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政治马原理辩证法测评
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研真题

云南师范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试卷
报考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考试科目及代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704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卷面上无效)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6.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
二、论述题(每小题 30 分,共60分)
1运用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的原理,分析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2. 结合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分析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考研政治辩证法-试卷1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考研政治(辩证法)-试卷1(总分58, 做题时间90分钟)1.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雪莱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该名言体现了( )A 联系的普遍性B 质量互变规律C 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关系D 对立统一规律分值: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从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上看,经历了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过程。
事物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题干中雪莱所说的已经来临的冬天喻指道路的曲折性,而不远后的春天则是喻指前途的光明性。
因此,正确答案为选项C。
2.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日:“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A 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B 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C 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D 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分值: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由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构成。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要求人们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题干给出的寓言故事是大家熟知的,老虎所犯的错误,就是因为它割裂了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只看到了百兽畏狐而走的表象,而没有透过这种现象,看到百兽是畏虎而走的真实本质。
2014年考研政治(马原 专题三 辩证法)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6、矛盾分析方法
(二)质量互变及 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2、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2、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1. 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内容和动力)
2.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形式和状态) 3.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方向和道路)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 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 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05年17) A、是有层次的 B、都是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双方而言,又分为矛盾的 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
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三种方式)
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 双方所代替。 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 对立面的融合,形成全新的事物。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 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1)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2)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
事物与事物之间
联系的三特点
→客观性
说明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反对主观编造。 如:揠苗助长(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普遍性(普遍性原理)(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三层含义: 第一、事物内部联系的普遍性 第二、事物之间联系的普遍性 第三、整个世界联系的普遍性 →多样性(与辩证法五对范畴联系)
201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7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初试试题B卷说明:1.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2.答题请写清题号,不必抄题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90分)1.为什么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试述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4.为什么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5.试述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6.试述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2.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参考答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初试试题B卷说明:1.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2.答题请写清题号,不必抄题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90分)1.为什么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人类能够也只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具体表现为:(1)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它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2)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A。方向和道路 B。形(1995)
7.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1998)
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整理“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供广大考生备考使 用,预祝各位复习顺利!
第 1 页:第一部分:真题重现第 4 页:第二部分:参考答案及真题解析
第一部分:真题重现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 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8.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000)
9.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
A。存在先于本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统一于存在 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1993)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2005)
12.“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 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10.唯物辩证法认为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考研政治冲刺:马原唯物辩证法历年真题解析

考研政治冲刺:马原唯物辩证法历年真题解析考研初试临近,考生们在抓紧冲刺复习的同时不要忘了12月15日至29日的准考证打印。
考研政治是考研最后冲刺期提分最快的一门科目,在此分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重要的考点:唯物辩证法历年真题分析。
一起来学习吧!原因和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
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真题例证】1993年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A.存在先于本质B.存在就是被感知C.世界统一于存在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A)【解读】本题既可归于辩证法关于本质和现象关系的考查,又可归于历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考查。
2014年武汉科技大学考研试题61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A卷)和标准答案

两层含义:1)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人们的认识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正确认知。2)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对象的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的反映。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1)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2)辩证转化。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不断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
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闯敢干,大胆创新。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
二、论述题(共4小题,每小题25分,共100分)
1、试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是矛盾普遍性的一般表述。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其性质、地位、作用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这就要求分析问题和解决矛盾时,既要讲一般原则,又要讲特殊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实事求是
考研政治(辩证法)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政治(辩证法)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结论是(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机械论观点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唯物史观在论证社会历史规律的必然性时,并没有否认偶然性的作用。
相反,它对偶然性的历史作用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马克思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把握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在认识和处理具体的历史事件时,就可以让我们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和偶然性,抓住机遇,有效地进行主体选择。
同时,又可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确定自己行动的目标、方向,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知识模块:辩证法2.“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体现了(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互变规律原理”。
“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故排除C,而BD为干扰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
知识模块:辩证法3.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自身的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矛盾这一关键词,是指唯心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是属于矛盾同一性问题),“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项选择题(共20题,共20.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A]是否具有客观性•[B]是否具有强制性•[C]是否具有稳定性•[D]是否能够离开人类社会而存在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
只要是规律,就有客观性、稳定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因此,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之处在于,其必须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体现出来,脱离了人类社会,社会规律将无法存在,而自然规律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
所以,正确答案是D。
2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通向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这段话表明•[A]历史是由理论推演出来的•[B]历史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历史经过修正的再现•[C]历史进程与逻辑进程是完全一致的•[D]理论反映的是历史过程的全部内容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历史的修正,是对历史必然性的再现,而不是对全部历史内容的反映。
作为历史的反映与历史不可能是完全同步的,因此CD选项错误,A选项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具有•[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是列宁的观点,这一观点表明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
这个属于意识的能动作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4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辩证法在认识和思维中的运用和体现。
两者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主观辩证法中的“主观”,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即认识和思维领域,并不包含“唯心主义”、“抽象”等含义,所以BCD选项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A。
5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像是被折断了一样。
对这一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的反映•[B]没有理性,眼睛并不是最好的证人•[C]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D]这是一种用歪曲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假象。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而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而假象作为一种现象当然也表现事物的本质,是从事物的反面歪曲的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曲的,这就是一种假象,水中的筷子实质上是直的。
因此,D为正确答案。
亲眼所见的并不一定是对客观事物事实的反映,也可能是对事物虚幻的、歪曲的放映,A选项错误;B选项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但是却完全否定了感性的重要作用,也是错误的;C选项本身表述无误,但是并不符合题干所要表达的意思。
6“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规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
这种观点是•[A]唯心主义非决定论•[B]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C]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D]唯物主义决定论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原因和结果。
因果联系是客观必然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任何原因都引起一定结果,任何结果都由一定的原因所引起,没有无原因之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因。
如果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必然性就会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
题中所给定的四个选项:“形而上学决定论”只承认自然界的因果性、必然性、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偶然性;“唯物主义决定论”是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必然性;“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将原因和结果当成一个东西。
因此BCD三个选项都是错误的,只有A选项是正确答案。
7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A]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B]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C]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D]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现象与本质。
任何事物都由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构成。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要求人们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题干给出的寓言故事是大家熟知的,老虎所犯的错误,就是因为它割裂了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只看到了百兽畏狐而走的表象,而没有透过这种现象,看到百兽是畏虎而走的真实本质,正确答案为C。
8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B]否定之否定规律•[C]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D]质量互变规律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和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曲折式上升的。
事物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过程,这表明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根据题意,正确答案是B。
9辩证的否定即“扬弃”,就是指•[A]对旧事物全盘抛弃•[B]事物中好和坏两个方面相结合•[C]既克服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D]保留旧事物原有的一切东西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ABD三个选项均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观点,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
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10在质量互变规律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是否显著激烈•[B]是否迅速明显•[C]是否引起事物变化•[D]是否超出度的界限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存在的度。
事物的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
在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断定事物是处在量变阶段还是质变阶段,其根本标志既不能看其变化“是否显著激烈”,也不能看其变化“是否迅速明显”,更不能看“是否引起事物变化”,ABC选项错误。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11《庄子》中有一则寓言:“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寓言中蕴含的哲理是•[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B]量变的过程中有部分质变•[C]事物的量变在度的范围内并不能引起质的改变•[D]事物的排列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质变•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发展的量变。
量变同质变相对,是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指事物在数量方面发生的变化,即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变化。
它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
量变具有连续性、平稳性等特征。
人们日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和面貌。
量变的表现形式是复杂的,首先是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即由数量的增减引起的质变和由于构成事物成分的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其次是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
《庄子》中的这则寓言的意思是:养猴的老人给猴子早上三个芧晚上四个,猴子很不高兴,换作早上四个晚上三个,众猴却喜形于色。
其实,芧并没有变,总量也没有变,老人只是改变了一下芧的排列次序,并没有引起质变。
猴子们前后的变化是因为它们没有看到实同形异的本质。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选项AB本身表述无误,但是不符合题意。
选项D是错误观点,事物排列方式的改变并不必然引起质变。
1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题干是中国古代诡辩论的典型代表公孙龙的一句话。
公孙龙证明说,白是颜色,马是形状,白马只有颜色而没有形状,所以白马不是马。
很明显公孙龙这句话在哲学上的错误就在于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的联系。
白马是个性,马是共性,马就是对各种不同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的抽象和概括。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13“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C]事物的质具有不确定性•[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