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历史选择题分类例析及应对策略
2014年中考历史开卷考试解题技巧

2014年中考历史开卷考试解题技巧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解题技巧正确认识开卷考试误区一:开卷不用记忆误区二:答案书上资料中找得到误区三:资料比课本好误区四:见题就翻书误区五:抄得多考得好开卷考试试题的设置灵活新颖,有利于学生能力的锻炼、培养和提高。
其题型基本上离不开这样五个题型:单项选择题、列举题、辨析题、材料解析题和活动探究题(综合题、小作文等)。
注意:无论先做政治还是历史,只给自己50分钟时间完成一门,50分钟做不完也要换下一门。
一、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思路单项选择题可以采用以下解题步骤:审忆选查(1)审通过仔细读题,认真审题,找出题干的关键词,将单项选择题变形为简答题,采取直答法,即问为什么就答什么。
注意,题干长的要先审题肢。
(2)忆根据题干关键词的要求,回忆确认正确答案(3)选根据回忆确认的知识,对照被选题肢,选择正确答案。
(4)查根据题目的要求,逐一分析、比较对照备选题肢,采用排除法,检查前面的选择是否正确。
要做好单项选择题,最重要的是做到认真审题,包括审题目、审题干、审题肢。
在复习中对基础的知识、基本原理和一些易混淆的知识要掌握的准确、扎实、
到位。
1、组合型选择题。
指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
2014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半程中学历史中考复习交流材料一、中考命题分析1、宏观变化自2013年始,历史中考的卷面分值为100分,直接的变化表现为题量的增加。
选择题由10道变成25道,材料题由3道变成4道。
从分值分配来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0%、40%、30%,加强了对中国史的考察力度。
2、知识点考察覆盖面加大2013年历史中考的选择题由10道题变为25道题。
中国古代史由2道选择题变为8道选择题,中国近现代史由4道选择题变化为8道选择题,世界史由4道选择题变为9道选择题。
非选择题在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增加了一道。
3、考察方式稳重有新从考察内容看,历年中考题都侧重对骨干知识、周年纪念、时政热点的考察,特别是2011版新课标出台后,中考历史还特别重视对新旧课标重叠部分的考察。
从考察形式上看,越来越重视情景式考察,尤其是材料题更加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考察。
其中材料题分值的一半是非记忆性的知识。
4、非选择题历年考点及分析古代是部分:08年、以奥运会为材料考察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
包括书法、舞蹈、绘画雕塑、印章等。
09年考察的是儒家学说及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10年考察的是宋朝的经济文化11年考察的是赵州桥12年考察的是北京人和四大发明13年考察的是古代对外交往从历年考察来看,中国古代史部分重点似乎不是很突出,知识点多而杂,但是细细分析来看,近几年中考加大了对中国古代史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考察。
这种考察方式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史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们的历史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中国近代史部分:07年考查的是中日关系特别是中日之间的战争问题,为了纪念全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周年纪念)08年考察的是文革、改革开放、党的指导思想、港澳问题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周年纪念)09年考察的是西藏的解放与发展农奴解放50周年(周年纪念)10年考察的是《南京条约》及近代化的问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政热点)11年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了纪念中共90周年(周年纪念)12年考察的是雷锋所在时代及成就(周年纪念)13年考察的是台儿庄战役、中国梦(时政热点)从历年考察来看,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考察重点突出,不是周年纪念就是时政热点。
2014年临沂中考历史分析

2014 年度临沂历史中考分析一、逐题分析(无解题思路与技巧则不写。
)12(1)典型题列举①注重教材与主体内容相结合,及考察了基础知识有考察了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第5、7、26、27、28、29②关注社会热点和周年事件。
例如20、24、27、28、29③考察了改革与科技成就,培养学生不断创新意识及能力。
例如第2、3、10、15、21、26、29题第(2)(2)新题型列举与往年题型基本一样,未有新题型出现。
(3)易错题列举今年历史中考题偏难,错题率较高,易错题:4、6、17、18、22、24、25、26 (1)、28(1)、29(3)(4)整体评价与预测整体评价2014年历史中考试卷图文并茂,题量适中,知识覆盖面广,开放性题目多并且灵活,难易相结合,试题稍偏难,一,突出考察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例如第2、6、9、12、15、17、18、19、22、23、24等二,关注社会热点及周年事件,例如第20、24、27、28、29题三,考察了改革及科技成就,如第2、3、10、15、21、26等四,今年试卷材料题稍多,有的材料题不像是在做历史而像是在做语文阅读理解。
例如第27题。
预测纵观近几年临沂中考试题命题,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社会热点及周年事件,改革及科技成就,注重开放性的题。
根据临沂中考命题方向,现预测如下管仲改革、战国24节气、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孝文帝改革,隋大运河、1405年郑和下西洋、1840年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火烧圆明园、左宗棠收复新疆、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公车上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15年新文化运动、1935年遵义会议、1940百团大战、1945年七大、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重庆谈判、1905年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1905年废科举、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50年抗美援朝、1950年土改、1980年对外开放、1995年八项主张、1955年万隆会议、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六、古埃及、印度、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1945年雅尔塔会议、1945年德国投降、1945年日本投降、1945年联合国成立、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1960年非洲独立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三、教学反思(结合试题进行分析,至少各写3条)1、备考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备考成功经验:(1)复习是紧扣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确定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中外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人物要重点关注,并注意知识的纵横相结合(2),注重社会热点问题及周年事件,做到热点重点焦点与历史课本想联系(3),增强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能从材料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解答问题(4),进行专题复习,例如:中国近代化探索、国共关系演变、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及格局等等失败教训:(1),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是很牢固(2),很多学生不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历史知识的概括综合能力教差(3),感悟历史,提升认识能力较差2、改进计划(1)今后在教学中严按《课标》,夯实基础知识(2)平时加强对历史材料的训练,培养学生能从材料中提取重要有效信息,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3)平时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与生活热点。
2014年历史科中考分析

2014年历史科中考分析潮阳西胪中学——郑燕漫一、试卷分析今年的试题难度适中,主要有以下特点:1、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选择题基本上都是按照考纲内容来出,难度系数不大,第4、5题的答对率偏低(第4题的答对率是0.46,第5题答对率是0.55)。
综合题第一大题难度适中,但答对率较低。
主要考查中国史的内容,第1、3、4、5小题是基础知识,第2小题偏难。
第二大题难度较高,主要考查世界史的内容,第2、5小题答对率偏低,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有待提高。
2、注重图表运用,图文并茂。
用图表设置问题情景是这份试卷的一大特点,它还是重视学生的图表解读能力。
如4题、7题、11题、19题、21题、25题、26题及27题。
3、试题比较鲜活,贴近生活。
试卷选取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学生编排课本剧、拍摄纪录片、小米手机采购图等信息设置问题,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生活的实际联系,也能让考生体会到学有所用。
4、注重考查重点、热点问题。
善于将时政热点与历史知识有机结合,以人们比较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来创设情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运用的综合能力是一个显著特点。
如第4题的民族问题、25题的经济全球化、26题中国的外交成就等。
二、考生质量分析1、选择题这张试卷选择题错得最多的是3题、4题、5题、13题、16题、20题、24题。
3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材料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理解不够透彻;4题的答对率最低,做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课本地图不熟悉;5题,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不牢固,混淆了清朝皇帝的成就;13、16、20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牢固是做错的主要原因;24题做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不能通过材料获取信息。
2、综合题注重图文并茂和“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是这张试卷的主要特点。
但是学生的答题得分率却不高。
26题的第2小题得分最低,这道题结合材料和漫画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低是失分的主要原因;27题的第5小题得分最低,这道题是要学生根据四个材料来归纳欧洲社会巨变的主要因素,失分的原因是学生没看清楚题意,不能从材料提取正确的信息。
2014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泰安市2014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历史试卷分析一、试卷结构:少选题,精做题。
试卷结构与2013年中考相同,本试卷共分选择题(单选题)40个小题和非选择题4个大题两部分,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历史成绩的单位时间含金量明显增加。
二、命题特点之变:小视角,大视野。
1、命制思路:以山东省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让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方面能力进行考查,以课标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考查融为一体,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体现初中历史学科新课程理念,深化课改,回归课本,融会贯通,题型多变。
2、信息反馈:本题从学生考后反馈来看,题目灵活,选择题部分难度适中,阅读量明显增加,情境创设信息量加大,新加综合分析主观题。
但试卷整体过渡比较平稳,没有偏难怪题,适当增加难度的同时,斟酌了总体布局和学生实际,以考查重点和拓展提升为目的,使试卷新颖巧妙,务实实用。
3、考点分布:试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科技革命,重大改革,人物成就等,时间跨度长,中国史从西周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世界史从古希腊到第三次科技革命。
但就考查知识的比例而言,中国史内容明显多于世界史,政治和思想文明史内容明显多于经济史。
一致,各分期所占比例以中古、中近及世近最多,世古最少,难易比例基本体现了6:2:2,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就考查内容而言,以主干知识为主,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思想解放运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中外改革、科技革命、国际关系等。
就考查角度和命题立意而言,紧密围绕改革、发展、稳定这与当前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三大主题展开,如42题改革对社会进步的推动,43题思想解放对社会变革的启蒙;44题科技发展对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影响等。
试题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依托,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卷中多数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考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选择题材料来源广泛,有原始文献报告、史学论著、统计表、历史图片漫画、流行歌曲;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小视角,大视野”,立意高远。
2014年中考历史分析

原始社会 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繁荣和衰落
开创“大一统”的国家 第一次政权大分裂
中国古代繁荣开放的社会 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空前巩固、社会危机加深
中国近代史(板块线索)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 新民主主 义革命 侵略与反抗(含太平天国运动) 近代化的探索(四个运动) 近代社会的变迁(含民族工业) 兴起(含袁世凯复辟、北洋军阀统治)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 抗日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 进步文化名人
(2)优化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问题化
抛弃“大” 而“繁” 注重全面提升能力
(1)立足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 (2)分析近年中考的考查情况,确定复习重点。 (3)专题划分宜粗不宜细,抛弃大而繁。 (4)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组合,构成新专题。。
(3) 加强中外联系,把中国发展放到世界大背 景下 。 增强时间概念,注重同一时间内中外历史事件 的归类,寻找同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真正达到中 外联系,融会贯通。 专题 1 中外近现代的政治民主 专题 2 中外近现代的思想解放 专题 3 中外近现代的重大改革 专题 4 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 专题 5 中外现代化的模式 专题6 世界发展与中国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
时期 性质 史前时期 原始社会 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国家的产生、繁荣 和衰落 秦汉—明清 封建社会的产生、发展和 衰落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
1840年鸦片战争——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1901年义和 团运动 1901——1912年辛亥 革命
资产阶级思想解放 文艺复兴 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改革 工业革命 国际关系 无产阶级斗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 俄国1861年改革 工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 三角贸易 南美解放运动 马克思主义诞生 英国宪章运动
2014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总结

2014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总结2014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总结,选择题的考查范围较广。
近几年来有命题者把识图、材料等题引入选择题,命题方式采取了一拖N试题,使该题型的考查目标延伸向情感价值观领域,2005年历史中考中这类情况的出现要引起大家注意。
选择题是在一组内容相近、相似或相混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
它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选项)两部分组成。
所谓题干,就是用提问句式或不完整的陈述句式或否定句式,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解答的要求;所谓题肢,就是题内列出的备选项,包括正确项和干扰项或者多项选择,或者单项选择。
选择题的解法最主要的有立定法、排除法等方法。
(1)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
一般采用推理解答,排除不正确选项,找出正确选项,即为答案。
(2)排序型选择题。
首先可采用逐个序号判断法解答,以时间先后,人物、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其次还可采用首尾判断法解答,找出最先(早、快)、最后(晚、慢),确定正确答案。
(3)比较型选择题。
注意寻找比较点,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加以分析,确定答案。
对事件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都可进行比较。
(4)因果型选择题。
它首先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即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考查原因时,常见的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等。
其次是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即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答一般要靠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来定。
所以注重平时掌握好历史史实,把握历史主体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论和认识,就很容易解答了。
(5)时空型选择题。
它是在题干中设置一定的条件,要求选择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等。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推算,包括公元纪年的推算和世纪的推算的识记,再现认知历史事件能力。
一般注重平时熟练掌握,对重要历史年代、历史地图等时空概念的记忆,加强强化训练。
2014年山西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山西中考历史试卷分析前3个选择就是送分题,不过要仔细看ABCD四个选项,题干上问的是什么。
第四题是个难点,要按照我平时教学时强调的做题顺序就迎刃而解了:先看题目问什么:“列宁评价的事件是?”然后看选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再次寻找材料里有哪些线索符合一个选项:“遭到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日本人等”——只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这么多国家参与!最后得出答案D。
很多同学在考场上纠结“是由什么引起的?”就蒙了!同学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先看清题目问什么!!!第五题,看ABCD可以直接判断1,2,3,4 里有一个说法不正确或不符合题意,同学们只需要找出来一项“错”就行。
看时间“1923年”这交代了一个历史背景!统计数据说明:当时的上海人对资本主义不是很欢迎,大部分人赞成社会主义。
原因1,2,3都有,只有4,与材料无关。
第六题,B选项明显是错项,是“战略前方”。
七八九题,考的是中国现代史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国防建设,外交成就,送分题,无难度。
第十题,亚非大河文明与欧洲海洋文明的对比,送分题。
十一题,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百家争鸣的对比,3明显是错的,送分题。
同学们在学习九年级世界史时,一定要联系中国史,中考复习时横向或专题式的总结性的复习!事实证明:中考就考这个!第十二题,太原市二模考试第16题中出的,“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做错的同学翻看一下二模试卷!第十三题比较难,要对拿破仑和华盛顿两位人物有深刻的了解才能选对。
1选项是错项,不选,4选项只有华盛顿符合。
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历史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把历史人物放入历史环境中学习!第十四题是个地理题,太平军是中国的、亚洲的,巴拿马是美洲的,C是印度,亚洲的;埃及是非洲的!选D同学们在学习时历史要注意地理知识啊!!!(出题人真有才啊!)第十五题,送分题,1912年没有发明电脑!!!选错的就是爱玩电脑的同学!本题就是山西百校联考1里的16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中考历史选择题分类例析及应对策略作者:宋春燕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4年第12期历史选择题具有知识覆盖面广、题目灵活性大、客观性强的特点,具有比较全面的考查功能,极少有评分误差。
它能有效地考查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和几乎所有层次的思维能力及思维品质,是目前中考最常见最基本且比较稳定的题型。
根据题干内容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将选择题划分为多种类型,一般有材料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因果型选择题、最佳型选择题、图表型选择题、排序型选择题等。
下面就结合全国2014年的中考历史试题谈谈各类选择题的解法。
一、材料型选择题这类题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
它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背后的历史事实。
这类题的难度较大,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策略:材料选择题又称史料选择题、情景选择题。
解答这类选择题时分三步进行:一要看史料引文的出处,从而确定史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二要弄清史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三要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材料解析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奏效的,要求学生平时强化文字功底,注意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区分历史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最后准确作答。
【例1】(2014·山东济宁)名言警句是人们在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也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启发、鼓励和警诫作用。
下面名言的作者是()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是实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A.凡·高B.达·芬奇C.莎士比亚D.亚里士多德思路点拨:从名言警句里面可以找出关键性的信息,比如,从“艺术”这一关键信息可以排除C、D两项。
再从A、B两项中进行选择,缩小范围。
另外,也可以链接所学知识储备直接判断。
本题名言出自凡·高,告诉人们做学问或艺术要老老实实、刻苦钻研,不要哗众取宠。
二、组合型选择题这类题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
这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
解题策略:解答这类题可采用选基法和排除法。
选基法(肯定筛选法)是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先确定一个或两个正确的题肢,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题肢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排除法(否定筛选法)即先确定不符合题意的题肢,再排除包含这些题肢的组合,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例2】(2014·贵州毕节)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创办民用工业③筹划海防④培养人才⑤改革行政机构,任用维新人士A.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思路点拨: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关键词语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即选出与洋务运动相关的主要内容。
答题可采用排除法,即首先选出不正确的,然后逐一进行排除。
如本题中一定不包括“维新”,由此可以排除⑤。
最后看选项,四个选项中只有C没有⑤,所以确定答案为C。
三、因果型选择题这类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
题干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等。
解题策略:这类题考查的角度有两种情况: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形式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在考查原因时常用的概念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源、内因、外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思想原因等。
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形式为题干是因,备选项是果。
分析问题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平时学习要熟练掌握历史史实,把握历史主体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认识。
【例3】(2014·江苏盐城)史学家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
这是因为,鸦片战争()A.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B.激化了中国社会的矛盾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路点拨:本题属于第一种情况。
审题时要注意对原因的限定语。
题干引用陈旭麓的观点,要求解释其原因。
在没有任何限定语的情况下,要选择其主要原因。
分析四个选项,C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的影响;D项是五四运动的影响;B项从属于A项的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A。
四、否定型选择题这类题的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和限制,如用“不是”、“不正确”等词语,主要考查逆向思维能力,应特别注意。
解题策略:这类题又称逆向选择题,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往往有“不正确”、“不包括”、“不属于”、“无关”、“错误”等词语,是中考容易失分的一种选择题。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经常问几个“为什么”,带着问题学习,学会逆向思维。
解题时要注意这些否定式的限定要求,解答时可采用逆推法,找出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例4】(2014·湖南株洲)八年级某班计划举办一次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历史故事会,该班同学所拟的故事标题不符合该主题的是()A.《遵义会议》B.《四渡赤水出奇兵》C.《井冈山会师》D.《飞夺泸定桥》思路点拨:题干主题为“红军长征”,否定提示是“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遵义会议发生在1935年1月,是长征路上一次重要的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战役;飞夺泸定桥发生在长征路上,大渡河边;井冈山会师发生在1928年4月,不是发生在长征路上。
因此确定答案为C。
五、排序型选择题这类题是把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求(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列出正确的顺序,主要考查学生纵向掌握历史知识的熟练程度。
解题策略:从试题形式上看,有序号式排列和非序号式排列两种;从排列内容上看,有时间先后、地理方位、高低、大小等排列方式。
解答这类题,其一,可采用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然后看选项中以这一史实序号为首的选项,就可以迅速地选出答案;其二,可采用首尾结合法,即按时空延展顺序找出最早发生的一件史实和最晚发生的一件史实,根据其序号即可选定正确答案;其三,可采用中间判断法,即如果首尾相同按中间的先后顺序去判断,也能很快确定正确选项。
【例5】(2014·湖北孝感)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呈现“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
下列探索中的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为()①“民主”、“科学”②三民主义③变法图强④“自强”、“求富”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①④②③D.④②③①思路点拨:根据所学历史知识,我们知道: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戊戌变法以变法图强为目标;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提出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辛亥革命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终结了封建帝制。
由此按照时间产生的先后可以判断,④排在最前面,A和C项都可排除;戊戌变法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前,③应该排在②的前面,D项可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六、图表型选择题这类题的特点是给出直观形象图或示意图或表格,要求根据图形或表格揭示回答有关问题。
图表型选择题可分两类:一是填图类,在题干部分提供一幅地图,要求指出某一地点的名称或特征的字母代号,一般考查历史地理概念。
二是识图类,在题干部分提供一幅图片材料,如照片、摹本、历史场景图、漫画、图表、地图等,要求判断并指出其名称、地点、某个历史人物及相关事件等内容。
解题策略: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图形的结构和特点,并从图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二是依据图表来回忆相关历史事实,结合史实进行分析、推理。
【例6】(2014·山东烟台)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时,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其中④处应该填写的是()A.开天辟地B.当家作主C.遵义会议D.十一届三中全会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天辟地,遵义会议——生死攸关,新中国成立——当家作主,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
因此,④处应该填写的是D。
七、最佳型选择题这类题又称程度选择题,其特点是在各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为不妥选项,而非错误项,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和辩证思维能力。
解题策略:这类题的题干与选项之间隐含着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它不同于一般选择题的正误关系,而是一种程度关系,侧重考查因果关系,注重历史结论。
审题时要注意设问中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如“最主要”、“最重要”、“最准确”、“最符合”、“主要”、“根本”等。
解答时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再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判断,在前者的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例7】(2014·湖南衡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埃及奴隶制国家建在尼罗河边B.埃及人是喝尼罗河的水长大的C.尼罗河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埃及文明D.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思路点拨:分析题干“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理解最准确”,再看选项,A、B说出了埃及是尼罗河赠礼的部分条件;D项与题干无关;C项是四个选项当中对题干理解最准确的一项,而且也包含了A、B所说的含义。
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