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 习题练习汇总 第九章 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第九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1【题型】单项选择题【类目】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题干】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被称为()。
A、自愿失业B、需求不足型失业C、自主性失业D、摩擦性失业【答案】B【解析】按照凯恩斯的观点,需求不足型失业,也叫非自愿失业,或者叫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
这种失业是与经济周期相联系的。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处于繁荣与高涨时期,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上升,对劳动力派生需求量也上升,因而失业率比较低;相反,在经济运行处于衰退或萧条阶段,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萎缩,劳动力派生需求最下降,因而失业率比较高。
这种失业是宏观经济调控研究关注的重点。
(知识点:失业的类型)3【题型】单项选择题【类目】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题干】能够较全面地反映通货膨胀状况的价格指数是()。
A、居民消费价格指数B、股票价格指数C、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D、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答案】A【解析】股票价格指数受资本市场运行状况的影响,而资本市场的运行状况并不等价于真实经济的运行状况,股票价格并不能完全反应通货膨胀的状况。
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受到政府补贴的影响,并不能反映市场上由真实供给决定的均衡价格,况且,仅能反映这一种商品的价格,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并不是通货膨胀的充分条件。
房屋销售价格上涨也仅是部门商品价格上涨的表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一种相对数,它能够反映通货膨胀的状况。
(知识点: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10【题型】单项选择题【类目】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题干】如果π以代表价格总水平的变动率,m代表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率,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率,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率,那么价格总水平的决定方程是()。
失业率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失业率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稳步增长,但失业率也在同步增长。
这明显是违背“奥肯定律”的。
下面我们对GDP与失业率进行回归分析,找出中国失业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真实关系,为探索降低失业率、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最佳道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失业率、国内生产总值、奥肯定律一、问题的提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肯(Okun,A),在担任约翰逊总统时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时,为了使总统、国会和公众相信,如果把失业率从7%降到4%,会使全国经济收益匪浅,便根据美国55个季度(1947—1960年)的失业率和实际GNP的变化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当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水平(4%)时,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GDP将损失3%。
其方程式为:Y=1-3X。
式中Y为实际GNP的变化率(%),X为失业率的季度变化率(%)。
结果产生了著名的“奥肯定律”。
近年来,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处于小幅攀升态势。
1999年到2000年,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
1%左右,2001年升至3。
6%,2002年升至3。
6%,2002年底为4%,2003年一季度末为4。
1%,全年目标控制在4。
5%。
就业与失业标准的重新界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失业率。
据《人民日报》报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就业与失业的概念作了重新界定,按照新的标准,“失业人员”指男在16—60岁、女在16—55岁的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
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反观中国的GDP,却一直呈稳定的上升趋势,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
4%,但就业并没有相应的增长。
下表我们列出了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GDP与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
表一: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从表中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稳步增长,但失业率也在同步增长。
这明显是违背“奥肯定律”的。
理解经济指标GDPCPI和失业率

理解经济指标GDPCPI和失业率经济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其中GDPCPI和失业率是两个常被关注的指标。
理解这两个指标对于我们了解经济的整体状况以及对未来预测有重要意义。
一、GDPCPI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的核心指标。
而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则是衡量一定时期内居民购买一组消费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标。
GDPCPI是将GDP和CPI相结合,用于测量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的综合指标。
通过GDPCPI,我们可以同时了解到经济总量的增长情况以及物价水平的变动。
当GDPCPI增长时,说明经济总量在增加,并且物价也在上涨,表示经济处于通胀状态。
相反,当GDPCPI下降时,说明经济总量减少,并且物价下降,表示经济处于通缩状态。
这一指标的计算方法是将CPI指数加入到GDP中,形成一个带有价格因素调整的GDP。
这样就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国家经济的真实增长情况,避免了通常情况下GDP增长可能由于纯粹价格上涨导致的虚假增长。
因此,GDPCPI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经济的真实增长和通胀水平。
二、失业率失业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未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比例的百分比。
这是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
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也是来衡量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失业率的高低和经济衰退、经济增长有直接关系。
当失业率高时,说明人们就业困难,经济形势不佳。
相反,当失业率低时,说明经济就业机会增加,市场活跃,经济发展较好。
失业率的计算方法是将未就业人口除以劳动力人口并乘以100%。
劳动力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寻找工作的人口,而未就业人口则是指没有工作但有能力和愿意参加就业的人。
通过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调查机构可以得出失业率的具体数值。
三、GDPCPI和失业率的关系GDPCPI和失业率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指标,它们代表了经济增长和就业状况。
一般来说,当GDPCPI上升时,失业率通常会下降,因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奥康奈尔公式

奥康奈尔公式
奥康奈尔公式(Okun's law)描述了失业率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
该公式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亚瑟·奥康奈尔(Arthur Oku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奥康奈尔公式的一般形式为:失业率的变化=常数-输出缺口的两倍。
失业率的变化指的是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差异,也就是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差值。
输出缺口表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差异。
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下所能达到的产出水平。
奥康奈尔公式的基本思想是,当经济运行在潜在产出下方时,失业率会上升;相反,当经济运行在潜在产出上方时,失业率会下降。
失业率的变化和输出缺口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可以用奥康奈尔公式来描述。
然而,奥康奈尔公式并不是一个精确的理论模型,因为失业率和GDP之间的关系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等。
因此,在实际分析中,奥康奈尔公式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失业率的变化。
史上最全的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史上最全的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济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变化率)=3%—2*失业率变化4、经济周期:指的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5、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6、CPI:7:黄金律稳态:人均稳态产出f(k★)K★:稳态人均资本存量。
&k★:折旧。
当资本存量等于黄金率水平,f(k★)图线的斜率与&k★的斜率相同时,稳态水平的消费达到最大时,整个经济才处于黄金率稳定水平。
条件:MPk=&(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等于折旧率)黄金率水平:索罗模型中,长期消费水平最高的稳态资本存量被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平。
Kg★。
78页图8、稳态:△k=sf(k)—&k.当资本存量k的变化量△k=0即人均资本存量保持稳定不变。
我们称这个资本存量水平为资本存量的稳定状态。
sf(k★)=&k★.74页图9、充分就业:也称作完全就业,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假设,指的是除了正常的暂时不就业(比如工作转换等),所有的人都找到合适的职务,没有浪费现象。
10、摩擦性失业:来自于劳动力市场正常变动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11、结构性失业: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12、周期性失业:劳动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非自愿失业,它表现为实际的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13、古典两分法: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分割开来犹如泾渭分明,互不影响。
1415、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16、总供给:是指在任一价格水平下,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西方经济学(本)名词解释

三、概念:A1.奥肯定律: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的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B:1.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2.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3.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4.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5.边际生产力: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
6边际产品价值: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值P的乘积。
7.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8.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9.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的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
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并且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C:1.长期总成本: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2.产权制度:产权是指个人或单位使用资源或资产的权力。
产权制度是指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3.储蓄函数: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4.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5.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6.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7.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计量经济学论文五个变量

计量经济学论文五个变量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致力于运用数理统计和经济理论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
本文通过对五个变量进行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现象的影响。
首先,我们考虑了GDP(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变量。
GDP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衡量经济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
其次,我们研究了通货膨胀率(CPI),通货膨胀率反映了货币购买力随时间变动的情况,是衡量物价水平变动的指标。
在分析中,我们还考虑了失业率(Unemployment),失业率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是衡量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利率(Interest Rate),利率对于货币政策和借贷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对经济活动和金融市场起到了调控作用。
最后,我们考虑了汇率(Exchange Rate),汇率是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对国际贸易和外汇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这五个变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现象的影响。
进而,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使用了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例如多元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来探讨这五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我们可以量化它们之间的影响程度,并进行统计推断,从而得出有关经济现象的结论。
在过去的研究中,一些经济学者发现了GDP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即当GDP增长时,通货膨胀率会下降。
而失业率则通常与经济活动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经济活动增长时失业率下降,反之亦然。
利率和汇率方面的研究则表明,它们对经济活动和金融市场的影响较为复杂,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外部因素和国际经济关系。
除了探讨单一变量之间的关系外,我们还可以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联合影响。
例如,通货膨胀率可能受到利率和汇率的影响,而失业率又可能受到GDP和利率的联合影响。
因此,研究这些变量之间的复合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
失业率和gdp的关系

失业率和gdp的关系
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这一定律认为,output ga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1%。
原因可能是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工人加班加点来达到的,而非由于增加就业人数;也可能是社会增加了第二职业人数,从而使就业量小于产量增加的百分比。
奥肯定律(Okun's law)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的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nalysing the terms of trade effect on GDP and employment in the presence of low
real unit labour costs
Xichuan (Mark) Zhang
Stuart Gourley
Franklin Soriano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Outline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Descriptive and business cycle analysis !VECM exploratory analysis
!Remarks
Background & motivation
Background & motivation
Descriptive analysis
Descriptive analysis
!The terms of trade effect, real gross domestic income (RDGI) and domestic final demand (DFD)
•Relative price change not directly reflected in volume measure of GDP
•Increased real purchasing power of the Australian economy •Boost to real incomes
•Flow on to domestic demand
!Employment is usually a lagging indicator of GDP.
!RGDI and DFD are usually coincident indicator of GDP
!These usual patterns seem distorted since 2004.Cross correlation with NFGDP
Business cycle analysis
Business cycle analysis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employment, the terms of trade and labour costs
"effect of terms of trade shocks?
"role played by historically low but stable real unit labour
costs?
!Can the rec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employment be explained by these factors?
!Analysis is data driven. No a priori economic structure imposed.
!Multivariate time series model -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VECM).
!Variables chosen:
•non-farm real GDP (NFGDP)
•total employed persons (EMP)
•the terms of trade (TOT)
•real unit labour costs (RULC)
•the gap between DFD and GDP (DFD Gap)
•the trade weighted index (TWI)
!RGDI is directly derived from TOT and GDP and excluded due to collinearity with TOT
Direct and indirec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ariables
!Identified model dynamics -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Cointegration between GDP, employment and real unit labour costs
log(EMP
t-1
) =(t-stats)
0.436 log(NFGDP
t-1
)(24.383)
-0.649 log(RULC
t-1)(-4.526)
Long run relationships
# Low real unit labour costs support the long run level of employment
Effects of a terms of trade shock
Impact of terms of trade shocks
!Historical Decomposition 1995 - 2005:
Employment growth in 2004-05 is stronger than what it would have been in the absence of terms of trade shocks.
Remarks
!Usual lag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employment can be disrupted by various shocks to the economy.
!The VECM suggests that
•the usual relationship can be altered temporarily by real
gross domestic income and domestic final demand induced by a rapid increasing in terms of trade;
•the macro economic variables under this study still provide
a coherent picture of the economy.
!This VECM exercise also paved a methodological way for the ABS to make better data assessment in future.
Questi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