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高中阅读)
高三语文3月培优卷阅读1

高三语文3月培优卷1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之一: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等。
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乡太久以致儿童不识的情景寄寓着人生易老的深刻感触,这正是多少人老来还乡的共同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句诗家喻户晚,也是因为诗中望月思乡的情景是天下游子都经历过的时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去春来、花开花落的无限启示,是人们在节物变换时常有的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既是王维的心情,又超出了时空地域的局限,为后人所共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勉励友人的高唱,又成为后代留别题赠的格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这类诗歌多数是绝句,富有乐府民歌的新鲜风格。
民歌本来大多就是人民的集体创作,表现的是当时个人还没有脱离民族生活及其旨趣的思想情感,因而“能代表一种民族情感”。
盛唐绝句取法于民歌的这一创作原理,同时又比民歌更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提炼出共同的民族情感,其语言之纯净,情韵之天然。
体现了最高的诗应是最单纯、最概括并最富于启示的艺术本质。
现代文阅读答案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也作为一座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docx

现代文阅读答案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也作为一座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也作为一座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使得我们对它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高峰分析”。
李白、杜甫则是高峰中的高峰,对他们的研究,因而也就成了“双高峰分析”,其间的极端重要性也就不能不辨。
高峰时代是某种精神文化发育得最充分、丰富、完整和精深的时代,作为时代标志的高峰之高峰,则是该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
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从漫长的时间维度着眼,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
李杜诗学是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现代文阅读答案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也作为一座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
杜甫有两句广为人知的诗,1句是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是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前一句中的“神”,并非所谓存在于彼岸世界的神,它是内在于人的心灵的特殊生命体验,标志着这种诗学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
前一句诗讲的是对诗史和文化史的广泛吸收, 并且把这种吸收转化为诗的生命的情景。
“破”字,既是“读破”,又是“破蔽”现代文阅读答案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也作为一座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
破蔽还真,使诗人在充沛的元气中滋养岀旺盛的主体创造欲望,对现实、人生有深刻透视,对历史、宇宙有透辟参悟,所写诗句,自有“惊风雨” “泣鬼神”的力度。
这种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的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
雄奇是李太白的绝招。
太白写黄河,黄河的大小缓急, 竟是那么随心所欲,可以是“咆哮万里触龙门”,可以是“黄河如丝天际来”,在心理时空中任意擒纵伸缩,显示出创造主体的非凡魄力和气象。
《唐代文学的魅力》阅读答案

《唐代文学的魅力》阅读答案《唐代文学的魅力》阅读答案唐代文学的魅力陈尚君唐代人普遍的政治热情很高,政治生活中有些话可以直讲,有些话则不能直讲,读唐诗应该知道,许多诗歌表达个人遭遇和追求时运用了比兴手法。
现在知道的唐代诗人大约有3500人,诗53000首,作者上自帝王,下到僧道童妇。
皇帝中能诗者不少。
唐太宗在四夷来宾时写“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追怀功业时写“昔乘匹马去,今驱万骑来”,都很有气势。
唐代人普遍的政治热情很高,最突出的大概是李白,作品中始终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地位和身高都不高,但志向远大,自信满满。
另一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代别人来推荐自己,“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他要像先秦名臣管仲、晏婴一样,辅佐君王,发挥才智,达到天下大治。
“愿为辅弼”一句很有意思,不祈求,不推迟,顺理成章,可以做宰相。
他连功名成就后的选择也考虑到了:功成不居,戏傲江湖。
他的自负和追求,大概最能够表达盛唐诗人的政治理想。
当然,李白没有任何历练,也无法知道他实际能力如何。
文人纠缠在政治中,各人遭际有很大不同。
比如初唐四杰很早成名,得意得很,有人出来泼冷水,这个人叫裴行俭,说“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为幸”。
后来居然都应验了。
裴行俭认为为人首先要讲器识,但是四杰太过浮躁浅露,指出文人行为和官场法则之间的差距,文人有才当然都竭尽表现,官场则需要渊默忍让,坚毅进取。
像王勃,到沛王府做修撰,很小的官,府里斗鸡,他做游戏文章讨伐对方的鸡。
高宗看到后认为王勃挑拨兄弟之间的斗争,因此王勃被贬官,辗转以后父亲也受牵连贬到交趾(今越南),王勃去探父,路上写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后来渡海翻船受惊而死,应了裴行俭的话。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羁旅行役是唐代驿站题壁诗的核心主题。
在社会政治方面,唐太宗鉴于士族仍然垄断高官之途,为了平抑门第,他一方面命高士廉选《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为标准,重新评估士族;另一方面,承袭隋代的科举制度延揽人才,促成唐代文人从初唐时期就怀抱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唐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吸引他们不但孜孜于游宦,也汲汲于从军。
从唐初的“四杰”到五代的罗隐、徐铉,三百多年间成千上万的文人学子始终以入世的态度在漫漫古道上风尘劳顿,跋涉不已。
即便是失意而出世,也都以名山大川为精神寄托而继续遨游四海。
驿站就是古道上温暖的栖息之地,因此,驿站题壁诗多以羁旅行役为抒情主旨。
②感物即兴是唐代驿站题壁诗的最富于审美情趣的主题,蕴涵着创作主体体物入微的诗人意趣。
驿站是漫漫征途的落脚点,随着旅途的深远,山水佳境,人事百端,风物民情,土俗乡音,一一展现眼前,唤起了诗人超出日常熟悉情境的新鲜特异的审美意趣。
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写道:“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
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
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
”岑参四十岁赴北庭,抵金城(今兰州),宿临河驿,近处有金城关,为历史上著名雄关。
虽然黄河与雄关表征着边地险峻,驿楼内的树木、鹦鹉、香花却如同江浦风物,唤起诗人隐逸的向往。
白居易《桐树馆重题》“阶前下马时,梁上题诗处。
惨澹病使君,萧条老松树。
自嗟还自哂,又向杭州去。
”白居易从中书舍人任上改为出守杭州任刺史,由于满意这个地方的这个职位,路经故地,重又题诗,愉快上任的心情溢于言表。
③怀古伤逝是唐代题壁诗最富于历史意识和生命意识的主题。
驿站环境或驿站建筑往往因其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亲人朋辈甚至心爱动物相联系而引发诗人思古幽情、伤逝悲情。
唐朝诗歌史上的三座高峰(精选5篇)

唐朝诗歌史上的三座高峰(精选5篇)第一篇:唐朝诗歌史上的三座高峰唐朝诗歌史上的三座高峰一.昊天之音天上之音——李白此曲只应天上有说李白诗句是昊天天上之音时我对他的评价,也是我对他人生态度的解析。
李白的一生可以说起起伏伏,荣华间有着愁苦,寂寞中又带感悟。
我想李白这位“谪仙人”永远不会死,他是带着那潇洒而超凡脱俗的气质“羽化登仙”了。
杜甫写李白恃才傲物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那么,我想用李白的《月下独酌》讲讲这“酒中之仙”。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以前我读到李白的诗,都是豪气纵横、天人合一一泻千里的,我觉得李白是不会有哀愁的,有的话也会举杯“与尔同消万古愁”,可看到那“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时,我看到了他的寂寞,那是琼楼玉宇间的孤独,执觞而无人对饮,举樽而无可倾诉的寥落,在这《月下独酌》中,完美的展现了。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句中两个意象,花和孤独。
李白在这花好月圆夜,在盛放的花丛中感到了孤独,未免有些矛盾。
因为他是自负的,他感觉到青春的短暂,感觉到美丽的飘渺,感觉到荣华的虚无,感觉到光阴的流逝。
他不屑与世俗对话,宁在这繁华中自斟独醉孤独。
于是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是皎洁的、高贵的,他忽然有种“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之感。
而月终是寄托,它无言地倾听,却无法唱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偌大的人世间找不到一个可以一起把酒言欢喝酒的对象,良辰美景找不到知己的绝望,更为凄凉。
行至此,也得苦中作乐,“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既然光阴易逝,人生苦短,无再少年。
生命璀璨能有几何只有一次,为何不珍惜青春呢?人生总要追求快乐的,今朝有酒,快意潇洒,月朗春宵,暂且行乐,这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是我所钦佩的,他的精神将儒、仙、侠的灵气特点浑然合一合而为一。
2021届高峰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1届高峰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雪峰之树田瑛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
准确地说,这是一棵马尾松,通过一个简单的认领仪式,彼此互为化身。
一生中去过无数地方,与会、采风或旅游,无非见证一些大同小异的风景。
唯这次与往常不同,湖南雷峰山给了我惊喜,以自然的名义邀我入伙。
我不再是过客,从此作为山的一员或森林的一部分而存在,与万物同生共长。
另一个我不管走到哪里,经历什么人间风雨,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负有使命的雪峰之松,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
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
我的记忆深处,始终保留着森林无边的印象。
老家在湘西北的另一处大山,小时候,跟随大人出山去镇上赶场,就要经过一大片林子。
路在密匝匝的树木间蜿蜒,再大的晴天也不见阳光,阴森得可怕。
后来,成片的大树倒下,劈成柴火,制成木料,运出大山。
山头秃顶了,并且这一光秃秃的景象一直向远处延伸。
雪峰山却是个例外。
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每年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一遍敬畏的种子。
尤其对于初临现场的孩童,其灵魂洗礼不言而喻。
当他们面朝山林而跪,懵懂的心智便从那一刻开启,想象着自己是林中的一棵大树并照此生长,将来就像树一样顶天立地了。
捍卫山林是每个人的职责,他们不甘落后,手持拿得动的家伙冲在前面,成功阻止了砍伐,保住了森林。
雪峰山堪称人树合一之地。
人即树,树即人,树在人的敬仰中默默生长,又荫庇人世代繁衍。
树是不会辜负人类的,它给予的滋养始终如一,既给了瑶寨一片遮天绿荫,又使雪峰山的一片肺叶保存究好。
如果时光倒回至更早的年头,雪峰山的树和子民既承受过深重国难,又为国争得了举世荣光。
在著名的湘西会战中,侵华日军的铁蹄止步于雪峰山,受降纪念坊就在不远处的芷江城。
当时战事惨烈,弹坑遍地,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拦腰折断,但它们像顽强的雪峰山人一样没有倒下,残存的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还原为一片新的密林。
江苏省常州市高三语文作文讲解《高峰》(1)精品素材新人教

江苏省常州市高三语文作文讲解《高峰》(1)精品素材新人教江苏省常州市高三语文作文讲解《高峰》(1)精品素材新人教江苏省常州市高三语文作文讲解《高峰》(1)精品素材新人教一、审题1、含义①高的山峰;②比喻事物发展到最高点;③比喻领导人中的最高层〔高位〕。
2、审题立意1、题干中杜甫诗“会当临绝顶〞为含义①;写出了泰山的巍峨耸高,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勇登高峰的精神〕立意2、苏轼“高处不胜寒〞今天多指含义③,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
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立意3、林则徐“山登绝顶我为峰〞则更多指向含义②。
原句是: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这是林则徐少年时的巧对佳话。
寓学海无边苦作舟,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要脚踏绝顶峰,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一览天下小。
立意4、三句话结合起来,提炼出一个主题:既要积极进取,又要居安思危〔低调、谨慎〕。
立意5、其他与“高峰〞有关的名言或素材。
二、素材联想1、攀登高峰的好论据:〔关键在于懂得转换角度〕史学的高峰――司马迁文坛的高峰――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政坛的高峰――毛泽东、林肯、罗斯福、康熙艺术的高峰――梵高达芬奇贝多芬科学的高峰――牛顿爱迪生达尔文体育的高峰――姚明林丹郭晶晶……2、“未必能到山顶,爬了就好〞的论据:诸葛亮项羽文天祥辛弃疾岳飞奥运会中未只拿到银牌的运动员历史上大量失败的英雄三、看法、观点1、得基本分的论点勇攀人生之巅,需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
秦国勇攀人生之巅,需要有敢于攀登的勇气。
武则天勇攀人生之巅,需要有顽强拼搏的毅力。
奥运健儿人生如登山,需要意志.司马迁人生如登山,需要勇气。
李白人生如登山,需要恒心.祖冲之要攀登人生的高峰,第一步要迈出脚步,勇于尝试。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及启示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及启示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写道:“古今中外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便形成了盛唐之音。
”盛唐文化一千多年时间中,以先进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形式影响着历代的中原王朝、周边民族和域外世界。
唐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
诗的发展最早,在唐文学中也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
当诗发展到它的高峰时,散文开始了它的文体文风改革。
就文体文风改革的规模和影响说,前此还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它相比。
小说也开始走向繁荣。
而当散文、小说、诗相继进入低潮时,诗的另一种体式──词,又登上文坛焕发光彩。
终有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时期。
唐文学的繁荣,还表现在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上。
《全唐文》收作者3035人,《全唐诗》收作者二千二百馀人,据不完全统计,唐人小说今天可以找到的还有二百二三十种。
唐代出现的杰出诗人数量之多,为我国诗歌史上所仅见。
唐代还出现了一些为前代所没有的新兴的文学样式。
如变文是唐代出现的一种通俗讲唱文学样式,是后代说唱文学的源头;词虽萌芽于隋,但到唐代时才得以广泛传播,并出现了众多的民间曲子词和文人词。
变文的产生与词的广泛流传,既为宋以后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使唐代文学呈现出百花竞放、争艳斗丽的繁荣景象。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唐代是一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因而也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创造了适宜的条件。
经济的繁荣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的稳定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
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与文化。
唐太宗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
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
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
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
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
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
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
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
以上这些至关重要。
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
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
答案解析
1.B
2.C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