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核心素养导向的历史教学设计课件(共78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以全国历史录像课评比课例为例课件38页】(共38页PPT)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以全国历史录像课评比课例为例课件38页】(共38页PPT)

课例:《罗斯福新政》
【教学片断】
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 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 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 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 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
——(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课例:《百家争鸣》
社会失序
目的一致

性善 性恶
仁政 法治
王道 霸道
百家 争鸣
有 为无


兼 仁爱

共统 鸣一


时代包容
吸收融合
课例: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思维导图的建构与解释、解构与重构
三、体验
无论如何,历史学家必须把自己置于历史人物的 位置上,必须感受其处境,必须像那个人一样思想。
——【英】赫伯特•巴特菲尔德
• 西汉晚期,班固的姑奶奶进入汉成帝的后宫,成为一名婕妤,这就是历史上 著名的班婕妤……
• 他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 建武三十年(54年),父亲班彪过世,开始在其父《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
写《汉书》。 • 永平五年(62年),被人告发“私修国史”,被关进京兆监狱。明帝读了班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8.教材力求提供一些复杂的情境和贴 近现实 生活的 真问题 ,着眼 于深化 思考, 让他们 在思考 中呈现 真实的 想法, 在思考 中发现 问题的 答案, 在思考 中深化 和扩展 自己的 认识, 从而培 养学生 的以科 学精神 。

4.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 卖的频 繁,加 之安史 之乱, 均田制 逐渐瓦 解。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PPT教学课件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PPT教学课件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6征求意见稿
38
(1)把握学习专题中的关键问题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对学习专题的内容进行梳理, 明确该专题所涉及 的范围及重要史事,在此基础上,概括 和确定该专题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并 将这些关键问题的解 决与核心素养的发展建立起联系,围绕关键问题对教学 内 容进行整合。 例如,必修课程中“人民解放战争”这一学 习专题,史事的范围是解放战争的进程,关键问题一是国 民党南京政权覆亡的原因,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是教学内容中的核心。 教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两个问 题,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与家国 情怀等方面的素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6征求意见稿
19
二、关键环节在于实践落实
(核心素养)指向于未来挑战、社会与 个体发展需求,关键环节则在于实践落实。
——林崇德
1、课堂渗透
2、试题体现
3、课题研究
20
1、课堂渗透:以罗斯福新政为例
教学是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的 具体执行过程,课堂是核心素养落 实到课程中最为微观、具体的层面, 是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地,培养出 所需要人才的重要环节。
29
不仅仅实证
30
•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 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 度、能力与方法。
•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 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 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 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 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 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15
判断是否将“知识教育”转化 为“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判断 标准: 历史教育道德化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讲座课件(共51张PPT)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讲座课件(共51张PPT)
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 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 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的信念和行动。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
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 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 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 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 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 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
维度
文化基础 自主发展 社会参与
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 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 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
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 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 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核心素养整合教用ppt推荐(新)统编高中历史必修

核心素养整合教用ppt推荐(新)统编高中历史必修

核 心 素 养 整 合教用 ppt推荐 (新) 统编高 中历史 必修( 精品系 列PPT )
专题二 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发展 1.政治制度 (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封建官僚制度,提高 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使官吏选拔权归于中央,加强了 中央集权;有利于教育及文学艺术的发展。
核 心 素 养 整 合教用 ppt推荐 (新) 统编高 中历史 必修( 精品系 列PPT )
核 心 素 养 整 合教用 ppt推荐 (新) 统编高 中历史 必修( 精品系 列PPT )
【典型例题2】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 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 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 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核 心 素 养 整 合教用 ppt推荐 (新) 统编高 中历史 必修( 精品系 列PPT )
核 心 素 养 整 合教用 ppt推荐 (新) 统编高 中历史 必修( 精品系 列PPT )
专题三 高考对本单元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向 1.从史实角度思考 (1)历史概念:借助对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等制度的内涵 和外延的描述,从社会发展、文化习俗变迁等角度推理其对 当时社会及后世的深刻影响。 (2)历史现象:借助思想文化的繁荣以及社会习俗的变迁来 探究社会政治、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解析:题干中诗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 了,也不用缴纳租税……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 来往游玩。陶渊明描绘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社会, 反映了他追求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故选D项。
核 心 素 养 整 合教用 ppt推荐 (新) 统编高 中历史 必修( 精品系 列PPT )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ppt课件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ppt课件
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 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 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的掌握教材,到了课 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 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 应当是沧海一粟。”
7
2.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是一种教育方法。有学者说过,平庸的教 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 教师启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 之心”,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 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涵
一 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 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 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 创新六大素养。
2
1.文化基础
二 涵
① 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
教育素养是一种教育智慧。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教育 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一种随机应变的 能力。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的研究了教育理 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它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 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 统,它充满了变化和问题,教师不论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 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富有教育智慧和 机智的教师,在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情况时,总能灵感 闪现,机动灵活的应变。
2.创新素养
教师的创新素养主要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具有挑战 心、好奇心、想象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把学生当作创新 主体,宽容学生的失败,把教育教学看作学生主动学习、 探究反思、变化更新的创造过程。

历史核心素养解读ppt课件

历史核心素养解读ppt课件
基本原理: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形态)规律 (5)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注意: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联系的;矛盾的;发展的 等
ppt课件
5
素养2 时空观念: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 所必备的重要观念。
概念界定: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 分析的观念。
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 水平3 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
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 水平4 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各种观点起点时间主要的主张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部分中国学者1937年七七事变部分中国学者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国际上大部分学者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部分欧洲学者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部分前苏联和俄罗斯学者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部分欧美学者摘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观反思等2021261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存在多种观点分析其原因
ppt课件
16
一份奏折
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 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
该国王已亡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 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 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 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 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 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 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核心素养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核心素养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

专题三 汉武帝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 1.政治上: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上, 确立刺史监察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颁布“推恩令”,使王国 问题得以解决;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 考核。 2.经济上: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同时加强对土地的管理,从 经济上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秦国 地区君王墓葬的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说明战 国时期分封制在秦国已遭到破坏,集权统治模式基本建立起 来,C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 根本原因,A项错误;分封制是地方分权模式而非君主集权,B 项错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等级差别明显并不能说明其严格 遵循分封制度,且当时分封制在东方六国也开始遭到破坏,D 项错误。
重,大臣要参预中枢,必须加“领尚书事”或“平尚书事”的头衔 才有可能。“中朝”是皇帝的御用工具。
——摘编自赖新元《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进行中央机构改 革的措施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武帝中央机构改 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1)措施:选用亲信近臣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决 策军国大事;削弱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机构的权力。
原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形成一定威胁;身边人员或 出身低微的士人更容易控制。
(2)认识:汉武帝设立“中朝”,加强了皇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 率,防止权臣专权;随着“中朝”权力扩大,容易形成宦官、外戚 专权的局面;为以后历代统治者加强皇权提供了借鉴。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核心素养史料研读与方法推荐课件】(共23张PPT)[可修改版ppt]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核心素养史料研读与方法推荐课件】(共23张PPT)[可修改版ppt]

如今的文献分类:(私人资料) 杂史、野史、回忆录、自传、自定年谱、日记、 书信、墓志、家谱、族谱、杂志报纸、账簿、契 约、佛藏、道藏、语录、笔记、地理书、游记、 农书、医书、文艺作品(文集、诗集、词曲、歌 谣、小说),等等。
◎如何看待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
直接史料又称为一手史料、原始史料,间接史料又称为 二手史料、传抄史料。
中国古代史的代表: 陈高华:《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何忠礼:《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中国近代史的代表: 张革非:《中国近代史料学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严昌洪:《中国近代史史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二者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划分,主要参照记录时间(距离事 件本身)或记录者(亲身经历、同时期)或现有史料保存情况 (存留最早)。
“比如,在发现甲骨文以前,关于殷商的历史一直以《史 记》的记载为第一手史料,但甲骨文发现后,甲骨文就是第一 手史料,《史记》变为第二手史料了。”
◎如何看待官方史料与私家史料?
“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典章、述文献,不可废也。 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人腴 而善溢真,其赞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
—— 刘航:《“史料实证”素养在中学历史教中的应用》
素养 水平
史料实证
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 水平1 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
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
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 水平2 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依托阅读分解学习内容,形成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附录3中提供的教学案例,提出学习任务的概念。 我们对学习任务的理解:教师将本单元或本节课内容进 行分解,形成若干核心内容,每一个核心内容即一个学习任 务,若干核心内容构成本单元或本节课体系完整、逻辑严密 的学习任务群。
主题:从唐长安和北宋东京认识唐宋社会及变化 学习任务一:从城市布局认识城市生活变化 学习任务二:从商业和对外交流认识唐宋社会变化 学习任务三:学生眼里的唐宋社会变化
例如,必修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如果指向学业质量水 平2的话,那么,问题链设计最终要指向相应学科核心素养 的水平2,同时兼顾水平1。
必修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如果指向学业质量水平4的 话,那么,问题链设计最终要指向相应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 4,同时兼顾水平1、2、3。
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必须指向学业质量水平 4,那么,问题链设计最终要指向相应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4, 同时兼顾水平1、2、3。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要综合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高中新课标关于学业质量水平的不同要求(体现不同 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同水平)。
2.授课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包括认知起点和选考科目。 3.具体教学内容。
例如,在选择3+1+2的省份,必修内容学习,可以考虑 在达到学业质量水平2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学生选择历史科 的情况,按照水平3、4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
问题链设计,依赖真实历史情境为支撑。 历史情境的创设,依赖有价值的史料资源的支持 史学阅读时,要善于搜集、整理有价值的,反映不同类 型、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的丰富史料资源。可以说,没有史 料资源,就没有历史情境,就不可能支撑关键问题的设计。 ——何成刚、夏辉辉:《史学阅读成果转化为教学设计 智慧的路径探析》,《历史教学》2018年第5期。
政变企图、精心谋划、政变选址
干涉修史、后人评说、历史反思
每个教学环节,设计了指向不同核心素养及不同水平的 1-3个关键问题。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教学目标: 1.探究李世民为夺取政权,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2.分析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的原因; 3.揭示唐太宗干涉贞观史臣修史的表现与本质; 4.辨别后世史家关于玄武门之变的不同历史解释,并对
探讨“岳飞形象变迁”,设计如下的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一:南宋时期的岳飞形象; 学习任务二:元朝时期的岳飞形象; 学习任务三:明朝时期的岳飞形象; 学习任务四:清朝时期的岳飞形象; 学习任务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岳飞形象; 学习任务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岳飞形象。
(四)设计好指向教学目标的问题链。 新课标强调: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绝不是取决 于对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 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学习任务,依托 阅读成果,特别是史料资料,精心设计问题链。 问题链设计需指向多个学科核心素养,对应特定学业质 量水平。
(五)设计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评价。 特定问题指向特定学科核心素养及水平,在实际中,学 生在考查水平较高层次的问题解决上往往有较大差异。
例如,学生在解决指向历史解释素养水平4的问题上, 往往存在一些学生达到水平4的要求,另一些学生达不到水 平4的要求。
在设计问题时,就要思考如何区分达到历史解释素养水 平4和达不到水平4的评价标准,达不到水平4的问题解决也 要划分若干水平层次。
二、案例举隅 探究“玄武门之变” (侧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兼及其他素养)
阅读史学文献:
1.黄永年、贾宪保:《唐史史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 1989年;
2.黄永年:《物换星移话唐朝》,中华书局,2013年;
3.魏明孔:《“玄武门之变”探源》,《西北民族学院 学报》1987年第4期;
4.王炎平:《关于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相互关系的几 个问题:评玄武门之变的是非》,《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 第2期;
核举隅 三、三点建议
一、理论思考 (一)深度阅读,全面把握学习内容 史学阅读是历史教学的起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必须对学习内容有深入、全面的把握理解。 核心阅读、群文阅读、比较阅读:拓展史实、丰富史论、 积累史料,为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这些不同历史解释加以分析; 5.揭示玄武门之变的本质及体制根源。 形成了以历史解释为核心,运用唯物史观,渗透时空观
新课标在附录中提供的一个很好的“教学评价水平划分 示例”,值得学习借鉴。
开展基于教学目标的评价活动,有助于我们整体把握学 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整体把握学生在不同学科核心 素养上的发展情况,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促进学生历 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均衡和全面发展。
五个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并不 是要求每节历史课都要落实五个核心素养。
——何成刚、沈为慧:《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历史教学》2016年第11期。
(二)明确史料研习活动目标。 高中历史新课程具有操作性强的显著优点。例如:史料 实证,推动史料教学走向2.0,分为四个水平。 在合格性考试中,必修课程内容学习应达到学业质量水 平2的要求。 在选择性考试中,必修课程内容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 学习应达到学业质量水平4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在每 节历史课可以得到较好落实。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在每节课都有体现比较困难,更 多是在单元教学设计中予以落实,侧重历史发展的以下两个 方面去思考如何落实。
宏观层面:中国历史发展、世界历史发展。
中观层面: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史,世界古代、近代 、现代史发展中;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史 、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5.卞孝萱:《<唐太宗入冥记>与“玄武门之变”》,《 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2期;
6.孟宪实:《李世民重视历史评价》,《文史天地》 2012年第11期;
7.岳纯之:《唐代史学杂考》,《南开学报》2000年第 1期。
围绕“玄武门之变”,以阅读为基础,建立了比较系统 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按照一定的史学逻辑,将其分解、转 化为六个学习任务,也是六个学习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