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合集下载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学性质的关系。
离子的形成;学生能形成“观察--分析—归纳”的学 教学难点 习方法。
教学策略的 创设教学情景,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选择与设计 教学环境及
查找教学资源,编写多媒体课件等。 资源准备 教学过程 [回顾]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同学们原子是由什么构成
的呢?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 子和中子构成,其中核外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导入]原子体积很小。如果将原子与兵乓球相比,就 相当于将兵乓球与地球相比。如果将原子比作一个体 育场,你们原子核相当于与在体育场中的一只蚂蚁。 [设计意图] 利于学生抽象地理解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 关系,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示意图,设计离子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离子的
形成建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初三上学期,此时学生首次接触化学学科,
对新事物比较好奇。学生在学习了分子与原子之后,
已经基本掌握了原子的结构,具备了学习原子核外电
子的排布以及离子的形成的基本能力,以此来学习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这一课,利于学生对抽象概
的离子,掌握原子的微观特征可以为今后系统的学习
教学内容分 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该章节内容是学生对微观

物质初次接触,也是学习化学的关键,课时内容编排
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就相应的知识进行建构。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这一课时内容,在教材第二节内
容伊始就大致介绍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与原子结构
示意图,进而分析离子的形成,通过已得出原子结构
[归纳与总结]根据前面的学习归纳离子的相关知
失电子
得电子
阳离子( ) 原子
阴离子( )
识。 离子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2.掌握写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写出其电子排布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幻灯片或黑板草图,展示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2.学生准备铅笔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教师简单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即原子核和原子核外的电子。

2.提问:你有了解过电子在原子中是如何排布的吗?步骤二: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则1.展示幻灯片或黑板草图,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则:a.距离原子核越远的层次能容纳的电子数越多;b.第一层能容纳最多2个电子,第二层能容纳最多8个电子,第三层能容纳最多18个电子;c.每一层都要首先填满前一层后,才能填充更远离原子核的层次。

步骤三:示范写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1.以氢(H)为例,展示幻灯片或黑板草图,给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即1s^12.解释:“1”代表第一层,即最里层的层次;“s^1”代表在s轨道中只有一个电子。

3.提问:根据规则,氢的电子还有其他可能的排布方法吗?学生讨论并回答。

4.给出其他可能的回答,如2s^1、2p^1等,解释为什么这些回答不是正确的。

步骤四:学生练习写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1.学生根据提供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写出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教师巡视并提供帮助。

步骤五:练习扩展1.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布规律,了解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2.学生针对周期表中的元素,通过观察其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规律。

步骤六:总结1.回顾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2.梳理学生对电子排布的常见错误,进行纠正和详细解释。

3.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电子排布对于物质性质的影响,如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导电性。

2.结合应用场景,讨论不同元素的电子排布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进行实验验证。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在原子结构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

4.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理。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排布规律和原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位置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排布规律和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反应、物质性质等方面的应用。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1)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3)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材。

2. 教学辅助材料:原子结构模型、电子排布图、实际案例资料。

3. 信息技术支持: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

2. 第2周: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的基本概念,知道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2. 让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能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子的基本概念2. 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3. 能量最低原理4. 保里不相容原理5. 洪特规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教学难点: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的基本概念、电子排布规律及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这些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电子的发现和发展,引出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问题。

2. 讲解:讲解电子的基本概念,阐述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3. 讲解能量最低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能量最低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讲解保里不相容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保里不相容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讲解洪特规则,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洪特规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的重要性。

7.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拓展:介绍一些关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拓展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电子基本概念、电子排布规律以及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3. 学生提问与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定义和特点。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意义和应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定义和特点。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意义和应用。

第二章:电子云和原子轨道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子云的概念和特性。

让学生掌握原子轨道的定义和分类。

2.2 教学内容电子云的定义和特性。

原子轨道的定义和分类。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子云的概念和特性。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轨道的定义和分类。

第三章:泡利不相容原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泡利不相容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泡利不相容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泡利不相容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第四章:能量最低原理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能量最低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能量最低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能量最低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第五章:洪特规则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洪特规则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洪特规则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5.2 教学内容洪特规则的内容和意义。

洪特规则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洪特规则的内容和意义。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洪特规则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第六章: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让学生掌握电子排布图和电子排布式的书写。

6.2 教学内容电子排布图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电子排布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2. 让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3. 让学生能够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规律,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教学难点:电子排布的能级图的绘制,以及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化学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采用示例法,展示电子排布的能级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子排布。

3.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电子排布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电子排布的能级图、原理和规则的讲解。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概念和公式。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 讲解能量最低原理:解释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总是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

3. 讲解泡利不相容原理:解释在一个轨道上,最多只能有两个电子,且它们的spin 值相反。

4. 讲解洪特规则:解释电子在相同能量的轨道上排布时,会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5. 示例:展示电子排布的能级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子排布的规律。

6. 练习:让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如原子的氧化态、化学键的形成等。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电子排布的能级图,并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洪特规则的例外情况: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若这些轨道的能量相同,电子会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这就是洪特规则。

但在某些情况下,电子会违反洪特规则,例如铁原子的d轨道电子排布。

2. 介绍能级交错现象:当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可能会出现能级交错的现象,导致某些能级的能量高于其他能级。

这种现象在解释某些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时具有重要意义。

七、案例分析1. 分析氢原子的电子排布: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 使学生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运用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解释核外电子的排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关图片和动画。

2. 教学素材:有关核外电子排布的案例和练习题。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2. 讲解:讲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包括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释原子光谱、化学性质等现象。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核外电子排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等。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教学内容:第六章:核外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第七章:能量最低原理第八章:泡利不相容原理第九章:洪特规则第十章:核外电子排布的应用2. 课时安排:每章内容安排2课时,共10课时。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练习题的正确率: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与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八年级《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电子层、电子亚层概念:讲解电子层、电子亚层(s、p、d、f)的定义,阐述各电子亚层的轨道形状及容纳电子数。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则:介绍泡利不相容原理、能级原则和洪特规则,解释这些原则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的书写:讲解如何根据原子序数和电子层、电子亚层的概念,正确书写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何影响?
3.交流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掌握。
2.答疑解难: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八年级《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则,如泡利不相容原理、能级原则和洪特规则。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方式,能够正确书写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3.理解电子层、电子亚层(s、p、d、f)的定义,掌握各电子亚层的轨道形状及容纳电子数。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电子层、电子亚层的概念理解不深,难以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对泡利不相容原理、能级原则等抽象概念难以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
§1-1-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化合价、原子半径等随元素核电核数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教学重、难点] 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3.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

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板书]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交流与讨论1]原子在核外是怎样运动的?
[回顾]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
2.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
3.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
4.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讲述]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1)质量很小(9.109×10-31kg);(2)带负电荷;(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径约10-10m) ;(4)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

因此,电子的运动特征就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一它没有确定的轨道。

[交流与讨论2]观察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原子核外排布的规律。

[归纳]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

(能量由低到高)
K L M N O P Q ……
1 2 3 4 5 6 7 ……
[交流与讨论3]P3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
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交流与讨论4]电子与原子核距离远近、能量高低有何关系?
[板书]
电子层 1 2 3 4 n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
离核距离近远
电子的能量低高
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2 8 18 32 2n2
【试一试】完成下表,看看谁较快。

2.A、B两种原子,A的M电子层比B的M电子层少3个电子,B的L电子层电子数恰为A的L电子层电子数的2倍。

A和B分别是______________。

A.硅原子和钠原子B.硼原子和氦原子C.氯原子和碳原子D.碳原子和铝原子
3.现有微粒结构示意图,试填表,当n取不同值时相对应的微粒名称和微粒符号。

[教学反思]本节教材主要采用的是讨论法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注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预习思考]
1.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 金属钠、金属镁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还原性,而氧气、氯气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氧化性,你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对这一事实进行解释吗?
2.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多少?
3.元素的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