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稿寻找微生物_大象

合集下载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寻找微生物》课件1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寻找微生物》课件1
我们身边的微生物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
1.细胞构造: 原核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
原体等 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霉菌
2.无细胞构造: 病毒来自微生物的种类1.细胞构造: 原核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
原体等 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霉菌
2.无细胞构造: 病毒
微生物的种类
口蹄疫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
1.疾病和灾难 2.食品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食品
酵母菌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食品
乳酸菌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食品
乳酸菌
霉菌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食品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食品
酵 母 菌
自己来试试
微生物形态:有丝状菌丝——霉菌
菌落外表:光滑,湿润——细菌 粗糙,枯燥——放线菌
原体等 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霉菌
2.无细胞构造: 病毒
微生物的种类
1.细胞构造: 原核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
原体等 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霉菌
2.无细胞构造: 病毒
微生物的种类
1.细胞构造: 原核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
原体等 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霉菌
2.无细胞构造: 病毒
1.细胞构造: 原核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
原体等 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霉菌
2.无细胞构造: 病毒
微生物的种类——病毒
微生物的种类——病毒
微生物的种类——病毒
DNA 蛋白质
如何区分——有没有细胞构造
蛋白质
DNA
无细胞构造
有细胞构造

【精品课件】 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寻找微生物 课件2

【精品课件】 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寻找微生物 课件2

大象版 科学 五年级下册
非常感谢收看
教学课件
认识微生物
细菌
真菌
病毒
微生物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微生物虽然个体微小,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 切的关系。酿酒、制醋、做酱油,都是细菌和真菌共同发酵 的结果;松软的馒头、面包是酵母菌的功劳;可口的泡菜是 细菌加工的产品;蘑菇、猴头、木耳,都是真菌的菌丝体。
微生物是否有害害呢?
微生物并非都是我们的朋友。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 起;霉烂的水果、蔬菜,多是真菌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 伤口感染化脓、饭菜变馊等等,其罪魁祸首也都是微生物。
大象版 科学 五年级下册
寻找微生物
教学课件
食物品尝
醋酸菌
酵母菌
品尝下面的食物,感受一下这些食品加工前后的变化。
鲜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和体会,提出想进一步 了解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这些食品在加工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 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和猜想。

《寻找微生物》教案

《寻找微生物》教案
二、学情分析:
《形形色色的微生物》这一单元所涉及的科学知识的真实对象,对于人的感官来说,多数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作为一个综合的探究过程,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首先用“食物品尝会”这个引入活动亲切自然,其中所列举的食物,如今已是家家餐桌上的常备物,学生都有切实的体验。并以此猜想出的问题,一般情况不会脱离我所要引出的主题,之后抓住猜想到的微生物,搜集资料,验证猜想。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教学过程较为简单,学生做起来得心应手。之后播放微生物有关视屏更是直观展示出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在兴味盎然的观看下对微生物了解的更加全面和详细。
(1)食物加工前后有什么变化?
(2)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
2、讨论猜想。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大胆猜想。
师:就第二个问题请同学们大胆猜一猜谁在使这些食物(如鲜奶变酸奶)加工过程中起了作用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呢?
师:同学们的猜想,有些是有道理的。1676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这些生物用肉眼根本无法看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于是就称它们为微生物。列文虎克的发现揭示出一个过去从未有人知晓的神奇微生物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索这个神秘的世界。
三、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四、教学方法梳理: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收集相关资料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我再课堂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食物品尝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通过“食物品尝会”这个让学生自主参与,紧密结合有关微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口动脑,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最后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年级科学下册 5.4《我研究的微生物》教案 大象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 5.4《我研究的微生物》教案 大象版

我研究的微生物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梳理自己研究过的微生物,整理最有意义的结论或发现。

2、把自己最满意的研究结论或发现定成格式规范的科学小论文。

3、比较谁的研究论文既规范又全面地表达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重点
整理在研究微生物的过程中得出的最有意义的研究结论或新发现,写成科学小论文。

教学过程
1、整理研究资料。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经研究了有益的微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并在学生之间进行了交流。

整理资料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前面的研究过程和结论进行系统总结与归纳的过程。

2、撰写科学小论文,有了材料,这个教学环节最为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论文的结构。

再就是对材料的联取舍,把有用的、能证明结论或最新的发现的材料写进论文里。

3、展示论文。

主要对内容和格式两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是表达与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

找出不足,才能修正错误,不断进步。

五年级下科学教案-我研究的微生物_大象版-精选教学文档

五年级下科学教案-我研究的微生物_大象版-精选教学文档

我研究的微生物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梳理自己研究过的微生物,整理最有意义的结论或发现。

2、把自己最满意的研究结论或发现定成格式规范的科学小论文。

3、比较谁的研究论文既规范又全面地表达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重点
整理在研究微生物的过程中得出的最有意义的研究结论或新发现,写成科学小论文。

教学过程
1、整理研究资料。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经研究了有益的微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并在学生之间进行了交流。

整理资料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前面的研究过程和结论进行系统总结与归纳的过程。

2、撰写科学小论文,有了材料,这个教学环节最为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论文的结构。

再就是对材料的联取舍,把有用的、能证明结论或最新的发现的材料写进论文里。

3、展示论文。

主要对内容和格式两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是表达与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

找出不足,才能修正错误,不断进步。

第 1 页。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稿寻找微生物_大象版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稿寻找微生物_大象版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稿寻找微生物_大象版说教材:《查找微生物》是大象版科学五下教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旨在通过“食物品尝会”这一活动的导入,引起学生对餐桌上常见到的食物的观看与摸索,从而发觉问题,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再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阅读、整理、选择,来验证猜想。

最后,得出结论,并交流总结微生物的相关知识,从而对微生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了解,为后两节课认识微生物的益处与危害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半的科学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一些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差不多具备了观看、提问、猜想与自主研究的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

同时。

本单元涉及的科学知识——微生物关于人的感官来说,多数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比较抽象,但微生物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这方面来说,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跃起来。

说教学目标:依照上述对教材的简单剖析和对学生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能积极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

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搜集资料、验证猜想的方法。

2.意识到重视实验和证据是一种良好的科学态度。

3.明白什么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说材料:教师预备:白萝卜、酸萝卜、白豆腐、霉豆腐、生面团。

一次性碗。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学生预备:面包、一次性筷子(每人一份)搜集微生物相关知识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部分我充当一个学校餐厅的美食顾问,调查学生都喜爱哪些食物。

科学教师被聘为顾问,学校为的是让伙食更加营养丰富,科学合理,这一情境的设计隐藏着学科学确实是为了用科学,为了更好地用科学知识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的意思。

在导入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食物,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食物多数是用蒸、煮、烤、炸、煎的常用方法制作的,搂着再推出一种特制食物让学生品尝,留有悬念,勾起学生品尝的欲望。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寻找微生物》教案3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寻找微生物》教案3

《寻找微生物》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对微生物的探讨与研究,让学生们初步明白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微生物以及它们的基本性质等。

教学重难点:微生物因为其特殊的体型特征,并不能被我们的肉眼去直观发现,所以这一刻对微生物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发散思维以及想象力,可能稍微有点困难。

教学过程本课中我围绕“寻找”这一动词设计实验去介绍一位神秘人物,它能使酸萝卜、霉豆腐、面包等食物变得可口好吃——“微生物”来进行教学的。

实际上就是一个解暗箱的教学活动。

本课中我按照品尝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搜集资料验证猜想——阅读资料寻找微生物——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一线索展开探究活动的。

下面就每一个环节的活动是如何设计的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品尝讨论,发现问题。

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引出特殊方法制作出来的食物。

因为我们平常吃的食物大多数都是用蒸、煮、烤、炸、煎等常用方法制作出来的。

唯独酸萝卜、霉豆腐、面包等这些食物是特制出来的。

其中就有我们要研究的微生物的影子在里面。

这是一个谜。

我要让学生自己品尝食物后,再一步一步去找出来。

在食物品尝会上,我选择了几种非常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食物,口感上有明显差别的食物进行品尝实验。

在品尝时,还特意强调按照实验记录单上的1~6号食物加工前后进行有秩序地品尝,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体验出同一食物在加工前后的巨大差别。

从而自然地提出了问题:“是什么改变了食物的品质和味道?”实际上学生的品尝能力很强,也就是现在的学生还特别爱吃点有特色味道的食物。

这一点在上课之前我有一点多虑了,但还是有点担心,怕学生一下子说不出来。

(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围绕着这一问题,我们进入到第二环节的研究,进行猜想与假设。

同学们说出了好多的问题,进行了好多的猜想。

最后我让同学们进行讨论,人多力量大。

终于发现了一点点的迹象。

我们的同学还是聪明厉害吧!如:知道酸萝卜是放入酸水坛子里了才变化的,是不是坛子里面有些什么?又如:发霉豆腐是不是加了一些作料,让它变化的?还有:面包是不是师傅做时加入了一些什么东西的?(三)搜集资料,验证猜想。

《寻找微生物》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寻找微生物》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寻找微生物》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来源: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主题:寻找微生物设计者: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平小学卜江静教材分析:《寻找微生物》是大象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形形色色的微生物》的第一节内容。

本单元所涉及的科学知识的真实对象,对于人的感官来说,多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教学活动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回顾生活经历、体验活动过程来学习有关微生物的内容。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应该成为本单元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学情分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这一单元所涉及的科学知识的真实对象,对于人的感官来说,多数是肉眼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作为一个综合的探究过程,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首先用“食物品尝会”这个引入活动亲切自然,其中所列举的食物,都是学生熟知的食物,学生都有切实的体验。

并以此猜想出的问题,之后抓住猜想到的微生物,搜集资料,验证猜想。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教学过程较为简单,学生做起来得心应手。

之后老师介绍微生物有关资料直观展示出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目标:1.提出问题,学会猜想与假设。

2.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资料,验证猜想与假设。

3.知道什么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通过“食物品尝会”活动,学会从提出的问题中进行准确的猜想与假设2.了解有害微生物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教学准备:材料超市:课件,鲜牛奶,酸牛奶,新鲜豆腐,豆腐乳,新鲜蔬菜,泡菜实验记录表评价任务:1.通过“食物品尝会”活动,完成学习目标1。

2.通过小组合作谈论,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收集,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完成目标2。

3.通过分享交流,认识病毒、细菌、真菌都是微生物,认识微生物及其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完成目标3。

板书设计:寻找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等实验记录表问题银行存折账号:储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象版科学《寻找微生物》说课稿
说教材:
《寻找微生物》是大象版科学五下教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旨在通过“食物品尝会”这一活动的导入,引起学生对餐桌上多见到的食物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再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阅读、整理、筛选,来验证猜想。

最后,得出结论,并交流总结微生物的相关知识,从而对微生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了解,为后两节课认识微生物的益处与危害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半的科学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一些较为统统的科学探究活动。

已经具备了观察、提问、猜想与自主研究的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

同时。

本单元涉及的科学知识——微生物对于人的感官来说,多数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比较抽象,但微生物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这方面来说,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跃起来。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简单剖析和对学生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积极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

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搜集资料、验证猜想的方法。

2.意识到重视实验和证据是一种优良的科学态度。

3.知道什么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说材料:
教师准备:白萝卜、酸萝卜、白豆腐、霉豆腐、生面团。

一次性碗。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面包、一次性筷子(每人一份)
搜集微生物相关知识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部分我充任一个学校餐厅的美食顾问,调查学生都喜欢哪些食物。

科学教师被聘为顾问,学校为的是让伙食更加营养丰盛,科学合理,这一情境的设计隐藏着学科学就是为了用科学,为了更好地用科学知识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的意思。

在导入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食物,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食物多数是用蒸、煮、烤、炸、煎的常用方法制作的,搂着再推出一种特制食物让学生品尝,留有悬念,勾起学生品尝的欲望。

2.品尝讨论,发现问题。

“食品品尝会”虽然是本课的导入,出示的食物有的学生可能经常吃,但学生大凡没有注意思考与观察我们吃的是不是科学,所以品尝这一看似简单的环节是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

此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要有秩序地品尝,要在品尝的同时仔细认真地观察与思考,体会食物加工前后的一些变化。

学生在对比品尝后,就会从中发现问题。

3.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学生通过品尝,发现食物加工前和加工后在味道、颜色、浓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化,纷纷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有的想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有的想知道腌制泡菜时为什么总要用肚大口小的坛子,有的想了解为什么豆腐制成后会变的咸咸的,软软的,也就是“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把各自提出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课后可以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进行研究。

五年级的同学已经能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但怎样选择适合各自研究的问题开展研究,仍是一个较难掌握的问题。

所以。

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是什么改变了这些食物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组织学生猜想,展开探究。

究竟学生猜想的是否正确并不关键,只要学生敢于大胆猜想,我就给予鼓励,这是培养学生独立见解的前提。

4.搜集资料,验证猜想。

关于资料的搜集途径在前几册教材中都有涉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本节课的关键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汇总、筛选等,找出“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的答案,从而验证各自的猜想。

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从课前搜集的资料中梳理出问题有关键,以解决问题。

在学生找到详尽的乳酸菌、毛霉菌等细菌后,老师适时总结,说明这些就是微生物,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微生物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微生物并不陌生,为下一步寻找微生物做好心理上的谁备。

5.阅读资料,寻找微生物
对课本上的资料卡以及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微生物相关知识的资料进行阅读、理解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学生阅读后能把资料上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说出来,在小组内、全班分别进行表达与交流,这正是本册教材所要培养的科学能力的二级目标。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由“学”到“会”的内化过程,学生充分阅读、交流之后,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对人类不利也有弊,与人类关系密切,在自主探究中达成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