述
• IP Fabric是一种新型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它采用无阻 塞、高性能的交换机和路由器,构建了一个具有高度可扩 展性和灵活性的网络平台。IP Fabric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和 服务质量(QoS),可以为不同应用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在 IP Fabric中,网络被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运行不同 的路由协议,从而实现了网络的层次化和模块化。
内容组织
• 本节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 • IGP在IP Fabric中的应用 • EBGP在IP Fabric中的应用 • IGP与EBGP的比较分析 • 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分享 • 总结和未来发展趋势
02
igp在ip fabric中的应用
igp的基本概念
Inter-Domain…
• IGP是用于在同一个域内的路由器之间路由信息的协议 。
安全性
• IG提高安全性。
03
ebgp在ip fabric中的应用
ebgp的基本概念
• EBGP(External Border Gateway
1
Protocol
• EBGP主要用于在两个不同路由器之间建立
2
邻居关系,并交换路由信息。
• EBGP使用TCP作为传输层协议,默认端口
THANKS 感谢观看
Open Shortes…
• OSPF是一种常用的IGP协议,它使用SPF算法来计算最 短路径,并使用分层路由的方式来减少路由信息的数量。
igp在网络中的应用
路由选择
1
• IGP用于在同一个域内的路由器之间交换 路由信息,以便它们能够计算到达其他域的
路径。
负载均衡
2
• 通过使用IGP,可以将网络流量分散到多 个路径上,以提高带宽和可靠性。
中国联通移动业务本地承载网局数据规范报告

中国联通移动业务本地承载⽹局数据规范报告内部资料注意保密中国联通移动业务本地承载⽹局数据规范(V2011.01)中国联通⽹络公司运⾏维护部⼆○⼀⼀年⼗⼀⽉前⾔为适应中国联通移动业务的不断发展和现⾏⽹络变化的需要,中国联通⽹络公司运⾏维护部组织⼴东、江苏、湖北、河北、四川、⼭东、⼴西等分公司编写了《中国联通移动业务本地承载⽹局数据规范(V2011.01)》,作为修改、制作现⽹数据的依据,并指导各省⼯程建设、局数据维护⼯作。
《中国联通移动业务本地承载⽹局数据规范(V2011.01)》(以下简称规范)涵盖了中国联通移动业务本地承载⽹络,包括分组域、电路域、⽆线的所有数通设备。
本《规范》的主要修订⼈为:胡⼴⾦、张欣、朱平、韦耀庭、郑圣、袁延彬、林波、崔萍、王向龙(排名不分先后)。
《规范》采⽤统⼀的版本编号,格式为“年+版本号”,如:V2011.01为2011年颁布的第⼀版中国联通移动业务本地承载⽹局数据规范。
此《规范》的解释权归中国联通⽹络公司运⾏维护部。
随着移动新业务的不断推出、技术的不断变化和现⽹⽹络资源的不断调整,《规范》将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以指导全国各省的维护⼯作。
⾃2011年12⽉1⽇起,凡超出本规范范围的局数据调整,由总部另⾏下发局数据调整通知。
分公司应按照总部⽹络公司运⾏维护部所发的局数据调整通知,进⾏相应的局数据修改⼯作。
本汇编截⽌时间为2011年11⽉15⽇⽬录⼀、⽹络结构规划 (7)1、组⽹结构及设置原则 (7)2、安全要求 (9)3、路由原则 (9)⼆、VPN规划 (10)1、概述 (10)1.1 本地移动承载⽹各业务VPN名称、QOS等级: (10)2、PS域相关接⼝ (11)2.1 Gn接⼝VPN (11)2.2 Gy接⼝VPN (12)2.3 Ga接⼝VPN组织 (12)2.4 IuPS接⼝VPN (12)2.5 PS域OMC VPN、路由器管理VPN (12)2.6 PS域Gb接⼝VPN (12)3、CS域相关接⼝VPN规划及原则 (13)3.1 Nc接⼝VPN (13)3.2 Nb接⼝VPN (13)3.3 Mc接⼝VPN (13)4、其他本地移动承载⽹VPN组织说明 (14)三、CE设备命名规范 (14)四、端⼝配置 (16)1、设备端⼝命名 (16)2、⽹络端⼝描述(NN电路) (16)3、⽤户端⼝描述(NI电路) (16)五、设备基本信息 (17)1、访问控制 (17)2、SNMP (18)3、时钟及NTP (18)4、系统⽇志 (18)5、其他 (18)6、MTU (18)7、POS (18)六、QOS 配置原则 (19)1、概述 (19)2、QOS要求 (19)2.1 QoS业务等级规划 (19)2.2 分类和标记 (20)2.3 QoS部署策略 (21)2.4 QoS安全 (22)七、路由转发 (22)1、ISIS (23)2、MP-BGP (24)3、OSPF (25)4、MPLS VPN (26)⼋、⽹络安全性部署 (26)1、设备级可靠性部署 (26)2、IGP快速收敛性技术和部署 (27)3、LDP快速收敛性技术和部署 (28)4、BFD快速检测 (28)九、相关编号计划 (29)1、IP地址 (29)2、AS划分 (29)3、RD值 (30)4、RT值 (30)⼀、⽹络结构规划此规范所述⽹络规划适⽤于中国联通移动⽹CS域(信令、媒体、⽹管)、PS域(Iu-ps、Iu-b、Gn、Gi、Gy、Ga、Gb、⽹管)本地业务承载⽹,以及中国联通移动⽹络后期⽹络演进的本地业务承载⽹;1、组⽹结构及设置原则本⽂中AR指⾻⼲IP承载B⽹(AS38351)设置在各省的接⼊路由器;业务接⼊路由器(CE)指局址内负责接⼊各类业务的路由器;汇聚路由器(MCE)指⽤于汇聚本地⽹业务流量并与⾻⼲IP承载B⽹互联的本地⽹出⼝。
中国移动IP承载网(培训学习)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IP地址规划核心思想-节点号
1、节点号是移动IP承载网项目IP地址规划的最核心元素 2、全网的CR、BR、AR设备都有自己的节点号 3、对于互连地址,节点号体现在第二和第三个字节;
对于loopback地址,节点号体现在第三和第四个字节
亮点: 角色决定地址,方便网络维护与故障排除
固定值
同级设备互连:从小到大分配
CR-BR(BR/AR)CR/BR-AR:从大到小分配 互连设备中的 小节点号 BR(BR/AR)-AR:从小到大分配(从.8/30开始分
配)
节点号小的设备侧分配奇数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ISIS总体规划
中国移动IP专用承载网域内路由协议继续采用IS-IS,CR、CR/BR BR、BR/AR、RR、AR等路 由器均属于ISIS Level 2;IP承载网CR/BR、CR、BR、BR/AR、RR、AR的Loopback地址和内部 互连地址由IS-IS统一承载,IS-IS不承载其它路由。
AR接入CR采用V-Homing的方式 软交换系统(UMG,SS)采用单归的方式接入到AR CR之间采用对称的完全网状连接方式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GP 快速收敛技术白皮书目录1前言 (1)2技术简介 (2)3关键技术 (3)3.1ISPF (3)3.2PRC (4)3.3智能定时器 (5)3.4链路状态信息快速通告 (6)4典型应用 (7)5结束语 (8)附录A 参考资料 (9)附录B 缩略语 (9)IGP快速收敛技术白皮书摘要:IGP快速收敛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它通过ISPF、PRC来实现单路由器上的路由快速计算,结合链路状态信息的快速通告、指数退避定时器等技术来实现整个网络的路由快速收敛。
本篇文档介绍了IGP快速收敛中所用到的先进技术,最后,阐明了快速收敛对于现代组网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快速收敛、ISIS、OSPF、ISPF、PRC、指数退避定时器、智能定时器1 前言如下图所示,在一台路由器上,路由系统中的路由收敛过程大致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1)IGP收到变化的链路状态报文;(2)IGP将变化的链路状态报文通告给邻居,并进行路由计算;(3)IGP根据计算结果向路由管理平面通告路由的变化;(4)路由管理平面将变化的路由下刷到FIB中,指导转发。
若要使得路由收敛的速度加快,就需要针对上述几个关键过程进行优化。
其中,IGP路由计算结果->路由管理平面->FIB的过程与软件系统的设计有关,不在本文的描述范围之内,可参阅相关的文档。
IGP快速收敛技术主要关注于链路状态信息的接收、发送,以及路由计算过程的优化。
其中路由计算的优化是重点。
目前的主流IGP协议(ISIS、OSPF)使用经典的SPF算法计算网络拓扑信息以及路由信息。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当链路状态信息(对应于ISIS协议中的LSP、OSPF协议中的LSA)发生变化时,整个网络拓扑以及路由需要全部重新计算。
对于现在的骨干网络,通常网络拓扑都比较复杂,路由量非常巨大,同时路由收敛性能要求也比较高。
这种情况下,全部网络信息重新计算一遍不仅消耗的时间长、收敛慢,而且会耗费大量的CPU资源,对网络设备以及软件系统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果是很少一点的网络信息变化而导致的全部重新计算,带来的消耗更是没有必要。
在这种情况下,IGP协议的快速收敛就体现出了其巨大的优势。
2 技术简介快速收敛是由多项技术结合而成的。
在路由计算方面,主要的思想就是“增量计算”(即,只计算变化的部分,而不是全部计算)。
SPF算法将整个网络信息分为两个部分(如下图所示):一个部分是网络的顶点(对应于网络中的路由器、共享网段)和边(路由器以及共享网段之间的链路)组成的网络拓扑;另一个部分是挂在顶点上的叶子(网段路由、主机路由)。
进行路由计算的路由器称为“根(ROOT)”;路由计算的第一步就是根据拓扑计算出以ROOT为根的一棵最短路径树,第二步就是根据最短路径树计算各个顶点上的叶子(路由)。
根节点顶点在最短路径树上的边不在最短路径树上的边叶子(路由)针对网络拓扑中的最短路径树的增量计算称为ISPF(Incremental SPF);而针对叶子(路由)的增量计算则称为PRC (Partial Route Calculate)。
“增量计算”能够极大地提高单路由器的计算性能,降低CPU负荷。
另一方面,普通的路由计算定时器一般在10秒时间间隔,也阻碍了路由计算的快速进行,因此定时器的优化也成为要点。
采用指数退避的形式来控制定时器的超时时间间隔从短间隔逐步增加到长间隔,可以有效的加快路由的计算速度,同时避免了短时间内进行多次的路由计算。
本文以下将这种定时器称为“智能定时器”。
在只有少量信息变化的情况下,如果要求整个网络的快速收敛,不仅要求单路由器的快速计算,同时还需要变化的路由信息能够快速的传播到整个网络中,采用“链路状态信息快速通告”的技术可以实现这一需求。
3 关键技术3.1 ISPF在SPF计算中,网络是由顶点(路由器以及共享网段)以及边(路由器之间以及与共享网段之间的链接)构成,最终形成一棵以计算路由器为根的最短路径树;而路由则是附着在树的顶点上的叶子。
ISIS以及OSPF协议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是自己特定格式的链路信息,这些信息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拓扑的情况以及路由与拓扑的关系,因此SPF必须通过全部的计算过程来确定最短路径树,并计算出路由。
但是,SPF并不保存这个计算结果;这样当有信息发生变化时,SPF只能再次全部重新计算一遍。
ISPF只处理网络拓扑的信息,即只负责计算出最短路径树。
通过重新组织链路信息,ISPF 形成了一个直接反映网络拓扑的“图”状数据库;而计算出的最短路径树则保存在这个“图”中。
当链路状态信息发生变化,ISPF会判断出哪部分网络拓扑受到了影响,从而只计算那些受到了影响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网络拓扑。
如下图所示:RTA为根节点(进行计算的路由器),链路RTC→RTF(红色的链路)的cost由3增长为5,那么受到影响的部分只有RTF、RTH两台路由器(红色圈中),而其他部分的路由器(黑色圈中)则没有受到影响。
ISPF会判断出这种影响范围,之后只计算更新RTF、RTH发布的路由。
网络拓扑变化的位置不同,收到影响的范围就不同,ISPF计算所消耗的时间就不同,所以,ISPF计算所消耗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即使是在相同的网络结构中。
当然,如果发生变化的是根节点的边(图中的RTA→RTB和RTA→RTC),那么受影响的范围就包括了整个拓扑,在这种情况下,ISPF相当于进行了全部重新计算。
3.2 PRC任何一条路由都是网络节点上的“一片树叶”,在SPF术语中称为叶子。
这个比喻很形象,同时也反映出了路由与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从根节点看,只要到网络节点的最短路径确定了,那么到节点发布的路由的最短路径也就确定了。
因此,PRC就是直接利用ISPF计算出的最短路径树来计算叶子路由的。
当有路由信息改变,PRC直接判断出那条路由(叶子)发生了变化,之后直接进行路由的选择与更新(基于现有的ISPF的计算结果)。
由于ISIS以及OSPF协议的链路信息格式的限制,路由信息与网络节点(发布路由器)之间的关系并不直接,不同发布者发布的相同路由直接也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PRC重新组织数据库。
如下图所示:一方面以“路由”为基点,将所有发布了这条路由的因素组织在一起,这样在计算路由时可以很直观的在所有因素中选择最佳路由;另一方面以“发布者”为基点,将这个发布者发布的所有路由都集结在一起,这样当ISPF宣布某个节点的最短路径发生变化时,这个节点发布的所有路由都会被直接的更新。
特别的,对于OSPF协议,这种数据库的组织方式还可以方便的实现Transit Area的Summary路由(第三类以及第四类)更新过程,而不用重新进行整个区域的计算。
详细的Summary路由计算过程、以及Transit Area的更新过程请参见“RFC2328”。
3.3 智能定时器为了能够快速响应网络信息的变化,同时由不会过于频繁的进行路由计算,采用了“智能定时器”的技术。
所谓“智能定时器”,是指能够根据预先配置的参数,依照指数退避的规律动态的改变时间间隔的定时器。
智能定时器有三个可配置的参数:初始时间间隔、递增时间间隔、最大时间间隔。
定时器最初的时间间隔就是“初始时间间隔”,第二次的时间间隔则是“递增时间间隔”,之后每次的时间间隔都会是前一次的2倍,即“递增时间间隔”×2n,直到到达“最大时间间隔”为止。
通常情况下,“初始时间间隔”可以配置为10毫秒左右(或者小于10毫秒),可以快速响应突然的变化;“递增时间间隔”则可以设置在几十毫秒或者1秒的级别;“最大时间间隔”可以设置在5秒或者10秒的级别。
初始时间间隔递增时间间隔2×递增时间间隔最大时间间隔第一次计算请求第一次计算第二次计算请求第二次计算第三、四次第三次计算智能定时器是一个循环定时器,时间间隔不断增大。
一方面,他的初始时间很短,可以迅速响应网络变化;另一方面,他的时间间隔不断增加,可以防止频繁的网络变化导致的频繁的路由计算。
但是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智能定时器将被重置或者停止:(1) 时间间隔连续三次达到了最大。
如果此时有路由计算请求,那么下一次的时间间隔被重置为“初始时间间隔”;否则定时器被停止;(2) 新产生的路由计算请求与前一次路由计算的时间间隔超过了“最大时间间隔”,那么立即重置定时器的时间间隔为“初始时间间隔”;(3) 协议进程被RESET 。
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网络信息相对稳定,网络的任何变化都要求得到最快速的响应),智能定时器的“初始时间间隔”允许配置为0,使得第一次计算请求立即得到执行;“最大时间间隔”也可以配置为0,表示每一次都立即进行路由计算。
但是如果变化信息较多,将导致非常频繁的路由计算,因此不建议这样的配置。
在ISIS 以及OSPF 协议中规定,同一个链路状态报文不应该频繁的产生。
OSPF 协议建议的缺省时间间隔为5秒,而ISIS 协议建议的缺省时间间隔则是30秒,这个时间对于现在的网络性能来说都太长,而使用智能定时器来控制这个时间间隔,可以很好的解决“频繁产生”与“时间间隔长”之间的矛盾。
3.4 链路状态信息快速通告链路状态信息快速通告技术只针对ISIS 协议而言。
根据ISIS 协议,当收到一条新的LSP时,只会在这条LSP上标记SRM标志,之后通过定时器定时发送带有SRM标志的LSP。
这种设置就延缓了网络变化的传递,增大了整个网络的收敛速度。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ISIS快速收敛允许在每次进行路由计算之前,将一定数量(可以配置)的LSP泛洪出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的收敛速度。
对于OSPF协议,当收到新的LSA时就会立即泛洪出去,因此不需要在这方面使用这样的技术。
4 典型应用如上图所示,是IGP快速收敛应用的典型网络之一。
在Router上将智能定时器的“初始时间间隔”配置为1毫秒;当网络中只有简单路由的变化时,Router上的路由收敛速度(流量切换速度)可以控制在10毫秒的量级;而对于某处的网络拓扑变化,Router上也能够很快的计算出结果。
特别的,当这种变化发生在“简单网络”中时,Router根本不会去计算“复杂网络”所对应的巨大量的网络信息。
通常情况下,网络拓扑规模越大、结构越复杂,快速收敛技术带来的效果越明显(收敛时间可以提高1~3个量级),而这种快速收敛的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在相同的组网状况下,对于同一台路由器而言,不同位置的网络变化所引起的路由收敛时间会不同,而相同位置的网络变化所引起的不同路由器上的收敛时间也会不同。
在考虑路由收敛时间时,不能仅仅考虑IGP路由计算的时间。
正如前面所述,路由收敛时间还要包括IGP路由计算结果->路由管理平面->FIB的过程所消耗的时间,通常情况下,这个时间与发生变化的路由的数量有关,数量越大,收敛时间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