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1995“八五”计划

合集下载

八五普法规划工作实施计划

八五普法规划工作实施计划

八五普法规划工作实施计划一、背景介绍八五普法规划是指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1991年-1995年),为了加强全国各领域法制建设和普法宣传教育而制定的工作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加强法律意识,增强社会公民的法律素养,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总体目标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2.提高社会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素质。

3.推动各领域的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

三、实施计划1.加强普法宣传教育(1)制作普法宣传教育材料,包括法律知识手册、普法宣传片、宣传海报等,广泛分发到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公共场所。

(2)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包括法律讲座、法治教育讲座、普法知识竞赛等,吸引更多人参与普法教育。

(3)借助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普法宣传的覆盖面和传播效果。

2.提高全民法律素养(1)加强法律教育,将法律知识融入学校教育课程,推动法律教育普及化和规范化。

(2)组织开展法律培训和进修班,提高社会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素质。

3.推进法制建设(1)制定和完善各领域的法律法规,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等,确保各项社会事务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2)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包括组建法律制度研究机构、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加强法律监督和评估等。

(3)加强法律执法力量的建设,通过加强培训、提高执法效能,保障法律的顺利实施和执行。

四、落实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普法工作组织机构,负责八五普法规划的具体实施和推进。

2.加强协调合作,与教育部门、司法部门、新闻媒体等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普法工作。

3.落实专项经费,保障普法工作的资金需求,使普法工作更加有力度。

4.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对八五普法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五、预期效果通过八五普法规划的实施,预期达到以下效果:1.提高全民法律素养和法治素质,增强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

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规划和八五计划

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规划和八五计划

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1年——1995年——2000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五日目次第一部分建国以来古籍整理出版的成就和制订本规划应说明的若干问题一、建国后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和制订本规划的基本精神二、妥善处理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的几个关系三、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四、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人才培养第二部分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要点和“八五”计划重点书目一、十年规划要点二、“八五”计划重点书目(一)文学类(196种)总集别集文学评论专题资料普及读物(二)历史类(245种)分期史书和史料近代人物文集和日记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普及读物(三)出土文献类(20种)(四)哲学类(118种)先秦至隋唐哲学论著宋元明清哲学论著古典哲学名著注译(五)宗教类(23种)佛教典籍道教典籍(六)语言文字类(59种)文字音韵训诂(七)科技类(289种)综合天算地学农学医学(八)综合类(54种)丛书书目、提要、索引辞典第一部分建国以来古籍整理出版的成就和制订本规划应说明的若干问题一、建国后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和制订本规划的基本精神古籍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文字载体。

整理出版古籍,是关系到继承祖国宝贵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教育子孙后代的大事。

建国四十余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

1958年,国务院成立了首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齐燕铭同志任组长并主持制订了《整理和出版古籍十年规划(1962—1972)》,开始将各项有关工作引上了轨道。

尽管实施后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者仍然冲破重重阻力,最终完成“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等重点项目的点校整理工作,博得海内外的普遍好评。

1981年,根据陈云同志提出要恢复和重视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建议,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国务院恢复成立第二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李一氓同志任组长,拟定了《古籍整理出版九年规划(1982—1990)》,经过几年的努力,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出现了初具规模的新局面。

八五规划方案

八五规划方案

八五规划方案简介八五规划方案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个五年计划,即1991年至1995年国家发展的规划方案。

这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经济逐步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经济发展目标在八五规划方案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具体而言,规划方案设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不低于7%;•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不低于4.5%;•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不低于7.5%;•基本建设总投资年均增长率不低于9.5%;•国际收支平衡。

重点开发领域在八五规划方案中,国家把重点开发领域放在了以下几个方面:基础建设规划方案提出,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包括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和能源工业,提高铁路和公路的运输能力和质量,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经济结构调整国家还提出,要在经济结构上进行调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规划方案强调要调整工业结构,加快技术升级,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推动产业升级。

此外,还要加大服务业、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现代化八五规划方案还提出了要推进农业现代化。

具体措施包括农村电气化和水利建设,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等。

外部联系与合作八五规划方案还提出,要加强对外开放,拓展对外经济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具体而言,国家打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目的在于推动国民经济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发展中,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结论八五规划方案是中国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转型,它确立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重点。

虽然这个规划方案已经实施了多年,但它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上的转型和升级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

1973年,中共中央两次修改“四五”计划的高指标, 逐步调整了以战备为中心的战略,开始强调经济效 益,注意沿海和三线地区并重,大规模的“三线建 设”进入收尾阶段。 经过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整顿工作,“四五”计划 得到了基本完成。
五五计划(1976~1980年): 新跃进大转折
“计划赶不上变化”。“五五”计划实施期间,跨 越了由“文革”至粉碎“四人帮”及拨乱反正的重 大历史转折,致使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亦随之变化。 其制定开始于1974年,没有独立的文本,包含在 《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之中。 此纲要直至1977年12月才被下发,“五五”计划缩水 仅剩3年。
“十五”计划的制定,政府不再是资源配臵的主角, 市场发挥着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确立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 整作为主线。更多关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 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发展 的需要、享受的需要。
十一五计划(2006~2010) 经济增长领先全球
从“六五”计划开始,我国的经济计划中增加了社 会发展的内容,计划的题目也相应改为“国民经济 与社会发展计划”。“六五”计划的另外一个重要 特点,是强调一切经济工作都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 中心。
七五计划(1986~1990): 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六五”后期,从1984年第4季度开始,经济发展过 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经济过 热。这些也成为“七五”开局的基础条件。 “七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历时3年。1983年,国务院 即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1986年3月, 经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史上第一次在一个新的五年计划刚刚起步 的时候就制定出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1991.12.01•【文号】•【施行日期】1991.12.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1991-1995-2000)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引言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充分证实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面对国际科技的激烈竞争,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十分重视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是振兴经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和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必然选择。

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繁荣的夙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和切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批准实施了科技攻关、“星火”、“863”、“火炬”、工业性试验、科技成果及新技术推广等多项科技计划,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2万多项,为经济建设、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问题,产生经济效益达2800多亿元,比前30年的总和还高出几倍。

目前,全国已拥有1000多万人的自然科学技术队伍,建立起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科技体系,形成了较强的科技攻坚能力。

科技体制改革在全社会确立了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地位;科技工作形成了纵深部署、有机联系的格局;开发型研究机构面向经济并逐步转轨变型;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型科技计划体制正在形成,科技工作的机制、格局和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所有这些,都为9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科技工作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主要是: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改革缺乏总体规划和协调;经济建设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压力、动力与活力、国家财政对科技投入强度低,金融、企业投入渠道尚待拓宽;科技人员待遇普遍偏低,广大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和三线地区科技人员的许多具体问题亟待解决;科技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汇编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汇编

1960年9月,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年底,“二五” 计划实际执行结果与原来提出的八大建议相比,除 原煤、原油、发电量达到规定指标外,钢、水泥、 粮食、棉花等都未达到。
三五计划(1966~1970): 三线建设备战备荒
“三五”计划本应在1963年到1967年实行。 1962年,中共中央曾设想“三五”计划主要是 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但毛泽东提出,1963年 至1965年作为过渡阶段,继续调整打下底子, 从1966年起再搞“三五”计划。由于1966年 “文化大革命”的突如其来,正式的“三五” 计划没有来得及形成。
“五五”计划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前,经济建设处于恢复发展时期。1978年前 后的“新跃进”,致使国民经济结构失调、效益低 下。第二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 济处于全面调整时期,“五五”计划指标相应作了 较大幅度的调整。1980年年底,国民经济主要比例 关系开始改善,生产和建设也取得较大发展。
四五计划(1971~1975): 严重失控调整战略
“四五”计划以“草案”的形式印发。 在国际紧张形势和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 “四五”计划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导致上世 纪7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出现了“三个突破”的严重 失控现象: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 300亿元,粮食销量突破800亿斤。 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以后,周恩来主持两年经济调整, 对极“左”思潮进行了批判。
一五计划(1953~1957): 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制定“一五”计划历时5年,数易其稿。1955年7月,经第 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但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 间已经过半。 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 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 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中国五年计划期间的主要成就

中国五年计划期间的主要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主要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主要成就:由于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国家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主要成就:"三五"计划期间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

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主要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

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发电量103.1%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主要成就: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

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收入略有节余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1985)主要成就:一,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

二,重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

三,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成就。

四,财政状况逐年好转。

五,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繁荣兴旺。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主要成就: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

天津市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的工作方案

天津市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的工作方案

天津市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的工作方案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2.09.21•【字号】津政发〔1992〕70号•【施行日期】1992.09.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优抚安置正文天津市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的工作方案(1992年9月21日)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市人民政府同意市计委等十九个部门拟订的《天津市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的工作方案》,现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1992年)》在我市实施三年,经过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市残疾人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福利等方面的状况明显改善。

为使我市残疾人事业进一步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1991年—1995年)》和《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1991年—1995年)》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八五”计划期间的总目标和指导原则残疾人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

发展残疾人事业,有利于我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认真做好“八五”计划期间的残疾人工作。

(一)总目标进一步改善我市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缩小残疾人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使残疾人参与机会增多,参与范围扩大,自身素质提高,生活状况改善。

——残疾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残疾人接受康复、教育、医疗保健的人数不断增加;——残疾人劳动就业率有较大提高;——残疾人文化生活日渐丰富;——残疾人服务设施增多;——残疾人自强精神和参与能力增强;——残疾人事业的法规体系、政策体系、业务体系、工作体系和残疾人组织体系初步确立并逐步完善。

(二)指导原则1.以贯彻《残疾人保障法》为主线,依法规范公民行为,依法发展我市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以平等权利、同等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1~1995“八五”计划小平南巡深化改革作者:
来源:《中华儿女》2016年第05期
“八五”期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推进最快的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了总体开放的格局。

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达到12%,是同期世界各国中经济增长最快的,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

“八五”期间确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格局,让国民经济提前五年完成了长远目标,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较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

1990年开始编制“八五”计划时,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时三年的经济全面治理整顿,西方几个主要国家也针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说,“要把困难想得严重一些,以立于不败之地。

在订计划时要留有充分的余地,把计划编得小一点。

”最初要求保持6%左右的中速增长,设想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但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人们的观念和经济发展态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兴起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潮。

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建议国务院对“八五”计划做出必要的调整。

1993年3月十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八五”计划若干指标的建议》。

根据《建议》“八五”计划在以下方面做了调整:一是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比原计划有较大幅度提高,由原来的6%调整为8%—9%。

二是加强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出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价格开放后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价,加强粮食主产区流通基础设施和生产基地建设,增加农业投入,发展农用工业,减轻农民负担。

三是动员力量,加快交通运输的发展。

要集中力量发展铁路,要加强港口、公路、内河航运、民航、通信的建设。

四是加快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发展。

五是按照规模经济、合理布局和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发展支柱产业。

六是放宽政策,正确引导,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七是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八是
更大地发挥科技的作用,加强人才培养。

九是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十是合理确定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

十一是合理调整信贷、财政收支总量和结构,有效地发挥财政、金融的调节作用。

“八五”计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执行得最好的五年计划之一,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八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提前五年完成了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199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00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是1980年的4.3倍,提前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然而,经济管理粗放,经济素质不高,经济效益较差;农业基础薄弱,不适应人口增加、生活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国家财力不足,宏观调控实力不强;地区发展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别悬殊;腐败现象有所滋长,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面临不少新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