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2)课件:12淝水之战
合集下载
高一 语文 必修二_语文版《淝水之战》优质课教学课件(07版

—《资治通鉴 苻坚传》
谢谢观看!
YZK18539
臣光曰:论者皆以为秦王坚之亡,由 不杀慕容垂、姚苌故也,臣独以为不然。 许劭谓魏武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使坚治国无失其道,则垂、苌皆秦之能 臣也,乌能为乱哉!坚之所以亡,由骤 胜而骄故也。魏文侯问李克吴之所以亡, 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 胜,国之福也,何故亡?"对曰:"数战 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御疲民, 未有不亡者也,秦王坚似之矣。"
•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资格称得上 大帝的不过五人,他们是秦始皇、汉 武帝、前秦王苻坚、唐太宗李世民和 康熙。
-柏杨(作家)
• 苻坚在皇帝群中是个优秀的皇帝。他 最亲信的辅佐王猛,在将相群中也是 第一流的将相。
-范文澜(历史学家)
• 文学优良,内政修明,大度容人,武 功赫赫。
-陈登原(历史学家)
参பைடு நூலகம்将领
公元383年
前秦
苻坚
苻融 慕容垂(鲜卑族)
姚苌(羌族)
东晋
谢安
谢石 谢琰 谢玄
兵力
87万人
8万人
探究:
•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 胜多的战例,试结合课文说说 前秦为什么失败,东晋为什么 胜利?
前秦方面:
1.军队成分复杂,军心不稳; 2.指挥不当; 3.苻坚:骄傲自大。
东晋方面:
1.将领团结一致,士气高昂; 2.指挥得当; 3.谢安:镇定自若。
淝水之战
司马光
学习目标:
1.检测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2.概述淝水之战战争的情况。 3.探究淝水之战胜败的原因和 苻坚、谢安的人物性格特点。
检测:
①见晋兵部陈严整,又望见八 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
谢谢观看!
YZK18539
臣光曰:论者皆以为秦王坚之亡,由 不杀慕容垂、姚苌故也,臣独以为不然。 许劭谓魏武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使坚治国无失其道,则垂、苌皆秦之能 臣也,乌能为乱哉!坚之所以亡,由骤 胜而骄故也。魏文侯问李克吴之所以亡, 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 胜,国之福也,何故亡?"对曰:"数战 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御疲民, 未有不亡者也,秦王坚似之矣。"
•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资格称得上 大帝的不过五人,他们是秦始皇、汉 武帝、前秦王苻坚、唐太宗李世民和 康熙。
-柏杨(作家)
• 苻坚在皇帝群中是个优秀的皇帝。他 最亲信的辅佐王猛,在将相群中也是 第一流的将相。
-范文澜(历史学家)
• 文学优良,内政修明,大度容人,武 功赫赫。
-陈登原(历史学家)
参பைடு நூலகம்将领
公元383年
前秦
苻坚
苻融 慕容垂(鲜卑族)
姚苌(羌族)
东晋
谢安
谢石 谢琰 谢玄
兵力
87万人
8万人
探究:
•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 胜多的战例,试结合课文说说 前秦为什么失败,东晋为什么 胜利?
前秦方面:
1.军队成分复杂,军心不稳; 2.指挥不当; 3.苻坚:骄傲自大。
东晋方面:
1.将领团结一致,士气高昂; 2.指挥得当; 3.谢安:镇定自若。
淝水之战
司马光
学习目标:
1.检测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2.概述淝水之战战争的情况。 3.探究淝水之战胜败的原因和 苻坚、谢安的人物性格特点。
检测:
①见晋兵部陈严整,又望见八 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
语文:4.12《淝水之战》第1课时课件(1)(语文版必修2)

7.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 马声势浩大, 使东晋朝廷吓破了胆。 宰相谢安更是 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 谢玄来找他下命令,他 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 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 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 谢安出游山墅、围棋赌墅的做法?
答案
不是害怕。谢安围棋赌墅,外示镇定。正是如
答案
①(苻坚)看到晋军布阵严整, 又望见八公山上草
木齐整,以为都是晋兵。 ②(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围棋, 收叠书信放在床上, 毫 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 ③下完棋以后,(谢安)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 然连屐齿折断了都没有发觉。
二、深层探究 5. 《资治通鉴》的名字是怎样来的?意思是什么?
此,才稳定住了东晋君臣上下的心,而北府兵的士气 也十分高涨。这对当时来说,是最正确的做法了。
8.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这场战争以苻坚的强盛始,而又以苻坚的失败止。 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 苻坚的失败是偶 然的,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 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 结果? 答案 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
答案 宋神宗为其命名——“鉴于往事,有资于治 道”,即吸收历代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为封建统 治者治理国家的借鉴。
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谢”指 的是谁?谈谈你对谢家了解的情况。
答案 这里的“谢”指的是谢安, 谢安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 风姿”,谢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 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得好。清 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 清华”。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 成语后用作对别人子弟的美称。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 朗,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 水之战。
语文必修二第12课《淝水之战》教学课件

(2)偶然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①八公山草木皆兵。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 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 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 加狂躁。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 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 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的 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理打击直接影响了他 后面的决策。
4.文学文化知识 司马光,我国_北__宋__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
家,世称_涑__水__先__生__,卒谥文__正__,追封温国公,故 又 称 司__马__温__公___ 。 他 当 政 时 曾 主 持 编 写 《_资__治__通__鉴___》,与《史记》并称为“_史__学__双__璧___”。
文本互动
(2)古今异义 ①可先为起第. 古义:房宅。
今义:表顺序。 ②拜秦州主薄赵盛之为少.年.都统
古义:年轻。
今义:15岁以下的人。 ③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
古义:鼓励,鼓动。
今义:劝说,规劝。 ④桓冲深以根.本.为忧 古义:京城。 今义:基础。
⑤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古义: 距离。 今义:今义:到……去。 ⑥融亦以为然. 古义:可以。 今义:与“而”一起表转折关系。 ⑦融驰骑略.陈 古义:巡视。
三、写作特色 1.剪材的大手笔。 2.表现的小镜头。 (1)小处呼应大处。 ①左将军窦冲“此不祥之征也”。 ②慕容楷、慕容绍言于慕容垂曰:“主上骄矜已 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
(2)细微透出深刻。 谢安闻得捷报,随手扔在床上,“了无喜色,围 棋如故”。然而,当他下完棋回屋过门槛时,门槛碰 断了木屐上的齿条,他竟没发现。如此细微穷极了谢 安内心深藏不露的巨大喜悦,喜至极处藏也藏不了, 谢安那么镇定,还是暴露了。这个细节入木三分地刻 画出了人的本性特征,很有情味。 3.语言个性化。 4.对比映衬法。 (1)忠臣的谏言与苻坚的“不听”对比,突出苻坚 的“专断”。 (2)将士的急迫与谢安的“夷然”对比,突出谢安 的“镇定”。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12《淝水之战》课件

【提示】 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
1.符坚,性格决定命运。符坚有善良、脆弱的 一面。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重臣, 不得人心。
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 败祸根。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
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 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
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 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 “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 苻坚。
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 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 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
【总结】 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①八公山草木皆兵。 ②风声鹤唳丧胆气。 ③冒然命退,瓦解军心。
(摘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故事演讲
研读课文
同桌合作,按战争线索,梳理情节(起始——发
展——高潮——结局),用简要语言分别概括,பைடு நூலகம்成
“淝水之战”的故事梗概。
起始
前秦王苻坚发令大举进攻东晋。朝中两个异族人 士慕容垂、姚苌极力怂恿此举,但绝大多数忠臣不同 意此举。苻坚不听忠告,轻举大事,为下文的兵败埋 下伏笔。
书名的由来:宋神宗认为该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 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 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 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 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故事背景
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国呈现南北方对峙的政治局 面。在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 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纷纷起兵,建立政权,史称十六 国。各国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混战,直至前秦永兴元年 (357)前秦苻坚统一北方。苻坚降服了鲜卑、羌、 羯各族,但有重用他们的首领。这些被统治的异族, “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阳平公融语)。
精品公开课课件 2015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2课《淝水之战》ppt课件(27页)

⑦融驰骑略 陈 . 古义:巡视。 今义:简单,不详细;省去,简化。 ⑧其走 者闻风声鹤唳 . 古义:逃跑。 今义:走路,步行。
课堂读写探究——词句梳理
⑨潸然流涕 .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⑩谢安得驿书 . 古义:信。 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课堂读写探究——词句梳理
2.词类活用
①昼夜不敢息,草 行露 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中,在露水中 . . ②秦王坚下 诏大举入寇:名词用作动词,下达 . ③栅 淮以遏东兵:名词用作动词,设置栅栏 . ④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 ⑤使不得上 :名词用作动词,渡河上岸 .
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
司马光 (1019- 1086), 字君实, 号迂 叟。 生于宋真宗天禧三 年, 死于宋哲宗元祐元 年,享年68岁。陕州夏县 (今属山西省夏县)涑水乡 人, 世称涑水先生。 司 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 家、史学家,历仕仁宗、 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 通鉴》。
课前阅读识记——速读感知课文
阅读课文,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把课文分成四个部 分,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答案 开端:苻坚违时背心出兵 发展:谢家将胸有成竹迎战 高潮:淝水决战,前秦中计 结局:苻坚败北、谢安喜胜
课堂读写探究——词句梳理
1.古今异义
①可先为起第 . 古义:宅第。 今义:表顺序。 ②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 都统 .. 古义:年轻。 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上述年龄的人。 ③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 之 . 古义:鼓励,鼓动。 今义:劝说,规劝。
课堂读写探究——词句梳理
⑥时方与客围棋 :名词用作动词,下棋 . ⑦若败 其前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败 . ⑧欲不战以老 秦师: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惫 . ⑨击成,大破 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败 . ⑩陛下厌苦 安乐,自取危困: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
课堂读写探究——词句梳理
⑨潸然流涕 .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⑩谢安得驿书 . 古义:信。 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课堂读写探究——词句梳理
2.词类活用
①昼夜不敢息,草 行露 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中,在露水中 . . ②秦王坚下 诏大举入寇:名词用作动词,下达 . ③栅 淮以遏东兵:名词用作动词,设置栅栏 . ④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 ⑤使不得上 :名词用作动词,渡河上岸 .
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
司马光 (1019- 1086), 字君实, 号迂 叟。 生于宋真宗天禧三 年, 死于宋哲宗元祐元 年,享年68岁。陕州夏县 (今属山西省夏县)涑水乡 人, 世称涑水先生。 司 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 家、史学家,历仕仁宗、 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 通鉴》。
课前阅读识记——速读感知课文
阅读课文,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把课文分成四个部 分,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答案 开端:苻坚违时背心出兵 发展:谢家将胸有成竹迎战 高潮:淝水决战,前秦中计 结局:苻坚败北、谢安喜胜
课堂读写探究——词句梳理
1.古今异义
①可先为起第 . 古义:宅第。 今义:表顺序。 ②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 都统 .. 古义:年轻。 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上述年龄的人。 ③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 之 . 古义:鼓励,鼓动。 今义:劝说,规劝。
课堂读写探究——词句梳理
⑥时方与客围棋 :名词用作动词,下棋 . ⑦若败 其前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败 . ⑧欲不战以老 秦师: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惫 . ⑨击成,大破 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败 . ⑩陛下厌苦 安乐,自取危困: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
《淝水之战》课件1(17张PPT)(语文版必修2)

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
( 通“阵”)
帅精兵五千趣洛涧
( 通“趋”)
3、古今异义词
◆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
古:处置谋划 ;今:1.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的处罚决定(名词); 2.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的处罚决定(动词); 3.处理,安排
◆幽、冀之兵至于彭城。
古:到达 ;今: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
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 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 (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 洛阳,专事著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政, 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 下侍郎)。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 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 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 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 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 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 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 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问题探究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 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 止。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 偶然,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 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
问题探究 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
必然因素 : 1、符坚,性格决定命运。 狂妄:①“下诏”中对东晋官臣的预封。 ②苻坚淝水决战执意“少却”时的自负。 专断:① “不听”忠诚之言,执意东征。 ②淝水决战,不听诸将忠告,冒然命退。 脆弱: 寿阳城见,草木皆兵,显其外强中甘。
书名的由来: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 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 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 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 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江东去第12课淝水之战课件语文版必修2(1)

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
第12课 淝水之战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3.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谢安与苻坚 的性格特点。
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品读研析 多读厚积
预读先学
Ⅰ 语言知识强化
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左仆射( yè ) (2)兖州(Yǎn ) (3)郧城( Yún ) (4)左衽( rèn ) (5)硖石( xiá ) (6)趣洛涧( qū ) (7)勍敌(qínɡ )
译子,继续下棋。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下__完__棋__后__,_ (谢安)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折断了 (都3)没既有罢发,觉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三、名言警句 课文名句
答案
2.你认为谢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 行事镇定自若,举重若轻: (1)大军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 (2)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 (3)闻捷报时,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答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Ⅲ 延读——思维拓展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苻坚的 强盛始,而又以苻坚的失败终。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 坚的失败是偶然的;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 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
Ⅱ 文本常识积累
一、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 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 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费时十九年 。
第12课 淝水之战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3.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谢安与苻坚 的性格特点。
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品读研析 多读厚积
预读先学
Ⅰ 语言知识强化
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左仆射( yè ) (2)兖州(Yǎn ) (3)郧城( Yún ) (4)左衽( rèn ) (5)硖石( xiá ) (6)趣洛涧( qū ) (7)勍敌(qínɡ )
译子,继续下棋。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下__完__棋__后__,_ (谢安)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折断了 (都3)没既有罢发,觉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三、名言警句 课文名句
答案
2.你认为谢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 行事镇定自若,举重若轻: (1)大军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 (2)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 (3)闻捷报时,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答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Ⅲ 延读——思维拓展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苻坚的 强盛始,而又以苻坚的失败终。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 坚的失败是偶然的;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 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
Ⅱ 文本常识积累
一、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 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 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费时十九年 。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12《淝水之战》名师课件

十六国
(前秦)
魏 蜀 西晋 淝水之战
吴 统八五 治王胡
东晋
北朝 南朝
腐之内
败乱迁 宋 齐 梁 陈
420年 刘裕
魏
吴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公元316年内迁 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 亡了西晋。
317年 司马睿 重建晋朝
都城建康 史称东晋
河其政公
流他权元
4
域 。
割 据 政 权 , 统 一 了 黄
纪 后 期 , 氐 族 前 秦
苻坚(氐族)
北方 (前秦)
东晋 南方
东晋方面: 1、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2、为了保卫家园,士气高昂。
淝水之战与学过的哪 几次战役相似?
城濮之战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北方——重陷割据混战
南方——暂时的稳定
晋孝武帝司马曜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 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前秦方面: 1、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军心不稳; 2、指挥不当; 3、苻坚的心理因素:骄傲自大—心虚胆怯。
公元383年8月,前
秦王苻坚倾尽全国
之力,征集了八十
万兵马,南下伐
晋,意图一统全
国。他自夸能够投
鞭断流的百万大
军,却一战而失天
话
下,自己落得一个
说 苻 坚
被叛将缢杀的千古 耻辱。那么,这次
战役苻坚为什么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3.《资治通鉴》 中国古代史学巨著,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按时间 先后顺序叙写史事。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录》三十卷、 《考异》三十卷。本书自《周纪》讫《五代纪》,记载了自周威烈 王二十三年(前403)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的历史事实。
背景助读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 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琅琊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 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 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 前燕、代、前梁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 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 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 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秦建元十九年 (晋太元八年)七月,秦王苻坚自恃国强兵众,不听群臣劝谏,调集90万 大军分三路攻晋。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 音 加点字 读 苻 坚 fú . 仆射 . yè 姚苌 ng . chá 张蚝 . cì 郧 城 . 硖 石 . 勍 敌 . 怃 然 . yú n xiá qí ng wǔ 音
龙骧 兵 huī . xiāng 麾 . 谢琰 蹈藉 . yǎn . jí 游陟 . zhì 壶飧 . sūn 左衽 . rèn 豚髀 . bì
背景助读
相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接
知识梳理
两军在淝水决战,前秦惨败,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人,苻坚统 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前秦分裂,两年后苻坚被杀,前秦随之灭亡。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淝水之战发生在安徽寿县,古称寿州、寿阳。淝水,又作肥水。 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三 国时,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
3.解多义 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兵器,武器) (1)兵 民每十丁遣一兵(士兵) 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军队) 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离开) 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距离) 谢安固却之(推辞) 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后退) 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军队) 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人多)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 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2.编年史 以年代顺序记录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史书。这种体例 的优点是时间概念清晰,即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说:“系日月而为次, 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 前。”(《史通· 二体》)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往往跨越数年,事系于 年月,就会造成同一史事的材料,分见多处,材料割裂、零碎,不利于 整体的了解。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由孔子删修的《春 秋》,而最大的编年体史书则是北宋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4.辨活用 (1)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名词用作动词,侵犯) . (2)栅 淮以遏东兵(名词用作动词,设栅栏) . (3)谢石、 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军队) . (4)使不得上 (名词用作动词,上岸) . (5)时方与客围棋 (名词用作动词,下围棋) .. (6)若败 其前锋(使动用法,使……败) . (7)欲不战以老 秦师(使动用法,使……疲惫) . (8)击成,大破 之(使动用法,使……被攻破) . (9)昼夜 不敢息,草 行露 宿(名词作状语,在白天、晚上,在荒草中, .. . . 在野外)
(2)去 (3)却 (4)众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今陛下信而用之(表示递进关系) (5)而 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表示修饰关系) 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表示承接关系) 安有子饲其父而求报乎(表示转折关系) 卿其勉之(句中语气词,表示期望语气) (6)其 吾其左衽矣(句中语气词,表示猜测语气) 又分兵断其归津(人称代词,他们的) 其走者闻风声鹤唳(指示代词,那些) 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向) (7)于 安棋常劣于玄(比) 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在) 秦人获之,送于阳平公融(给)
12
淝水之战
[赏析 ]词人在这首咏史词中,以历史 上有名的淝水之战借古喻今,颂扬历史英 杰的丰功伟绩,期望自己能为南宋抗金大 [宋 ]李纲 业建立功勋。 上片写淝水之战的地理环境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 和东晋方面的运筹准备情况。 谢安面对投 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①岂能吞 鞭可以断流的百万雄师,沉着镇定,运整个 噬 !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 战局于股掌之间,从而取得“破强敌”的伟 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 大胜利。 下片着重写淝水战役中的“奇伟 ” 指。 奇伟 !淝水上,八千戈甲, 场面。“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 ”,生 结阵当蛇豕②。鞭弭周旋,旌旗麾 动描绘了敌军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的丧胆 动,坐却北军风靡。 夜闻数声鸣鹤, 情景,反衬了晋军出奇制胜,取得历史罕见 尽道王师将至。 延晋祚③,庇烝民 ④, 的以少胜多的辉煌战果。 最后三句赞美淝 ⑤ 周雅 何曾专美。 水战役的胜利,使晋朝得以延存,广大民众 注 ①索虏:南北朝时,南朝人骂北 得到庇护。此词结构谨严,语言刚劲,风格 朝人为索虏。 ②蛇豕:长蛇和大猪, 沉雄,是咏史词中的佳作。词人对于战争 比喻贪暴残害者。 ③晋祚:东晋的 的描写,层层推进,有条不紊,既明写东晋 皇位。④烝民:众多的百姓。⑤周 方面的地利、人和,又暗写前秦由长驱直 雅:指周宣王命大臣征西戎、 伐猃 入到仓皇溃败的全过程,显示出词人高超 狁,使周室中兴。 的艺术表现技巧。 喜迁莺 晋师胜淝上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2.识通假 (1)其良家子年二十已 下(“已”通“以”) . (2)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 军旅(“闲”通“娴”,熟习) . (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 (“阙”通“缺”) . (4)梁成阻涧为陈 以待之(“陈”通“阵”,军队的行列,军阵) .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