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力学性能表征、无损检测及失效分析技术交流会征文通知(第一轮)

合集下载

2014年中国材料大会征文通知

2014年中国材料大会征文通知
L. 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 征文主题: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 C/C复合材料、陶瓷纤维 分会主席:张长瑞、武高辉、白书欣、刘文胜 承办单位:国防科技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哈 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支持单位:湖南顶立科技有限公司、南方博云新材 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马青松 国防科技大学 13272079618 maqingsong@ 张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18246170339 zhang_tsiang@
G.多铁性材料 征文主题:多铁性单相化合物、多铁性复合材料、 多铁性薄膜与外延异质结构、多铁性与磁电耦合 理论、多铁性表征方法与技术、多铁性材料的应 用。 分会主席:刘俊明、南策文、李晓光、陈湘明 承办单位:南京大学、四川大学 支持单位: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 联系方式:颜志波 南京大学 13770701603 zbyan37@
P.高温合金 征文主题:高温合金材料及制备、高温合金性能、 高温合金防护涂层、高温合金损伤、修复及寿命 评估 分会主席:张健、Manfred Roth、冯强、张军、 杜金辉、肖程波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支持单位:瑞士联邦材料测试与开发研究所、北 京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钢铁研究总院、北
四、分会及论坛信息
能源与环境材料
A. 纳米材料与能源 B. 光催化材料及在能源与环境中的应用 C. 矿物与油气田材料 D. 环境功能材料
新型功能材料
E. 微电子与光电子材料 F. 电子材料 G. 多铁性材料 H. 智能材料 I. 钒钛与稀土功能材料 J.生物材料
K.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
高性能结构材料
一、组织机构 (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副秘书长:陈 辉、胡常伟、刘枫、刘 颖、朱建国、 秘 书 处:杜 瑛、干 静、韩 杰、蒋 青、李红蕾、 罗 娜、李 蓉、牟德富、马晓梅、潘松柏、宋戈杨、 王宇翔、夏建刚、袁 雯、叶 勇

第十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第十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112液%与气(2017年第12期第十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征文通知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主办的全国规模的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的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届,自2000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9届。

第十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10J FPTC-2018)将于2018年7月23 -25日在北京市举 行。

FPTC是国内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最重要的会议,它为该领域工业界和学术界的科学技术研究人 员、以及为制造商和用户提供了一个交流和讨论流体传动与控制最新成果和创新思想的平台。

第十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10J FPTC-2018)为期2天,通过特邀报告、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为全体参会者提供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资讯和研究成果,同时为工业界和学术界搭建合作交流的桥梁。

也通过小型的工业界新产品和新技术展览,加强学术研究人员与制造商之间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成果。

第十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10J FPTC-2018)的主题是:基础•融合•创新。

通过对国内该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进行交流和研讨,促进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重视基础,加强融合,努力创新。

围绕国家“强基工程”,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在两化融合、军民融合、产学研应用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节能环保,促进流体传动与控制行业从大到强,引领该领域的发展。

第十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10th FPTC-2018)诚挚邀请您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在会议上与众多业界同行分享和交流您的创新思想。

征文范围1.基础•元件新型液压元件及系统、计算机仿真及数值计算、水液压与微流体2.系统•控制系统监控、故障诊断和可靠性、数字化液压控制及制造技术、流体传动及控制在可再生能源中的、流 制与工程3.节能•环保绿色流体动力技术、流体动力节能新技术、流体密封与润滑4.技术•应用现代气动技术、行走机械液压技术、液压技术的应用、征文要求/语言及表达方式投稿方法:本届会议论文由《液压与气动》编辑部投稿系统投稿,投稿时请选择会议论文投稿(http://jour­nal,yeyanetiom),本会议为国内会议,语言为中文,投稿者必须保证论文在国内外未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过,内容不含任何涉密信息,论文格式可按照期刊《液压与气动》的格式排版,稿件全文3 <5。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4-2009)第一号修改单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4-2009)第一号修改单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4-2009)第1号修改单(对2009年9月第1版的修改)一、2.1中(6)和(7)修改为:“(6)压力容器制造单位从非材料制造单位取得压力容器用材料时,应当取得材料制造单位提供的质量证明书原件或者加盖材料供应单位检验公章和经办人章的复印件;“(7)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应当对所取得的压力容器用材料及材料质量证明书的真实性和一致性负责。

”二、2.9.1中(3)的内容修改为:“材料质量证明书应当符合本规程2.1的规定;”(4)的内容修改为:“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应当对进厂材料与材料质量证明书进行审核,并且对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进行验证性复验,符合本规程及其相应材料标准的要求后才能投料使用;”(6)的内容修改为:“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大于或者等于540MPa,以及用于压力容器设计温度低于-40℃的低合金钢,材料制造单位还应当按照本规程1.9的规定通过技术评审,其材料方可允许使用。

”三、2.9.2修改为:“境内材料制造单位制造的钢板(带)“境内材料制造单位制造的境外牌号钢板(带),应当符合本规程2.9.1的各项要求。

对2.9.1(6)以外的钢板(带),还应当通过技术审查,审查内容包括材料制造单位的相关条件和钢板(带)的制造或者试制技术文件(包括供货技术条件)。

”四、2.10.2的内容修改为:“对已列入GB 150或者JB 4732的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大于或者等于540MPa,以及用于压力容器设计温度低于-40℃的低合金钢,如果钢材制造单位没有该钢材的制造或者压力容器应用业绩,则应当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工作,并且按照本规程1.9的规定通过技术评审,该钢材方可允许使用。

”五、2.11中(2)内容修改为:“对于采购的第Ⅲ类压力容器用Ⅳ级锻件,以及不能确定质量证明书的真实性或者对性能和化学成分有怀疑的主要受压元件材料,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应当进行复验,符合本规程及其相应材料标准的要求后方可投料使用;”六、3.1中(3)的内容修改为:“压力容器的设计应当符合本规程的基本安全要求,对于采用国际标准或者境外标准设计的压力容器,进行设计的单位应当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供设计文件与本规程基本安全要求的符合性申明;”七、3.2中(1)的内容修改为“压力容器的设计总图上,必须加盖特种设备(压力容器)设计许可印章(复印章无效),设计许可印章失效的设计图样和已加盖竣工图章的图样不得用于制造压力容器;”八、3.4.1中(1)的内容修改为:“压力容器的设计文件包括强度计算书或者应力分析报告、设计图样、制造技术条件、风险评估报告(适用于第Ⅲ类压力容器),必要时还应当包括安装与使用维修说明;”九、3.18中(2)的内容修改为:“对需要但是无法开设检查孔的压力容器,设计单位应当提出具体技术措施,例如增加制造时的检测项目或者比例,并且对设备使用中定期检验的重点检验项目、方法提出要求。

2021国际石油石化技术会议暨展会(北京)征文通知

2021国际石油石化技术会议暨展会(北京)征文通知

2021国际石油石化技术会议暨展会(北京)International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Conference & Exhibition 2021(Beijing)征文通知各石油石化企事业单位:国内外传统能源行业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推动石油石化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需要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创新驱动发展。

“2021国际石油石化技术会议-北京(IPPTC-Beijing)”特面向国内外石油石化的学者专家征集论文、征集专题报告(可只投摘要),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同时欢迎有关单位合作专题分会并参与技术交流。

“2021国际石油石化技术会议-北京”将于2021年3月30日-4月1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召开。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与本次会议同时同地举行。

-、会议主题主题: 智能改变油气工业Transforming Oil & Gas Industry through Intelligence二、会议组织机构1. 主办单位: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石油学会北京振威展览有限公司2. 协办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西部低渗-特低渗油藏开发与治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油气田特种技术增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协同创新中心3. 承办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省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西安华线石油科技有限公司4. 媒体支持:Upstream、HXAN、中国石油报、中国化工报三、会议内容范围(一)油气勘探与生产的油气藏静动态评价与管理➢地质储集体表征与描述:地质储集体及构型描述,储层物性特征描述,地层流体分布特征及地质模型建立方法,复杂构造与储层地质模型,深层储层孔隙演化与评价预测新方法,裂缝性储层发育机制与评价方法;➢地球物理储层建模与解释:油气藏地震监测与建模,重力及电磁法监测资料解释及其应用技术,复杂介质地震波场传播机理及储层识别方法,各向异性全波形速度建模和深度域地震成像技术方法,非线性高分辨率地震反演与储层智能预测技术,潜山裂缝性油气藏储层地震响应机理及精确成像方法,高精度速度建模与成像方法;➢石油物理与测井技术:岩心物理与孔隙网络建模技术,储层参数转换及渗流特征研究,测井新技术,复杂储层及流体测井定量评价技术,复杂结构井测井各向异性分析与处理解释新技术,渗透率测井新方法及探测器;➢油气井生产监测:压裂压力和温度分析技术,井下分布式实时分析优化技术,油气井液面监测技术,注入剖面测井及资料解释技术,工程测井与套损监测技术;➢油气藏建模与动态模拟:油气藏建模与描述新技术,各种油气藏数值模拟新技术;➢海相深层油气富集机理与开发技术:深层海相盆地充填过程和构造改造对油气富集与贫化控制机理,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和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开发方法,陆相湖盆细粒沉积与烃源岩发育机制,页岩储层定量表征与油气赋存机制,深层页岩气甜点识别与压裂监测方法;➢一体化的油气藏开发与管理:现代油气藏开发方案优化设计与管理,矿产资源管理,油气藏差异化管理;➢项目管理与设施优化:部署设计管理,单项工程设计管理,探井井位管理,合同与投资管理,项目实施管理,设施优化管理;➢油气藏的经济评价及资产优化:油气藏储量组合优化评价方法,目标区块勘探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油气藏的经济与投资的组合优选;➢页岩油气、稠油、煤层气开发:页岩气藏压裂技术,页岩油气地质特征、渗流特征与产能预测,稠油、油砂矿测井解释及评价,页岩油气体积压裂、有效改造体积与可改造性评价,页岩气及致密油有效开发及高效储层改造方法,煤层气排采技术与工艺,致密油气藏提高采收率技术;(二)钻采工艺技术➢钻井工程技术:井位设计,石油天然气钻井,定向钻井,水平井、多分支井钻井,欠平衡钻井,大斜度井钻井,钻井液,钻井工具,钻井自动化,新一代定向井装备基础理论与方法,钻井优化数据分析,固井技术,案例研究等先进技术;➢完井工程技术:射孔完井、裸眼完井和衬管筛管完井;完井管柱、分层注水管柱、防腐油套管、管柱力学分析、完井管柱安全系统;射孔工艺技术、多级脉冲射孔压裂复合技术、水力深穿透水平孔技术;水平井砾石充填完井,防砂完井技术,屏蔽式暂堵技术,完井液与射孔液技术等先进技术;➢压裂酸化作业技术:水力压裂技术, 爆燃压裂技术,酸压技术,压裂支撑材料,压裂液技术,压裂酸化设备技术;➢流体注入设备及井口装置:分层注水设备及作业技术,调驱、调剖、堵水设备及作业技术,气井增压设备技术,生产井口装置、注水和热采井口装置,稠油热采注入设备等先进技术;➢人工举升系统:有杆泵举升技术,螺杆泵举升技术,电潜泵举升技术,气举举升技术,三次采油油井举升技术,高温流体油井举升技术,气井积液预测,人工举升优化技术,排水采气工艺或者煤层气井排水采气工艺,如:优选管柱、气举、间歇气举与柱塞举升、电潜泵举升,螺杆泵举升,水力举升,气井泡沫排水采气;➢流体注入提高采收率新技术:深部液流转向调控新技术,致密油气藏提高采收率技术;➢井筒完整性管理与流动保障技术:储层保护技术,井完整性,套管修复技术,防垢防蜡技术,天然气水合物,蜡和沥青质,设备保温技术,清管技术,防砂和腐蚀控制、高温高压深层钻完井控制方法、地层与大型压裂作用下井筒结构体损伤/破坏规律及完整性构建方法、高温高应力井筒失稳和地层破岩、起裂扩展机理、高温高应力地层孔隙压力预测、井筒失稳(破坏)和复杂缝智能控制方法等先进技术;➢油气田生产作业管理:基于节点管控的井下作业生产调度管理方法,井下作业安全管理办法,油气生产预警方法,勘探开发设备管理方法,油田作业车辆监管方法等管理方法;(三)油气储运与流动保障技术➢油气水分离技术:三相分离器设备,重力分离,离心分离,电脱分离,乳化水的粗粒化蒸发,气浮分离技术等先进技术;➢多相流计量技术:多相流测量,油气在线计量技术,质量流量计,油气储运销售计量系统,在线天然气硫化氢+二氧化碳色谱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管线中流体监测、流体粘度测量和组分分析等先进技术;➢油气储运技术:原油与天然气储运技术,成品油储运技术,液化天然气储运技术,煤层气集输工艺及管道技术,天然气压缩机状态监测技术,变频输油控制技术,LNG、CNG、地下储气库及配套设施完整性管理等先进技术;➢管线检测与监测技术:油、气、水管线流动保障技术,管道泄漏检测定位系统及报警定位装置,超声波检测技术,管线腐蚀监测与防护技术,油气集输设备数字化感知系统及在线监测技术,城市地下管线泄漏点精确定位等先进技术;➢管线管理技术:管线系统的完整性管理,油气田集输管网完整性管理新技术,地下管道和管线标识、跟踪和探测技术,油气管网仿真技术,清管技术,原油管线清管周期预测,管道非开挖技术,原油管道巡护,管道风险评价,油气管道失效分析与控制,管道安全预警,管线测绘技术等先进技术;(四)海洋钻采工程与集输系统➢海洋钻井与完井:深水石油钻井,深水位随钻测井,海洋智能钻柱,新型海水钻井液体系等先进技术;➢海上采油气工程:海上生产设备与作业,隔水管系统,深水多立管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耦合分析技术,水下生产和加工系统,顶面生产加工系统和水下防腐技术等;➢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海上油田平台井距大、空间小的注水工艺技术,化学驱均衡驱替提高采收率方法,可地层原位增粘的功能性驱油体系;➢海上油气集输:海底管线设计研究、海上管线、海上流动保障,海上可移动工程设施设计技术,深水蜡晶与水合物多相混输管道固相沉积与安全输运机制,海洋码头与运输,海上LNG,漂浮系统和系泊系统;➢海上HSE:海上施工作业健康、安全、环保技术,海上作业与管理规范,海上救助与应急响应;(五)机械与材料技术➢机械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仿生机械和生物制造,疲劳与断裂力学,摩擦学,传动与动力,精准高效能压裂装备,人工智能和数字制造,机器人机构,产品设计和加工制造技术,制造系统运作管理,石油石化机器学习应用技术等先进技术;➢材料技术:橡胶材料,智能材料,涂装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稀土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能源材料,可降解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各种材料加工技术,生物可降解材料及合成技术等;(六)智能与信息技术➢智能与数字油气田技术:物探、测井、录井、试井等远程数据自动化采集技术,智能化导向钻井、智能完井,数字化人工举升系统,电动智能压裂装备技术,远程无线智能分层注水系统,井场设备运行状态智能化监测和能效监测,智能油气田及其虚拟现实技术,设备故障智能诊断技术,智能与数字化油田标准,构建智能与数字化油气田的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及机器学习等先进信息技术;➢油气集输智能与数字化技术:油气集输过程的工业控制系统及信息安全分析技术,管线地理信息系统、GPS管道巡检管理系统,能源管网的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长输天然气管道智能化技术,数字化变频输油控制系统,数字化计量技术,原油库及加油站的智能检测报警技术,智能管道施工技术与方法,智慧管网技术,管线检测的机器人技术;四、论文征文要求(含征集报告人)1.摘要提交截止日期:2020年12月31日。

无损检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

无损检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

无损检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无损检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摘要]材料以及结构的使用,与所使用材料质量以及材料的退化情况有关,并且在土木工程中,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对材料质量以及材料在应用过程中的退化情况进行分析,减少过早失效的现象产生,在检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出现很多检测方式,使用不同的物理原理,进行无损检测,因此本文便以无损检测技术作为主要的叙述内容,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浅薄的分析。

[关键词]无损检测;土木工程;应用效果;分析在最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以及科技技术的进步,会使生活水平极大程度上的提高,并且建筑物的结构也正在向高层、地下的方向发展,随着新型材料以及结构的不断出现,工程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为人民的生命安全提供保证,可以针对结构设计对构建质量进行验证,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结构老化以及过度负荷受到损伤的作用,所以需要对建筑物进行重点的保护以及普查,确定建筑的剩余寿命,为已有建筑提供加固等一系列操作,当前现场检测技术最主要使用的检测方式为无损检测技术,因此本文便对无损检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保证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一、无损检测目前,城市化的建设速度逐步加快,并且在此过程中,城市的基础建设水平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中,主要需要检测的内容为,建筑材料、承受力以及建筑工程的使用能力,以目前情况来看,在大多数的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检测技术为无损检测技术,此技术的应用为建筑工程质量提供有效的保护。

在无损检测技术后,很多新类型的检测技术也被不断的研发出来,并且被广泛的投入使用,在应用新检测技术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需要积极使用新的检测技术,但是对于旧检测技术,仍需要不断的完善,达到建筑工程检测技术不断发展的目的。

无损检测技术是基于在不破坏以及损伤的情况下,对材料以及结构的性能、缺陷以及各项参数进行分析,可以对建筑的整体结构以及性能进行综合的分析,属于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工作。

材料元素和成分分析表征方法(测试技术)

材料元素和成分分析表征方法(测试技术)

~30
元素、化学 状态
二次离子质 谱(SIMS)
≥H
10-6~10-9
0.3~2
~100
元素、同位 素、有机化
合物
EPMA(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利用聚焦高速电子束轰击试样,由x射线波谱仪(WDS) 或能量色散谱仪(EDS)把试样表面几个立方微米范围 内激发产生的x射线展成x射线波谱或能谱,根据x射线 波长表标定特征谱线→确定所分析区域的元素
主要用途 成分 成分
分子及固体的电子态 成分
成分、结构 成分、结构 最表层电子态 原子及电子态
微区成分 分子、原子及电子态 结构原子及电子态、结构
原子态
背散射电子
硬质合金(WC-Co)的金相分析(左)和背散射电子图(右)
UHMWPE-ALN 1.0%与UHMWPE磨损机理
UHMWPE UHMWPE-ALN 1.0% 二次电子
表面成分分析
• 表面成分分析:
–表面元素组成分析 –表面元素的化学态分析 –表面元素的分布(横向和纵向深度分布)分析 • 表面成分分析方法的选择需要考虑:
–能测定元素的范围、能否判断元素的化学态、检测的灵敏 度、表面探测深度、横向分布、深度剖析及能否进行定量 分析、谱峰分辨率、识谱难易程度、探测时对表面的破坏 性、理论的完整性等。
• 线分析
– 测定某种元素沿给定直线分布的情况 – 将电子束沿指定的方向作直线扫描
样品EDS元素面分布检测(钠)
(a)ALN+F68+UHMWPE (b)ALN+UHMWPE 图中亮点显示钠元素分布,EDS结果显示加入表面活性剂有助 于ALN在UHMWPE中均匀分散。
特征X-射线能谱分析——面分析

失效分析常用工具介绍

失效分析常用工具介绍

失效分析常用工具介绍1.透射电镜(TEM)TEM一般被使用来分析样品形貌(morhology),金相结构(crystallographic structure)和样品成分分析。

TEM比SEM系统能提供更高的空间分辨率,能达到纳米级的分辨率,通常使用能量为60-350keV的电子束。

与TEM需要激发二次电子或者从样品表面发射的电子束不同,TEM收集那些穿透样品的电子。

与SEM一样,TEM使用一个电子枪来产生一次电子束,通过透镜和光圈聚焦之后变为更细小的电子束。

然后用这种电子束轰击样品,有一部分电子能穿透样品表面,并被位于样品之下的探测器收集起来形成影像。

对于晶体材料,样品会引起入射电子束的衍射,会产生局部diffraction intensity variations,并能够在影像上非常清晰的显现出来。

对于无定形材料,电子在穿透这些物理和化学性质都不同的材料时,所发生的电子散射情况是不相同的,这就能形成一定的对比在影像观察到。

对于TEM分析来说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制样。

样品制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TEM 能否有效的进行观察和分析,因此,在制样方面多加努力对于分析者来说也是相当必要的工作。

2.扫描声学显微镜集成电路封装的可靠性在许多方面要取决于它们的机械完整性.由于不良键合、孔隙、微裂痕或层间剥离而造成的结构缺陷可能不会给电性能特性带来明显的影响,但却可能造成早期失效.C模式扫描声学显微镜(C—SAM)是进行IC 封装非破坏性失效分析的极佳工具,可为关键的封装缺陷提供一个快速、全面的成象.并能确定这些缺陷在封装内的三维方位.这一C—SAM系统已经在美国马里兰州大学用于气密性(陶瓷)及非气密性(塑料)IC封装的可靠性试验。

它在塑料封装常见的生产缺陷如:封装龟裂、叶片移位、外来杂质、多孔性、钝化层龟裂、层间剥离、切断和断裂等方面表现出3.俄歇电子(Auger Analysis )是一种针对样品表面进行分析的失效分析技术。

第三届空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

第三届空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

第三届空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征文通知(第一轮)“空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倡导发起的学术活动,目的是从适应我国空间技术快速发展对空间材料的迫切需求出发,加强我国空间材料研究及其应用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本会议两年召开一次,2007和2009年成功举办了两届会议,通过同行的共同培育已成为国内相关专业技术领域中有影响的学术会议。

第三届全国空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联合举办,真空低温技术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原材料保证中心分部承办,将于2011年5月在北京召开,会期三天。

本届会议旨在搭建空间材料研究及其应用技术的交流平台,促进我国相关研究机构在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向全国材料研究机构传达我国空间材料需求信息。

会议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与卫星型号总师与会指导,还将评选优秀论文,出版论文集,会议文章将择优收录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真空与低温》。

会议特向全国从事相关空间材料研发及其应用技术的科技工作者征集论文,并向材料研究机构发出邀请。

热忱欢迎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的人士报名参加会议。

一、征文范围空间材料研究与应用技术围绕我国航天器工程的发展趋势,重点关注空间新材料的研究进展、在航天工程上的应用现状、空间环境和新材料的效应及国外空间新材料的发展趋势。

1.空间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2.空间材料在空间环境(含平流层环境、星球环境和行星际环境等)中的效应研究及应用3.我国航天器材料的应用现状4.空间材料环境效应防护技术5.航天技术发展对材料的应用需求6.其它空间材料环境试验与评价技术围绕我国航天器长寿命、高可靠发展趋势对材料保证技术的需求,重点关注我国空间材料地面试验与评价技术研究、材料空间环境效应在轨监测技术研究及国内外空间材料保证体系建设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

1.空间材料空间环境效应模拟试验技术及仿真技术2.空间材料寿命加速试验与预示技术3.空间材料在轨数据分析与试验技术4.国内外空间材料保证体系建设5.其它空间材料基础研究技术围绕我国航天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关注材料基础研究、制备技术和失效分析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