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核心素养解读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历史“纲”,《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最重要的部分(多指文件或言论)。

”作为指导和规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笔者尝试用“三观法”释读2019年“考纲”,以期能对广大同行有所裨益。

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宏观”概览明“趋势”“考纲”的“宏观”释读,指以近5年“考纲”的前言、目录、总纲和学科基本结构等关键“词”“句”为指标,对比四者的异同,从而分析并明确其演变的基本趋势,为高效备考提供方向性指导(见下表)。

2015—2019年“考纲”变化概览汇总表纵观表1,可以发现:1.“前言”内容相对稳定突出了“考纲”的重要地位,明确了“考纲”的制定依据,规定了考试的基本细则,并明确了“考纲”的最终解释权归“教育部考试中心”。

2.“目录”内容“稳中有变”“稳”的是学科编排顺序;“变”的是总纲从无到有,“汉语文”叙述改为“汉语”。

总览“考纲”基本结构,可以发现始自2017年的“总纲”,实为2017年前“学科结构”模块中“考试性质”的汇总、细化与前置。

其中的“汇总”,是将2017年前各学科基本结构中内容相同的“考试性质”合并,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

3.“总纲”从无到有其在位置上进行了调整,而非“无中生有”,可以从中体会到教育部考试中心借助“考纲”向教师传递的重要信息:“素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考的着力点。

如何实现高考评价的体系化?仍然是一个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笔者有三点感悟:(1)学科内的体系化即学科必备知识、学科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价值的四位一体。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素养是目标,价值是体现。

如通过“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港、澳回归的基本史实中,学会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而提升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体味祖国统一的重要性,自觉切入到“海峡两岸关系”的现实思考之中。

(2)学科间的体系化可以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是描述一个人经过历史教育后应该具有的历史特质,即“会用历史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历史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历史的语言表达世界”。

2019年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共56张PPT)

2019年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共56张PPT)

01.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 不断的 发展过程,这是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1)承认历史的真相(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作用)
(2)承认曾经的错误(中国古代忽视海权;明清闭关锁国; 国民大革命右倾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左倾错误;建国以
来左倾错误;计划经济弊端;世界大战灾难;欧美工业化
存在问题;斯大林模式弊端;新文化运动全面肯定和全面 否定)
核心素养
交流 分享 助力
唯物史观——核心理论
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 内涵 学的社会历史观和历史方法论,是史学研究的 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仔细阅读近年的高考试 题,体现出的命题主旨仍是唯物史观。
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相联系的; 2.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 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能够按照时间顺间的相互关联 ; 目标 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 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 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 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主要内容及其关系
交流 分享 助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 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 众路线。
03 、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这是如何对待历史 的问题。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西方文化。
(2)民主化、法治化。

2019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2019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2019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继承与发展中的史学研究理论[理论阐释]1.史学研究的步骤及原则(1)步骤: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

(2)原则:历史主义原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

2.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1)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如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

(2)历史比较法:将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现象放到一起进行分析比较,获取结论。

(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4)阶级分析法或者历史结构分析法:运用历史发展的结构或阶级立场角度研究历史。

(5)“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

[考题例证]1.(2017·高考全国卷Ⅲ,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解析:本题从历史认识论角度考查历史事实记载的差异。

据题干,对于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两则文献有不同记载,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故选B项。

历史事实除了通过历史叙述,还可以通过实物呈现,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的文献虽然对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有不同记载,但这并不代表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7·高考全国卷Ⅱ,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北师大)

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北师大)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历史教育。

)1、如何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

“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

那么,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它是指学生在接受某一学科教育过程中,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

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在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三个重要要素,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目标。

这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华东师大崔元漷教授曾举驾驶素养为例来说明。

上驾校绝不是背一点驾驶知识,必须学会驾驶。

但一个合格的驾驶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驾驶素养,其驾驶素养包含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目标。

驾驶员的关键能力是安全驾驶;必备品格是礼貌行车;价值观念是尊重生命。

每个学科所养成的核心素养内容虽有所不同,但这三个维度是一致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做了明确界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考历史 核心素养解读--时空观念

高考历史 核心素养解读--时空观念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返 首 页
三(1)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高考“历史地图”试题分析
12
2 时空描述历史事件来龙去脉
(2017年江苏卷第9题)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原因)是
A.经济政治 B.文化传统 C.人口密度 D.地理环境
---高考命题人刘芃
返 首 页
三、高考试题中时空观的考查
8
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卷非选择题答题情况
16
17
18
19
(1) (2)(1) (2) (3) (1)(2)
得分率 55% 21% 70% 33% 41% 55% 62% 20%
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
基础 时空
知识 能力 素养
时空观念
概括
基础 识记
比较
问题 解读
空间地图
识记
基础 基础 基础 特点 时空
识记 识记 识记
观念
分析
比较 分析
问题 解读
分析
观念 评述
20
30% 分析说明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问题解读
返 首 页
三、高考试题中时空观的考查
9
掌握各种历史时空尺度,包括划分 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历史 地图中的时空信息等。
基本要求
将史事定位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 间框架下加以叙述和概括。
异【变化】(看数量、辨类型、晓空间布局)
4、结合所学(时代特征、历史考点)作答。
三(1)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高考“历史地图”试题分析
16
汪瀛:《对历史地图的理解与阐释》 ——中学政史地,2012年第4期

高考历史_专题14__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时空观念(解析版)

高考历史_专题14__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时空观念(解析版)

秘籍14 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一、基本观念:任何历史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下发生的历史时间是学习一切历史的基础历史事件是在特定的时空下发生的,所以在分析、解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时候需要了解当时时空环境。

时空观不仅包括能够在特定时空下解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还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二、典型地图类时空观念题目备考策略1.左图右史——挖掘地图信息,构建阶段特征。

教材中的任何地图都应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指导学生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从而服务于构建历史阶段特征的需要。

2.心中有图——贯穿日常课堂教学历史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历史史实在教材中都有相对应的空间地图,要求学生做到心中有图。

3.精选地图——进行二轮地图专题复习。

疆域图;战争、战役类;分布图;城市平面图等(2020泰安一模)对比图1、图2长城与城防分布的变化,可推知秦朝()A.阶级矛盾有所缓和B.边疆危机日益严峻C.极力维护国家统一D.君主权力高度集中【答案】C【详解】战国时期,秦、赵、燕修筑的长城是为了加强各自诸侯国的防务的,秦朝把秦、赵、燕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目的是加强北部边防,维护国家统一,故选C;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图1、图2长城与城防分布的变化,与君主权力的集中无关,排除D。

(2021年北京东城一模)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部收到一组贺电,称“这是正义事业和真理的胜利”“在解决重要国际事务方面,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绝不能被排除在外,而应当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9年文综全国1卷第42题为例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9年文综全国1卷第42题为例
பைடு நூலகம்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考查的分析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考查
整篇材料体现浓郁的家国情怀。《国史大纲》这本书有两个写作 背景。
第一个背景是在遭受西方文明强烈的冲击之后,中国内部普遍生 出一种否定传统中国的思想与情绪,在这种思想氛围下,历史学也受 到了影响。《国史大纲》就是对这种情绪做出的回应。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考查的分析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考查
从材料出处可以知道,这则材料出自钱穆先生1940年写的《国史 大纲》。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考查的分析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 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 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
民 , 对 其 本史国料已实往 历证史 , 应 该 略 有 所 知 。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 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 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 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 诿卸于古人。
点,即所提取的观点不能脱离材料;二是所持有的论点必须有准 确而且充分的史实依据进行证明,不能泛泛而谈,不能空谈。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聚焦五大核心素养,贴近高考宏观引领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聚焦五大核心素养,贴近高考宏观引领
D [根据材料“人类在逃离太阳系,去往新家园过 程中遭遇木星引力吸引,险些与木星相撞的故事” 可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解释材料中的现象, 故选D项;哥白尼的“日心说”与逃离太阳系并没有 任何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丝毫没有对电磁感应 的相关提及,排除B项;材料中所提及的是人类的逃 离而非进化,排除C项。]
29
7.渗透唯物史观引领考查唐代政治制度变革 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 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须论数世以前, 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后,“门第”等级逐渐以 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 B.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 C.为庶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 D.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
15
3.立足史料实证灵活考查世界近代自然科学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急速老化,人类在逃
离太阳系,去往新家园过程中遭遇木星引力吸引,险 些与木星相撞的故事。这一情节涉及的近代自然科学 原理是( ) A.哥白尼的“日心说” B.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16
6
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苏联1970年前后经济发展现状 (2019·全国卷Ⅱ)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钢 煤 肉 蔬菜与瓜类
1.45亿 2 35.090亿万 4 700万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1970年实际产量
1.15亿 132.3350亿万 1 300万
7
[解题思路] A 根据表格可知,苏联1970年多项经济计划均未完成,这是由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所致,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故A项正确。苏联的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但材料不能体现, 故排除B项;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出现在赫鲁晓夫时期,而材料涉及的史实主要发生在勃列日涅夫时期, 故C项错误;材料中心阐述的是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与既定目标相差甚远,D项缺乏材料依据,故排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辨 理解 互证
水平2
水平3 水平4
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 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 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 问题的论述。
论述
约、佛藏、道藏、语录、笔记、地理书、游记、
农书、医书、文艺作品(文集、诗集、词曲、歌 谣、小说),等等。
◎如何看待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
直接史料又称为一手史料、原始史料,间接史料又称为 二手史料、传抄史料。 二者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划分,主要参照记录时间(距离事 件本身)或记录者(亲身经历、同时期)或现有史料保存情况 (存留最早)。 “比如,在发现甲骨文以前,关于殷商的历史一直以《史 记》的记载为第一手史料,但甲骨文发现后,甲骨文就是第一 手史料,《史记》变为第二手史料了。”
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如今的文献分类:(官方资料)
政府档案、起居注、日历、实录、正史、诏令、
谕旨、奏议、政书、方略、法规、则例、公报、 调查报告、会议记录、备忘录、公约、条约、协

定、官方统计,等等。
如今的文献分类:(私人资料)
杂史、野史、回忆录、自传、自定年谱、日记、
书信、墓志、家谱、族谱、杂志报纸、账簿、契
核心素养的要求 史料的分类 史料的搜集
史料研读方法
核心素养的要求
○考试依据: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
○考试重心:以考查核心素养为重心。
○考试目标:试题的命制是着眼于学生的历史学
科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的表现程
度,尤其是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时所反 映出的核心素养水平。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
或者对第一步阅读中发现的疑点给出解决办法;第三步是对史料的综合体会, 即以事先设定好的问题作线索,把史料同教材正文、教师讲述内容结合起来 思考,甚至还可以将史料同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思考,用以达到拓展 思路的效果,产生生发型思维。 ——姚丽娟:《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初探》
史料研读方法
1.辨别史料,判断研究价值 首先,要确定史料是一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 其次,要确定史料的作者和与所研究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 2.解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 首先,在阅读、翻译的基础上,整合理解史料。 其次,通过信息提取、要点概括、批判理解来解读史料。 3.运用史料,论证历史观点 —— 刘航:《“史料实证”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重视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强调在历史研究 时,要广泛收集资料,辨别其真伪,对其进行分 类整理与分析解读,最后能归纳概括出其背后所 蕴含的规律。
—— 刘航:《“史料实证”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的分类
◎文献资料
◎实物资料
◎图像资料
{}
史料研读 主要对象 全面理解 重要补充
◎口述资料
史料的分类
史料的搜集
综合性的代表:
科学分类与理论指导
翦伯赞:《史料与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荣孟源:《史料与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7年。
傅斯年:《史料略论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年。
中国古代史的代表:
陈高华:《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如何看待官方史料与私家史料?
“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典章、述文献,不可废也。
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人腴
而善溢真,其赞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 “通论吾国史料,大抵私家撰述易流于诬妄,而官修之书, 其病又在多所讳饰……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 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 ——陈寅恪:《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
素养 水平 水平1
史料实证
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 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 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 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 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表 现出对史料的理解;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 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何忠礼:《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中国近代史的代表: 严昌洪:《中国近代史史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张革非:《中国近代史料学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史料的搜集
专业电子搜索
四 库 全 书 电 子 版
史料的搜集
专业电子搜索
中 国 基 本 古 籍 库
史料的搜集
专业电子搜索
大 成 老 旧 刊 全 文 数 据 库
史料的搜集
专业电子搜索
国 学 大 师
史料的搜集
专业电子搜索
国 学 导 航
史料研读方法
当然,对于某些史料的解读,教师需要给学生划定文本阅读的层次。例 如,第一步的目标是史料泛读,主要是了解材料所包含的大致信息;第二步
是史料细读,在第一步的前提下,重点把握文本的重点与有关的历史知识点,
性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
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与考证, 形成符合历史实际的客观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 运用,既是重要的史学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 判历史的基础。
——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
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它
齐世荣先生将文献资料划
分为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官
方史料与私家史料。齐先生旁 征博引,展现各家观点,我们 得以对史料研读有了更为深刻
齐世荣先生的 《史料五讲》
的见解。
《隋书·经籍志》:
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日史、职官、仪注、
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