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

合集下载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6
西方经济学
素,他们根据适应
胀 率
性预期,把菲利普
长期普利普斯曲线
斯曲线分为短期菲 利普斯曲线和长期
短期普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0 自然失业率 失业率
5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理性预期学派采用的预期概念不是适应性预期, 而是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合乎理性的预期,其特征 是预期值与以后发生的实际值是一致的。在这种预期 的假设之下,短期中也不可能有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 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情况,即无论在短期 或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 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就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 低失业率。所以,无论在短期和长期中,菲利普斯曲 线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线。
2
凯恩斯主义观点
P
AS
P2
E2
E1 P1
AD1
O
Y1
Yf
不经
可济
能萧
同条
时和
发 生 。
通 货 膨

AD2
Y
3
二、菲利普斯曲线



胀PΒιβλιοθήκη 率O自然失业率
失业率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此消彼
长的交替关系。
4
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一)货币主义者的观点
货币主义者在
解释菲利普斯曲线
通 货
时引入了预期的因 膨
西方经济学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凯恩斯的观点
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如果未实现充分就业, 在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 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也就是 说,在没有充分就业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是不会 发生的。在实现充分就业后,资源得到了充分利 用,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 引起价格上升。

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这两个指标不仅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也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然而,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失业率是指一定时间内有就业意愿但找不到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通货膨胀率则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速度。

乍一看,这两个指标似乎没有任何直接联系。

然而,经济学家们发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首先,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

当经济景气度低迷,失业率上升时,企业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难以提高价格。

相反,当经济复苏,失业率下降时,企业可以逐渐提高产品价格。

这就导致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负相关关系。

然而,这一关系在实践中并不总是如此简单。

其次,需要考虑的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

当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结构性失业,即劳动力供需不匹配的情况下,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变化。

结构性失业通常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中技能差异和产业结构转型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通货膨胀率较低,也无法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

因此,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更加复杂。

此外,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也会影响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例如,央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率。

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央行可以加大利率上调力度,以抑制通胀预期。

然而,如果央行过于强调通货紧缩政策,可能会导致经济活动减弱,进而导致失业率上升。

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权衡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最后,需要考虑到经济周期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利润增加,就业机会增多,失业率下降。

同时,经济活动的增加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

相反,在经济衰退时期,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减小。

因此,经济周期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也具有重要影响。

论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论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论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一种权衡关系,即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

进一步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曲线反映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如果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低;如果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高。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是一种理论框架,现实中两者常常并不能达到均衡。

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则生产会萎缩,而且会有一部分劳动力资源闲置,即表现为失业。

失业者是指年龄在规定范围段,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却没有工作的人。

失业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失业程度的严重与否。

失业的不利影响:1高失业率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奥肯定律”论证了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指出当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低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3%时,失业率将上升1%。

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失业率较高时,往往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低于潜在水平的时期。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失业率的降低和就业率的提高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

也就是说,既有“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也有“就业的经济增长弹性”。

2.高失业率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收入和消费,不利于改善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工资。

一旦失业,他们将失去基本的生活来源,导致失业者乃至整个家庭逐渐陷入贫困。

3.高失业率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4.失业率过高会减少家庭文化投资,降低国民素质。

由于收入下降,大多数失业家庭只能维持基本生计,文化投资作为一项高层次的追求,必须减少甚至减少放弃。

在这些家庭中不仅娱乐服务性支出已成为奢侈消费,而且子女的教育投资也难以保证。

在失业率较高的社会中不仅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会下降,而且国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会受到影响,国民素质因此下滑。

5.失业率过高会降低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与意识,导致居民对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的下降。

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领域中重要的话题之一。

通货膨胀指的是货币购买力持续下降的现象,而失业率则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的人数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通常来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呈现曲线的,即当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不确定性的关系。

在曲线方面,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向关系。

简单地说,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反之亦然。

这是因为当劳动力市场紧张时,员工拥有更多的谈判筹码,能够争取到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福利待遇,从而促进了通货膨胀。

相反,当失业率很高时,劳动力市场变得松动,员工不太可能争取到更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这样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水平下降,失业率也会随之下降。

但是,最近的经验表明,这种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并不总是准确的。

在某些情况下,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可能会增加。

例如,在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时,企业可能因为生产成本的增加而减少工作岗位,从而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此外,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上升时,可能会导致财政收入下降,从而影响政府的财政状况。

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显然,政策制定者应该尽力平衡这两个因素,以确保稳定的经济增长。

通过探索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关系的曲线,政策制定者可以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变化的可能风险,从而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尽可能降低经济风险。

总的来说,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多变的。

虽然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常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反向关系,但实际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只有了解这种关系的曲线,才能够更好地应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变化,确保有效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就业市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就业市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就业市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导言就业市场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指标,它们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就业市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联性,并探讨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定义失业率是指在劳动力人口中正在寻找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通货膨胀率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所引起的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程度。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是反映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1.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负相关关系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即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往往下降,反之亦然。

这是因为当失业率上升时,劳动力供给增加,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工资水平下降,从而减少了企业的成本压力,进而抑制了物价上涨。

相反,当失业率下降时,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市场竞争减弱,工资水平上升,企业的成本增加,导致物价上涨。

2.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正相关关系尽管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也可能呈现正相关关系。

当经济处于高度繁荣时,失业率较低,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紧张,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劳动力,提高工资水平,从而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

这种情况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呈现正相关关系。

三、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影响1. 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联性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失业率较高时,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劳动生产率下降,从而抑制了经济的增长。

同时,高失业率也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增加社会治安问题。

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会导致物价上涨,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2. 货币政策的调控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联性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当失业率较高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等方式刺激经济增长,减少失业率。

而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货币供应等方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

菲利普斯曲线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经济学模型,旨在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它是
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得出了一条
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概念是,当经济增长时,失业率下降,但通货膨胀率上升;相反,当经济衰退时,失业率上升,但通货膨胀率下降。

换句话说,菲利普斯曲线暗示着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个反向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理解: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需求旺盛,企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导致失业率下降。

失业率的下降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工人有更多的议价能力,能够争取更高的工资。

随着工资的上涨,企业的成本也随之增加,最终推动了通货膨胀的出现。

相反地,当经济衰退时,需求下降,企业规模缩减,导致失业率上升。

这意味
着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工人丧失了议价能力,难以争取高薪就业。

此时,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将降低生产成本,包括工人的工资水平。

因此,通货膨胀率下降。

然而,菲利普斯曲线注定是经济理论上的简化模型,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
它忽略了其他影响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因素,如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的刚性以及政府干预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其他经济指标和因素来更全面地分析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总结来说,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经济学模型。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的下降会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而失业率的上升则会导致通货膨胀率下降。

尽管存在局限性,但菲利普斯曲线仍然为经济学家提供了一种大致理解宏观经济关系的框架。

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可以表示 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 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 则通货膨胀率高。也就是说,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 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比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 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和物价水平都较高, 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两者反方向变动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实 际工资下降,从而能够刺激生产,增加劳动的需求,减少失业。
但是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 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 工人就会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社会上无法形成新 增投资。这时通货膨胀增加,失业率并不减少,因此菲利普斯曲线 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而且, 从长期来看,经济中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因 此,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变动,失业率 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政策不 能减少失业,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性。
在上图中,横轴Y表示国民收入,纵轴P表示价格,AS代 表社会总供给,AD代表社会总需求,Y1是充分就业时的国民 收入水平。我们可以看到,在实现充分就业之前,社会总需 求的增加会使需求曲线从AD0移动到AD1,由于还未实现充 分就业,所以国民收入从y0增加到Y1,而价格水平仍为P0。 当总需求继续增加,需求曲线从AD1移动到AD2,由于已经 实现充分就业,所以国民收入仍为Y1,而价格水平从P0上升 到P1,即由于总需求过度而产生了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所反映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基本 符合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进入70年代末期, 由于经济滞胀的出现,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又不存在这种关系了。

通货膨胀与失业

通货膨胀与失业

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和失业是现代经济中两个常见的问题。

虽然它们看似不相关,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影响因素通货膨胀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相对于实际货物和服务的供应量增长过快,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货币供应过多、需求过热、成本上升等。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削弱了货币的购买力,导致人民的实际收入减少。

其次,通货膨胀增加了不确定性,使企业和个人难以做出长期计划。

最后,通货膨胀还可能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影响经济的有效运转。

二、失业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愿意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的数量。

失业率是衡量失业程度的指标,通常以劳动力市场上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数之比来计算。

失业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经济衰退、结构性变化、技术进步等。

经济衰退通常是导致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因为企业在经济不景气时往往会裁减成本,包括减少员工数量。

失业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负面影响。

对个人而言,失业带来了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自尊心。

对社会而言,失业可能导致贫困、社会不稳定以及社会福利负担增加。

三、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相互关系在经济学中,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衡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下降,反之亦然。

这种关系的存在是由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多个因素的复杂互动造成的。

一方面,通货膨胀会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机会,从而减少失业率。

另一方面,通货膨胀还会导致成本上升,使企业难以承担,进而裁减员工,增加失业率。

四、解决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方案为了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措施。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1. 调节货币供应量:政府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计量学论文——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摘要:最早系统性研究通胀与失业率之间相关性的经济学家,可能是在英国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

他在1958年发表的《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中,根据将近100年的数据,验证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两者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和萨缪尔森用美国的数据,验证了菲利普斯原理,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随后便把菲利普斯曲线改造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把它作为新古典综合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以解释通货膨胀。

提出了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两者呈现的反向对应变动关系,在一个经济周期中当物价上涨时,失业率下降,而物价下降时,失业率上升。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在1962年则提出,在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1986年,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指出了菲利普斯曲线分析的一个严重缺陷,即它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

由此,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即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关键词: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lation Rate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Abstract: The first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rate of economists, may be on the British New Zealand economists phillips. In 1958 he published the "1861-1957 British unemployment and money wag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e of change", according to nearly 100 years of data, verify 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monetary wage rate between present negativ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In 1960, American economists Thoreau and samuelson with America's data to verify the phillips principle to samuelson as a representative of neoclassical synthesis then gave phillips curve reconstruction for un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t it as the new classical comprehensive theory, a part of the explanation for inflation. Puts forward 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price increase rate both present reverse corresponding fluctuation relationship, in an economic cycle when prices are rising, unemployment rate, and deflate, rising unemployment. American economists Mr Ken in 1962 is put forward, in 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economic growth rate has reverse corresponding fluctuation relationship. In 1986,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monetarism, American economist Milton friedman pointed out the phillips curve analysis of a serious defect, namely it ign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wage change an important factors: workers about inflation expectations. People expected inflation rate is high, the nominal wage increase faster. Thus, Milton friedman,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hort-term phillips curve, i.e., the expected inflation rate remains unchanged, said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urve, additional expected phillips curve.Key word: the inflation rate the unemployment rate Phillips Curve0引言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高速增长都是经济政策的中心问题。

但是决策总是面临着难以定夺的目标冲突,通货膨胀与失业应当如何达成相互平衡?在现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应当采用何种权衡?菲利普斯已经通过他的研究提升了我们对上述方面的理解。

菲利普斯强调指出,不仅储蓄和资本形成的问题,而且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平衡,从长远来看都是有关福利分配的根本性问题。

菲利普斯的分析已经对经济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他认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平衡反映出一个跨时期的根本性难题。

根据20世纪60年代流行的观点,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即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这一关系显然得到来自若干个国家数据的证实。

其隐含意义是:在低通货膨胀与低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被迫的经济政策选择。

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从而扩大需求的方式,有可能降低失业率。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内在逻辑,这将以一次性提高通货膨胀率的代价得以实现。

20世纪60年代后期,菲利普斯对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这种早期观点提出挑战,他认识到通货膨胀并不仅仅取决于失业,而且还取决于企业和雇员有关价格与工资增长的预期。

他构建了后来被称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expectations-augmented Philips' curve)的第一个模型,该模型表明:对于给定的失业率来说,预期通货膨胀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导致实际通货膨胀增加一个百分点。

在设定价格和工资薪水谈判之中,企业和雇员的决策建立在他们对价格和工资的总体发展的信仰基础之上。

这一假定在随后的经验性研究(可能的附带条件是,在很低的通胀率条件下,通货膨胀预期对实际通货膨胀的影响也许会较小)中已经获得压倒多数的支持。

菲利普斯的分析与那些有关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长久性地提高就业水平的早期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取而代之的是,他的结论认为,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权衡取舍,因为通货膨胀预期将适用于实际通货膨胀。

在长期中,经济注定要向着“均衡失业率”靠拢,在此水平上,预期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相一致。

均衡失业水平仅仅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来决定的。

把失业水平控制在均衡失业率以下的企图只能引起持续上升的通货膨胀。

因此,我们对这一理论进行分析和验证。

1理论综述利用回归模型和最小二乘法估计,来对样本进行分析。

2模型设定根据书中所给出模型:12233t t Y X X βββ=++3数据的收集为了考察这一问题,我们截取了从1970年至1982年的统计数据表1 1970-1982年失业率与通胀率数据年份 实际通货膨胀率Y失业率X2 预期的通货膨胀率X3(%)(%) (%) 1970 5.92 4.9 4.78 1971 4.3 5.9 3.84 1972 3.3 5.6 3.31 1973 6.23 4.9 3.44 1974 10.97 5.6 6.84 1975 9.14 8.5 9.47 1976 5.77 7.7 6.51 1977 6.45 7.1 5.92 1978 7.6 6.1 6.08 1979 11.47 5.8 8.09 1980 13.46 7.1 10.01 1981 10.24 7.6 10.814对模型的估计与调整4.1回归估计由题知,回归模型为:12233t t Y X X βββ=++用最小二乘法对参数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得:图1 回归结果 Fig. 1 Regression results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结果如下:2322ˆ7.105975 1.393115 1.480674 t= (4.390321) (-4.493196) (8.217506)R 0.8772759 R 0.847311 F=34.29559 S.E.=1.188632 DW=2.254851t t t Y X X =-+==图2 回归结果折线图Fig. 2 The result of regression line chart4.2结果分析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不变的情况下,失业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实际通货膨胀率平均降低1.393115个百分点;在失业率不变的情况下,预期通货膨胀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实际通货膨胀率平均增长1.480674个百分点。

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

2.拟合优度和统计检验:t 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0.05α=,查表得0.025(10) 2.228t =,与123ˆˆˆβββ、、对应的t 统计量分别为4.390321、-4.493196、8.217506,其绝对值均大于0.025(10) 2.228t =,这说明应当拒绝0j H 0(j 1,2,3)β==:。

表明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失业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分别对被解释变量“实际通货膨胀率”有显著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