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的翻译理论
林纾的翻译问题

林纾的翻译问题林纾,号称“龙虎门”的民族文化名家,曾经推动汉语教育的发展,推崇文学翻译,尤其是他的“翻译补血”学说,催生了新中国文学翻译的兴起。
在他看来,文学翻译通过将不同文化中优秀文学作品国门之外传入国门之内,从而有效地拉近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距离,为各民族文化的互相了解与和谐共处搭建了桥梁。
然而,他也指出,文学翻译有其固有的问题,需要我们学会妥善处理。
首先,林纾提出了“文字换汤不换药”的翻译理念。
他认为,翻译的根本任务不是对原文的简单照搬,而是要尽力保留原文的精神内涵,照顾中外文化的特色,及时把握原文的精义和文化内涵,进行有效的翻译。
其次,林纾认为,翻译是有限的,要求翻译者善于把握原文正义才能正确地将原文的精神传达给读者。
第三,林纾认为翻译要注重文化背景,对于原著作者使用的言辞和文化概念,只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够完成精准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理念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共鸣,但他也有自己的若干弊端。
首先,他以“翻译补血”来比喻文学翻译,虽然强调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与功能,但也表现出他对跨文化交流的缺乏实践性的认识。
此外,林纾的翻译理论在文本系统分析上也比较偏颇,他认为,文本“原文本身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而忽略了文本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含义,因此,他的翻译理论在实践中有较多的局限性。
尽管林纾的翻译理念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他的理论仍然在当今的文学翻译领域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他认为文学翻译应该是艺术,而不是“文字替换”,应当以真实精准的翻译,传达作品的原意,传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进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
今天,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加强,文学翻译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林纾对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也一直是当今文学翻译理论界的中心思想。
总之,林纾牢记着“翻译补血”的理念,把文学翻译作为传播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努力地推动文学翻译领域取得质的飞跃,他的理论仍然是当今文学翻译理论界的重要参考。
林纾,号称“龙虎门”的民族文化名家,是新中国文学翻译的先驱者,他给予了许多新的思想,为新中国文学翻译奠定了基础。
从林译狄更斯小说看林纾的翻译理论

编。
《 史》上下卷)Ole T i,8 8 现通译 为《 立弗 ・ 贼 ( ( i r ws 13 , v t 奥 退斯特 》 上 ) 下卷 ,9 8年 6月 由上海商务 印书馆 出版 , “ 会小说” 署“ 英 ) 10 标 社 , ( 迭更 司著 , 林纾 、 魏易 同译 ”收入 《 , 林译小说丛 书》 2 第 4编。 《 冰雪 因缘 》上下卷 )D m e n o ,8 8 现通译 为《 贝父 子》 ( ( o b y dS n14 , a 董 ) 上下 卷 ,9 9年 2月 由上海商务 印书馆 出版 , “ 会小说 ” 署 “英 ) l0 标 社 , ( 迭更 司著 , 林纾 、 魏易 同译 ” 收入《 , 林译小说丛 书》 2 编。 第 5 狄更斯一 生勤勉 , 一共创作 1 4部长篇 ,O多部 中篇 , 2 数百部短篇 。 他 的小 说 篇 幅 宏 大 , 势 磅 礴 , 气 内容 丰 富 多 彩 , 分 反 映 了 英 国维 多 利 充 亚时期 的社会风貌 。 他在英 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的时期 , 能够 对农 村贫 民的破产 、 城市工人的失业和底层妇 女 、 儿童 的悲惨命 运进行全景透 视 和“ 令人 感动 的描 写” 从而使 人们透过 维多利亚 时代表 面上 的繁荣看 , 到 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幕 。 的小说艺术 以其多层次 、 他 多线条 的结构 特 点, 擅长刻画富有特征的人物形象 的特点 , 生动 的个性 化的语言在英 国 文坛上独树一帜 , 产生 了广泛而 又深邃 的影 响。 林纾是我 国以古文翻译外 围小说的第一人 ,也是 翻译狄更斯作 品 的第一人。郑振铎先生在《 林琴南先生 》 一文 中认 为 :在那些可 以称得 “ 较完美 的四十余种 翻译中 , 西万提 司的魔侠传 , 更司 的贼史 , 如 狄 孝女 耐儿传等 , 史各德之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 , 都可 以算是很好 的译本 。” 林 纾翻译狄更斯的作品正处于他 的翻译 生涯 的前期 ,透 过他翻译的五部 小说 , 我们仿佛看到“ 一个精神饱满 而又集 中的林纾 , 兴高采烈 , 随时 随 地准备表演一下他的写作技巧” 在 翻译 《 。… 董贝父子 》林译 为《 ( 冰雪 因 缘》 时他因为与作品心灵相通 , ) 不时停下笔来抹眼泪 。 林纾极为欣赏迭 更司的作品, 以为他 的作品与中国文章讲求韵味相通 。他赞叹其小说 的 艺术技 巧:迭更 司先生临文如善弈之著子闲 闲一置, : “ 殆千旋万绕 。 所 ” 以, 他在翻译 时, 对作者 的细微之处 不敢掉 以轻心,惟 其伏线之微 , “ 故虽 小物, 事, 者亦无敢弃掷而删节 之, 一小 译 防后来之笔旋绕 到此, 无复 叫 应。” 这种 体会, 是林纾 在翻译 中渐渐悟 出, 他还反复地告 知与他合作 的 译者, 两人 口述 神会 , 领 略 了 作 者 的 “ 韵 ” 所 以林 纾 对 把 握 译 著 相 自先 神 , 当地 自信, 自 这种 信甚 至影 响到他对原著的“ 删改” 在翻译 中, 。 他往往把 自己认 为不符合 脉络气 韵的多余之处删掉, 留下符合 中国读者欣赏需求 地 方, 甚至加强渲染 。瑞典 学院院士 、 贝尔文学奖评 委之一 的马悦然 诺 教授 “ 对林琴南甚为推崇 , 说他译 的狄更斯小 说 , 在某 种意义上 甚至 比 原 著还要 好, 甚至能够存在 其精 神 , 去其冗杂。 { ” 林纾虽不懂外文 , 译 翻 中存在不 少错译 、 的缺 陷 , 漏译 但他对原作 字句有欠完美之处 则努力加 以润色 、 修饰 , 务使文笔优美 , 富有 艺术性 。他的翻译作品 , 虽多用古文 , 但 言行 优 美 , 引人 人 胜 。 的译 文 能 保 持 狄 更 斯 创 作 中 独 特 地 运 用 形 象 他 思维 的特色 。 译者能 以简洁遛劲 的文字来表 达 , 充分表达了狄更斯忽而 沉潜 , 忽而飘逸 , 笔力恣肆 的风格 。 林纾 既是一位著名 的古 文家 ,又是一名精 通文章理论和古 典文学
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

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是语言传播和交流的桥梁。
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于翻译质量至关重要。
林纾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学家,他在翻译实践中提出了很多独特而富有成效的翻译策略。
本文将从功能对等视角对林纾的翻译策略进行剖析,探讨其独特的翻译思路和方法论。
一、功能对等视角功能对等是翻译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翻译时要保持原文和译文在功能上的对等。
简而言之,就是要在译文中传达出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和功能。
功能对等视角强调的是译文中对原文功能的保持,而不是对原文文字的逐字逐句翻译。
这种翻译策略更注重翻译的效果和意义,而非形式。
二、林纾的独特翻译策略1. 要义优先2. 重视交际功能林纾在翻译实践中非常重视译文的交际功能。
他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读者理解原文的内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通俗性,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
在实际翻译中,他通常会根据不同读者群体的语言习惯和阅读习惯进行调整,以确保译文更好地发挥交际功能。
3. 灵活使用借词林纾在翻译中也倡导灵活使用借词,尤其是在涉及到技术、文化、风土人情等特定领域的翻译时。
他认为,有些概念和内容在目标语言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此时可以适当引用原文的术语或者其他语言的词汇,以保持翻译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这种策略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原文的功能对等。
4. 强调跨文化意识林纾在翻译实践中非常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运用。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跨越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传递和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和了解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文的内涵和意义。
只有通过深入挖掘和理解原文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保持原文的功能对等。
5. 注重审美效果林纾在翻译中也非常注重审美效果的营造。
他认为,译文不仅仅是对原文的简单转述,更是对原文内容的再创作和再构思。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优美和形式的精致,以便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眼球和情感。
翻译奇才-林纾

有可与我国的太史公相比肩的作家;
提高了小说在中国文学文体中的地位,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翻译
世界文学作品之风气。林纾的许多翻译理论观点至今仍有很大
的参考价值。
谢谢观赏
增减,改写。
①选择文言文作为翻译的语言
对先秦的词法、句法、语序等进行模仿,灵活运用。
有时他的文言文翻译会比原作更胜一筹,具有通顺的文法 。 例如:林纾往往会使用一些中国古代的习惯表达,如 向人问候曰:“晨来纳福”,谦称自己丈夫为”拙夫“; 年长者自称”老朽“等。
②原文进行保留
例如:在《黑奴吁天录》直接涉及到“上 帝”“天主”的内容被保留。以及那些被认为 琐碎无意义的人物内心的呐喊,也绝大多数被 译出来。举个例子,:“天主啊怜悯我们! “永不惧怕,可怜的女人们,相信天主吧!” 这些都被全盘译出。
Shop”f翻译为《孝女耐尔传》,把可怜耐尔的形象转化
成了一个伟大孝女的化身,而孝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中国所大力倡导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民族美德。
3.采用独特的翻译方式---合译
林纾翻译过程中的译者由两部分成员共同担任,各司其职:一为精通
外文的口译者,如王守昌、魏易等人,由他们负责理解原作;二为具有较
林纾不懂外文,会出现一些误译,漏译(例如:把儿童读物
当做名著原作,把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译成德国
等。)
五、林译小说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林译小说-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和视野,使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
通过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真切地了解了西方社会内部的情况;
使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不仅了解西方文学,而且知道西方,亦
译作品数量多哦,质量高,好评如潮。例如:《块肉余生
述》、《滑稽外史》、《鲁滨逊漂游记》等。
第三个时期为低谷时期(1910-1915):产出数量非常之少, 翻译速度下降,翻译质量逊色于山歌时期。译作有:《离恨天》、 《黑楼情孽》、《鱼海泪波》等。 第四个时期为退潮时期(1916-1924):林译的风光不再,此 前的追捧已杳无踪影。此时的林译无精打采,灵光不再,翻译质 量差强人意。
从改写理论视角看林纾的翻译

从改写理论视角看林纾的翻译林纾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伟大译者,他的成就无可置疑。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臣和大师,他不仅将西方文学和哲学翻译成中文,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其中的改写理论。
林纾的翻译不仅被认为是精确的,而且也被看作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从改写理论的角度分析林纾的翻译。
简洁地说,改写理论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基础,以文学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主线,以文学文本与其它文化因素的关系为理论的文学批评理论。
改写理论的重点是研究文本如何在时间、空间和文本间建立关系,它考虑了作者、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体现了文本间的差异和改编。
林纾的翻译是一种从改写理论视角的翻译。
按照他的理论,翻译不仅要精确,而且重要的是要保留原文的意思和表达,他认为,翻译质量高低取决于译者精准地将文本所含的含义表达出来,注意不要给读者误导。
此外,他认为,翻译要贴近原文的形式,不要把原文的意义改变或改头换面。
林纾的翻译技巧和理论都是从改写理论的视角出发的。
他将原文的文化、宗教、历史背景及地理资料等都作为参考,以便通过不同的技巧和方法来保留原文的意义,他强调要比较两门语言之间的特色,把背景知识融入翻译中,从而使译文有更强的准确性。
他认为,译者需要时刻尊重原文,不断探索文本的深层含义,而且还要考虑其语言特点,以此来保证翻译质量。
从改写理论视角看,林纾的翻译是一种以文本为本,以读者为对象,以保留原文的意义和质量为目标的文学翻译。
他不仅提高了中国的译文水平,也为中国文学的改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和思路。
林纾的翻译技巧和理论已经受到西方文学理论家的重视,他们认为它是一种不断发展、不断改进的思想,它应用于诗歌翻译,能够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全部内容,同时避免了不必要的失误,也让人们对林纾翻译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从改写理论的角度来看,林纾的翻译是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学翻译,他的翻译技巧和理论不仅使中国的文学翻译更加准确和精致,而且也为中国文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林纾翻译理论.

.
1897, his wife died,and he engaged himself in translating
Western works.
AfterDumas's wards,Lin undertook the translation of Alexandre La Dame aux Camélias. (known as 巴黎茶花女遗 事in Chinese) This book was published in 1899 and was an immediate success.
to my mind a better writer. All the overelaboration, the
overstatement and uncurbed garrulity disappear. The humor is
there, but is transmuted by a precise, economical style; every point that Dickens spoils by uncontrolled exuberance, Lin Shu makes quietly and efficiently. ” —Arthur Waley
Lin himself describes how he worked on his translations: I have no foreign languages. I cannot pass for a translator without the aid of several gentlemen, who interpret the texts for me. They interpret, and I write down what they interpret. They stop, and I put down my pen. 6,000 words can be produced after a mere four hours' labour.I am most fortunate to have my error-plagued, rough translations kindly accepted by the learned.
从改写理论视角看林纾的翻译

从改写理论视角看林纾的翻译针对林纾翻译的认识有极大的变化,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人们的认识?改写理论可以提供一个范本来把握影响林纾翻译认识的视角。
林纾曾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家中最优秀的一位,他被尊奉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伟大先驱,他的翻译作品被尊奉为最好的翻译示范。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人们对林纾翻译作品的看法也有所改变。
林纾传统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注重传神把握原文思想,实现其格调的协调性和风格的统一性,以适应读者的文化习俗。
然而,随着改写理论的发展,这种以拟人化视角看待翻译的理论给以极大的批判。
改写理论以语言是一种活动的视角来看待语言,它强调以参与者为中心,将翻译作为一种全方位的活动,包括译者的理解、表达、改写、审稿等多种活动。
因此,改写理论认为,译者不仅要精确、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还要将信息进行积极改写以适应待译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差异。
通过改写,译者可以使用更多的表达语言和表现形式,提高翻译作品的读者友好性。
改写理论以关注译者为核心,并认为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可以自由运用多种手段,使翻译作品更具有吸引力。
因此,从改写理论的角度看,林纾的翻译工作不再仅局限于一种拟人化的认识,而是要运用多种手段,把握翻译过程中的活动性,注重差异性,传达准确有效地信息,并扩大受众群体。
改写理论认为,译者要运用多元的文化视角,从不同的文化视角,从而把握多元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多元文化的协同性、差异性和变化性,以达到准确、有效的翻译效果。
从这个角度看,林纾的翻译就显得更加准确,深刻。
他的翻译作品用精美的文字,准确、有效地把握了原文的思想,着力表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多元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副充满生动思想的翻译美作品。
本文以《从改写理论视角看林纾的翻译》为标题,通过深入分析改写理论对林纾翻译的影响,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林纾翻译的独特魅力。
改写理论强调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可以运用多种手段,注重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把握翻译的多元文化性,使翻译作品更加准确、深刻,创造出一副充满思想的翻译美作品。
从改写理论视角看林纾的翻译

从改写理论视角看林纾的翻译林纾(1910-1991),字寿卿,湖南湖北汉族,中国近现代语言学家、翻译学家,翻译理论的开拓者和中国翻译史上的伟大学者。
他以其独到的理论观点,提出了林纾模式,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为中国翻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纾对翻译理论有著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翻译必须兼顾原文和译文,以原文为准,按照原文表达的意思,重点考虑原文思想的表达和译文的艺术性,从而达到恢复原文的目的。
他认为,翻译目的是在表达原文的意思的同时,让译文也能体现出其自身的艺术性。
因此,林纾提出了“改写”理论,即翻译过程中,应当把原文和译文改写一遍,以便达到翻译的要求:保持原文的思想和内容,同时体现译文的艺术性。
林纾认为,改写理论就是把原文中观念和表达方式改写成符合目的语言之间的文化和语言特征的新形式,而不是简单的文字的翻译,它就是把原文中的思想、感情及语言表达方式改写成一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
通过这种改写可以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有利于表达原文的意思,也有利于译文的艺术性,从而使译文更加地道。
林纾模式的理论思想不仅是在当时的中国翻译理论史上有史以来极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而且对于翻译实践者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不少学者研究他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并将他的理论作为中国翻译史上一个突出的重要环节。
聚焦林纾模式,从改写理论视角看,林纾主张做到“把原文用活的方式,而不是把原文拿过来,原样复制,而是把原文的内容和意义进行改写,然后用活的新语言表达出原文的思想”。
通过改写,可以保留原文的内容和思想,同时又根据目的语言的文化与语言环境,进行重新表达,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
此外,林纾认为,翻译者应当重视原文的审美和艺术性,并对翻译的结果负责,要在译文中对原文有自己的理解,充分用语言表达出原文的意义。
在文字翻译过程中,应当分析原文和译文的语言、文化差异,尽量使译文有自己的语言特色,而不是简单地把原文的语言就地复制,只有把原文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达到翻译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