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郊区乡村旅游交通规划研究和实践

合集下载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定位,乡村旅游研究,乡村旅游方案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定位,乡村旅游研究,乡村旅游方案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定位,乡村旅游研究,乡村旅游方案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打造绿色宜居的旅游目的地引言概述: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开展旅游活动,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

本文将从乡村旅游定位、乡村旅游研究、乡村旅游方案等方面详细阐述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乡村旅游定位1.1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在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以农村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要吸引点。

- 乡村旅游具有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放松心情的特点。

1.2 乡村旅游的目标群体- 乡村旅游的目标群体包括城市居民、自然爱好者、文化追求者等。

- 乡村旅游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1.3 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 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城乡交流,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乡村旅游研究2.1 乡村旅游资源调查- 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乡村民俗等。

- 了解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潜力,为规划提供依据。

2.2 乡村旅游市场调研- 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目标群体的需求和偏好,确定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

- 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2.3 乡村旅游可行性研究- 进行乡村旅游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包括市场需求、投资回报等方面的评估。

- 确定乡村旅游项目的可行性,为后续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乡村旅游方案3.1 乡村旅游景点规划- 根据乡村旅游资源调查结果,确定乡村旅游景点的位置和布局。

- 设计合理的游览线路,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3.2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设施。

- 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和舒适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游客。

3.3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开发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包括农家乐、采摘体验、农耕体验等。

上海:引领郊野单元空间治理精细化

上海:引领郊野单元空间治理精细化

上海:引领郊野单元空间治理精细化□ 顾守柏近年来,上海市积极响应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要求,立足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落实,以郊野单元规划为蓝本,融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技术逻辑,逐步形成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体系。

搭建乡村空间治理平台上海的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经历了从1.0到4.0版的演进,实现了由专项规划向综合性详细规划的转变。

其中3.0版郊野单元规划诞生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批复阶段,与镇总规同步编制,采取“镇域单元+多村庄”整体编制的方式,基本确定了全市乡村地区的规划布局,解决了刚性传导与全覆盖的问题,落实了近期建设项目空间和用途管制要求,构建了乡村详细规划数据库“一张图”,为乡村发展和精细化治理提供了支撑。

在建立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管控体系的新背景下,上海构建了总体规划、单元规划、详细规划三个层次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乡村地区确立了“郊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层次)—新市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单元规划层次,含村庄布局规划)—郊野单元村庄规划(详细规划层次,含村庄设计)—村庄设计”的区、镇、村三级四类规划体系。

4.0版郊野单元村庄规划作为城镇开发边界外面向实施的详细规划,对上承接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约束性指标和刚性管控要求,对下统筹各类乡村建设行动,充分衔接各类专项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三位一体”的郊野空间治理实践松江区泖港镇充分利用上海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契机,针对工业用地低效、农村宅基地布局分散、耕地斑块零碎、各线性工程项目时空统筹性系统性不强等问题,通过郊野单元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三位一体”,推动规划精准落地,促进乡村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

泖港镇通过规划编制,全面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目标管理和指标管控,协调生态环境、市政交通等各类专项规划,城市开发边界外区域耕地数量增加261.4公顷,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更集中,全镇规划土地整备引导区内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占比增加5%。

上海市乡村旅游景区(点)空间分布研究

上海市乡村旅游景区(点)空间分布研究

上海市乡村旅游景区(点)空间分布研究易继红;何雨;尚晓娜【摘要】引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对上海乡村旅游景区(点)的空间分布进行测算.计算结果表明:上海乡村旅游景区(点)的最邻近指数为0.656,其空间分布呈凝聚型.其地理集中指数为87.200,这表明其空间分布是相对集聚的,并与最邻近指数的结果相映证.上海市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基尼系数为0.9647,C=0.0353,这亦说明其空间分布是相对集中的,空间上表现为不均衡.且根据洛伦兹曲线,可看出,上海市乡村旅游景区(点)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均衡集中分布的特征.笔者试着从相关区域内的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常住人口密度和土地面积等因素来探讨对其空间分布结构的影响,并提出更合理的布局方案,以期促进上海乡村旅游的发展.【期刊名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44)002【总页数】7页(P175-181)【关键词】乡村旅游;景区(点);空间结构;上海【作者】易继红;何雨;尚晓娜【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三亚572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1].上海是我国的金融中心,也是我国服务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研究其乡村旅游景区(点)空间结构对其他地区的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缺乏一个技术定义,统计数据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范围确定在了上海的9个郊区县,并以《上海旅游年鉴》、《上海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主,辅之上海市旅游部门网站、旅游行业网站获取上海市乡村旅游景区(点)的数量、区域内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常住人口密度和土地面积等有关数据,截止日期为2012年12月31日.通过理论最邻近距离计算公式计算上海市9个郊区县乡村旅游景区(点)的理论最邻近距离.并运用GoogleEarth7软件和ArcGIS10.1软件进行配准和数字化,并辅之上海旅游交通图,测算各个测量点之间的实际最邻近距离.目前测度点状空间分布的方法主要有最邻近点指数[2]、邻点度平均数[3]、地理集中指数[4]、柯尔摩哥夫-史密尔诺夫公式、基尼系数、空间洛伦兹曲线、锡尔系数[5],以及利用Kernel Density和Point Density生成空间分布密度图[6]等方法.本文作者以上海市9个郊区县为研究对象,选取反映区域内空间分布特征的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对上海市乡村旅游景区(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测算.1.2.1 最邻近指数点状要素有均匀、随机和凝聚3种空间分布类型,可用最邻近距离和最邻近点指数进行判别[7].最邻近距离是表示点状事物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8].最邻近点指数定义为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的比值,即其中,为实际最邻近距离,它是表示点状要素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指标.测出每个点与其最邻近点之间的距离r,再求得这些距离的平均值,即表示邻近程度的平均最邻近距离,简称最邻近距离;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当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随机型时,其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可用公式表示为:其中,A为研究区域面积(以陆地6341 km2的上海市面积计算);n为点状要素在研究区域内的数量.当R>1时,空间点呈均匀分布的倾向;当R=l时,空间点呈随机型分布;当0<R<1时,空间点呈凝聚型分布.1.2.2 地理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是研究某地理事物在地域上集中程度的指标[9],其计算公式为:其中,G表示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地理集中指数,n为区县数量,xi为第i个区县拥有的乡村旅游景区(点)数量,T为上海市乡村旅游景区(点)总数,且G∈(0,100).G值越大,说明乡村旅游景区分布越集中,G值越小,说明乡村旅游景区(点)分布越分散. 1.2.3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可以用于刻画空间要素的分布,也可以对两个空间要素的分布进行对比,是地理学中用来描述离散区域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10].其计算公式如下:其中:C是均匀分布度;Pi是旅游景区(点)数量在各旅游区所占的百分比;N为旅游区个数.1.2.4 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可表示要素之间的密切程度,主要通过对相关系数的计算与检验来完成[11].其计算公式如下:其中,rxy为相关系数;x和y为要素的平均值.rxy的取值范围介于-1~1 之间,当rxy>0 时,说明两要素呈正相关;当rxy<0 时,说明两要素呈负相关.rxy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两要素的关系越密切;越接近于0,两要素的关系越不密切.资料来源:历年上海旅游年鉴及乡村旅游相关网站资料汇总,并用ArcGIS10.1计算得出上海市乡村旅游景区(点)的最邻近指数为0.656,这说明其空间分布总体呈凝聚型.其中只有观光游览类景区(点)的最邻近指数小于1,而消遣娱乐类、历史文化类和休闲度假类景区(点)的最邻近指数都大于1,这说明事实上只有观光游览类景区(点)空间分布呈凝聚型,其余三类乡村旅游景区(点)空间上都呈均匀分布.事实上,消遣娱乐类、历史文化类和休闲度假类景区(点)的数量相对较少,在9个郊区县中亦有分布,故在空间点上呈均匀分布的倾向;而观光游览类景区(点)的数量相对较多,并主要集中分布在奉贤、金山、浦东新区3区,故空间点呈凝聚型分布.资料来源:历年上海旅游年鉴及乡村旅游相关网站资料汇总,并用Excel计算得出上海市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地理集中指数为87.200,这说明其空间分布是集聚的.其中休闲度假类的地理集中指数最高,为47.370,这说明其空间分布是相对集中的;消遣娱乐类、历史文化类和观光游览类景区(点)的地理集中指数分别为40.000、36.170、37.000,皆低于休闲度假类,表明其空间分布是相对分散的.这与最邻近指数的测算结果亦是一致的.资料来源:历年上海旅游年鉴及乡村旅游相关网站资料汇总,并用Excel计算得出上海市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基尼系数为0.965,C=0.035,这表明其空间分布是相对集中的,空间上表现为不均衡.其中休闲度假类景区(点)的基尼系数最高,为0.733,C=0.267;消遣娱乐类景区(点)的基尼系数紧随其后,为0.613,C=0.387;观光旅游类景区(点)的基尼系数最低,为0.068,C=0.932;历史文化类景区(点)的基尼系数也比较低,为0.164,C=0.836.从中可以看出休闲度假类、消遣娱乐类景区(点)呈现集中分布,空间分布的均匀度很低;而观光旅游类、历史文化类景区(点)则刚好相反,其空间分布的均匀度很高,呈现分散分布的特点,这与地理集中指数的结果也是一致的.根据表4数据,借助于空间洛伦兹曲线进一步检验上海市乡村旅游景区(点)分布的不均衡和集中程度(图1),结果表明,上海市乡村旅游景区(点)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均衡集中分布的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常住人口密度、土地面积5个指标,选用上海市2012年统计年鉴当中提取的数据作为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数据,如表5所示.将上述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选取Pearson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对上海乡村旅游景区(点)数量与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常住人口密度、土地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中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与农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有显著的相关性,两者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01,属于≤0.8的范围内.这是因为农业园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比如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松江现代农业园区、嘉定现代农业园区、奉贤现代农业园区等的建设都得益于此.另外,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和土地面积与乡村旅游景区(点)分布的Pearson 相关系数分别为0.400、0.315和0.390,属于低度相关或弱相关的范围.而乡村旅游景区(点)的空间分布与常住人口密度则呈现负相关的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444,属于负的低度相关或微弱相关的范围.建立模型:Y=a+bX1+cX2+dX3+eX4+fX5.其中,Y代表景点个数(单位:个);X1 代表财政收入(单位:亿元);X2代表工业总产值(单位:亿元);X3代表农业园基础设施投资(单位:万元);X4代表常住人口密度(单位:人/km2);X5代表土地面积(单位:km2).Y=40.143+0.071X1-0.001X2+2.913X3-0.004X4-0.015X5,从回归结果看,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财政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景点个数增加0.071个单位;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个单位,景点个数减少0.001个单位;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农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景点个数增加2.913个单位;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常住人口密度每增加1个单位,景点个数减少0.004个单位;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土地面积每增加1个单位,景点个数减少0.015个单位.由此可以看出,农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对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这与Pearson相关性检验的结果亦是一致的.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R2=0.845模型的拟合度比较好,F统计量的值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下也比较显著,表明模型从整体上看景点个数与5个解释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对X1、X2、X3、X4、X5进行简单相关系数矩阵检验,由表7数据,运用Excel软件得出相关系数矩阵,如表8所示.可以看出,农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的多少对乡村旅游景区(点)的空间分布有较大的影响,说明基础设施愈健全,乡村旅游景区(点)愈丰富,这与旅游的发展需要健全的基础设施为后盾的结论是相一致的.另外,常住人口密度与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分布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常住人口密度越高,乡村旅游景区(点)反而越少,常住人口密度越低,乡村旅游景区(点)反而越多.根据回归模型,得到上海市乡村旅游景区(点)空间分布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如表9所示.从表9中,可以看出浦东新区现有乡村旅游景区(点)数量与区域的属性相一致,在短期内不会有较大规模的增加.青浦区、松江区、奉贤区和闵行区的乡村旅游景区(点)数量的预测值小于实际值,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区域现有乡村旅游景区(点)数量已超越其属性值.而嘉定区、宝山区、金山区和崇明县则表现了相反的趋势,即这四区现有的乡村旅游景区(点)数量低于预测值,说明这四区有更上一层楼的潜力.由上所述,可得出如下结论:上海市乡村旅游景区(点)的空间分布有如下特点:第一,上海市乡村旅游景区(点)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均衡集中分布的特征.其最邻近指数NNI为0.656,地理集中指数G=87.200,这说明其空间分布是集聚的.其基尼系数为0.965,C=0.035,这表明其空间分布是相对集中的,空间上表现为不均衡.第二,其中消遣娱乐类、历史文化类和休闲度假类景区(点)的最邻近指数都大于1,空间上都呈均匀分布.第三,笔者确定了5个相关因子,并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及相关系数分析,发现上海市乡村旅游景区(点)的空间分布与农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有显著的相关性,并与常住人口密度呈现负相关关系.第四,通过回归分析的预测模型发现,嘉定区、宝山区、金山区和崇明县的乡村旅游景区(点)数量低于预测值,说明这四区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潜力.针对上海乡村旅游景区(点)发展的建议如下:第一,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先进地区带动其他地区联合发展.由图2分析可知,上海东南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优于西北部,因此,上海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注重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以南带北,东西互动,和谐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旅游空间格局.第二,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合作,必须构筑便捷畅通的旅游交通网络.主要对策包括:设计合理的旅游交通线路,改善旅游交通工具,对一般交通与旅游交通进行分流,减轻乡村旅游景区(点)主要道路上的交通压力.同时还必须积极开发新的旅游景区(点),尤其要开发嘉定区、金山区、宝山区和崇明县的景区(点),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第三,各乡村旅游景区(点)要充分重视其自身在上海市整个旅游系统中的地位及应用,并与其他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建设融为一体,加强合作,齐心协力,正确认识空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相关文献】[1]BIAN X H.Urban tourism spati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M].Beijing:China Fo rtune Press,2005.[2] BIAN X H.Research on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national graning—AAAA Tourism district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J].Economic Geography,2007,27(1):157-160.[3]ZHANG J H,LU L.Analysis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south of anh ui province[J].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04,20(1):99-103.[4] XU J H.Quantitative geography[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6.[5]GUO R Z.Spatial analysis[M].Wuhan:Wuhan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ess,1997.[6]WEI Y C,CHEN S Z.Geography modeling principle and method[M].Beijing:Science Press,20 05.[7]ZHANG C,YANG B G.Quantitative geography foundation[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 s,1991.[8] XIE Z H,WU B H.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of resources-based Attractions in China [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8,28(06):748-753.[9] GUO Q E,ZHONG Y X,LI J X,et al.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Grade Tourist Districts in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J].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12,36(06):646-652.[10]ZHANG G H,ZHU W W.Research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n Shan Dong pe 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Based on national 4A-grane-above tourist districts[J].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12,27(0 6):85-93.。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土地资源匮乏等。

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保护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开始关注环城游憩带(Recreational Belt Along Metropolitan)的建设与发展。

本文将以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市为例,探讨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的研究与实践。

一、环城游憩带的定义和意义:环城游憩带是指沿着城市周边地区所规划、设置的环境优美、生态保护和体育休闲设施完备的带状区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有利于提供居民的文化娱乐和休闲需求,同时也能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促进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上海市环城游憩带的特点:上海市地处东部沿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因此,上海市的环城游憩带设计与规划需要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在上海市的环城游憩带规划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1. 水域资源利用:上海市位于长江口,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

在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中,应充分利用长江、黄浦江、苏州河等水域资源,打造沿水带绿化带、水上娱乐设施等。

2. 文化遗产保护:上海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外滩、豫园等。

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应注重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使其融入到游憩带的整体规划中。

3. 绿地建设:上海市需要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应充分利用城市边缘的农田、林地等自然资源,打造大面积的绿地。

4. 交通便利:上海市的环城游憩带规划不仅需要考虑绿地和景观的设置,还要兼顾交通的便利性。

通过合理规划公共交通和道路网,方便居民前往环城游憩带,减少交通拥堵。

三、上海市环城游憩带的实践:近年来,上海市对环城游憩带的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在松江、嘉定等区域,上海市已经规划了大规模的绿地和游憩设施,通过修建步道、自行车道等,方便居民进行健身活动。

此外,上海市还注重保护河流和湿地资源。

例如,在苏州河周边,上海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河道治理和绿化,将苏州河打造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村庄道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村庄道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村庄道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公布日期】2012.05.15•【字号】沪建交[2012]490号•【施行日期】2012.05.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路正文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村庄道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沪建交[2012]490号)各有关单位:为改善本市农村地区交通基础条件,加强对村庄道路建设的指导,确保工程质量,我委结合本市村庄道路建设实际,制订了《上海市村庄道路建设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上海市村庄道路建设指导意见》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五日上海市村庄道路建设指导意见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农村地区村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提高村庄道路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本指导意见适用于本市农村地区除公路和城镇道路以外的所有行政村内村庄道路的新建和改建工程。

第三条村庄道路可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宅间道路。

第四条主要道路是指将村内各条道路与村口连接起来的道路。

新、改建主要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3.5m,道路长度应不小于300m。

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面层。

主要道路建设标准一般应满足6t及以下中、轻型车辆通行要求。

第五条次要道路是指村内各区域与主要道路的连接道路。

新、改建次要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m,道路长度应不小于200m。

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面层。

次要道路建设标准一般应满足3t及以下轻型车辆通行要求。

第六条宅间道路是指村民宅前屋后与次要道路的连接道路。

新、改建宅间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大于2.5m。

路面铺装材料应因地制宜,可采用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砂石、块石、青砖、预制混凝土方砖及其他适合的地方材料。

宅间道路一般不通机动车,仅满足非机动车与行人通行需要。

第七条村庄道路建设应以村庄总体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保证质量、注重安全”的原则,尽量利用老路,逐步改善通行条件,方便群众出行,服务于行政村经济、文化发展。

乡村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研究

乡村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研究

乡村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研究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

然而,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服务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充分规划乡村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对于提升旅游业的发展质量和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至关重要。

第一部分: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和农业生产特色为基础,结合农事体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元素,为游客提供的一种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乡村旅游的兴起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第二部分:乡村旅游的挑战尽管乡村旅游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其配套设施却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乡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利,给游客的出行带来了不便。

其次,乡村旅游服务设施相对滞后,餐饮住宿、厕所卫生等方面存在着亟待提升的问题。

第三部分:乡村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的必要性规划乡村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规划能有计划地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增加游客到达的便捷性。

其次,规划能够合理安排各种服务设施的布局,提供多样化、高品质的服务体验。

第四部分:乡村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的原则在乡村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保护乡村环境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破坏自然生态。

其次,要注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设施的智能化和便捷性。

最后,要充分考虑游客需求和文化特色,创造独特的旅游体验。

第五部分:乡村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的内容乡村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卫生等多个方面。

在交通方面,规划应该包括修建道路、改善交通网络等措施。

在住宿方面,规划可以提供农家乐、度假村等多样化的选择。

在餐饮方面,可以开展农家饭庄、特色餐厅等形式。

在卫生方面,要建设干净整洁的厕所,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第六部分:乡村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的实施乡村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投入,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其次,政府需要协调各方面力量,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

大都市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交通支撑优化和提升思考-马士江

大都市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交通支撑优化和提升思考-马士江

反思3:大社区 vs. 居住区
实现功能复合性
以城市有机组成的视角,规划不能局限于传统单存的居住区规划方法,必须 作为郊区新城或新市镇的有机组成部分,放置在区域甚至城市整体角度研究结 构功能、用地布局和设施配置等,强化与所在区域的功能互动和互补;
突出建设有序性
建设要有合理的建设时序、实施手段、发展节奏等与其功能发展进行关联和 呼应,避免“大跃进式”盲目建设推进,从而使大社区在功能尚逐步达到现在 与未来的时间平衡,而诸如基础设施的完备、产业发展、社会人群归属营造等 都将是大社区会理塑造的主要因素。
大都市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交通支撑优化和提升思考 以上海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为例
马士江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2年10月18日
交流框架
一、郊区大社区发展思考 二、交通特征与总体策略 三、松江南站大社区案例
1、郊区大社区发展思考
居住功能向郊区外溢
大城市级差地租显著
中心城房价过高,住房体系保障不足;
政府施政主动引导
城市改造动迁,疏解中心城人口;
城镇化路径特征独特
城乡差距显著,中心城持续内聚;
郊区大型居住社区规划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加快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 大型居住社区是以廉租房、 经济适用房、动迁安置房等 保障性住房和面向中低收入 阶层的普通商品房为主; 两批大社区可容纳330万人, 对市域人口地理空间再分布 产生重要影响。
2、交通特征与总体策略
上海市郊大社区交通特征研判
依托市域轨道交通网络,具有相对交通便捷性; 居住人口高度聚集,交通需求呈现短时高强度; 人员构成多样,交通出行分布呈现分散化; 中低收入人群为主,对公共交通依赖程度高。
大社区交通规划总体策略

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规划与改善方案研究

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规划与改善方案研究

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规划与改善方案研究一、概述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规划与改善方案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规划和改善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涉及到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各个方面。

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和改善乡村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将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游览体验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交通设施的规划与改善在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规划中,交通设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针对交通不便的问题,可以通过修建道路、增加公交线路等方式来改善。

此外,还可以推广共享单车、电动车等新型交通工具,提升游客的出行便利性。

三、住宿设施的规划与改善乡村旅游景区的住宿设施是游客出行的重要考量因素。

因此,需要根据景区规模和特点,规划建设不同档次的住宿设施,如民宿、度假村等。

同时,要加强住宿服务的品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游客入住。

四、餐饮设施的规划与改善乡村旅游景区的餐饮设施也是影响游客体验的重要因素。

为了满足游客的口味需求,可以引入本地特色美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同时,要加强餐饮卫生管理,确保食品安全,提升游客的消费信心。

五、娱乐设施的规划与改善除了景观和美食,游客在乡村旅游景区还需要有丰富的娱乐活动。

因此,可以规划建设游乐设施、娱乐场所等,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

同时,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对环境造成破坏。

六、环境设施的规划与改善乡村旅游景区的环境设施包括景观、绿化、卫生等方面。

要注重景区的整体布局和风貌,打造出具有乡村特色的环境。

同时,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景区清洁整洁,营造舒适的游览氛围。

七、信息设施的规划与改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设施在乡村旅游景区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可以建设导览系统、Wi-Fi覆盖等,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服务。

同时,还可以推广手机APP 等新技术应用,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便利性。

八、安全设施的规划与改善游客的安全是乡村旅游景区发展的重中之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郊区乡村旅游交通规划研究和实践李彬(上海城市交通设计院,上海,200025)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日益成为为都市居民的新宠,上海市乡村旅游年接待量已超过2000万人次,然而随着乡村旅游需求的不断提高,交通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的瓶颈,文章分析了上海乡村旅游交通的交通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乡村旅游交通的规划思路和解决的策略,构筑一个城乡旅游交通互动、便捷舒适的乡村旅游交通网络。

关键词:乡村旅游辅助交通旅游专线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the new favorite for the urban residents, rural tourism in Shanghai city in front of more than 20000000 people have,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demand rise ceaselessly, traffic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energetic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hanghai tourism traffic transportation characteristic, the existence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rural tourism traffic planning ideas and solve strategy, build a of urban and rural tourism traffic interaction, convenient and comfortable rural tourism transportation network.Key words: Rural tourism Auxiliary transportation Tourist bus line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大城市居民调整生活节奏、回归自然的需求不断增加,因而,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对于乡村旅游而言,由于交通通达度不够,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交通服务质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发展旅游,必须先发展交通,因此,开展乡村旅游交通规划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的措施,打破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生存和发展。

1.乡村旅游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乡村旅游景点位于城市郊区,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因此基础设施逐渐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需求,道路与交通系统等硬件设施将成为制约乡村旅游的主要障碍与瓶颈之一。

另外,交通信息化、相关政策法规等“软”设施也较大地制约了上海市郊区乡村旅游交通的发展。

纵观上海市10个区县的100多个,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郊区村镇道路基础设施差,缺少交通引导标志。

(2)旅游专线和地面公交线路少,已有线路班次少、发车间隔长;(3)配套停车场和公交站点设置不合理,公交车辆车况、公交站牌以及候车设施有待改善,自驾车无法停车。

(4)乡村旅游交通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现有旅游网站未能涵盖大部分主要景点;✧现有旅游网站交通信息服务功能有限;✧涵盖信息不全,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和规模效应不能真正完全实现;✧各系统存在单独重复建设、效率不高、成本过高的弊端。

(5)乡村旅游交通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政府相应投资较少,资金来源少。

2.乡村旅游交通的特征分析(1)季节性强乡村农业生产活动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夏、秋季节农业旅游火爆,冬、春季节旅游清淡。

部分景点客运需求不集中,很难达到规模经营,因此对于按固定班次、固定线路运营的常规地面公交运营方式而言,从票价和收入角度考虑,旅游客运经营者的负担较重,是妨碍乡村旅游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差异大各乡村旅游景点分散于10个区县的不同区域,它们的景点类型各不相同,接待能力参差不齐,现有交通设施服务水平更是不尽相同,因此对本次规划工作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提出了高要求。

(3)交通服务高要求在交通服务要求上,旅游交通比通勤交通更加强调便捷性和舒适性。

因此,在规划方案的选择上,在强调充分利用现状交通资源的同时,还应强调旅游资源特色,将旅游交通的安全性、舒适性、游览化、多样化等本质内涵在交通设施的具体形态中充分体现。

(4)实施难由于乡村旅游景点地处郊区(县),尚处发展阶段,有些景点未成规模,没有足够的客流支持。

因此,如果短期内新增大规模交通设施,行业经营和管理部门将面临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两难选择。

3.研究思路和策略图1 研究框架研究从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政策研究这三个支撑体系分层次多角度解决交通障碍,从而构筑绿色旅游交通。

其中: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主要分为3个解决策略:以旅游专线为主导的公共交通配套策略、自驾车配套策略,以及辅助交通方式配套策略。

(1)公共交通配套策略:以轨道交通为依托,以旅游专线为主导,以地面公交为辅助。

通过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其配套措施的完善,保证游客公共交通出行的畅通,真正为游客利用旅游专线、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到达景点打下基础。

构建对旅游空间结构有力支撑的交通网络,大力推广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

(2)自驾车配套策略:通过突破设施障碍、完善交通指引标志,以及构建自驾游信息化系统等策略,提高自驾车出游的便捷性。

(3)特色辅助交通方式配套策略:对于那些客流不成规模,公共交通和自驾车配套设施又难以在短时间得到改善的景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助交通特色规划,构建“旅中有游,游旅结合”的旅游交通环境。

(4)信息技术策略和政策研究:加强乡村旅游信息网络建设,利用信息平台发布交通信息。

做到“硬件不通,信息通”。

提出相关政策扶持建议,为今后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导向性的规划建议和决策支持。

4.解决措施(1)按照旅游景点的季节性特征,依托既有公共交通资源,根据各郊区旅游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交通规划,使规划落到实处。

1)对于适宜常年旅游的景点,立足和依托现有交通资源。

根据现状交通枢纽布局,结合集散点(站)的建设,整合现有旅游专线,提高景点直达率;充分利用轨道交通和市通郊公交快线资源,实现市—区之间的快速通达,并配置区级旅游专线,串联相邻景点。

以自驾车出行为重点,以其它交通方式出行为辅助,完善交通标志指引和交通信息引导。

以地面公交为辅助,合理调整现有镇域公交线路,在充分考虑绕行距离的条件下,使其覆盖更多的景点。

2)对于季节性特征较强乡村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季节性的旅游专线。

在区域层面上统筹配置,可以统一由市旅游集散中心开设一些由市旅游集散中心、区级集散中心或交通枢纽站发往景点的旅游专线,这些旅游专线可由一家公司统一经营,车辆可按季节性调配,在满足游客出游交通需求的同时,实现交通资源互补。

(2)根据旅游交通需求和出行分布,分别研究市区至郊区、郊区之间及内部旅游交通两种方式,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

1)上海市乡村旅游市区与郊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主要依托:旅游专线、轨道交通、自驾车,以及地面公交。

市级旅游专线市区与郊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宜依托市级旅游专线为主。

结合旅游专线调整,对于可以依托旅游专线的景点应尽量依靠旅游专线,保证游客出游的便捷、舒适。

旅游专线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种形式,其服务对象应以个人或结伴出行的小团体游客为主;其宗旨就是要为游人提供方便、直捷的服务;其基本任务就是服务游客的旅游出行,通过旅游专线的设置,有机的组织和联系城市的乡村旅游景点,从而增强各景点的吸引力。

在旅游专线规划中应注意以下几点:a)旅游专线在布局上,应实现市区和郊区线路的整合,使其成为统一完整的体系。

旅游专线的统筹规划、线路调整、运营管理等工作宜根据现有各部门职责,明确各部门分工。

条件成熟情况下,可根据景点的积极性,实现景点和客运企业共营专线车辆的方式,更好地改善现有旅游专线车况,提高服务品质。

b)旅游专线在线路设计上应体现直达性和快捷性,在线路布设时少设中途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高等级道路,以提高运行速度。

c)在具体的旅游专线调整时,要根据各景点季节性特点、区位特征、客源状况、现有周边交通资源等情况进行整合,既要满足游客出行,又要以节省能源为目标。

d)在旅游专线的发车班次上应合理,根据景点季节性特征和游客需求,适当调整发车班次,合理安排发车时间,最大程度上满足游客出游的需要,做到“以人为本”。

e)提高旅游专线的服务质量。

车辆选择上应尽量选用高等级车辆,同时在车上适当配备导游,为乘客讲解沿途和目的地景观。

车载电视播放旅游景点信息,让乘客一上车,就能感觉到开始了旅程。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与景点实现联营,代售景点优惠门票。

轨道交通对于近期未能覆盖市级旅游专线的景点,可依托轨道交通的建设,开通轨道交通站点发往主要景点的区级旅游专线。

轨道交通的特点决定它越来越是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因此对于部分区县充分利用轨道交通来发展乡村旅游是十分必要的。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计划如下:图2 2012年前轨道交通辐射范围结合2012年轨道交通规划,可以依托轨道交通的区县包括宝山区、浦东新区、闵行区、南汇区、松江区、嘉定区。

对于这些区县的乡村旅游景点宜主要依托轨道交通,开设区级旅游专线,其配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a)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快速、准时、便捷的特点来缩短游客出行时间。

具体可以根据区内景点的区位和轨道站点的位置,选择合理的轨道站点开设用于接驳的区级旅游专线,既服务游客、又可以带动景点发展。

b)配合轨道交通的建设进行区级旅游专线调整,其中,最主要的原则是以服务游客为第一目标,结合景点的地理位置,满足游客可以到达最多的景点的需求。

结合景点的季节性和时段上特点,对线路的发车班次、走向、站点设置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调整。

保证景点之间的合理衔接。

c)相关轨道交通站点规划需为未来旅游专线发展提供弹性供给的可能,同时在土地、空间、设施等资源的占用上留有余地。

自驾车对于提供特产购买服务、面向高消费群体,以及那些客流规模不足的景点,主要依托自驾车交通。

其主要配套措施如下:a)突破各景点在道路、桥梁设施方面的障碍;b)加强乡村旅游信息网络建设,利用信息平台发布交通信息;c)完善道路交通指引标志。

作为自驾车旅游重要的引导措施之一就是旅游景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的设立。

根据最新的《长三角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指引标志设置方法如下:◆旅游景区应由远至近依次连续引导,并结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的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