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城乡夹缝中的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自信心培养探析

2 1 年第4 02 期
流动儿童自信心培养探析
张 洪 菊 崔 万秋
( 河北科技 师范学院 教 育学院, 河北 泰皇 岛 0 60 ) 60 4
摘要 : 随着我 国城 市化进程 的加 快 , 大量 流动儿童进入 城 市。由于我 国二元 经济社会 制度的存在 , 这些 流动儿童 在 生活、 习等方 面无 法享受与城市儿童 同等的权利 , 而使 流动儿童形成一些共 同的消极心 理。如何针 对这一特殊 学 从 的弱势群体 开展教 育活动 , 全面提 升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 是社会 、 家庭特别是 学校教育 面临的重要任务 。
作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 表现为消极 的自我评 能力 , 自己的弱势与他人的优势相比, 拿 越比越觉得 自己 越比 导致恶性循环。 价, 它是与正常的自 尊心相对立的 一种病态心理。自 处处不如别人, 越泄气, 卑心
理对儿童的损害极大, 它会使人胆小, 不敢进取, 自我封 4 流动儿童常受到各种歧视, . 主要表现为:1城市 () 闭, 智力受到 影响, 成绩下降。自 学习 卑心理形成后, 会对 学生的 排斥。 流动儿童在城市公立学校学习期间, 经常遭 人的 各种心理现象产生日 益显著的消极影响, 尤其是中 到城市学生的 小 排斥。 有有意的 羞辱、 孤立, 也有无意的疏 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时期, 卑就更容易引起他 自 远、 冷淡。() 2教师不公正的态度。一些教师对流动儿童
视为“ 乡下人” 。这种复杂的心态足以说明,外来人 口” 程的实 人们倾向 “ 施, 选择自己 认为能够 胜任和有信心完成
入外地特别是城市的 l 岁以下的儿童。 6
一
、
2 世纪 8 O 0年代以来 , 在工业化、 城市化的推动下, 我 国进城的农村流动人 口在规模上和结构上都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结构变化就是人 口流动家庭化,
申论作文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

申论作文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城乡之间迈开自由的步伐,如同一场美妙的旅程。
城市与乡村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和特色,能够在两者之间自由游走,不仅能够享受多样化的生活体验,还有助于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首先,自由游走于城乡之间,能够让人们充分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城市以其繁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吸引着人们前来,而乡村则以宜人宁静的环境和纯朴的人文风情吸引着人们。
来往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可以让人们尽情感受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同时,通过游走于城乡,人们还能够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
其次,城乡之间的自由游走有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互相依存关系日益紧密。
自由游走于城乡之间,能够让城市居民更好地了解乡村,乡村居民也能更好地了解城市。
这样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打破城乡壁垒,促进资源、人才、文化等要素在城乡间流动,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比如,乡村旅游的兴起,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前往乡村游玩,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动力。
再次,自由游走于城乡之间,有助于缓解城市的压力与疲惫。
城市作为现代人聚集的地方,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往往使人们感到疲惫不堪。
而乡村以其纯朴的风景、悠闲的节奏,能够带给人们放松和宁静的感受。
通过自由游走于城乡之间,人们可以暂时离开城市的喧嚣,去乡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放松身心,恢复精力。
这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城乡之间的自由游走是一次宝贵的旅程。
通过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人们能够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并缓解城市的压力与疲惫。
促进城乡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进步,让城乡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流动儿童“教育尴尬”,如何化解

08
流动儿童“教育尴尬”,如何化解
文 | 本刊编辑部
2020年11月30日,《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发布,围绕流动儿童群体生存现状、发展特征、入学政策、升学政策等问题,呈现流动儿童的教育
现状,提出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接受平等入学和升学权利的问题依然严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大量农村儿童跟随父母向城市转移。
从农村进入城市,他们需要适应陌生环境、面临各种变化、融入新的生活。
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日益增长,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虽在解决“有学上”的问题上取
得了不小成效,但流动儿童仍面临“上好学”的难题。
近年来,以家庭团聚为目的的流动儿
童中,还逐渐涌现出一批为了教育而流动的儿童。
流动和留守的双重身份、再迁甚至多迁儿
童的归属感、难以充分享有城市教育资源、家长教育理念和意识层面存在短板等,都成为当
前流动儿童及其家庭面临的“教育尴尬”。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流动儿童教育有哪些新进展?差异化落户政策下的流动儿童教育面临哪些新挑战?如何切实保障流动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公平,给予他们优质的教育供给,化解
流动儿童面临的“教育尴尬”?本期专题报道,聚焦以上问题,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和生活
现状,倾听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期待,并邀请相关专家给予政策建议,探寻社会组织为提升
流动儿童素质和幸福感所做的努力,以期引发社会各界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
度思考。
09。
行走在城乡之间

行走在城乡之间
夏赛元
【期刊名称】《幼儿教育·教育教学》
【年(卷),期】2007(000)009
【摘要】@@ 编者按:在我国,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始终是薄弱环节.将优质教育资源传送到农村偏远地区,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许多人不辞辛劳走上送教下乡之路,许多感人的故事发生在城乡之间……在第二十三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采编了以下一组文章,谨献给关心、帮助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并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夏赛元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游走在城乡之间的流浪汉--对《人生》中高加林的认识
2.游走在城乡之间——新世纪"乡下人进城"小说的苦难叙事
3.讲好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故事--许昌晨报社《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记者行》报道分析
4.棋行厚势间游走在政策、市场和技术规范中的高目集合住宅研究与实践
5.袁行霈:行走在文学古典丛林中的掘宝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成长困境及问题解决策略

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成长困境及问题解决策略作者:保爱芳来源:《家长·中》2022年第09期在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单亲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在我国,有很多城乡结合部地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落后,劳务输出就成为基本的历史现象。
在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中,留守儿童大多寄居在祖父母或是亲戚朋友家中,他们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在长期的心理情感失衡的状态下,很多留守儿童会产生诸多心理问题。
在这一情况下,城乡结合部小学要做好教学优化,直面这一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温暖的校园环境。
一、城乡结合部教育现状(一)生源差异大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和城区家庭,他们大多数都属于“托管”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
在学习方面,他们并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各科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较差,缺乏意志力和毅力,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
另外,他们的作业完成习惯也比较差,他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经常是敷衍了事,没有总结反思的习惯。
在课堂学习中,他们不爱思考,没有掌握思维方法以及主动学习的习惯。
对此,学生如果没有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效,就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家长对学习的认知不高,学生就无法得到良好的监督。
在行为习惯上,大部分学生的卫生、学习、交际、文明习惯较差,集体意识不强,他们往往存在孤僻的个性,情感比较脆弱。
(二)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家长只有初中或小学文化的水平,对子女教育的认知具有较大的偏差,家庭教育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导致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出现较多的误区。
另外,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也就难以进行准确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三)师生流动频繁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学校位置特殊,区域财政资金紧张,学校教育设施相对落后,有很多优质的师资、生源留不住,生源流失对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发展会造成影响。
对此,学校要不断地进行教学优化,才能更好地解决教育问题,迎接现阶段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关于流动儿童社会支持问题的研究综述_基于社会学的视角

2009年 第3期兰 州 学 刊No.3 2009 总第186期Lan zhou xue kan General.No.186 关于流动儿童社会支持问题的研究综述———基于社会学的视角李晚莲(湖南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摘要] 文章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对我国流动儿童社会支持问题进行了文献综合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学者从社会化、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社会分层与社会网络、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等角度研究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9)03-0131-03 [收稿日期] 2008-11-21 [作者简介]李晚莲,女,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社会学、城市社会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由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迁移空前频繁。
同时由于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经济条件的改善,连同众多复杂的农村与城市推拉力量的共同作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由“单身迁移”转向“举家迁移”,由“临时的循环迁移”转向“事实”或“合法的永久性迁移”。
而在这种新的人口迁移结构性变化趋势下,有关农民工问题的谱系中,流动儿童的问题开始不断凸显出来。
虽然说流动儿童问题实际上是我国农民工问题的派生问题(张立忠,2007),但这并不意味着解决流动儿童问题只能指望农民工问题的彻底消除,恰恰相反,农民工问题是一个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现象,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较长期的持续过程,而流动儿童的问题则显得更为迫切。
岁月不等人,提高流动儿童的城市生活幸福感,增强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不仅关系到上亿农民工的家庭利益,同时也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社会安定、社会进步的整体性利益。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来自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范式、视角和框架出发,研究流动儿童问题,形成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作者: ————————————————————————————————日期:流动儿童的概念☐从目前的文献看来,有关流动儿童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定义☐有的学者从人口学的视角出发,抓住流动儿童“流动”的人口迁移特点,认为流动儿童是指流入城市的“流动人口的子女”,一般指15周岁以下的适龄儿童,随父母移居城市上学的进程务工就业的农民子女,与留守儿童相对应,因此认为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首要是关注社会支持的延续与替代,包括教育的延续支持、生活适应的社会支持替代等。
☐有的从制度主义范式出发,抓住流动儿童的制度身份,认为流动儿童是指其居住地与其户籍地不一致的儿童,具体指户籍不在城市但在城市已经居住了相当长时间的儿童。
有些则笼统地指出流动儿童的外延,认为是指农民工流动的子女或外来人口的子女。
后两种注重制度创新与身份特色,因此主要关注流动儿童的支持制度创新,例如制度身份的变更和公共政策等。
☐综合以上资料我们认为:流动儿童的类别依照行政区域的级别,可以将这些流动儿童划分为:县市内流动儿童省内跨地区流动儿童跨省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加速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字庞大的农民离开了土地,来到了城市,寻找发财致富的门路,寻找自己的梦想。
此后,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出现了所谓的“农民流动的家庭化”现象,即农民工把妻儿带在身边。
这种“农民流动家庭化”的最直接的结果是造就了流动儿童(流动人口子女)这一新的城市弱势群体。
根据《2006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目前中国至少有1981万多名流动儿童。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14岁以下流动儿童总数为1409.68万人。
流动儿童现在主要存在的问题(1)上学难: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财政来负担的。
由于流动儿童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的困境与对策

很多也是将本地城市孩子与来城市务 回到农村去, 老家里 的事情 也己不太熟悉, 从而成为农村与城 工人 员孩子上学 的学校,
这种 分 班 制严 重 影 响了流 动 儿 童与当 地城 市 市 夹缝 之 间的第 三种 群 体 。 另据 一份 关 于孩子 平 时生 活 状态 的 工孩 子 分 开 教学 ,
等多个方面。 解决这个 问题 , 需要 当地政 府、 市民、 儿童家长、 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 关键 词 】 流动儿童 农民工 城市 社会 身 份认同 社会交 往
随着我国经济 社会 的发展和城市建设 的需要, 我国从2 O 构 性 融 合 是 指流 动儿 童在 自己 的生 活 交 往 中与 城 市 社 会 中 的
能够 进 入 城 市群 体 的 日常生 活之 中, 世 纪9 0 年代 起 , 兴 起了打 工潮 。 发 展 至今 , 打工 者 当 中, 以家庭 人 群 建 立 比较 亲 密 关 系 ,
这种 接 受要 有 为单位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带着十四岁 他 们 的 日常生 活 习惯 能否被 城 市群 体 所接 受 。
此外, 也有许 多学校是接收流动儿童的, 可他们之 间能否
建 立 起 亲 密 的友谊 关 系 , 这 取决 于孩 子 的 交往 能 力 , 也取 决 于
但是 , 因 为 老 师的 主 要 职 其他 的7 %孩子选择了帮助父母干活。 从这些调查可以看出, 有 老师 是 否 能在 其 中充 当 良好 的 中介 。
社 会 民 生
The Li f e and O pi ni ons o f t he Peopl e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的困境与对策
口 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