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题04历史解释专项精练

合集下载

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

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
---摘自余文森主编《新课程历史学科高考能力标准》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高考
唯物史观 ---解读材料时的理论依据
时空观念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
史料实证 ---试题一定利用情景、材料来呈现相关历史
历史解释 ---需要对试题中的材料进行解读和分析
家国情怀 ---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该题以开平煤矿为实例,以当时中、外企业不同税收比较为切
入口,探讨税收对洋务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
正确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
(2017年全国Ⅱ卷)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
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 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获取有效信息,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4.论证和探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 出观点。
---摘自《2018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
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 寻找对策 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核心能力)
(最高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迁移能力)
建立联系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基础能力)
---摘自余文森主编《新课程历史学科高考能力标准》
(2017年全国Ⅰ卷)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
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

2020届新课标历史高考第一轮总复习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二)

2020届新课标历史高考第一轮总复习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二)

上一页
下一页
新课标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历史
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二)——时空观念
新课标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历史
概念释疑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 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 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上一页
下一页
新课标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历史
上一页
下一页
新课标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历史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国君主立宪制。俾斯麦提交的法案被帝国议会否决后,在 俾斯麦的指示下,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新一届帝国议会且通过该 法案,说明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B项正确。 答案:B
上一页
下一页
新课标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历史
4.1985年,广东《羊城晚报》刊登的一篇《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 报道中写道:“一些大学老师利用周末,到珠三角的企业‘炒更(对乡镇企业进 行技术指导)’,周六接走周日晚送回。”材料中的“炒更”现象说明( ) A.我国知识经济开始兴起 B.“科教兴国”战略已经确立 C.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 D.市场经济体制趋向建立
上一页
下一页
新课标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历史
课标解读 课标提出了五点要求。前两点是认识层面要求,要求学生知道历史是什么?后三 点是运用层面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做什么?时空观念,包括两个基本观念。一是 时序观念。 二是空间观念。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既是认识历史的观念,也 是认识历史的方法。
上一页
下一页
[高考印证]
上一页
下一页
新课标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历史
解析:本题需结合材料及所学宋朝城市的知识回答。皇权是古代建立都城首先要 考虑的情况,材料没有说明对皇权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市的时间限 制,B项错误;材料“金银盐钞引交易铺”不是普遍现象,C项错误;从材料 看,城市的布局和过去单一的政治中心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D项正 确。 答案:D

2020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2——时空观念(学生版)

2020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2——时空观念(学生版)

2020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一时空观念(学生版)概念释疑: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课标要求:(1))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2))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4))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课标解读:课标提出了五点要求。

前两点是认识层面要求,要求学生知道历史是什么?后三点是运用层面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做什么?时空观念,包括两个基本观念。

一是时序观念。

二是空间观念。

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既是认识历史的观念,也是认识历史的方法。

真题精练1.(2019全国I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2.(2019全国I卷,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

“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3.(2019全国I I卷,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4.(2019全国II卷,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

2020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项1 聚焦五大核心素养贴近高考宏观引领

2020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项1 聚焦五大核心素养贴近高考宏观引领

专项一聚焦五大核心素养,贴近高考宏观引领专项二诠释两大高考题型,领悟高考规范答题专项三关注六大社会热点,把脉高考前沿动态时空观念——学科核心思维,高考考查着力点[概念界定]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内涵阐释]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培养目标]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苏联1970年前后经济发展现状(2019·全国卷Ⅱ)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命题立意]高考侧重于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考查,时间与空间是历史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本题从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切入,考查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效果,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解题思路]根据表格可知,苏联1970年多项经济计划均未完成,这是由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致,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故A项正确。

苏联的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但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项;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出现在赫鲁晓夫时期,而材料涉及的史实主要发生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心阐述的是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与既定目标相差甚远,D项缺乏材料依据,故排除。

新课标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五大核心素养解析读精练一_唯物史观限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

新课标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五大核心素养解析读精练一_唯物史观限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
——严复《原强》(1895 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意义和相关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思想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并说明其历史意 义。 答案:(1)意义:突破了“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的传统对外观念,迈出向西方学习重 要步伐;批判重儒轻艺的传统技艺观,提倡经世致用,推动思想近代化;通过新式学堂、聘 请外教、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培养大量新式人才,推动教育近代化;组织编译外文书籍,进一 步引进和传播西学;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推动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 产生;筹划了近代海防,推动军事的近代化。背景:传统华夷观念和技艺观念严重束缚着国 人的思想;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西方列强侵华客观上传 播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指导思想。 课标解读 一是认识层面上的要求,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对历史学科的意义突 出地体现在两方面:(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社 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阐述了 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唯物史观如下基本理论和观点: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 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高考印证] 1.(2017·全国新课标卷 I)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 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 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 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材料中“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 流域与东南沿海”“直隶”等地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 区”大多属于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较少,经济相对落后,因而留学跟经济发展水 平和开放程度有关,A 项正确;20 因而是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导致革命运动存在区域差异,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 存在差异属于因果倒置, B 项错误;清政府作为全国性的中央政府,其鼓励留学的政策不会厚此薄彼,出现区域性的 差别,C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留日学生,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仅限于福建,西方列强在中 国的势力范围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没有直接的关系,D 项错误。 答案:A

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题04历史解释专项精练

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题04历史解释专项精练

专题04 历史解释概念释疑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课标要求(1)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4)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课标解读课标的要求,归结起来,实质是两点:一是如何认识历史与历史解释;二是学会历史解释。

什么是历史?历史具有二重性。

它既是客观的,也有主观性。

什么是历史解释?一般地说,一切历史叙述都是历史解释。

我们要认识到:第一,所有的历史叙述都包含史实和解释两部分;第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叙述会有不同的解释。

学会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一个较高要求,是检验学生有否具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

历史核心素养五个素养中关于运用的要求,都可视为历史解释。

高考真题1.(2018·全国卷I,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材料中《墨子》记载的一些内容都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C正确。

这些内容并非诸子百家的思想,A错误。

并不能体现完整科学体系已经形成,B错误。

墨家思想代表的是底层普通民众的利益,D项错误。

答案:C2.(2018·全国卷I,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优质通用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含答案解析)

优质通用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含答案解析)

目录专题01 唯物史观 (2)专题02 时空观念 (17)专题03 史料实证 (30)专题04 历史解释 (46)专题05 家国情怀 (63)专题01 唯物史观概念释疑: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课标要求:(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2)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3)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课标解读:一是认识层面上的要求,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对历史学科的意义突出地体现在两方面:(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阐述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唯物史观如下基本理论和观点: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高考真题1.(·全国I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2.(·全国I卷,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2020届新课标历史高考第一轮总复习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五)

2020届新课标历史高考第一轮总复习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五)

上一页
下一页
新课标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历史
解析:西方国家试探与中共将要成立的新中国建交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既 可以积极争取承认又不急于争取承认,因为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A项正 确。西方国家只是试探建交可能性,不能说明放弃支持国民党,B项错误。C项 无法体现,新中国同苏联等17国建交,标志着冲破了美国外交孤立。新中国积极 争取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支持,不急于获取西方国家的支持,D项错误。 答案:A
上一页
下一页
课标要求
新课标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历史
(1)在树立正确历史观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 正确的国家观。 (2)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 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 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上一页
下一页
新课标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历史
解析:据材料容闳“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可知不是加强对民 众的爱国主义教育,他肯定了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阴谋,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他认为光有爱国主义情感还不够,还要青年 对此进行理性的引导,才不会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成为“乱民”,B项正 确。 答案:B
上一页
下一页
新课标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历史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和耕读情怀,A、B、C三项错误;“哀 民生之多艰”“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体现 了对国家民族的热爱,D项正确。 答案:D
上一页
下一页
新课标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历史
3.容闳(1828—1912),毕业于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1901年就义和团 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 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 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 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 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 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4 历史解释概念释疑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课标要求(1)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4)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课标解读课标的要求,归结起来,实质是两点:一是如何认识历史与历史解释;二是学会历史解释。

什么是历史?历史具有二重性。

它既是客观的,也有主观性。

什么是历史解释?一般地说,一切历史叙述都是历史解释。

我们要认识到:第一,所有的历史叙述都包含史实和解释两部分;第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叙述会有不同的解释。

学会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一个较高要求,是检验学生有否具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

历史核心素养五个素养中关于运用的要求,都可视为历史解释。

高考真题1.(2018·全国卷I,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材料中《墨子》记载的一些内容都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C正确。

这些内容并非诸子百家的思想,A错误。

并不能体现完整科学体系已经形成,B错误。

墨家思想代表的是底层普通民众的利益,D项错误。

答案:C2.(2018·全国卷I,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3.(2018·全国卷I,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析:材料反映了日本运用舆论宣传,丑化中国形象;运用公关手段,获取欧美支持。

这些都属于近代外交策略,而清政府却无所作为,故C正确。

A、B、D材料中都无法体现。

答案:C4.(2018·全国卷I,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答案:B5.(2018·全国卷I,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解析:根据图8信息可以看出,增加的成员国主要是亚非国家欧美国家和大洋洲国家总体呈下降趋势,因此A正确。

BCD选项结论无法从图中信息得出。

答案:A6.(2018·全国卷II,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了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由于西汉需要缴纳高额人头税,于是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导致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土地兼并、农户流亡,直接后果就是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受阻,故B正确。

重农抑商是汉代的重要经济政策,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粮价低的后果是国家免除了实物田租,征收人头税,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税收由政府征收,富商大贾无法操纵税收,其操纵的是物价,D错。

答案:B7.(2018·全国卷II,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8.(2018·全国卷II,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习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解析:根据材料中“官腔”“雅乐”“郡邑大夫”等信息可以看出,昆曲主要是在士大夫中很受欢迎,因此D正确。

昆曲与陆王心学并无联系,因此与其传播广泛与否无关,故A错。

京剧产生于清朝道光年间,比昆曲晚很多,故B错。

C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答案:D9.(2018·全国卷II,33)图6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欧洲向美洲贩运奴隶数量(单位:百万)A.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B.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C. 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D.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答案:A10.(2018·全国卷III,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 8中级官员15 10低级官员12 8无官职记录24 36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浪潮,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

答案:B11.(2018·全国卷III,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12.(2018·全国卷III,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解析: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材料严复“煞费苦心”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目的是推动国人的思想解放,故A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没有倡导反清革命,故B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严复“煞费苦心”的目的是,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

答案:D13.(2018·全国卷III,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解析:材料批评社会改良活动,并不主张用民主与科学观念改良中国,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依靠工人群众,“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与实业救国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主张依靠工人阶级改造社会,因此材料主张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礼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14.(2018·全国卷III,3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

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答案:B15.(2018·全国卷III,33)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

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C.专制主义已经衰落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解析:材料中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知识分子通过沙龙聚会的形式,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宣传“科学”“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启蒙思想逐渐流行,故A项正确;材料沙龙讨论社会问题,而非传承宫廷文化,故B项错误;材料18世纪前半期,法国仍然存在封建王朝统治下,专制主义还未衰落,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沙龙聚会促进启蒙思想传播,没有反映出贵族与平民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A16.(2017·全国卷I,47)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