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4.18 黔之驴》导学案2(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黔之驴教案2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黔之驴教案2苏教版

黔之驴一、教学重点分析驴、虎形象特点,理解寓意。

二、教学难点分析驴、虎形象特点,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背诵课文。

2.提问词语解释。

3.翻译课文。

【目标展示】分析驴、虎形象特点,理解寓意。

【新知研习】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

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

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

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

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

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

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黔之驴教案2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黔之驴教案2苏教版
2.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中的黔之驴形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批判性。
3.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文化背景,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文内容理解:黔之驴是一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黔驴,因为自大而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课文,理解黔之驴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生字词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学生需要正确地读写和运用这些生字词,包括一些特殊的字词和成语。教师需要挑选出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
(2)生字词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还包括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地读写和运用。教师需要挑选出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
(3)表达技巧学习:本节课的重点还包括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例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并通过写作练习,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技巧。
3.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例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5.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语言能力: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地朗读、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课文中学习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江苏省江阴市璜土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8 黔之驴》导学案(2) 苏教版

江苏省江阴市璜土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8 黔之驴》导学案(2) 苏教版

《18 黔之驴》导学案(2)(教师版)【学习目标】1. 能流利地朗读文章,结合注释,能口译全文。

2.掌握本文重点实词虚词。

(重点)3.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重点)4.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资料链接】1.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

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

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

《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

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2.《三戒序》吾恒恶(常常厌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认识自己本来的面目),而乘物以逞(靠外界的条件而逞强,即“狐假虎威”),或(有的)依势(依靠外来的势力)以干非其类(求与不是他的同类要好),出技以怒强(使出自己一点点本领来激怒比他强的对象),窃时以肆暴(抓住自己的有利时机来任意做凶残的事),然卒迨于祸(dài,终于遭到了灾祸)。

有客谈麋(mí,鹿的一种)、驴、鼠三物,似其事(有些像前面提到的事),作《三戒》。

【学习过程】一、预习·热身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慭慭.(yìn )然虎大骇.(hài )噬.(shì)荡倚.(yǐ)冲冒跳踉.(liáng )2.重点词语解释。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到了却蔽.林间窥.之:躲避偷看虎大骇.:害怕远遁.:逃跑以为且噬..己也:将咬益习..其声驴不胜.怒:能承受蹄.之:用蹄子踢计.之曰:盘算技止.此耳.:只断.其喉:咬断3.重点句子翻译。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七年级语文下册18《黔之驴》精品导学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18《黔之驴》精品导学案苏教版

十八黔之驴(第1课时)【学习重点】初步掌握一些常见的虚词和有关实词的活用。

【预习导学】1.填空。

(1)《黔之驴》选自《》,作者是朝的,字,河东解人,世称。

本文的体裁是,《黔之驴》是柳宗元《》中的一则。

(2)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______相对的文体。

唐朝__ ____、____ 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 、___ _ 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 ___、__ ___、____ 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好.事者():(2)慭.慭然():(3)大骇.():(4)终不敢搏.():(5)跳踉.():(6).():3.下列加点的“止”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技止.此耳B.止.增笑耳C.止.有剩骨D.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当堂检测】阅读下边的语段,完成4~8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蔽林间窥.之()(2)稍.出近之()(3)以为且噬.己也()(4)益.习其声()5.请补出“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句中省略的词语。

6. 翻译句子。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3)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4)驴不胜怒,蹄之。

7.请用原文词语在下面空格上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

虎见之→→→→8.成语“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均是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请运用三个成语,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拓展迁移】阅读下边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江苏省句容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黔之驴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江苏省句容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黔之驴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黔之驴一、默一默1.字音互填。

黔.()船载.以入( ) 跳踉大hǎn()跳踉..()( ) 窥.()稍近益xiá( ) 且shì己也( ) yìn yìn然( )好.事者( )噬.()远遁.( )2.解释下列词语。

好事者: 至则.无可用: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 莫.相知:以为且噬..己:觉无异能:益习其...声: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计之曰:技止.此耳.:跳踉大.:二、读一读课堂助学1。

导入。

2.整体感知(1)熟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句读)(2)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3.合作探究(1)虎认识驴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黔之驴的计谋有哪些?(3)概括文章寓意.4.画出文中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动作和心理状态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三、练一练1.翻译以下加点字.船.载以入()放之.山下()莫.相知()虎大骇.( )远遁.( )无异.能者()益.习其声()终不敢搏.()驴不胜..怒()蹄.之( )断.其喉()尽.其肉( )以为神()益习其声( )虎因喜( )以为..益因以为且噬己也()稍近益狎( ) 因跳踉大㘎( )2.自从驴到了黔地之后,老虎对它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先是再是,最后 .由此可见老虎是,而驴则是 .3。

读第2小节,完成练习。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请根据老虎的心理变化为这一小节分层。

(用“/”标出)(2)翻译句子a。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b。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c.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d.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黔之驴》教案2 (新版)苏教版 .doc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黔之驴》教案2 (新版)苏教版 .doc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黔之驴》教案2 (新版)苏教版
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计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虎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

课时数:2
正文(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蔽、窥、遁、近、视(之)
、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
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
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
比喻仅有的一点
然大物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对此,你有什么看通过学习《黔之驴》我们又掌握了几个文言文词汇,深刻理解了故事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黔之驴导学案(新版)苏教版.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黔之驴导学案(新版)苏教版.doc

18.黔之驴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 “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描写,理解本文的内容。

3.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重点:常握文言词汇,理解寓意。

预习导学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O2.给加点字注音。

黔之驴(qian)好事者(hao)庞然大物(pang)远遁(dun)• • • •益狎(xia)跳踉(1 iang)噬己(shi)愁愁然(yin)• • •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庞然大物(口大的样了)(2)愁愁然(小心谨慎的样/■)• • • • •(3)他日(另外)(4)虎大骇(害怕)• •(5)益习其声(渐渐)(6)驴不胜怒(忍受)• •(7)计之口(盘算)(8)技止此耳(本领)• •(9)虎因喜(于是)(10)乃去(才)• •4.翻译下列句子。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老虎看到它,(原来)是个口大的动物,(心日中)把它当作神物。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撞、依靠、冲撞、冒犯它。

(3)驴不胜怒,蹄之。

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

(4)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于是跳起来人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5.整体感知文章,完成下面填空。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 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屮干0合作探究问题一:解释字词,疏通字词,掌握以下重点词句。

1 •通假字。

(1)技止此耳“止”通“只”可译为: _______________(2)益习其声“习”同“悉”可译为: 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词。

⑴稍出近之古义:渐渐今义:稍微(2)因跳踉大阚古义:于是今义:因为■(3)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3.一词多义。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学案2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学案2

《黔之驴》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的特点。

明白本则寓言的哲理。

(重点)2.会翻译本文并记住重点实虚词及词类活用。

(重点)3.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

(难点)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

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

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

《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

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2.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寓'就是寄托的意思。

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诫的意义。

它惯用拟人的手法,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

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生动。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过关1.正音、读文。

黔()窥()骇()遁()噬()狎()踉()憖()2.字词释意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庞然: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终不敢搏: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跳踉::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二、合作探究,课内问题。

1.整体阅读文章,把握老虎的不同表现,理出文章叙事线索。

2.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3.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4.课文对驴进行了哪些描写?5.分析驴的形象特点。

6.积累成语:7.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a.从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角度得到启示:B.从驴子的形象:C.作者的写作目的:三、课堂练习(一)解释下列划线字的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黔之驴》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文章,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对动作、心理的描写,理解文章寓意。

【学习重点】: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对动作、心理的描写,理解文章寓意。

一、自主学习
完成文体知识及字词理解。

1、《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

《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

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

2、《黔之驴》选自____ ,作者___ _____ ,字______
____代文学家,因是河东人,世称﹝﹞。

因是官至柳州刺史,又称()。

3、唐朝__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好.事者庞.然大物远遁.
憖憖
..然窥.之虎大骇.稍近益狎.
跳踉.大阚.以为且噬.己也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船.载以入 (2) 至则.无可用 (3) 放之.山下 (4)有好事者
....
(5) 虎见之. (6)庞然
.. (.7) 蔽.林间窥之 (8) 稍出近之. (9)
憖憖然
...
二.合作探究
课堂师生共研讨,翻译下列句子。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
2.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译:
3.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
4.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译:
5、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⑴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6、仔细阅读写出表明老虎的心理的词语,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答:
三.课堂检测
1.哪句话说明了运驴的人是个好事者?
2.文中介绍了驴来历的句子是:
3.老虎对驴的第一印象是:
四、课堂小结
第二学时
一、自主学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虎大骇._______(2)远遁._______(3)甚.恐_______
(4)以为且噬
..己也_______(5)然.往来视之.
(6)觉无异能
....者
(7)荡倚冲冒
....
(8)蹄之
..(9)虎因.喜
(10)因跳踉.大㘎.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译文:____________
(3)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
(4)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
2、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师生研讨,教师明确答案)
答:__________
3、从惧驴到食驴过程中虎的心理变化:
_________——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_________——_________——技止此耳。

(学生回答)
三、课堂检测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1)稍.出近之,古义:今义:
(2)技止.此耳,古义:今义:
(3)乃.去,古义:今义:
2.解释下列“之”的意思。

(1)黔之.驴(2)蹄之.
(3)放之.山下(4)稍出近之.
(5)计之.曰(6)蔽林间窥之.
3.在下面句子括号内补出省略的成分。

(1)有好事者船载( )以入
(2) ( )至则无可用
(3) ( )放之山下
(4) 慭慭然,( )莫相知
4. 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C. 益习其声,又进出前后,终不敢搏.。

D. 驴不胜怒蹄之.。

5.《黔之驴》这篇寓言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理解,请分别从虎和驴的角度来揭示本文的寓意。

(1)从虎的角度: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从驴的角度: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对上下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则寓言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和驴子的外强中干。

B.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敌人吓倒,而应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C.文章对虎略做介绍,却对驴着力描写。

D.“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等成语出自此文。

7.这则寓言写了一头驴子被老虎吃的故事。

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四、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