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我为你骄傲

合集下载

塞罕坝坚持作文素材

塞罕坝坚持作文素材

塞罕坝坚持作文素材《塞罕坝精神,值得我们“死磕”到底》塞罕坝,这个名字或许对于有些人来说还有些陌生,但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就会被它的故事深深打动。

那是一片充满奇迹的土地,也是一个坚持的传奇。

你能想象曾经是一片荒漠的地方,如今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吗?这可不是魔法变出来的,而是一群有着坚韧不拔精神的人们,用一滴滴汗水和日复一日的努力创造的。

塞罕坝的故事就像是一部超级励志的大片。

以前那里风沙漫天,简直就是个“小魔王”,环境恶劣得让人发愁。

但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害怕困难,就跟那风沙“杠”上了。

他们带着树苗,像是带着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种下,然后就盼着它们长大。

这可不比种个花花草草那么简单啊!那得经历多少风吹雨打,得和多少困难作斗争。

有时候刚种下去的树苗被风沙一吹就倒了,他们就得重新种。

这要是换了我,说不定早就放弃了,但是他们没有。

他们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不服输,非要和这大自然“掰掰手腕”。

这些人在塞罕坝上坚守着,一年又一年。

他们的皮肤晒黑了,手变得粗糙了,但他们的眼睛里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的。

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有时候遇到点小困难就喊苦喊累,想要放弃。

和塞罕坝的那些前辈们比起来,我们这点困难算什么呀!塞罕坝的故事就像是给我们打了一针鸡血,让我们知道只要有决心,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塞罕坝的坚持精神就像是一面旗帜,在风中飘扬,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它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都要咬牙坚持下去。

就像追女孩子一样,不坚持怎么能追到手呢?哈哈,开个玩笑。

不过道理是一样的,只要我们有塞罕坝精神,还有什么事情是搞不定的呢?让我们都向塞罕坝学习吧,把这种坚持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追求梦想,都不要轻易放弃。

让我们也成为那个可以创造奇迹的人,为自己的人生。

塞罕坝精神的人物故事

塞罕坝精神的人物故事

塞罕坝精神的人物故事
塞罕坝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起源于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

以下是塞罕坝精神的一些人物故事:
1. 高仕国: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创始人之一。

他于 1962 年来到塞罕坝,带领同伴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植树造林,建设林场。

高仕国在塞罕坝工作了 30 多年,期间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坚持了下来,最终创造了塞罕坝森林的奇迹。

2. 王贵: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另一位创始人之一。

他于 1982 年来到塞罕坝,担任林场副厂长。

在当时,塞罕坝还是一片荒漠,王贵和同伴们背负着行囊,走进了荒漠,开始了一段艰苦的岁月。

3. 高凤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团员之一。

他于 1995 年加入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一名优秀的造林工人。

在塞罕坝的造林工作中,高凤林和他的同伴们每天都要背负行囊,爬山越岭,植树造林。

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们始终坚持了下来,最终完成了造林任务。

4. 李健: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团员之一。

他于 2002 年加入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一名优秀的驾驶员。

在塞罕坝的造林工作中,李健和他的同伴们每天都要驾驶着车辆,来回奔波,运送树苗和建筑材料。

虽然工作环境非常艰苦,但他始终坚持了下来,最终完成了造林任务。

这些人物故事展现了塞罕坝精神的具体体现,他们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最终创造了塞罕坝森林的奇迹。

塞罕坝精神的小故事

塞罕坝精神的小故事

塞罕坝精神的小故事
在中国北方的河北省,有一个叫做塞罕坝的地方。

这里原本是一片荒漠,但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了一项大规模的造林工程,就是在这里种植树木,让这片荒漠变成了一片绿洲。

这项工程的成功,离不开塞罕坝人民的努力和奉献。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断地种树、护林,用自己的汗水和劳动,让这片荒漠变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护林员在巡逻时,发现了一棵树上有一只小鸟的巢。

他觉得这只小鸟很可爱,就决定在巡逻时多留意一下,保护它和它的家。

于是,他每天都会来到这棵树下,看看小鸟是否安好。

他还在巢旁边放了一些食物,让小鸟和它的孩子们能够吃饱。

这位年轻的护林员的行为,感动了周围的人们。

他们也开始关注起了这只小鸟和它的家。

他们不仅在巡逻时多留意一下,还在巢旁边放了更多的食物。

最终,这只小鸟和它的孩子们都健康地成长了起来。

这个小故事,虽然很简单,但却展现了塞罕坝人民的精神:勤劳、奉献、关爱。

正是这种精神,让塞罕坝的绿色之海越来越壮大,成为了中国造林
事业的一面旗帜。

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传承。

小学塞罕坝演讲稿

小学塞罕坝演讲稿

小学塞罕坝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塞罕坝的一些故事和感悟。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林。

它曾经是一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但在中国政府和亿万农民的努力下,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

这其中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关于植树造林的历史,更是一段关于奋斗、拼搏和希望的故事。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塞罕坝的奇迹。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长期的滥砍滥伐和过度放牧,塞罕坝一度成为了沙漠化的重灾区。

当时的塞罕坝,风沙遮天蔽日,荒芜一片,生灵涂炭。

然而,在那个关键的时刻,一群勇敢的人挺身而出,他们放下一切,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植树造林的事业中。

他们顶风冒沙,艰苦奋斗,用他们的汗水和热血,一棵棵绿树在荒漠中拔地而起,一片片绿叶在风沙中摇曳生姿。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塞罕坝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人工林,成千上万的树木在这里生长茂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塞罕坝的精神。

塞罕坝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一个缩影,它代表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品质。

在塞罕坝的植树造林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汗水,他们不畏艰难,不怕困苦,只为了让这片荒凉的土地重新变得生机盎然。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人的拼搏奋斗,才有了如今的塞罕坝,才有了这片美丽的绿色家园。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塞罕坝所特有的,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奋发向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塞罕坝的意义。

塞罕坝的成功经验不仅仅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在当今社会,我们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植树造林已经成为了每一个人的责任。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塞罕坝的植树人一样,奋发向上,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的行动中来,为美丽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塞罕坝精神中汲取力量,不畏艰难,不怕困苦,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

塞罕坝事迹简介及颁奖词

塞罕坝事迹简介及颁奖词
传承,是执着的信念。一种沉静的爱,使一代一代传承者心无旁骛、一以贯之、 集其大成。造林者如是,育人者如是,做学问搞科研如是,培育核心价值观如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亦如是。
Thank you!
传承,是积累的力量。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第一代筚路蓝缕,功不可没,如 此丰功伟业,没有第二代第三代的日积月累,又何能久久为功,创下“按一米的株 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的奇迹?
塞罕坝颁奖词
传承,是开拓的力量。高海拔地区工程造林、森林经营、防沙治沙、有害生 物防治、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新一代造林人只有开拓得更宽、挖掘得更深, 才能传承好祖辈父辈的事业并发扬光大。
塞罕坝颁奖词
【颁奖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塞罕坝几代造林人,历时52年,成功栽种 112万亩人工林海,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 是传承。
传承,是坚守的力量。国家交给第一代林场人的使命,被一代代后人坚守,奉 为铁律。无论林场经济如何兴盛,无论旅游事业多么红火,对第一代造奖词
塞罕坝事迹简介
新中国成立初期,塞罕坝是一片风沙肆虐的荒山秃岭。面对“风沙紧逼北京 城”的严峻形势,1962年,林业部建立了塞罕坝机械林场。
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 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半个多世纪以来, 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荒漠上徒手种下112 万亩人工森林,将森林覆盖率提高至 80%。从1 棵树到112 万亩,从一大片荒漠变成一大片森林,塞罕坝人让世界看到 人类正在创造绿色文明的奇迹;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精神感动中 国,感动了世界。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 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一辈一辈的埋头苦干,塞罕坝人,无愧时代,前人,后人的800字

一辈一辈的埋头苦干,塞罕坝人,无愧时代,前人,后人的800字

一辈一辈的埋头苦干,塞罕坝人,无愧时代,前人,后人的800字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夏令营活动,去到了美丽的塞罕坝,短短的一周时间,我的心灵却得到了非常大的震撼。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本可以在城市里享受都市里美好的生活,可是祖国的一声号召,他们毅然决然的来到了那一片贫瘠的荒漠,历经55年创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奇迹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

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竟然是是张伯伯他们这一群人,历经几代人战严寒斗酷暑,—棵树—棵树种出来的!他们牺牲自己的身体,像大树一样用几十年的默默辛苦付出,才有了现在我们后人的树下乘凉;更为了让我国的京津两地,免受沙暴的侵扰,他们在冰窖一般的雪地里植树;在他们的心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支称着,那就是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证明并实现了沙漠可以变绿洲的奇迹;他们用了3代人、55年的青春,打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又—条靓丽的风景线!112万亩浩瀚林海,让鸟儿重返了蓝天,让濒危物种重现了大自然,让稀有中草药重见了天日,也让曾经不可控制的沙尘暴在我们的视线里消失,无处可循。

张伯伯他们几代人,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了祖国的一片绿水青山,更换来了无数张灿烂、阳光、美丽的笑脸。

现在的塞罕坝,一年四季都是无数游客流连忘返的景区,也是中国甚至是世界的自然保护区。

这一美景,是塞罕坝的创造者们留给子孙万代最好的礼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的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基础,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爱护我们这颗在宇宙中独一无二的星球!值得一提的是,在景区里随处可见大小高低各不同的一抹抹嫩绿色,那都是一年年新栽的小树苗。

这让我对塞罕坝的建设者和守卫者肃然起敬,三代造林人、半个多世纪,是他们的坚韧不拔,让沙地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赢得了世界赞誉。

第一代造林人、70多岁的陈彦娴在领奖时曾说:“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选择塞罕坝。

”作为一名旅行者,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依然会选择塞罕坝,选择这个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的绿色奇迹。

2024年弘扬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

2024年弘扬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

2024年弘扬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2024年,我有幸参观了中国的塞罕坝,亲身体验并了解了塞罕坝精神。

在这次旅行中,我深深感受到塞罕坝精神的伟大和深远影响。

在这里,我将分享我对塞罕坝精神的心得体会。

塞罕坝位于中国北方的河北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片贫瘠的荒漠土地。

然而,通过塞罕坝精神的努力和奉献,这片荒地变成了现在的绿洲。

塞罕坝精神的核心是勤劳、无私、奉献和拼搏。

这些品质贯穿于塞罕坝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人的行动中,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首先,塞罕坝精神教会了我勤劳的重要性。

在塞罕坝的人们从不怕辛苦,他们努力工作,从早到晚,甚至连周末都不休息。

他们知道只有通过付出才能获得收获。

这种勤劳的精神激励着我,让我明白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和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其次,塞罕坝精神让我明白了无私奉献的重要性。

在塞罕坝,人们不仅为自己努力工作,更重要的是为了家人、为了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心怀大局,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社会的发展和全体人民的福祉之上。

这种无私奉献的品质深深感动了我,让我意识到自己应该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另外,塞罕坝精神教会了我拼搏向前的态度。

在艰苦的环境中,塞罕坝的人们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从不言弃。

他们坚守信念,迎难而上,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这种拼搏向前的精神鼓舞了我,让我明白只有敢于面对困难并积极应对,才能突破自己的局限,取得更大的成就。

同时,我也深刻意识到塞罕坝精神的成功离不开集体的力量。

在塞罕坝,人们不是孤立地努力,而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生产和工作。

他们相互帮助、密切合作,共同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这种集体的力量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创造最大的价值。

与此同时,塞罕坝精神也让我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塞罕坝,人们不满足于仅仅恢复沙漠土地,他们还积极投入到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工作中。

他们种植树木、保护野生动植物,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这种环境保护的意识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地球资源做出贡献,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2024年最美塞罕坝演讲稿

2024年最美塞罕坝演讲稿

2024年最美塞罕坝演讲稿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心中最美的地方——塞罕坝。

____年,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塞罕坝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世界瞩目的生态宝地。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这片美丽的土地、它的故事与奇迹。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的张家口市,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人工造林基地。

20世纪70年代,这片曾遭受沙漠化侵蚀的荒地,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绿洲。

塞罕坝的背后,是无数热爱生态的人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他们对家园的无比热爱与坚守。

让我们回溯到几十年前的塞罕坝。

当时,长时间的大规模放牧和过度伐木,导致这片土地已经沦为一片贫瘠的沙漠。

气候干旱、土地荒废,使塞罕坝的居民们生活在贫困与困境之中。

然而,他们镇定而勇敢地面对挑战,决心改变这片荒地的命运。

1975年,伴随着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崛起,塞罕坝开始进行了一项宏大的计划:人工造林。

首批四万名农民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以每人仅有的十七块钱的筹资,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把这片荒地变成了一个个小小的绿洲。

他们冒着风沙、迎着日晒,铲土、埋树,又等待、又呵护,在坚持坚韧不拔中创造了奇迹。

几十年的坚持和不懈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如今,塞罕坝以其深绿的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价值,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地方。

林海连绵起伏,野生动物种类丰富,是很多珍稀濒危物种的家园。

这里的河流湖泊澄澈明净,水鸟翔集其上,成为天然的湿地保护区。

塞罕坝所呈现的生态景观,让世界为之惊叹。

塞罕坝的成功经验,不仅体现在生态环境上,也反映出了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当初,无论是农民工还是政府部门,都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质疑。

然而,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放弃。

塞罕坝的成功,得益于领导的坚定支持,也离不开当地人民的顽强拼搏与智慧。

在生态环保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生态环保的任务更加紧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叫任晓峰,是来自开发公司的新员工。

我演讲的题目是《塞罕坝,我为你骄傲》。

今天我很荣幸,荣幸的是能够站在这里表达我的满腔热情;今天我很骄傲,骄傲的是我加入了塞罕坝这个大家庭,我正在为塞罕坝的未来发一份光、增一份热。

塞罕坝,我为你骄傲,是因为你光辉的历史。

48年前,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42名工人,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塞外高原。

就是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队伍,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摸索出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育苗、造林的全套技术,填补了国内林业生产技术领域的多项空白。

当时的塞罕坝气候寒冷,冬长,春秋短,夏季不明显,积雪时间长达七个月,使得生活条件尤为恶劣。

前辈们以“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实际行动开始了创业历程,吃的是莜面、土豆,住的是草房、马架,造林季节几十天吃住在野外;当时的历史时期,粮食匮乏,前辈们更是一边造林一边种粮,既解决了吃饭问题,又保证了林业生产,那是怎样的一种艰辛啊!凭着这种塞罕坝精神,几十年过去了,林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昔日的塞外荒原,变成了浩瀚的林海。

塞罕坝,我为你骄傲,是因为你辉煌的现在。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如今的塞罕坝已经成为拱卫京津的生态屏障,百万亩林海有效的阻止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移,肩负起“为北京阻沙源、为天津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的重任。

同时,塞罕坝机械林场
已成为储蓄财富的绿色银行。

据专家测算,塞罕坝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达200亿元,每年可向滦河、辽河输水近400万立方米。

森林生态旅游、种苗花卉、野生资源采集等产业的发展,每年可给当地社会提供收入5000多万元。

自1993年塞罕坝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到现在,塞罕坝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已被人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塞罕坝,我为你骄傲,更因为你美好的未来。

2010年国家提出科学发展、生态发展、低碳经济,为塞罕坝迎来了一个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机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经济,借助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机遇,作为新一代塞罕坝人,我们要继续发场老一辈建设者留下的勇于拼搏,无私奉献的塞罕坝精神,为塞罕坝的美好蓝图更加努力奋斗!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机遇,也许不能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也许无法纵横天下,轰轰烈烈;也许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我可以立足平凡的岗位,从本职工作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时刻牢记国家的重托,时刻牢记塞罕坝的历史使命,不断充实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一流的业绩体现共青团员的先进性,以实际贡献走在前列,以优异的成绩向塞罕坝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塞罕坝,我为你的昨天、你的今天、更为你的明天骄傲!我相信,通过全体塞罕坝人的共同努力,明天的塞罕坝将会展现出更加无穷的魅力,铸就更加灿烂的辉煌!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