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浸润童心,创建特色铸就品牌

合集下载

国学精华浸染童年 诗文经典润泽人生——江苏省淮阴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剪影

国学精华浸染童年 诗文经典润泽人生——江苏省淮阴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剪影

国学精华浸染童年诗文经典润泽人生——江苏省淮阴实验小
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剪影
佚名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小学教学》
【年(卷),期】2015(0)7
【摘要】诗香浸润我们的心扉,经典成就我们的未来。

江苏省淮阴实验小学以"滋天性,润童心"为校训,持之以恒地开展尚美经典诵读和尚美传承阅读活动。

学校编印了尚美语文经典诵读读本,一至六年级分别诵读《三字经》《弟子规》《成语》《唐诗》《宋词》《论语》,并作为语文课前三到五分钟互动学习的内容。

每月阅读一本不少于二十万字的名著,每个月评比一次星级班级和读书大王。

学校加强诗香校园建设,先后建成了必成广场、中华诗词长廊。

【总页数】1页(P81-81)
【关键词】经典诵读;《三字经》;活动剪影;一本;互动学习;《弟子规》;诗教;三到;国学经典;世界读书日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3
【相关文献】
1.诗文氤氲校园经典润泽人生——湖南省衡东县迎宾完小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经验介绍 [J], 刘秋平
2.书香飘满校园,忠义润泽人生——江苏省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新忠义”经典诵
读活动回眸 [J], 李真;
3.诵读经典润泽心灵——《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推进教育和谐》国学课题总结 [J], 庄严
4.诵读国学经典成就炫彩童年——浅谈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的现状及策略 [J], 冯桂梅
5.经典照亮童年书香伴随成长——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掠影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心弘扬传统经典,厚植文化润泽童心

用心弘扬传统经典,厚植文化润泽童心

用心弘扬传统经典,厚植文化润泽童心发布时间:2021-03-03T02:51:27.359Z 来源:《素质教育》2021年2月总第371期作者:吴月芳[导读] 以教育为途径、育人为根本,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开展了多种尝试。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北京10019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把它看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为了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序地传承并发扬光大,必须要提高全民文化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尤其是要加强对小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了让精神落到实处,我在教学中本着实现健全人格的人才培养宗旨,以教育为途径、育人为根本,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开展了多种尝试。

一、融入班级文化,强化环境育人班级文化是教育的无声语言,是班级价值取向、教育理念、育人目标等的集中展现,具有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浸润、气质养成的隐性教育功能。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既可以深厚文化的底蕴,又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熏陶功能。

走进班级,墙壁黑板两侧挂着“故宫平面图”和“故宫文化简介”,侧面墙壁上是经典读物交流,以《童心说》《童心赋》为引领下,同学们的经典图书推荐卡吸引了大家前来阅读,经过这样的引领,同学们从中国经典阅读到世界经典,从情不自禁捧起《三字经》《弟子规》,到侃侃而谈《大学》《中庸》,经典文化浸润学生心底,悄无声息提升语文素养。

二、借助学科课程,深化文化理解1.学科课程,渗透融入。

我和班级任课老师商量好,尽量在学科课程中渗透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班级的老师都积极参加海淀区学科德育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把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自己的学科课程之中,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全面渗透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浸润童心

传统文化浸润童心

传统文化浸润童心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将能够成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发展的目标。

如何辨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无疑需要紧密结合我国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主流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必然有一个重塑的过程。

同时,要使学生不再在读、背、记等枯燥乏味中接受和习得传统文化,就需要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使其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影响学生,让学生在环境中沉浸式的接受并习得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于是美术课堂成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

恰如其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美术课堂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感受、体验本民族,仍至整个国家传统文化精髓。

联盟下面就我在一次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两个片断,具体分析如何在让。

片段一:欣赏导入视觉盛宴师:欢迎同学们来到大公鸡博物馆,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大公鸡博物的馆长。

大家可以叫我牟馆长,来我们打个招呼吧!同学们好!生:牟館长好!师:咱们大公鸡博物馆分为四个展厅,大家参观的是第一个展厅“美术厅”,美术展厅里有许多美术作品,作品形式也很多,有国画,剪纸,儿童画等,请你仔细观察,你喜欢那一幅美术作品并说说为什么?生:我最喜欢国画作品,因为画家画出了鸡神采奕奕的感觉。

师:这幅国画作品恰当地运用浓墨与淡墨晕染结合,吸取了西方坚实的写生技巧,一丝不苟地经营用色与构图,以突出雄鸡自若的神态。

生:我最喜欢剪纸作品,因为那只鸡上有很多花纹。

而且红色也很喜庆。

师:剪纸是一种多用红色这种“暖色”来表现的镂空剪刻艺术,在古代,每到春节或新婚喜庆之日,人们就会在家中各处贴上美丽的剪纸,以此烘托浓烈的节日气氛。

师小结:以鸡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形式很多,精美绝伦,无处不彰显了鸡的艳丽动人。

请大家随着我的脚步进下一个展厅——文化厅。

以上片段是本课的教学导入,师课前在教室四面的墙上贴满了有关鸡的作品,作品中特意安排了有关鸡的中国传统剪纸作品和国画作品。

让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孩子心中——北京市大兴区孙村学校大力推进

让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孩子心中——北京市大兴区孙村学校大力推进

传承56EDUCATOR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谈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北京市大兴区孙村学校给出了自己的精彩答案。

近年来,孙村学校从打造校园环境、构建课程体系、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丰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让全体师生都能够真正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环境浸润,让传统文化教育灵动起来学校是教育、培养人才的特定的场所,学校环境的优劣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发学生智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

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将中华优秀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育人氛围。

为此,孙村学校努力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学校文化,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孙村学校的环境建设愿景是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诗意美好的校园:春有桃红柳绿,夏有花繁叶茂,秋有枫红菊黄,冬有松青梅傲。

长廊、假山、凉亭、喷泉相映成趣,好比美丽的童话乐园。

校园专门开辟以“善思”“笃行”“向善”“有责”为主题的经典文化长廊,廊内展板展示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程,传统文化中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经典代表,向学生讲述一个个感人的传统美德文 | 李可 杨俊飞让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孩子心中——北京市大兴区孙村学校大力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故事。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唐诗词歌赋;从魏晋先贤遗风到宋明文脉气韵;从民国大师风华到现代大国崛起……师生漫步校园,如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都能感受到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

除此之外,学校还致力于让每个班级彰显团队文化。

学校将圣贤的智慧、经典的名著、璀璨的艺术和传统节日文化等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营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传统文化润童心

传统文化润童心

传统文化润童心花香礼仪沁满园作者:许岩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45期摘要: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可以帮助少年儿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振奋民族精神,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形成道德行为规范,成为一名具有传统根基的彬彬有礼的现代中国人。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让字镇中学围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主题展开了“明礼文化”的先行教育,在师生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德育传统文化尝试一、营造文化氛围,陶冶高尚情操走进乾安县让字镇中学的校园,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座优美的花园:满目苍翠、绿树成荫、草坪翠绿、花影婆娑。

两年来,学校以“科学的规划,精致的管理,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内涵”为主题,全力打造画香、墨香、书香的“三香”校园,努力彰显育心、怡情、益智的“三香”特色。

开学初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契机,打造出了一条条展示学校个性的文化长廊。

校园教学楼一层非常醒目的标写着学校办学宗旨:“让爱心和责任润泽孩子心灵、让方法和激情开启智慧之门”,更有“画香、书香长廊”,孩子们自己创作的绘画、名人的书法随处可见,学校办学理念,大桥名人长廊与之彼此呼应,相得益彰,它时时警醒学生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中外经典名著的介绍,国学经典的赏读,学生时时徜徉在浓郁的文化氛围里。

校园教学楼二层“墨香长廊”,孩子们的书法作品张贴其中,与贯穿南北的碑帖长廊融为一体,它时时给学生中国书法艺术美的熏陶。

爱国人士的名言,礼仪规范养成警示,让学生时时受到教育:从小立下志向,勤奋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校园的每一处建筑、布置都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都是一面育人的旗帜。

花园式的校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一个勤奋的学习环境,它时时处处陶冶着学生高尚的情操。

二、诵读中华经典,润泽美的心灵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

经典浸润童年

经典浸润童年

经典浸润童年,特色彰显魅力——姚家店镇乡村学校少年宫XXX镇乡村学校少年宫,地处于XXX近郊,紧邻繁华都市。

近年来,XXX乡村少年宫秉承着“健康快乐,自主发展”的建设理念,紧紧围绕“经典浸润童年”进行文化创建,竭尽全力为学生创建一个充满浓郁书香的精神家园;同时,学校少年宫融合现代教育与特色创建,通过特色社团建设精品,全方位发挥少年宫的育人功能,得到广大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赞扬。

一、国色开满园,弄花香满衣——打造“经典浸润童年”的少年宫文化品牌。

X少年宫以“经典浸润童年,诗意和谐校园”深入文化品牌建设,以优化、美化、净化少年宫文化环境和精神环境为重点,我们坚持从一点一滴做起,每天积淀一点经典文化,每天获得一点道德体验,每天提升一点人格修养,让全体师生能在楚风国韵中成为文化真人。

同时,力争通过丰富多彩且扎实有效的活动营造浓厚的书卷氛围,使全校师生都能徜徉在书馨墨香之中,携书香而致远。

为了方便学生在校园、在少年宫里处处有书看,巧用窗台空间,创建温馨、卡通的流动读书架,书架四周墙壁上寓意深远的读书格言,更是时时激励着每个学生向前。

文化创建中,我们更加体现人文性:经典文化走廊充分展示学生参与阅读、展示吟诵、表演诵读等全方位的学生活动照片,并配以精致的经典文字,这既是一种展示,也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熏陶。

“读以育智,读以辅德”。

同时,我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每日诵读——日积月累;每周展示——陶冶情操;每期汇报——厚积薄发;家校牵手——双管齐下;走出校园——携书香致远。

学校乡村少年宫开展“绿色之旅——春之诵”经典诵读活动,将活动地点换到校外基地——文峰公园,孩子们在春意盎然的草坪上,吟诗诵词,尽情歌唱春天,表演经典韵律操“春晓”,引得男女老少驻足欣赏,使姚店小学乡村少年宫文化品牌走向社会,赢得了家长、社会的认同和赞美。

事实证明,古典经文的诵读对师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经典诵读活动带给师生的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童心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童心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童心作者:张静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15期摘要:小学阶段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凤二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童心”的主要做法体现在进课堂、诵经典、过节庆、研学游等,将家国情怀教育、中华美德教育、人文知识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找到动力,发现中华文化之美,将文化自信浸润于心,并潜移默化受到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国情怀传承诵经典十八大以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提到了国家的层面,教育部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两个重要文件为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那么,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则是主阵地中的主战场,可以说,直接决定这场传统文化教育“攻坚战”的胜负。

蚌埠市凤阳路第二小学是一所具有八十多年的老校,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目标和价值追求,融入到课程与教学改革,融入教师发展和学校管理,经历了十年的探索,形成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童心”的宝贵经验。

一、进课堂,在童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课堂是主阵地,课程是主渠道。

凤二小不仅在国家教材中挖潜传统文化,更注重在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中提升。

凤二小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编印了《儿童剪纸》、《文明礼仪伴我成长》、《国学经典读本》、《我践行我成长》等校本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学校美育过程中,吸引众多学生参与其中,让童心播下传承的种子。

二、诵经典,延续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中华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中华文明的积淀,是先贤智慧的结晶,延续着一个民族核心的价值追求。

“国学启智,沁润童心”国学主题活动范本

“国学启智,沁润童心”国学主题活动范本

“国学启智,沁润童心”国学主题活动范本一、活动意图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星河璀璨,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为了让小朋友体验文学的乐趣,感受古代文化底蕴,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特地开展本次活动,让孩子们走进国学,感受传统文化的乐趣。

二、活动目的1.通过本次活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游戏复习已学知识内容。

3.能够主动遵守不同的游戏规则。

三、活动前期准备1.确定本次活动是否需要统一服装。

2.确认戏剧表演环节所需要的道具及服装。

3.各类小游戏所需各类道具。

4.活动拍照打卡点。

5.通关后的小徽章(可自行采购)。

四、活动过程1.家长及幼儿入场签到2.教师带领全场人员进行开场律动3.园长致辞例:各位亲爱的家长们,老师们,小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国学教育一直是我们幼儿园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他不仅能帮助孩子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观,还能培养孩子的品德和道德观念,通过学习国学,孩子可以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而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开展“国学启智,沁润童心”国学主题活动,努力将国学的浪漫播撒在每个孩子的心中,也希望我们每个孩子在这漫长的时光里都能以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希望每位小朋友和家长都能全身心的参与到活动中,让我们一同点亮童年幸福的种子,静待花开,守候成长!谢谢大家!4.幼儿戏剧表演,可选择幼儿剧本中的任意一个5.主持人进行活动规则讲解:各位小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xx老师,刚才xx班级小朋友带来的表演精彩吗?我们今天的活动内容可远远不止这些,刚才的小演员们还给大家带来了好多的小礼物,但是需要大家通过考验才能找到它们。

相信大家也看到了我们幼儿园多了好多好玩的小游戏,今天每位小朋友都会从老师手中拿一张颜色小卡片,大班为x色,中班为x色,小班为x色,每个场地的小游戏招牌上也会悬挂上对应的颜色,小朋友们需要找到和手中卡片有相同颜色的游戏点,完成游戏后就能获得小动物们的小礼物,每个游戏点的奖章图形都不一样,在1个半小时之后,我们再回到这里,看看哪位小朋友的胜利奖章最多,你们准备好了吗?游戏开始啦!6.全员幼儿参加各类游戏知识复习类游戏:(1)古诗拼图游戏玩法:提前将古诗及配图绘制在卡片上并进行裁剪,幼儿及家长合作拼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文化浸润童心,创建特色铸就品牌一、学校基本情况欢迎领导们走进我们这所具有62年历史的学校。

我校校址原为唐代著名建制的古刹——宝应寺,是区级重点保护文物。

学校现有22个教学班,600余名学生,拥有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21人,约占教师总数的37.5%;22个班主任中,各层面的优秀班主任、辅导员有13人。

优秀的教师团队为学校提升办学质量,打造特色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北京市首批认定的四所学习型学校之一,学校始终坚守“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信念,将“家长满意、社会满意”摆在首位,近年来勤于实践,勇于探索获得全国、市区等各级各类奖项五十余项,历届毕业生升入优质校的比例逐年递增,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尤其是学校推进国学文化教育后,我们明显地感到国学教育带来的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变化,对启发学生真知,储备善行而言,更是能伴其一生惠其一生。

同时为学校打造国学特色品牌带来了不竭动力。

二、特色理念的形成作为一名登莱人,面对当前越来越功利的学习之风,面对扑面而来的快餐文化,我们一直有一个理想,那就是以优雅的气质、深邃的内涵去培育学生美好的心灵,去激发他们内在的崇高。

希望学校成为师生心灵交汇、精神融合的地方,希望校园充盈着温暖的人文情怀,用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童心,为实现成为一名“儒雅的现代人”的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正是在这一理想的感召下,2008年学校立足时代的发展趋势,立足自身的办学实际,立足学生的成长需求,真正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的指导精神;真正发挥学校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充满文化意蕴的学养资源;真正服务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成为他们日后丰富人生的起点。

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了“以国学文化奠基,打造高品质的学习型学校”的办学目标,着力打造凸显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着力建设以《国学》校本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着力开展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特色教育活动,力图用国学文化来涵养师生,提高其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并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师生的人格、气质,使师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在祖国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

三、特色理念的推进(一)着力打造文化气息浓郁,特色明显的国学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年来,为了加强国学教育,使校园文化建设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丰富校园文化底蕴,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学校积极营造格调高雅,富于文化意蕴的育人环境。

1.借助景观营造国学文化意境几年来学校努力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整体规划、科学布局,融入中国元素精心设计每一处景观。

不论是校门口翠竹掩映下的花廊,还是潺潺溪水映衬的竹简墙,不论是百年古槐下修缮一新的教室,还是静立校园,昭显东方智慧的孔子雕像,无不在传递着古典之美,让每个孩子在校园中宁静身心,陶冶心灵。

“国学堂”是学校借助“十一五”市级“语文探究室项目建设”课题着力打造的国学文化工程。

它的建设旨在通过营造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形成多方位、立体式、网络化的语言文化教育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建设中,学校对选址定位、装饰装修、功能分区、设备选型、软件安装等方面均进行充分讨论,并请行内设计师进行规划,提出建设意见。

如今这里已成为教师文化培训、国学校本课程教学和学生特色社团活动的主要场地。

2011年学校召开了课题总结会,全国小学语文学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原北京市语文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李春旺,北京市语文教研室张立军主任及部分区县的教研室主任到会。

会后崔峦先生兴奋地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在语文学科专用教室听课,心情格外激动,教室内创设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内涵丰富、格调高雅,有很强的推广意义。

学生在这里学习语文不自然地就会规范行为、涵咏文字,进而提升修养。

”其后,他更在留言簿上写道:“以语文探究室为平台,普及国学文化,培育儒雅、博学、善思的小学生。

”2.借助展板传递国学传统知识学校在校园环境设计上不仅提高其审美品味,而且发挥其教育功能,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都成为孩子获取国学知识的宝库。

漫步校园,围绕国学“六艺”而设计的文化长廊前总有驻足欣赏的师生身影,在这里不仅有中国传统童蒙著作《三字经》、《弟子规》,还有讲述茶道、京剧、中医、武术等国粹文化的知识园地;不仅有孔融让梨、凿壁偷光等古代经典人物故事,还有趣味十足的成语接龙。

可以说,这里既成为了学生学习国学知识的新课堂,又成为了师生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化的理想场所。

3.借助橱窗展示国学学习成果为了让校园环境更加彰显动态性和实践性,让每个孩子不仅仅是观看者,更是设计者和参与者,我们连续推出了“赏古诗、画诗意---学生诗配画作品展示”、“学生书法优秀作品系列展示”、“我的假期阅读卡---国学手抄报展示”等等,展示学生课内外国学学习的成果,学校定期更新,并对获奖学生进行表彰。

本学期学生在少代会提案中对校园环境还提出了更多的有益建议,真正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者,培养了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感。

(二)实施课程联动,彰显特色国学课程1.理性推进国学,不断完善课程框架学校办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以国学文化奠基”,因此在课程建设上我们将国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自主开发了陶冶学生情操的文化类、开阔学生思维的拓展类、丰富学生生活的研究类三个类别、五个科目的校本课程。

随着课程开发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建构起以《国学》校本课程为核心,通过“点、线、面”的逐层推进、交互渗透,促使三级课程整体推进的网状课程体系。

“点”是指国学校本课程。

学校在古代“六艺之学”的基础上,融合当代的教育理念和时代需要,在提炼、增补、修改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我校特色的“新六艺”概念,即“礼、乐、弈、武、书、术”,力图在继承与发扬、吸纳与融合中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可观、可听、可触、可赏的立体国学系统。

“线”是指各学科挖掘自身课程中的国学元素。

教师围绕《国学》校本课程梳理本学科所蕴涵的国学文化元素,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体现,以此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学习和对教材的再解读。

而学生在多渠道感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民族情感得到了激发,形成了对祖国文化持续探究的强大动力。

“面”是指学校开展体现国学文化的主题型实践活动。

学校不仅重视通过国学校本课程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还充分运用校园广播、网络等阵地,文化节、社区宣传等途径,实现课内外相结合,构成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配合的整体教育系统,为学生兴趣盎然地踏进国学大门奠定基础。

2.立足学生实际,研发特色课程教材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关系着课程教学落实的质量。

基于这一认识,学校以课程纲要为依据着手编写各类校本课程教材。

教材的研发采取边编写、边试验、边听课、边总结、边修改的方式,以增强教材的实践性、针对性,保证教材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08年时学校成立了国学校本课程研发小组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6名小组成员结合课程纲要及各年级课程框架,设计编撰了供1—6年级学生上下学期使用的教材和学材。

教材在编写上以我校自主研发的“新六艺”为单元框架,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了统合。

课时教材则体现对学习主题的要素分解,并借助文字和图片呈现学习资源。

为了辅助学生的学习,研发组还尝试设计、编写了与教材相配套的学材。

学材在设计上更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用课前搜集资料、课后延伸拓展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

学生们借助学材反馈学习信息,丰富学习实践,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提升教师品位,有效进行课程培训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是学生成长的导师,是构建课程文化的主力军。

构建课程文化要靠广大教师的价值认同和努力实践,靠教师团队的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

学校十分关注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我国著名书法家张志和老师、央视“百家讲坛”金牌教授孙立群老师;孔子文化学院副院长陶继新老师;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郭文斌老师;全国“素读”教育第一人、语文特级教师陈琴等,都受邀先后来到学校的“国学堂”进行专题讲座。

通过对话大师、培训学习等方式引领教师汲取文化营养,大家一起领悟,一起探讨,共同成长。

每次活动后,学校都下发调查表反馈老师们的学习体会和新的学习需求,使每次的活动更加富有实效性。

4.践行学做合一,打造活力四射课堂为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多渠道参与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感知。

例如学习古礼,老师创设学生模拟拜访、以礼待客情境,学生亲历感受古人对礼仪的重视。

再如讲《青花瓷》,老师呈现一个青花瓷器的展台,营造出汇聚梅瓶、茶具、瓷壶等清新淡雅的青花世界,让孩子近距离去观赏、品评。

在这直观活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得到激发,这样的教学过程,不是传统文化的机械记忆、知识累加,而是挖掘国学“六艺”中的民族文化内涵,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

(三)着力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特色生动的国学活动1.经典的新生开笔礼,体现国学文化传承学校努力营造国学氛围,借助一系列具有文化馨香的国学活动,激发学生“学国学、品国学”的兴趣诉求。

09年9月1日学校正式启动《国学》校本课程,同时召开了一年级新生的开笔礼。

典礼整个过程分为:正衣冠、朱砂开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茶敬亲师等五个部分。

隆重的开笔仪式,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它让每个学生在踏进校门之始,便感受到古今厚重的文化氛围,从心理上对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满怀期待,而其它年级在观礼过程中也受到一次文化的熏陶。

2.传统节日主题教育,体现国学文化传承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节日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学校借助校园广播讲述节日来历和习俗,溯源炎黄子孙的历史由来;母亲节,学校引导学生“知母恩,孝双亲”,让孩子们为母亲献上一枝花,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中秋节,学生更是自编自演了小小情景剧“中秋话月”,用一种新颖的,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趣谈中秋习俗,共赏中秋文化。

3.交流智慧学习收获,体现国学文化传承大量的信息交流是对国学校本课程的丰富和拓展,也是对学生所学国学内容的强化回顾和系统梳理。

为此,学校召开“开心学国学”知识竞赛,激励孩子们更多地走进国学精粹,感受国学魅力。

学校还进行了“国学课堂”主题校园文化周活动,我们以“六艺”为依托的“京剧”、“围棋”、“诗社”等七个国学课堂,均由学生精心设计,自主策划,课堂的讲解员也是由学生自己担任。

丰富的国学活动引领学生更多地接触中华文化,点亮学生的智慧童心。

“求木其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学习和传扬国学是对经典的延续、文化的延续,是关照孩子心灵出发时播撒下一颗国学文化的种子,进而铸成一个有着傲然风骨和温暖情怀的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