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桂枝汤一组成方义: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

1/3量。

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

分三服四药来源于食疗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

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

酸甘相调,营卫相调。

调和脾胃,营卫。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

“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二仲景用桂枝汤(仅限于《伤寒论》不包括《金匮》)(一)治太阳中风(2、12、95)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发热-卫强-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亢盛,浮盛于外的表现。

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伤营-营弱。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

浮缓:非指节律、指脉形,松弛柔软和紧相对而言。

(风寒,阴邪,脉管紧张。

中风,阳邪,脉管松弛,营阴伤软弱)兼证:鼻鸣(肺窍不利),干呕(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失和升降失调,见:食欲不振,不大便…)提示:外感不可进补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正气卫外抗邪消食难以兼顾。

(二)凡太阳病,只要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

(43)-只辨证不辨病(中风或伤寒),对症用方的例证。

扩大了桂枝汤的用方范围。

(三)太阳表症兼里实热。

先解表(桂枝汤)后攻里(44、45、164),即使表症是无汗的也用桂枝汤,因为麻黄汤纯辛温,伤阴、助实热。

(四)太阳病兼里虚寒(91、327、387)。

先补里,里气恢复后表随之解,不解者用桂枝汤。

即使表症无汗亦然。

因为里气刚复,不受纯辛温。

(五)太阳病,汗下后,正气受挫,表症仍在者不论有无汗均用之。

(57、15)(六)非外感性营卫失和(53、54)病常自汗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气不与营气谐和(说明病情主要矛盾在卫)。

无发热、脉浮、恶风寒、头项强痛等表症,似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

桂枝类方剂临床应用体会

桂枝类方剂临床应用体会

桂枝类方剂临床应用体会1. 桂枝类方剂的基本介绍桂枝类方剂,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文绉绉的?其实它们在中医里可是大有来头。

想想,我们平时一聊起感冒、发热,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几个熟悉的名字,比如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

这些方子就像老朋友,帮我们解决不少小毛病。

桂枝类方剂主要是用来解表、散寒,特别适合那些初感风寒,身体发冷,怕风的人。

这就像冬天穿了薄薄的外套,风一吹就觉得冷得瑟瑟发抖。

这个时候,喝上一碗桂枝汤,简直像是给自己裹上了一层温暖的棉被,舒服得不得了。

2. 临床应用中的体会2.1 应用范围说到桂枝类方剂,大家可能会问:“这东西到底能治什么呀?”其实它的应用范围还真不小。

从感冒到发热,再到一些咳嗽、肌肉酸痛,桂枝类方剂都能出场帮忙。

特别是当你感觉到身体不适,像是头昏脑胀、四肢无力的时候,桂枝汤就像是你的小助手,温和而又有效地把身体里的寒气驱赶出去。

就好比打篮球,刚开始投篮不进,但慢慢找到了感觉,接下来就一发不可收拾。

桂枝类方剂的效果就是这样,慢慢来,温和又持久。

2.2 临床案例分享我记得有一次,一个患者过来找我,脸色苍白,整个人像被风吹得没了力气。

我一看,就知道他是着凉了。

于是,我给他开了桂枝汤,搭配了一点姜,结果第二天他就像换了个人一样,精神奕奕地回来了。

跟我说,“大夫,我感觉自己像是从冬眠中醒来,浑身暖和,真是太神奇了!”哈哈,这种反馈简直让人乐开了花。

桂枝类方剂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关怀,真的是药到病除,效果显著。

3. 使用中的注意事项3.1 辨证施治不过,使用桂枝类方剂也得讲究点。

我们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可不能一味地用。

这就好比你去餐馆,看到菜单上每道菜都想尝试,但有些菜可能对你胃口不好。

桂枝类方剂主要是针对风寒感冒,如果你是风热感冒,那就要小心了。

这就像在喝水的时候,喝到了一杯温水,结果发现原来是冰水,立刻觉得不舒服。

所以,找对了症状,药才会有效。

3.2 注意饮食搭配另外,饮食搭配也很重要。

医案4则桂枝汤类方治疗风湿痹病

医案4则桂枝汤类方治疗风湿痹病

医案4则桂枝汤类⽅治疗风湿痹病桂枝汤类⽅治疗风湿痹病医案 4 则作者/孟宇航桂枝汤为《伤寒论》中第⼀⽅,医药⽅家誉之为“群⽅之冠”。

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味进⽽形成桂枝汤类⽅ 19 ⽅,故该⽅也成为《伤寒杂病论》中独⽴的⼀⾸药⽅。

我国著名医学临床⼤师徐灵胎长期研习《伤寒论》,认为每种疾病的治疗都有其基础的治疗⽅法,只要在该基础之上增减药味且适度适量,皆可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此见解为桂枝汤以及类⽅的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于桂枝汤类⽅的变化,张仲景在《伤寒论》以及《⾦匮要略》中进⾏了全⾯的记录,仲景通过对桂枝汤成分增减药味⽽制成类⽅,从⽽对各种疑难杂症进⾏治疗,这样不但拓宽了桂枝汤的治疗范围,⽽且还为后⼈更加⽅便快速的运⽤桂枝汤类⽅提供⼀定的帮助。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杨卫彬教授认为,桂枝汤⽅为仲景群⽅之魁,⽤于外感可解肌发表,⽤于内伤可通⽓⾎、调营卫、和阴阳、调肝脾。

笔者就杨教授临床应⽤桂枝汤以及类⽅的医案介绍如下,以窥其应⽤桂枝汤类⽅的临床思路。

1 颈椎病宋某,⼥,35 岁,于 2013 年 5 ⽉ 9 ⽇初诊。

患者平时低头伏案⼯作较多,近 1 个⽉连续加班,⾃觉颈部肌⾁酸胀、疼痛不适。

2 天前晨起洗发后打开窗户通风,1h 后觉颈部僵硬,右肩沉重,右上臂抬动困难,汗出,恶风怕冷,⾆淡、苔⽩,脉缓。

X线摄⽚⽰:颈部椎体⽣理曲线变直,第 3、4 椎体⾻质增⽣。

西医诊断:颈椎病。

中医诊断:痹证,辨证为风邪侵及太阳经脉,经⽓不舒。

治以桂枝加葛根汤加减。

处⽅:桂枝、⽩芍、防风各 12g,⼤枣、葛根各 30g,⽣姜、⽢草各 6g。

7 剂,每天 1 剂,⽔煎,早晚分服。

⼆诊:颈部肌⾁松软,右肩疼痛不适消失,余症状解除。

按:桂枝加葛根汤出⾃《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该⽅主治的症状为颈部僵硬、疼痛、汗出、恶风、脉缓。

⽅中桂枝、⽣姜之⾟合⽢草、⼤枣之⽢,⾟⽢为阳;芍药⼀味⾟酸为阴;阳阴之味相配,能调营卫、调⽓⾎、调阴阳,⽤于营卫不和诸症。

桂枝汤类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探讨

桂枝汤类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探讨

桂枝汤类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为关节炎和全身炎症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被归为“风湿痹证”范畴。

而桂枝汤是治疗风湿痹证的经典方剂之一。

本文将对桂枝汤类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 风湿痹证的病因病机《内经》中指出:“痹者,衰也,衰则络泄不布,郁邪于中,形堕气轻,不可以动,故重。

邪气不得从血络节。

是以傍邪之气令人重。

”类风湿关节炎可视为寒湿、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而致。

这些邪气在体内聚集形成痹症,导致气滞血瘀,瘀阻不通,从而导致关节炎。

2. 桂枝汤类方的基本方剂构成桂枝汤类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组成。

其中桂枝具有温经散寒、理气和胃的作用;芍药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的作用;甘草具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的作用;生姜具有温中止呕、散寒解表等作用。

这些药物共同作用,有助于舒经强志、活血祛瘀、调和气机的作用,从而治疗风湿痹症。

桂枝汤类方对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温经散寒、祛除寒湿桂枝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对于风湿痹症中的寒湿之邪有明显的排除作用。

当外邪侵袭人体表里之间,使得人体气血失调而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时,可通过温经散寒的药物来驱逐体内的寒湿之邪,从而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

(2)舒经强志、活血通络桂枝汤类方中的芍药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受阻,导致疼痛、肿胀等症状。

而芍药能够活血祛瘀,舒筋活络,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肿胀的症状。

(3)调和气机、益气和中桂枝汤类方中的甘草具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的作用。

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时,调和气机、益气和中有助于调和人体气血,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有助于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

(4)消炎止痛桂枝汤类方中的生姜具有温中止呕、散寒解表的作用。

桂枝汤治疗心脏病医案

桂枝汤治疗心脏病医案

桂枝汤治疗心脏病医案桂枝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脏病的临床实践中。

它以桂枝为主要药材,结合其他药材和配伍原则,通过调节人体气血运行,平衡阴阳,改善心脏功能,达到治疗心脏病的目的。

桂枝作为中药材,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温经通脉、活血化瘀的良药。

在桂枝汤中,桂枝被用作主药,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排血能力。

桂枝还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缓解心脏病患者的焦虑、失眠等不适症状,提高心脏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

除了桂枝,桂枝汤还包含其他药材,如芍药、生姜、大枣等。

这些药材在配伍原则上相互协调,共同发挥治疗心脏病的作用。

芍药具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的功效,可以缓解心绞痛等心脏病症状;生姜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大枣具有益气养血、调和药性的作用,能够调节心脏病患者的身体状况。

桂枝汤治疗心脏病的医案中,有一例非常经典的案例:一位56岁的男性患者,因心脏病反复发作而来就诊。

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心电图显示心脏有明显的缺血病变。

经过中医诊断,医生认为患者为气虚血瘀型心绞痛。

医生给予患者桂枝汤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每天服用桂枝汤两次,连续服用一个疗程。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显示心脏病变明显改善。

此后,患者坚持每年定期服用桂枝汤进行巩固治疗。

经过几年的治疗,患者心脏病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正常,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从这个医案中可以看出,桂枝汤治疗心脏病的优势在于其温补作用和调节心脏功能的能力。

通过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它可以改善心脏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桂枝汤还能够调节心脏患者的身体状况,增强心脏的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作为中药方剂,桂枝汤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

对于特殊类型的心脏病,如心肌梗死等,桂枝汤可能不适用。

桂枝汤虽然具有温补作用,但过量使用会导致过于燥热的症状,加重心脏负担。

在应用桂枝汤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配和服用。

经典方剂桂枝汤治疗寒症(通用)

经典方剂桂枝汤治疗寒症(通用)

经典方剂桂枝汤治疗寒症寒症是指由于寒邪侵袭,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出现寒冷感和寒痛症状。

中医认为,寒症可分为表寒和里寒两种类型。

表寒症状主要表现为寒战、恶寒、畏寒等,而里寒则表现为腹痛、腹泻、寒冷等。

经典方剂桂枝汤是治疗寒症的常用方剂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桂枝汤的组成、作用机制以及使用方法。

一、桂枝汤的组成桂枝汤的主要成分是桂枝、神曲、白芍和生姜。

这四味中药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四诊”,具有温阳散寒、舒筋活络的功效。

1. 桂枝:桂枝是寒症中最主要的药材之一,具有温阳散寒、发汗解表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身体驱散寒邪,增强阳气。

2. 神曲:神曲是一种发酵后的麦芽,具有温和散寒、促进消化等作用。

它可改善寒症引起的消化不良问题。

3. 白芍:白芍是一种具有舒肝解郁、活血散瘀作用的药材,常用于治疗寒症引起的腹痛、经期不调等问题。

4. 生姜:生姜是常见的辛温药材,能温中散寒、解散痰湿。

它可以辅助桂枝等药物发挥作用,加强身体对寒邪的抵抗能力。

二、桂枝汤的作用机制桂枝汤通过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改善寒症引起的寒战、恶寒等表现。

同时,它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寒症引起的气血不畅问题。

另外,桂枝汤还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缓解由于寒症引起的关节疼痛等症状。

三、桂枝汤的使用方法桂枝汤以中药煎剂的形式使用,可以口服或外用。

1. 口服方法:将桂枝、神曲、白芍、生姜等药材磨成粗粉,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煮沸后再煎30分钟左右,取出药渣,得到药液。

药液可口服,每天一次,每次喝完后保持半小时内不饮食。

2. 外用方法:将桂枝、神曲、白芍、生姜等药材煎煮成药液后,可以用于泡脚或温热敷的方式应用于患处。

温热敷可缓解关节疼痛等症状。

总之,经典方剂桂枝汤是治疗寒症的常用方剂,通过温阳散寒、舒筋活络的作用,能够改善寒症引起的各种症状。

在使用桂枝汤时,注意药物的煎煮方法和使用剂量,以保证药材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释放,发挥最佳疗效。

在选择中药治疗寒症时,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以确保药物的使用安全和疗效。

桂枝汤

桂枝汤
天津中医药大学
二、病案举例
何某,男,50岁。
主诉:梦遗多年,时自汗出,平素易感冒,恶
寒,寐差,多梦易醒,脐周痛,喜温按,右胁 部隐痛,体力差,纳可,大便一日一行,不成 形,溏便,小便黄,有异味,舌淡胖,边齿痕 ,苔白微黄腻,脉细滑。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处方:桂枝加龙牡汤+薏苡附子败酱散
桂枝15g 生姜4片 白芍15g 大枣5个 生龙骨30g(先) 生牡蛎30g(先) 炮附子10g(先) 败酱草15g 炙甘草10g 薏苡仁30g
天津中医药大学
内容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 桂枝汤及类方功能分类
二 4
病案举例
三 6
结语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一、桂枝汤及类方功能分类
功能分类
调和营卫固肌表
滋阴和阳疗虚损 4 桂枝加龙牡汤 5 桂枝新加汤
1 桂枝汤 2 桂枝加葛根汤 3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天津中医药大学
1、桂枝汤
桂枝汤的组成及方解
1
2
桂枝汤的辨证要点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内伤杂病,营卫不和:阵阵发热,常自汗出,经久 不愈,无头痛恶风等外证,且口不渴,大便不结 妊娠恶阻:育龄妇女,恶心呕吐,不能进食,不恶 寒发热,口渴,寸关处脉平,尺部阴脉小弱。
内伤杂病,阴阳两虚,心肾不交:遗精、失血、目 眩发落、少腹弦急、外阴部寒冷、多梦、盗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葛根汤为桂枝汤加葛根三两,是治疗太阳 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之证,原文“太阳病,项背 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本证之病机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气不利, 经脉失养,治疗当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 舒筋。张志聪《伤寒论集注》曰: “用桂枝汤以 解太阳肌表之邪,加葛根宣通经脉之气,而治太阳 经表之邪。”

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概述

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概述

2020/4/23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
15
(3)仲景对“和”的阐述:一是作症 状描述:“身和”、“腹中和”、“口中 和”、“卫气不和”、“胃中不和”。二 是作具体治法,有桂枝汤调和营卫、小柴 胡汤和解少阳、调胃承气汤的调和胃气, “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等等。
2020/4/23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
16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
一、 桂枝汤的方组剖析
2020/4/23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
2
加 加附子 桂枝加附子汤 补阳敛汗
桂 枝 配 白
姜 枣 草
加葛根 加黄芪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黄芪汤
加麻黄→葛根汤,治中风兼经输证, 下利证。
变解表为宣通阳气,排泄水湿,治
芍↓
黄汗病,汗出不透,腰以上必汗出,
:桂
下无法。
一 收 一 散 ;
枝 汤
加龙牡 加乌头
桂枝加龙牡汤 乌头桂枝汤
甘温摄精,使阳能固摄,阴能内守, 治虚劳失精,心神浮越。
双解表里寒邪,治表里皆寒,寒疝 兼表以里为主。
和 加厚朴 桂枝加厚朴杏 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营 杏仁 子汤
卫 , 调
加 麻 黄 桂麻各半汤 小发其汗
杏仁
阴 阳
加麻黄 石膏
2020/4/23
辛 加茯苓白术 —苓桂术甘汤 补脾利水降冲。
甘 助
加茯苓生姜
—茯甘汤
温胃利水。
阳 加茯苓大枣 —苓桂甘枣汤 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加茯苓五味子 —茯苓五味甘草 敛气平冲。 汤
加人参地黄阿 —炙甘草汤 胶麦冬火麻仁
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2020/4/2加3 白术附子
—甘桂枝草汤的附研究子与汤运用 温经散寒祛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桂枝汤一组成方义: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

1/3量。

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

分三服四药来源于食疗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

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

酸甘相调,营卫相调。

调和脾胃,营卫。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

“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二仲景用桂枝汤(仅限于《伤寒论》不包括《金匮》)(一)治太阳中风(2、12、95)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发热-卫强-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亢盛,浮盛于外的表现。

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伤营-营弱。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

浮缓:非指节律、指脉形,松弛柔软和紧相对而言。

(风寒,阴邪,脉管紧张。

中风,阳邪,脉管松弛,营阴伤软弱)兼证:鼻鸣(肺窍不利),干呕(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失和升降失调,见:食欲不振,不大便…)提示:外感不可进补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正气卫外抗阳明中风证在临床上少见。

(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脾气由虚转充实),为欲愈。

(274)-参见前柴胡桂枝汤。

非太阴里虚,顶多用桂枝人参汤。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九)身痛。

霍乱证:霍乱止而身痛不休者,用桂枝汤小和之。

(387)三桂枝汤的使用禁忌(共五点)(一)典型单纯太阳伤寒表实证不能用桂枝汤(16)所谓单纯,指不合并1.前述表证兼里实热,先解表,可用桂枝汤。

2.前述表证兼里虚,先补里后解表,可用桂枝汤。

应用纯辛温开表发汗,不可用桂枝汤,芍药酸收。

(二)酒客病。

(17)酒客,后世2种理解:1.长期大量饮酒之人得中风,湿热内盛。

因辛甘温,甘助湿,温生热。

可去甘味+芳香化湿,解酒醒脾之品,如葛花,枳椇子,佩兰等。

2.饮酒过度造成湿热内盛,阻滞营卫气血,气血失和-见周身酸懒不适头痛,发(烘)热汗出,怕风。

症似太阳中风(中风类症)。

区别桂枝汤证:a.饮酒史b.舌红苔黄厚腻(桂枝汤证见淡红舌薄白苔)c.胸脘痞闷,食欲不振,脉滑数,大便粘腻不爽。

(三)吐脓血(有内痈,毒热内结,腐破血络者)。

(19)见:发热、汗出、头痛之中风类症。

辛甘温助热。

《伤寒例》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内热);承气入胃,阴盛以亡(阳虚)。

”临床可用他药兼制,如,桂枝汤治痹证,桂枝可用30g+胡黄连制之。

以上(二)、(三)条指出,阳热盛者,不可用桂枝汤。

(四)阴阳两虚兼表证。

(29)伤阴见脚挛急,伤阳见厥逆。

(五)汗吐下后,表证已发生变化者。

(15、16)四仲景关于桂枝汤的加减应用。

(一)桂枝加桂汤(117)火针,粗似车条,治沉寒痼冷。

红肿热痛(感染)。

病机:发汗过多+受惊恐怯,致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发作奔豚。

奔豚典型症: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

(受凉易发,舌淡,苔薄白)豚:指小猪,五行属“水畜”。

3类病因(《伤寒》《金匮》)a.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上冲-用桂枝加桂汤;b.心(脾)阳虚,下焦水气上冲(舌胖、苔水滑、小便不利、小便少,晨起头面轻度浮肿,晚间下肢肿。

-发作前脐下悸动者,苓桂枣甘汤;无脐下悸动者,苓桂术甘汤。

c.肝郁化火,郁火上冲-奔豚汤。

红肿热痛为何用灸法?郝按:只灸一壮轻微,似热敷法,助消散。

(二)桂枝加芍药汤。

(279)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非脏虚寒症(273)因为:无吐利,病不在脏。

(太阴经脉走腹)。

属太阴指太阴经脉受邪,气血失和。

太阴中风-桂枝汤。

)+芍-养血柔筋,和里缓急。

经脉受邪,气血失和后发展:1.虚: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致腹中急痛。

(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小建中汤主之。

)2.实:气滞血瘀,大实痛(痛重)-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汤加大黄,用大黄活血化瘀,未涉及脏腑,仅限于经脉)。

提示:《伤寒论》中汤证相对偶统一:如,麻黄汤(表实);桂枝汤(表虚);小青龙,大青龙汤;桂枝+芍药,桂枝+芍+大黄;小柴胡,柴桂汤…。

现代应用:肠痉挛,肠淋巴结炎。

280条-宜减之。

脾阳虚,中气虚。

(提示:上二方仅见经脉未在脏腑,不见便、利。

不同于理中汤。

)对举四方:邪在经脉: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邪在脏腑:宜服四逆辈。

(三)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62)脉沉(无表证),“脉迟,血少故也”(营卫不足,气血失养。

)“不荣则痛,失养则痛,虚则痛”不通则痛-郭士奇;失养则痛-任应秋。

二者互为因果。

方义:芍,养血;人参,补气;生姜,引药达表。

刘渡舟,治产后身痛。

生姜加至15g(三两)方效,汗出。

(四)桂枝加附子汤(20)恶风-阳虚,肌肤失温。

小便难-阳虚气化失司,阴虚化源不足(两虚)。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阳气被伤,筋脉失温。

治法:解肌祛风,固阳以摄阴。

“有形之阴液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固。

”后世演变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提示:仲景重视阳气。

《伤寒论》重点讲寒伤阳气-强调扶阳;温病重点讲温热邪气耗伤阴液-后期强调救阴。

(五)桂枝加葛根汤(14)赵开美本大陆有五本,北京三本均有钩挑。

几几,jǐ.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作shū。

而《说文解字》短尾鸟也。

几案。

楷体均有钩挑。

清代成林认为,短尾鸟应无钩挑。

后世承之。

正字音jǐ,为緊,古作qiān。

緊与几通假。

原则:或同本以互证,或别本以见义。

《说文》连绵词,无定字。

功效:太阳经脉邪气盛,经脉不利。

寒邪,应无汗,反汗出与一般寒邪不同。

说明为风邪袭于经脉-太阳经脉不利。

加葛根,a.疏通经脉邪气,助桂枝以解表,不需啜粥。

b.升津液,起阴气,滋润经脉。

郝案例:怀柔中医医院,病理性项肌痉挛。

临床: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桂枝加葛根汤,葛根一般30g,桂枝10g(非外感),白芍30g,赤芍10g(或不用),甘草10g,(姜枣可不用),+鸡血藤30g。

止痛不效可+祛风湿药(多见于值夜班受风寒湿)如,威灵仙30g,秦艽10g,姜黄(上肢),等。

(六)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8,43)太阳病篇四个治喘方之一。

18条:喘家新感中风,引发宿喘,以治新感为主。

加厚朴杏子下气平喘。

非用此方主之,而用之佳,不能治治宿喘。

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主之。

新感中风,误下,部分表邪陷于胸中致喘,去表邪,可平新喘。

(郝按:手太阴肺为何未放在太阴病篇?认为:六经辨证来源于临床实际,是临床证候分类。

而经络辨证非来源于临床,是臆测。

)适应症:风邪袭表,继而风邪壅肺。

区别于a.麻黄汤-寒邪闭表,无汗而喘;b.麻杏甘石汤-邪热壅肺,汗出而喘;c.小青龙汤-外寒内饮,水寒射肺。

(七)桂枝去芍药汤(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病机:胸阳心阳不振,表邪内陷胸中(虚性代偿,如上楼喘促)。

去芍,纯辛甘化阳,温振胸阳,祛邪达表。

无自汗出,失去芍药治疗作用,且芍酸敛阴柔,壅遏气机,不利胸中气机畅达。

提示:仲景二个用药原则①凡脐下悸,脐上悸,均不用术(如,苓桂枣甘汤,理中汤加减症,脐上悸去术)。

②凡胸满,均不用芍。

(脐上下悸为自觉症)但现在治冠心病心绞痛,活血用赤芍,养血用白芍,推测若仲景必不用芍药。

故此治法有待商榷。

(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许多版本作"脉微恶寒"解,即肾阳不足表阳不固,肌肤失温造成.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用于:冠心病多夜发,多与心阳不足兼肾阳虚衰;对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者(中医认为是心阳不足,胸阳不振者),多用麻黄,细辛(可达30g).(九)当归四逆汤(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主之.血虚寒厥.桂枝汤-姜+倍大枣,+归养血,+细辛通经散寒止痛,通草(即木通,注意木通,防己,马兜铃肾毒性问题).美国当归四逆汤禁用.临证应代之以鸡血藤(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使用抓住三点症候,特别是在肝经循行部位出现的这三症:血虚,冷,痛.如:痛经冷痛(肝经抵少腹);疝气痛;冻疮(治疗又可预防,特别对周围循环不好者如南方人,未发及未破者可改善微循环,内服加泡手,郝妻35年未复发);雷诺氏征:冷痛,肢端动脉痉挛症,有人有效.(十)其他:桂枝汤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药,其中第一类辛甘化阳者如下:1.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冒词源在"冂"部,<说文>:蒙而前也.-蒙目前行似捉迷藏.作为①遮盖,②头晕目眩讲.此二意,<伤寒论>均见,在此作①.阳明病篇的"喘冒不得卧"作②.桂枝四两(60g),甘草二两(30g).顿服,温补心阳急救.说明上为急重症.心阳虚衰之心动过缓,心力不足.有人+细辛,附子,麻黄.(参考北京阜外医院经验.)2.桂枝甘草龙牡汤(168)火逆(误用火疗.逆,错用),下之(下:误用泻下),因烧针而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以方测证:心阳虚衰,心神浮越.温补心阳兼潜镇安神.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12)惊狂:因惊而似狂.卧起不安:在似睡非睡时大叫而起,心神不能潜敛者.蜀漆:常山的幼苗.阳虚之后阴寒邪气必然内生,痰浊扰心,故加化痰药.区别:桂枝甘草汤-心脏病,心律失常突现,心主血脉失调.本方-心主神志功能异常(神经衰弱).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神经衰弱心阳虚,三者不是一类∴五版教材说法误,从症候严重性讲:桂甘汤>桂甘龙牡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汤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药,其中第二类酸甘化阴者如下:芍药甘草汤(看做桂枝汤的加减方):(29)阴阳两虚表未解,先调补心阳.阳虚则厥,阴虚则脚挛急.<说文>脚,胫也.小腿.此指小腿腓肠肌痉挛.功效:酸甘化阴,养血荣筋,解痉止痛.解痉止痛的基本方-用于缓解内脏(心,肾,胃,胆,痛经),骨骼肌,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血管神经性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的疼痛.注意:血管扩张性头痛(充血性),效果不好.松解肌肉效优,甚至可致肌肉"软弱无力".<朱氏集验方>名"去杖汤",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郝案:患者,受寒疼痛,一侧梨状肌,见胸闷太息.方用芍30g草10g木瓜,附子,伸筋草,苏梗.自服60付,凡是关节疼痛无效,抽筋者有效.一.桂枝汤加减衍化思路及后世方例.1.解肌和营卫:<金匮>栝楼桂枝汤:+天花粉.桂枝加附子汤:固阳摄阴.后世如:<皇汉医学>桂枝加桔梗汤:太阳中风证兼咽痛.原书:咽痛,咽部有粘痰难以咯出.<世医得效方>桂枝红花汤(加了血分药):原治外有风寒表证兼四肢疼痛.后世治荨麻疹(夜重受风发作重)+蝉衣,防风,荆芥祛风止痒.有时可见效.余根初<伤寒论>桂枝橘皮汤(加气分药):中风表虚兼脾虚湿盛,胸脘痞闷.<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味桂枝代粥汤:粥鼓舞胃阳+黄芪补气,防风温散,知母黄芪温性.治过敏性鼻炎方:1978年<新中医>寒风刺激-桂枝汤+甜葶苈15g蝉衣9g老师加乌梅10g敛肺气,防风6g散,一收一散,辛荑10g只要无舌红,咽痛有效.见黄浊涕者加鹅不食草10g(鼻炎专药)2.祛寒利血脉桂枝,生姜,甘草-辛甘化阳,祛寒疏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