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原理
乡土地理高考知识点

乡土地理高考知识点乡土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地球上各个地方的特点、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乡土地理是一个必考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掌握。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乡土地理有更深入的理解,不仅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和全球各地的差异。
接下来,我将从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方面,分别阐述乡土地理的相关知识点。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乡土地理的人文地理方面。
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在地球上分布、活动和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乡土地理中,人文地理主要包括人口、聚居地和农业等方面的内容。
人口是一个地区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乡土地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口分布的特点取决于诸多因素,如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等。
在乡土地理中,我们需了解人口密度、人口迁移和人口结构等概念。
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而西部内陆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这种分布特点与地理环境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聚居地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乡土地理中,要了解聚居地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聚居地可以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
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发达、社会资源集中的地方,而乡村则以农业为主导,人口和经济活动较为分散。
各地区的聚居地分布呈现出多样性,例如,我国的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在发展水平上有明显差异,以及山区、草原和沿海地区等地的乡村特点也各不相同。
农业是乡土地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一。
在乡土地理中,我们需要知道各地的农业类型和特点。
农业可以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类。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各地农业特点的不同,例如,北方地区相对适宜发展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而南方地区则更适宜发展水稻、茶叶等作物。
此外,乡土地理还需要了解农田资源的分布情况、农产品的流通和农业发展的问题等。
除了人文地理,乡土地理中还包括了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
自然地理主要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地貌和气候等自然要素对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影响。
谈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谈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乡土地理知识是指与学生所居住的地方有关的地理知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促进他们对本地环境的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乡土地理知识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地理知识通常被视为抽象和无趣的学科之一,学生往往无法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和实际经验联系起来。
而将乡土地理知识与地理教学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
在教授地形地貌时,可以引入学生所居住地区的地势特点和地貌类型,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活动来认识和分析。
乡土地理知识能够巩固和拓宽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学生比较熟悉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他们对地理环境和地方特点有一定的认知,因此在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
在教授气候类型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自己所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乡土地理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地理学习强调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引入乡土地理知识,学生可以更加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变化和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授人口与城市问题时,可以请学生调查和分析自己所居住城市的人口变化和城市发展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乡土地理知识能够促进学生对本地区发展的了解和参与。
通过学习本地区的地理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居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现状,从而更具参与感和责任感。
在教授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时,可以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自己所居住地区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环境问题,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对本地区的环境和资源具有重要影响。
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乡土地理知识的引入,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巩固和拓宽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对本地发展的参与和了解。
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知识的运用

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知识的运用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种种问题。
而乡土地理知识则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眼于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发展问题,是地理学在乡村地区的具体运用。
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村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乡村地区的发展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地区的情况,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和乡土情怀。
乡土地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
乡村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因素对其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乡村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类型、水文情况、土壤类型和植被分布等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通过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南方地区多雨、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水稻种植和渔业;而北方地区干旱少雨,适合发展小麦和玉米种植等。
这些知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乡村地区自然环境的认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
乡土地理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村地区的发展问题。
乡村地区的发展问题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话题。
通过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乡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发展问题和发展对策等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乡村地区的发展问题。
通过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到乡村地区存在的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滞后、人口外流等问题,以及相关的发展对策和政策。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乡村地区的发展问题,引导他们关注乡村地区的发展,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发展意识。
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地理素养。
乡土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乡土地理(北师大精品课程)01

第一章乡土地理原理第一节乡土地理及其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一、对乡土地理的理解1、“乡土”的概念“乡土”一词应用的极为广泛,但它并不是地理的专有名词。
在先秦文献《列子天瑞》中有“友人去乡土、离六亲”的句子,这是我国最早提出“乡土”一词的文字记载。
从中可以看到,“乡土”一词含有“家乡”的词义。
因此,《辞海》中解释“乡土”一词为“家乡、故乡”,“亦泛指地方”。
词典中“乡土”一词一般解释为“本乡本土”。
显然乡土也是一个区域的概念,而且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地域概念。
如果以“家乡”的含义理解“乡土”,那对于旅居海外的侨胞而言,祖国既是与他有亲缘关系的乡土;对于在外省定居的人来说,则可以视本省为他的乡土;对于在外地工作的人来说,本县或本市既是他的乡土;即使在本县某地生活的人来说,仍然会把他的出生地或自幼长大的乡村作为他心目中的乡土。
受中国文字影响很深的日文,在“乡土”一词的解释中也认为:“其范围可以从部落到村、市、县、地方,甚至国家,有狭义的和广义的理解。
根据1986年国家教委制定(现由教育部)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乡土地理限于本县(市)地理,即“乡土”的范围是指县(市)域。
如果从生命诞生的角度来理解“乡土”,北京大学王恩涌教授在《人文地理概论》中写到“人从孩童时起,无不对周围的一切怀有极大的好奇心,起初,儿童最先熟悉的是他的家庭与家庭附近地区的情况,这就是在他的头脑中最早形成的一种“地理概念”。
在他的记忆中,最先熟悉的是他的房间和别人的房间,他的家庭与别人的家庭,然后记忆他的邻居、邻里、道路、树木等标志。
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育,他所认识和熟悉的空间范围也不断扩大。
“因此,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看,“乡土”一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领域,它以肉眼看到的“乡土”为最小区域尺度。
因此,我们认为“乡土”是乡土地理的研究对象,它是一个感性的区域,其范围大致在“人的视线区域”→县(市)区域。
2、乡土地理的含义从区域地理学派的理解看,“乡土地理”为区域地理的基本地理单元,是区域尺度中最小的、最基础的区域,或可称为站立区地理。
初中地理教学乡土地理的渗透

初中地理教学乡土地理的渗透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的渗透是至关重要的。
乡土地理是指地理学中关于乡村地区的研究,它关注着乡村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开展乡土地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的渗透。
一、开展实地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家乡的地理环境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走出教室,深入家乡的田野、山川、河流等地方,去感受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眼见到家乡的地势、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使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实地考察也可以让学生亲近自然,增加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实地考察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地理环境。
他们可以通过参观当地的古迹、名胜、历史村落等地方,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了解家乡的历史和传统。
这样的实地考察,对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和启发,能够让他们更加牢固地记住所学地理知识,也能够增强他们对自己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家乡的发展问题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讨家乡的发展问题。
可以选取家乡的一个村庄或小镇作为案例,来研究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结构、产业布局等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调查、采访等方式,收集家乡的各种数据和资料,然后展开讨论和分析。
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的社会经济状况,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考察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引导他们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地理知识,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鼓励学生开展乡土地理调查和研究,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中考地理第十四章乡土地理乡土地理知识点复习

中考地理第十四章乡土地理乡土地理知识点复习乡土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乡村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经济产业等方面的知识。
乡土地理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农村的发展现状,还可以增加我们对乡村文化的认识。
以下是中考地理第十四章乡土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复习。
一、乡村地理环境1.地貌特点:乡村地区的地貌类型有平原、丘陵、山地等,具有较为平坦或起伏的地势。
2.气候特点:乡村地区的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性气候两种,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有重要影响。
3.水资源:乡村地区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十分重要,主要有江河湖泊、地下水等。
二、乡村经济产业1.农业:乡村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其中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
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和蔬菜水果种植等;养殖业主要包括家禽养殖、畜牧养殖等。
2.农业机械化: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实现机械化,机械化农业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益,减轻了劳动强度。
3.农村工业:农村地区发展了一些农村工业,以食品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4.乡村旅游: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农村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
三、乡村人文景观1.传统建筑:乡村地区保留了很多传统建筑,如四合院、土楼等,这些建筑代表了乡村人文历史和文化。
2.乡土文化:乡村地区有着独特的乡土文化,包括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丰富了乡村的文化内涵。
3.小城镇:乡村地区的小城镇是农村地区的行政中心和商贸服务中心,对农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设施。
4.乡村生活:乡村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简朴,以农业和渔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保持了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
四、乡村发展与问题1.乡村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乡村的面貌和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
2.乡村问题:尽管乡村地区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劳动力外流、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村环境污染等。
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知识的运用

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知识的运用乡土地理知识是指人们对家乡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是地理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知识的运用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对地理学科和家乡的热爱以及对人口、城市、农业等方面的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
一、乡土地理知识的引入在家乡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等基本地理概念的介绍后,引入乡土地理知识。
如介绍家乡的自然资源、乡村建设、传统文化、重要历史事件等,激发学生对自家乡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了解乡土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做深入了解。
例如在学习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时,可以结合家乡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城市化对家乡经济、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
在学习自然环境保护时,可以着重强调本地区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学习传统农业时,可以结合家乡的农业模式、种植作物和养殖业等,让学生了解当地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农业现状,探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堂讨论和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时,可以让学生调查家乡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防范措施及救援方式,并采访当地灾民,让他们分享他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经验;在学习城市规划时,可以让学生设计故乡的城市规划蓝图,了解城市规划的意义和方法,并探讨科技进步、环境保护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知识的掌握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实践。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家乡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让学生体验和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与当地群众进行交流和沟通,攒取乡土地理知识的素材和信息。
学生也可以通过参加地理竞赛、写实地理散文、制作地图等方式,深入探究家乡的地理特点和文化特色,并提高对地理学科和家乡的热爱,促进实践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的发展。
初中地理教学乡土地理的渗透

初中地理教学乡土地理的渗透乡土地理是指对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历史文化等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学科。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我们生活的家乡,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的渗透非常重要,以下是关于乡土地理渗透的一些想法。
乡土地理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来渗透到教学中。
学生可以到农田、山川、河流等具体的地方去实地考察,观察和了解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他们可以通过亲自感受、观察、记录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实地考察可以帮助学生从书本中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乡土地理还可以通过地方文化和历史来渗透到教学中。
乡土地理的学习不仅包含了地理环境的了解,还涉及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习俗、民间艺术等,通过学习地方文化了解乡土地理的发展和变迁。
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认同,激发他们对乡土地理的兴趣和研究欲望。
乡土地理还可以通过开展地理项目来渗透到教学中。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地理项目,例如制作地理模型、做一份土地利用调查报告等。
这样学生就能亲自动手,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学习乡土地理的知识。
地理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对乡土地理的关注和研究能力。
乡土地理还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当地案例来渗透到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研究当地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等。
通过学习这些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现实问题中乡土地理知识的应用和意义,更加深入地理解乡土地理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一章乡土地理原理 1
第一节乡土地理及其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 1 一.对乡土地理的理解
二.乡土地理教学研究体系
三.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乡土地理教学的原理 6 一.乡土地理的感性——理性模式
二.乡土地理的PRED模式
三.乡土地理的互动模式
第三节乡土地理教学体系设计10第二章乡土地理的测量技术13
第一节地图草测技术13 一.野外定向
二.野外测距
三.野外测坡度和高度
四.测定点位
五.草测地图
第二节地理素描技术23 一.地理素描在乡土地理教学研究中的功用
二.地理素描的基本原理
三.地理素描的基本技法
i
四.地理素描步骤
第三节近感图像摄制与遥感判别技术 34 一.地理摄像构图技术
二.地理摄像动态取象构图技术
三.航空像片立体观察技术
四.卫星图像土地利用判读技术
第四节乡土地理的调查方法与程序45 一.乡土地理调查区域与参考路线的选择
二.乡土地理参数测量指标体系
三.乡土地理的基本调查方法
四.乡土地理调查程序
第三章乡土地理调查实践设计(I)——城市型56
第一节居住地的能流、物流调查实践设计56 一.设计原理
二.水流调查流程
三.电流—信息流调查流程
第二节校园土地利用与环境安全调查61 一.设计原理
二.校园土地利用调查
三.校园土地利用环境安全调查
ii
第三节城市交通观光调查67 一.基本原理
二.公路沿线交通与环境问题调查
三.水域沿线交通观光与环境问题调查
第四章乡土地理调查实践设计(Ⅱ)——乡村型72
第一节乡村型土地调查设计的基本原理 72 一.乡村地域差异原理
二.地貌地域分异原理
四.农业国与8亿农民
第二节农村聚落及其调查 76
一.农村聚落
二.乡村住宅及环境影响调查
三.乡村聚落变化调查
四.聚落绿地调查与庭院绿化设计
第三节乡村农田与土地退化调查 83 一.农田开垦与土地生产力演变的原理
二.山地区坡耕地开垦与水土流失调查
三.平原耕地与水利灌溉系统调查
四.沙区耕地开垦与风蚀沙化调查
第四节牧区与林木区资源与环境调查 94
iii
一.牧区与林区资源环境特点
二.牧区载畜量与草地退化调查
三.林区木材蓄积量与多样性调查
第五章乡土地理实践设计(Ⅲ)—城乡型100
第一节城郊型地理调查设计原理 100
一.城郊的区域概念
二.城乡过渡带人地系统的特征
三.城郊地理调查方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城郊型土地利用调查 107
一.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与结构调查
二.土地利用变化测量与调查
三.非农土地利用问题调查
第三节城乡型垃圾及污染调查 112
一.垃圾调查
二.化学农药污染调查
三.乡镇企业污染调查
第四节城郊野外样带地理基地建设及动态调查 119 一.城郊野外样带与地理基地
二.样带地理调查指标分类体系
三.样带地理调查方式
第六章乡土地理课程的资源建设126
iv
第一节乡土地理成果调查编制 126 一.野外记录的分析与整理
二.乡土地理数据库建立
三.学生编写实习报告和小论文
四.教师编写乡土地理教材与科普读物
第二节乡土地理活动场所建设 133 一.乡土地理陈列室
二.校内乡土地理园建设
三.乡土地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四.乡土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
第三节乡土地理网络课程建设 137 一.乡土地理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意义
二.乡土地理网站规划
三.乡土地理网络课程结构及交互特点
四.乡土地理网络教学模式
乡土地理案例(50个)148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