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桂枝配伍应用之道
浅析《伤寒论》中桂枝配甘草的意义

浅析《伤寒论》中桂枝配甘草的意义作者:宋绍英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7期关键词:《伤寒论》;桂枝;甘草;配伍应用桂枝与甘草均是《伤寒论》中应用较多的药,二者单独使用时用途各异,运用之灵,用法之妙,给我辈在临床用药时以指导。
现就二者相伍在《伤寒论》中的临床应用,并适当联系《金匮要略》浅析如下。
1、经方释义桂枝辛甘温,甘草甘平,桂枝、甘草相配有《内经》“辛甘发散为阳”之义。
桂枝、甘草相配既可以温通阳气,又可以温振阳气。
桂枝气薄升浮,能温经通脉,配甘草后,以甘草内守之功,使桂枝不致于过于走散;又以甘草益气之效,可以使阳气振作。
桂枝、甘草相配温通阳气、温振阳气之功效是多方面的,《伤寒论》中常用此药对组方。
1.1 宣通卫气,祛散风寒卫阳被遏是太阳病中风证与太阳病伤寒证的共同病机,所以桂枝汤、麻黄汤中均有桂枝温通卫阳,祛风解肌,甘草补中益气,二者相配辛甘化阳,作用于体表,宣通卫气,祛散风寒,发汗解肌。
1.2 通阳化气,缓急止痛如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中桂枝温经通阳化气,祛风散寒,甘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二者相伍作用于肌肉筋骨,化阳气,阳气盛,津得行而风湿除,经络通,风寒湿痹痛自止。
1.3 益气温中,除寒止痛如小建中汤中以桂枝温中散寒,甘草温建中州,补脾益肾,二者相伍作用于中焦,温土化阳以除寒凝,则腹痛自止,取其温振脾胃阳气,所以称为建中。
茯苓甘草汤中桂枝、甘草作用于胃,《金匮要略》中的苓桂术甘汤中桂枝、甘草作用于脾,温通脾胃阳气,以化痰饮水气。
1.4 逐水通阳,宣肺平喘小青龙汤及《金匮要略》泽漆汤中桂枝通阳化气利水,甘草和中益气,二者相伍作用于肺,均是宣通肺气以化肺中之痰饮。
1.5 温振心阳,通利血脉桂枝辛甘温,入心助阳,炙甘草甘平,有补心气、振心阳之功,两药同用,功擅温通心阳。
此为张仲景所创温心阳之母方,乃开辛甘化阳法之先河。
该药对适用于心气虚寒证。
如见心动悸,有空虚感,按之较安,有时气上冲于心,少寐,舌质淡白,苔净,脉小数等。
桂枝类方剂临床应用体会

桂枝类方剂临床应用体会1. 桂枝类方剂的基本介绍桂枝类方剂,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文绉绉的?其实它们在中医里可是大有来头。
想想,我们平时一聊起感冒、发热,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几个熟悉的名字,比如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
这些方子就像老朋友,帮我们解决不少小毛病。
桂枝类方剂主要是用来解表、散寒,特别适合那些初感风寒,身体发冷,怕风的人。
这就像冬天穿了薄薄的外套,风一吹就觉得冷得瑟瑟发抖。
这个时候,喝上一碗桂枝汤,简直像是给自己裹上了一层温暖的棉被,舒服得不得了。
2. 临床应用中的体会2.1 应用范围说到桂枝类方剂,大家可能会问:“这东西到底能治什么呀?”其实它的应用范围还真不小。
从感冒到发热,再到一些咳嗽、肌肉酸痛,桂枝类方剂都能出场帮忙。
特别是当你感觉到身体不适,像是头昏脑胀、四肢无力的时候,桂枝汤就像是你的小助手,温和而又有效地把身体里的寒气驱赶出去。
就好比打篮球,刚开始投篮不进,但慢慢找到了感觉,接下来就一发不可收拾。
桂枝类方剂的效果就是这样,慢慢来,温和又持久。
2.2 临床案例分享我记得有一次,一个患者过来找我,脸色苍白,整个人像被风吹得没了力气。
我一看,就知道他是着凉了。
于是,我给他开了桂枝汤,搭配了一点姜,结果第二天他就像换了个人一样,精神奕奕地回来了。
跟我说,“大夫,我感觉自己像是从冬眠中醒来,浑身暖和,真是太神奇了!”哈哈,这种反馈简直让人乐开了花。
桂枝类方剂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关怀,真的是药到病除,效果显著。
3. 使用中的注意事项3.1 辨证施治不过,使用桂枝类方剂也得讲究点。
我们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可不能一味地用。
这就好比你去餐馆,看到菜单上每道菜都想尝试,但有些菜可能对你胃口不好。
桂枝类方剂主要是针对风寒感冒,如果你是风热感冒,那就要小心了。
这就像在喝水的时候,喝到了一杯温水,结果发现原来是冰水,立刻觉得不舒服。
所以,找对了症状,药才会有效。
3.2 注意饮食搭配另外,饮食搭配也很重要。
论桂枝配伍应用之道

应用科技论桂枝配伍应用之道韩勇(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浙江绍兴312000)脯要]本文通过时桂枝在方荆配伍中的主要应用的论述,使我们了解桂枝不但积是一味解表药,通过不同的配伍可以扩展其应用范围,。
;掌握其主要靛经舰律对临床用药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供键词]桂枝;方荆;配伍、,一,,f;桂枝,又名柳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其“味辛、温”被列为木之上品首药。
其入药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C i nna m o—m um ca s s i a P r es l)的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春、夏二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J、段用。
现代医学认为其主要含有挥发油0.690/0,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桂皮酸钠,具有扩张血管、促进发汗、解热、镇痛和抗菌等作用。
其归经主要入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经、止痛、通阳、散寒,降逆等功效。
现将其主要作用归纳与下:1发汗解肌透表桂枝辛温,善祛风寒,适用于恶寒发热等症属伤寒太阳表证者,不论无汗、有汗均可应用。
伛学起抽夯云:“气味俱薄,体轻而上行,浮而升,阳也。
”若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相须为用,以增强全方的发汗解表之功,如伤寒论》中麻黄汤;若表虚自汗恶风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发表散寒,如筋寒t仑>中桂枝汤。
桂枝与麻黄相比,虽都能发汗,但麻黄辛苦开泄,能开腠理而透毛窍,发汗作用较强,且能宣肺平喘、利水退肿:而桂枝的特点是辛温行散,透达营卫,能通达阳与而解表,发汗的作用较为缓弱。
2温经散寒止痛儡4勇蛰中记载其能“温筋通脉”。
劬性谢日:“能去冷风疼痛。
”故桂枝可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肩臂肢节冷痛等症,常与附子、生姜、甘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伤寒论》中的桂枝附子汤:皿痹肌肤麻木,可与黄芪、芍药同用,以益气血,温经络,如俭匮要嗡中的黄芪桂枝五物汤;血虚寒凝,手足厥冷,可与当归、细辛同用,以祛寒邪,通血脉,如伤寒t b中的当归四逆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务寒t b中的小建中汤,其方组成是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充分体现了“欲求阴阳之和者,必求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桂枝在小儿疾病中的应用之诠释

桂枝在小儿疾病中的应用之诠释
高黎;张恒;刘晓芳;陈自佳;薛小娜;王素梅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17(026)002
【摘要】王素梅教授通过多年的实践观察发现,在处方用药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加入桂枝,往往能够提高临床疗效.王师灵活运用桂枝的病例颇多,在不同疾病中使用桂枝的意义也有所差异,其中的细微之处,用诠释学方法来解释说明则更易理解,本文对王素梅教授在小儿疾病中应用桂枝的不同机理进行了诠释.王师治疗低热时,运用桂枝固护阳气,调和营卫,以去热邪;治疗针眼时,运用桂枝温通经脉,清泻肝火,以消肿物;治疗腹泻时,运用桂枝温阳透腹,调和脾胃,以止泄泻.
【总页数】3页(P241-243)
【作者】高黎;张恒;刘晓芳;陈自佳;薛小娜;王素梅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浅析仲景桂枝应用之妙 [J], 刘玉洁
2.论桂枝配伍应用之道 [J], 王江
3.论桂枝配伍应用之道 [J], 韩勇
4.桂枝汤桂芍作用之再认识 [J], 杨基建
5.《金匮》肾气丸桂枝、肉桂应用之不同 [J], 曹卓青;杨晶晶;马静;陈燕清;秦亚莉;贾跃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桂枝汤中对桂枝的理解

桂枝在桂枝物中的互用体会一、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热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千呕者,桂枝物生之。
在伤寒论中第24、42、44、45、53、54、95、234 、276 、287条均出现了桂技汤,说明桂枝汤的重要性。
(后面附)二、医家解析桂技汤及体会.柯韵伯先生说:”此条是桂枝本证,辩证为主。
合此证即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今人凿分风寒不知释证。
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四证中头痛是太阳本证.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证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枝桂枝证”我认为柯韵伯先生的这段话说明了中医治病的一个重要特点,辩证论治.不论给病均起什么名字,医者要做的,是抓住病的本质,辨好证,进行治疗.太阳证的要点是头痛.而桂枝证中的要点则为汗出并以此将桂枝证与其他证区分开来三、桂枝九联想及其效用体会《神农本草经》中言:"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箘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之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生山谷.”时间: 7-8月间剪取嫩枝,应太阳之气凌冬不凋学习《伤寒论》中时我了解到,“太阳之上,湿气主之”.在天而言,是暑热时节,地气外出,地表的水份被上蒸于外,此时天地间湿气最重,万物化生最为繁育.此时剪取,我理解为取生发之气.空间:桂临岩,旁无杂木,自为林类方位:南海应离火,意太阳.我的理解是,桂枝的方位说明了其阳热之性.桂枝汤中的病人整气体气机向外倾斜,正好应了桂枝方位的象.四气:大热,以皮作钉钉他木,旬日即死.桂枝大热之气,有助于人体气机的运行,《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更是说明了桂枝带来的温热的功放五味:辛甘味重辛能行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甘味能补能缓,桂枝汤中取其补的作用用.我觉得,在桂枝汤中,更多的是取用桂枝的”的辛味部位: 嫩枝应枝干治阳本乎上也,亲上也.我认为.运用中医的取类比象更好理解,向上向外的感觉,正好对应着杜枝的发汗之效,同时应“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四色:外黄里红.黄色对应脾,红色对心,相应桂枝的补中益气之效.形:细.质:轻相应走表而发散之效四,桂枝汤中的君臣佐使及原方君药:桂枝臣药:芍药佐药:生姜. 大枣使药:甘草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五、配伍应用及体会桂枝:味辛温.有温通卫阳,解肌祛风之效,与生姜配伍,可以解卫分的邪气还可以和生姜发汗.药药:与桂校相须.味苦酸,微寒.主要起益阳和营之效,和大枣相配合,取大枣的甘味.二者可同时滋养营阴之弱,并且芍药且有具有敛的功效,可以抑制桂姜的辛散,使发示汗不在太过,同时助大枣,甘草的滋津之效.生姜:和桂枝共同辛甘化阳.性辛温具有解肌,暖胃止呕的功效大枣:和生姜并为佐药,共同调和营卫.味甘补益脾和胃助芍药益阴和营.甘草:可以把甘草视为既是佐药,又是使药,味甘性温,补中益气.主要取调和诸药之效,和大枣同时属具有甘味.可以益胃滋津液.整体观之,全方具有解肌祛风,调加营卫、脾眉和阴阳的功效。
【中医药学】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

(3)仲景对“和”的阐述:一是作症 状描述:“身和”、“腹中和”、“口中 和”、“卫气不和”、“胃中不和”。二 是作具体治法,有桂枝汤调和营卫、小柴 胡汤和解少阳、调胃承气汤的调和胃气, “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等等。
还有“白饮和服”之服法,总观仲景
对“和”的原则性论点有二:一是《金匮》 “五脏元真通畅,人既安和”;二是《伤 寒论》中提出:“凡病,若发汗、若吐、 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 自愈”。由此可见,“和”的关键是恢复 人体的自稳,调节机制,使阴阳、气血、 脏腑的系统功能平衡协调而维持正常的生 理活动。
阴 知母防风生姜甘 汤 阳草
滋阴清热
↓ 加龙牡
—桂甘龙牡汤 温补心阳,镇潜安神,
桂 桂 加生姜大枣 —桂枝去芍药汤 温壮胸阳 枝枝 配 甘 加蜀漆牡蛎龙 —炙甘求逆汤 温壮心阳,镇惊安神, 甘 草 骨生姜大枣
草 汤 加茯苓白术 —苓桂术甘汤 补脾利水降冲。
辛 甘
加茯苓生姜
—苓甘汤
温胃利水。
助 加茯苓大枣 —苓桂甘枣汤 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
一、桂枝汤的方组剖析
(见图表如下)
一、 桂枝汤的方组剖析
桂 加 加附子 桂枝加附子汤 补阳敛汗
枝 姜 加葛根 桂枝加葛根汤 加麻黄→葛根汤,治中风兼经输证,
配枣
下利证。
白 草 加黄芪 桂枝加黄芪汤 变解表为宣通阳气,排泄水湿,治
芍: ↓
黄汗病,汗出不透,腰以上必汗出,
一桂
下无法。
次口服,均未采用其他药物治疗。结果:显效者 11例,好转者7例,无效及中断治疗者3例,总率 为85﹒7%〔12〕。
(7)产后高热 妇人产后易气血骤虚,贼风乘虚 导致营卫不和,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精神
论《金匮要略》桂枝的应用

论《金匮要略》桂枝的应用摘要:《金匮要略》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著,徐忠可誉为“后世杂病方书之祖,乃有药味有方论之灵素也”。
该书遣方用药结构严谨,配伍精当,堪称一绝。
书中桂枝一药备受崇尚,运用甚广,通过不同的配伍、用量、剂型、煎服方法等变化而体现出诸多功用。
全书前二十二篇,载方205首,就有52首有之。
可见仲景用桂枝治疗杂病是匠心独运,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
盖桂枝色赤,味辛甘,性温,能散能补,内外咸宜。
笔者在学习中,将其功用归纳浅释如下,纰漏之处,深望正之。
关键词:金匮要略1 解肌和营桂枝辛温,其解肌发表,透达营卫乃为其首功。
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腠理不固之表虚证。
主证为发热恶风,自汗出,脉浮缓。
常与敛阴和营之白芍相须为用,两者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之则解肌和营益卫最妙,更配姜、枣、草而为桂枝汤。
此方为后世治疗表虚证之代表方。
然其治疗里证而致阴阳不调,营卫不和者亦有论述,如治疗阴阳不调的妊娠恶阻症,“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用桂枝汤治疗即是例证,待阴阳调和则恶阻之症自除。
正如《金匮心典》云:“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
”临床上对于久病体弱,产后诸虚而出现发热,自汗出,微恶风寒等营卫不调,阴阳不和等证,皆可用桂枝配伍应用,所以桂枝解肌和营之功是内外相宜。
就桂枝汤的煎服法也有助于说明桂枝的药理作用,如宜“微火煮”、“适寒温服”、“待似有汗者益佳”及“温覆”以助药力,都说明当微取其汗为佳,外证得汗则风寒之邪随汗而解。
内证得汗,则知脾胃之气已和,津液复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阴阳自调,诸证乃除。
另外用于风寒表实证桂枝常配麻黄,麻黄发汗解表,桂枝解肌行卫气之郁,以助麻黄驱除表邪,如麻黄加术汤等。
2 降逆平冲桂枝辛温,有散寒蠲饮,平降冲逆之功。
如下焦阴寒之气上逆“气从小腹之上至心”的奔豚证,宜桂枝加桂汤,方中重用桂枝。
若下焦寒水之气内动,“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宜桂苓五味甘草汤,两方皆为桂枝配茯苓,以散寒化饮,培土制水,平降冲逆;“心中痞,诸逆心悬痛”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方中桂枝温阳化饮,平降逆气,配枳实、生姜散寒化饮,宽中下气除痞满。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桂枝,又称桂枝皮、桂皮、肉桂、细辛,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出自于桂树的树皮,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有着广泛的药用价值。
桂枝在中医学中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被誉为“百草之王”。
它具有温阳通络、舒经解表、发汗解表、解表止汗、温中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风寒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
桂枝的主要药用成分为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
挥发油是桂枝的重要活性成分,其主要成分有桂皮醛、丁香酚、沉香酚等。
这些挥发油成分具有温热性质,能够温暖肌肤、舒缓寒湿,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桂枝的功效与作用以及食用方法。
一、桂枝的功效与作用1. 温阳通络:桂枝具有较强的温通作用,能够温暖体表,舒缓寒湿,增加血液循环。
中医认为,桂枝可以驱散寒气,疏通经络,对于寒性疾病如风寒感冒、寒湿痹痛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 解表发汗:桂枝具有解表发汗的作用,能够促进体内的汗液排出,有助于散寒发汗,排除体内寒气。
常用于感冒、头痛、发热等症状。
3. 温中止痛:桂枝具有温中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胃脘疼痛、腹痛、胃寒等胃肠道疾病。
中医认为,桂枝可以温暖脾胃,散寒止痛,有助于缓解胃肠道的不适症状。
4. 活血化瘀:桂枝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散淤血。
常用于治疗瘀血症状,如痛经、经闭、血淤等疾病。
5. 解表止汗:桂枝具有解表止汗的作用,可以调节体内的汗液分泌,有助于治疗盗汗、自汗等症状。
总之,桂枝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其功效与作用多样,适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二、桂枝的食用方法桂枝作为一种中药材,一般不建议单独食用,而是需要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
常用的用法包括煎煮、炖煮、蒸煮、浸泡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桂枝的食用方法:1. 桂枝煲鸡汤:将鸡肉、桂枝、当归、黄耆等材料一起加入砂锅中煲煮,煲出的汤具有益气补血、温阳通络的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温 经 散 寒 止 痛
《 录》 别 中记载其能 “ 温筋通脉 ” 药性论》 :能去冷 。《 日 “
… …
《 伤寒论》 中的 当归 四逆 汤 ; 胃寒腹 痛 , 喜温喜 按 , 常与饴糖 、 白芍 、 生姜等 同用 , 奏温 中散 寒 之功 , 伤寒论 》 共 如《 中的 小 建 中汤 , 其方组成是 由桂枝汤倍芍药 、 加饴糖 而成 , 充分体现 了“ 欲求 阴阳之 和者 , 必求 于 中气 , 中气之立 者 , 以建 中 求 必 也” 。这一精辟论述 J 。
5 通 利 血 脉 消瘕
须为用 , 以增强 全方 的发汗 解表 之 功 , 《 寒论 》 如 伤 中麻 黄
汤 ; 表 虚 自汗 恶 风者 , 与 白芍 、 姜 、 枣 等 同用 , 调 和 若 常 生 大 以
营卫 , 发表散寒 , 《 如 伤寒 论》中桂 枝汤 。桂枝 与麻 黄相 比 ,
归纳与下。
I 发 汗 解 肌 透 表
停所致 的胸胁胀满 , 咳逆头晕等 痰饮证 , 常与 白术 、 茯苓 、 甘 草 同用 , 以温运脾 阳, 化湿 利水 , 《 匮要 略》 的苓桂 术 如 金 中
甘汤 ; 膀胱气化不利而 出现的小便 不利 的蓄水 证 , 则常 与茯
苓、 泽泻、 猪苓等同用 , 以温 阳化 气利水 , 伤寒论 》 如《 中的五 苓散 ; 若体 内素有水饮 , 复感外寒 , 表寒 引动 内饮导致寒 饮射
1O 0
内蒙古 中医药
论 桂枝 配 伍 应用 之 道
王 江 ’
关键 词 : 桂枝 方 剂 ; 配伍
中 图分 类 号 :2 9 I R 8 . 文 献 标识 码 : B
文 覃 编 号 :0 6— 9 9 2 1 0 O o o 10 0 7 ( oO)3一 1o— 2
桂枝 , 又名柳桂 , 载于《 始 神农本草经》, 中记 载其 “ 书 味 辛 、 被列为木之上 品首药 】 温” 。其入药来源 为樟 科植 物 肉 桂 ( i a mu csi Pe1 的嫩 枝 , Cn mo m as rs) n a 主产于 广西 、 东及 云 广 南等地 , 、 春 夏二季剪下嫩枝 , 晒干或阴干 , 成薄片 , 小段 切 或 用。现代 医学 认为 其主要 含有 挥发 油 0 6 % , 中主 要成 .9 油 分为桂皮醛、 桂皮酸钠 , 具有扩张血管 、 促进发汗 、 解热 、 痛 镇 和抗菌等作用 。其归经主要 人心 、 、 胱经 , 肺 膀 具有 发汗 、 解肌 , 温经 、 止痛 、 通阳、 散寒 , 降逆等功效。现将其主要作用
风疼痛。 故桂枝可用 于风湿痹痛 、 ” 胃寒腹痛 、 肩臂肢 节冷 痛 等症 , 常与附子 、 生姜 、 甘草 同用 , 以温经散寒止 痛 , 《 如 伤寒
《 本经疏证》:凡药须究其体用 , “ 桂枝 能利关 节 , 温通经
脉, 此其体也 。 故可用于寒 凝血瘀 , ” 经闭 , 瘾瘕 等证 。桂枝辛
而使心阳虚所致发奔豚证 “ 气从少腹 上 冲心 ” 乃系 心阳虚 、 , 不 能制下、 下焦水寒 之气乘 虚上犯 心胸所 致 。可 与茯苓 、 甘 草配伍 , 取桂枝与炙甘草同用辛 甘化 阳 以温 通心 阳 、 冲降 平 逆 , 伤寒论》 如《 中的桂枝加桂汤 , 正如徐灵 胎所 言 : 与桂枝 “ 加桂 汤 , 重用 桂枝 , 特御寒 , 制肾气 。又 药味 重 , 能达 不 且 则 下, 凡奔豚症 , 此方可增减用之 J 。
肺, 可配伍麻黄 、 干姜 、 细辛等药 , 一则可助麻黄解 表 , 则可 二
温肺化饮 , 伤寒论》 如《 中的小青龙汤 。
4 温通 胸 阳 降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桂枝 温煦散寒 , 善于通胸 阳, 故 助心 阳。《 药雅》日 :桂 “ 枝, 在表宣 阳, 以其味 之辛 ; 在里 补 阳, 资其性 之热 ” 故 可用 , 于胸痹、 心动悸等证。若胸 痹胸痛 , 与枳实 、 自同用 , 可 薤 以 通阳止痛 , 金 匮要 略》中的枳实薤 白桂 枝 汤; 心 动悸 , 如《 若
桂枝辛温 , 祛风寒 , 用于恶 寒发热等症 属伤寒 太 阳 善 适
表证者 , 不论无汗 、 有汗均可应用 。《 医学起源》 :气 味俱 云 “
薄, 体轻而上行 , 浮而升 , 阳也 。 若表实 无汗者 , ” 常与麻 黄相
脉结代 , 与炙甘 草 、 参 、 可 人 阿胶 同用 , 以温助 心 阳 , 气复 益 脉 , 伤寒论》 如《 中的炙甘草 汤; 因烧 针误 汗损心 阴伤心 阳 若
3 温阳化气行水
此方取其辛散 , 合硝黄 、 桃仁直如 下焦 , 破利结血 。 ” 桂枝虽属于辛温解表药 , 通过在 方剂 中的不 同配伍 , 但
则可以发挥多 种不 同的 功效。 《 问 ・ 阳应 象 大 论》 素 阴 记
载: 味厚则泄 , 气厚 则发热 , 以散结 , 可补 虚。故 能调 和 辛 甘 腠理, 下气散逆 , 痛除烦 , 止 此其 用也 。盖 其用 之之 道有六 :
闭、 经行腹痛 以及瘾瘕结块 , 可与桃 仁 、 牡丹皮 同用 , 以温经
活血 , 金 匮要 略》中的桂枝 茯苓 丸 ; 如《 治下 焦蓄 血 , 腹急 少 结或瘀滞经闭 , 痛经 , 可与桃 仁 、 大黄 同用 , 《 寒论 》 如 伤 中的 桃核承气 汤 , 如 《 正 血证 论 》 云 : 桂 枝 禀 肝 经 木 火 之 气 所 “
论》 中的桂枝附子汤 ; 血痹肌肤麻木 , 可与黄芪 、 芍药同用 , 以 益气血 , 温经络 , 金匮要 略》中的黄芪 桂枝五 物汤 ; 虚 如《 血
寒凝 , 手足厥冷 , 可与 当归 、 细辛 同用 , 以祛寒邪 , 通血 脉 , 如
散温 通 , 能人 营血 、 温通 血脉 而奏通 经 、 之功 。若 血瘀 经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