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课后题
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复习卷(含答案) 版本:新课标2011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复习卷版本:新课标2011人教版2014年10月第6次印刷出卷: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复习卷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姓名:1、《夸父追日》选自,其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书中除了介绍风土之外,也收录了许多 ,后人可以藉由此书,一窥古人对于大自然的奇妙观点与记录。
共收录篇神话。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
(4分)2、《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是淮南王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的后裔。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后裔。
(5分)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北.饮大泽(2)道.渴而死(3)夸父与日逐走.(4)地维绝4、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译:(2)怒而触不周之山。
译:5、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4分)答:6、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2分)答:7、你如何理解《夸父逐日》这则神话的主题?(4分)答:8、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之句:。
或从消极方面看,表现自不量力。
(1分)9、表现夸父本领大,有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之句是:。
(1分)10、你觉得共工是个怎样的人?(2分)答:11、下列句子,哪是奇特的想象,哪是夸张。
(8分)(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答:(2)弃其杖,化为邓林。
答:(3)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答:(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答:12、通过想象再加工,再现“弃其杖,化为邓林”的画面。
(6分)答:13、请你写出四则我国的神话故事的名字。
(4分)答:14、写出成语“夸父逐日”之意(1分)答:《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复习卷(答案卷)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1、《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其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地理博物志,书中除了介绍风土之外,也收录了许多民俗传说,后人可以藉由此书,一窥古人对于大自然的奇妙观点与记录。
七下《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复习题目

25短文两篇一、《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斗志。
夸父逐日比喻有宏大的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现在也常指自不量力《共工怒触不周山》赞扬了共工勇敢坚强,具有挑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古今异义夸父与日逐走古:跑河、渭不足古:黄河地维绝古:绳子三、词类活用北饮大泽名词作动词,到北方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在途中天倾西北名词作状语,向西北四、重点词语邓林:桃林怒而触不周之山:撞水潦:积水尘埃:这里指泥沙归:流向五.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甲】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乙】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夸父与日逐走赛跑饮于河、渭到溺而不反通返,返回漳水出焉在这里2.翻译下列句子(4分)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反。
女娃在东海游泳,溺水而死不能返回3这则神话故事与“夸父逐日”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请你找出这两则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精神是什么?(4分)他们敢于挑战自然,具有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不断追求理想【甲】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乙】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là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女娲补天》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未至,道渴而死到达饮于河、渭黄河天不兼覆覆盖水浩洋而不息停止2.翻译下列句子(2分)水浩洋而不息水势浩大不能停止3【甲文】故事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成语是夸父逐日,比喻决心大或不自量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练习3)

25短文两篇一、加点字词注音。
1、夸.父()2、颛顼..()()3、水潦.()二、解释加点字词1、逐走()2、入日()3、欲得饮()4、河、渭不足()5、北饮大泽()6、弃其杖()7、昔者()8、怒而触不周山()9、地维绝()()10、故日月星辰移焉()()11、地不满东南()12、故水潦尘埃归焉()()( )三、翻译重点语句1、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2、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四、课文理解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3、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5、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6、“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7、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8、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9、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10、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短文两篇》6、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7、《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8、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9、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10、解析:表面看来,夸父追日的行为是以失败告终,但上古时代的神话是人类用来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一种手段,此类神话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最终的成败,而是以此来表现那种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解答时可从此入手分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一、原文、译文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
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二、文学常识积累1、出处:《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夸父逐日》体裁是神话。
三、重点字词解释。
(1)夸父逐日(追赶太阳;)(2)与日逐走(竞跑、赛跑)(3)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4)欲得饮:想要(5)饮于河(于,到)(河,黄河)(6)河渭不足(黄河、渭水)(7)北饮大泽(向北、“去北方”;大湖)(8)未至(到达)(9)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10)道渴而死(道,“在半路上”而,表修饰)(11)弃其杖(弃,遗弃;其,他的)(12)化为邓林(即桃林)四、成语1、“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五、课文理解中心思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怎样认识神话主题?):《夸父逐日》记叙了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夸父逐日的无比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斗志。
.六、内容填空题原文回答:1、夸父虽死,但仍为人类造福的句子是:弃其杖,化为邓林。
2、表明夸父逐日口渴后的做法的句子是: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3、表明夸父逐日的结果的句子是:未至,道渴而死。
4、本文以丰富的想象引入深思,表现最突出的句子是:弃其杖,化为邓林。
七、开放性1、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怎样认识)这一人物形象?答:夸父是位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与太阳“逐走”。
夸父有明确追求,他勇敢、执着;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甘为人类造福。
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夸张的浪漫主义色彩。
2、“逐日”的意思是:追逐太阳怎样理解这一行为?这一行为体现了夸父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练习与答案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它们都是神话故事(体裁)。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结果是:“ 天柱折,地维绝。
”二、加点字词注音。
1、夸父(kuā ) 2、颛顼(zhuān )(Xū )3、水潦(lǎo )三、解释加点字词1、逐走(追赶)2、入日(追赶到)3、欲得饮(喝水)4、河、渭不足(够)5、北饮大泽(喝)6、弃其杖(丢弃)7、昔者(从前)8、怒而触不周山(碰撞)9、地维绝(绳子)(断)10、故日月星辰移焉(因此)(移动) 11、地不满东南(饱满)12、故水潦尘埃归焉(积水)(归向)13、天柱折(折断)14、道渴而死(半路上)四、翻译下列语句1、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3、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五、问答题: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
答:夸父是一位执著、勇敢,敢于追求,乐于奉献,愿为人类造福的英雄。
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答:从以下内容可以看出:“饮于河、渭;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
”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答:从中可以看出夸父愿为人类造福的奉献精神。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答:要表达古代人民想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与精神。
5、“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6、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在在与作为。
本文中用神话解释的自然现象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夸父逐日》1、《夸父逐日》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现了什么主题?答:讲述了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途中口渴而死,其手杖化为桃林的故事。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练习及答案一、原文、译文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
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二、文学常识积累1、出处:《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夸父逐日》体裁是神话。
三、重点字词解释。
(1)夸父逐日(追赶太阳;)(2)与日逐走(竞跑、赛跑)(3)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4)欲得饮:想要(5)饮于河(于,到)(河,黄河)(6)河渭不足(黄河、渭水)(7)北饮大泽(向北、“去北方”;大湖)(8)未至(到达)(9)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10)道渴而死(道,“在半路上”而,表修饰)(11)弃其杖(弃,遗弃;其,他的)(12)化为邓林(即桃林)四、成语1、“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五、课文理解中心思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怎样认识神话主题?):《夸父逐日》记叙了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夸父逐日的无比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斗志。
.六、内容填空题原文回答:1、夸父虽死,但仍为人类造福的句子是:弃其杖,化为邓林。
2、表明夸父逐日口渴后的做法的句子是: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3、表明夸父逐日的结果的句子是:未至,道渴而死。
4、本文以丰富的想象引入深思,表现最突出的句子是:弃其杖,化为邓林。
七、开放性1、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怎样认识)这一人物形象?答:夸父是位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与太阳“逐走”。
夸父有明确追求,他勇敢、执着;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甘为人类造福。
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夸张的浪漫主义色彩。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练习及答案一、原文、译文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
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二、文学常识积累1、出处:《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夸父逐日》体裁是神话。
三、重点字词解释。
(1)夸父逐日(追赶太阳;)(2)与日逐走(竞跑、赛跑)(3)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4)欲得饮:想要(5)饮于河(于,到)(河,黄河)(6)河渭不足(黄河、渭水)(7)北饮大泽(向北、“去北方”;大湖)(8)未至(到达)(9)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10)道渴而死(道,“在半路上”而,表修饰)(11)弃其杖(弃,遗弃;其,他的)(12)化为邓林(即桃林)四、成语1、“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五、课文理解中心思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怎样认识神话主题?):《夸父逐日》记叙了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夸父逐日的无比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斗志。
.六、内容填空题原文回答:1、夸父虽死,但仍为人类造福的句子是:弃其杖,化为邓林。
2、表明夸父逐日口渴后的做法的句子是: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3、表明夸父逐日的结果的句子是:未至,道渴而死。
4、本文以丰富的想象引入深思,表现最突出的句子是:弃其杖,化为邓林。
七、开放性1、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怎样认识)这一人物形象?答:夸父是位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与太阳“逐走”。
夸父有明确追求,他勇敢、执着;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甘为人类造福。
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夸张的浪漫主义色彩。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复习要点及练习(含答案)免费使用,大家共享

《短文两篇》复习要点及练习————《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之一《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古代神话人物。
《山海经》作者不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盘盂.()沧.沧凉凉()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抄写一遍)逐日:追赶太阳。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逐走:竞跑,赛跑。
饮于河..(到)(黄河)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弃其.杖(他的)化为邓林..(桃林)【整体把握】《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
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
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
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
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
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二、课文内容学习。
1、这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