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总结
冲压年度总结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时光荏苒,20XX年已接近尾声。
在这一年里,我国冲压行业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此,我对本年度冲压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对下一年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主要工作回顾1. 技术创新(1)研发新型冲压模具:为提高冲压效率、降低成本,我国冲压行业加大了新型模具的研发力度。
本年度,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冲压模具问世,如高速冲压模具、精密冲压模具等。
(2)推广应用自动化生产线: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我国冲压行业大力推广应用自动化生产线。
本年度,自动化生产线在冲压行业的应用比例不断提高,部分企业已实现全自动化生产。
(3)研发高性能冲压材料:为满足汽车、电子等行业对冲压材料的需求,我国冲压行业加大了高性能冲压材料的研发力度。
本年度,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冲压材料问世,如高强度钢、高精度铝等。
2. 市场拓展(1)国内市场:本年度,我国冲压行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为提高市场份额,企业纷纷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拓展产品线,提高产品质量。
(2)国际市场: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我国冲压行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本年度,一批冲压企业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实现了产品的国际化。
3. 产业升级(1)产业结构调整:为适应市场需求,我国冲压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链布局。
本年度,一批冲压企业实现了产业升级,从传统冲压行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
(2)绿色生产: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我国冲压行业加大了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
本年度,一批冲压企业实现了绿色生产,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三、存在问题1. 技术创新不足:尽管我国冲压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 产业链协同度不高:我国冲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度不高,导致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不足。
3. 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我国冲压行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
冲压个人工作总结

冲压个人工作总结冲压个人工作总结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
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冲压个人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冲压个人工作总结1在以x董事长为首的公司领导坚强领导下,冲压车间20xx年全体员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锐意改革进取,齐心协力狠抓安全生产,深入挖掘生产潜力,努力节能降耗,注重产品质量,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升生产技能,努力打造优秀团队,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年共计生产xx种xx件/套产品,产品合格率达到x%以上,产品报废率同比20xx年下降x%,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全年生产计划,为公司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
一年来,我们冲压车间管理班子贯彻执行公司《生产车间相关管理标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按照公司领导的工作指示和生产部月、周生产计划,做好本部门工作管理,组织生产,现将冲压车间20xx年工作总结向领导汇报,请审阅。
一、生产与现场管理在严格按照生产部下达的每周和临时性增补计划,组织实施生产的同时,及时将各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符合产品技术要求的产品进行打磨、复压、校正等措施,增加边角料利用,优化生产程序,加强各机组员工轮岗技术培训,心得体会为生产需求做储备,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解决,确保生产有序进行。
现场管理方面,在加强生产现场监督管理的.同时,及时做好产品入库、转序、清理、整顿,保持生产现场清洁,产品、工位器具摆放有序,追求“5s”管理目标。
二、质量管理严格督促员工执行公司质保部产品质量管理条例规定,从生产源头抓起,注重细节,从原材料尺寸、材质、数量到产品模具安装调试,专人负责,重点防范,严肃认真核查员工生产图纸、工艺卡等相关技术文件的领取和产品“三检”过程,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整改合格后,再继续生产,设立产品质量奖惩制度,对员工每月承兑产品质量奖励和处罚,对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员工工作责任心起到了促进作用。
冲压年度质量工作总结(3篇)

第1篇随着201X年的落幕,回顾过去一年在冲压质量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既有成绩的喜悦,也有面对挑战的坚定。
在这一年里,我们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客户至上”的原则,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确保每一件产品都能满足客户的高标准要求。
现将201X年度冲压质量工作总结如下:一、质量意识深入人心过去的一年,我们加强了质量教育,通过定期组织质量培训、质量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质量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活动,员工的质量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形成了“人人关注质量,人人参与质量”的良好氛围。
二、严格把控生产过程1. 原材料检验:加强原材料进厂检验,确保原材料质量符合标准,从源头上杜绝质量问题。
2. 生产过程控制:严格执行生产工艺规程,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确保每道工序都符合质量要求。
3. 设备维护保养: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运行稳定,降低设备故障率,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三、优化质量管理体系1.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标准和公司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质量管理体系。
2. 推行六西格玛管理:将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应用于生产过程,通过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手段,持续改进产品质量。
3. 加强内部审计: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四、强化客户服务意识1. 客户满意度调查:定期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了解客户对产品质量的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
2. 售后服务:建立健全售后服务体系,对客户反映的质量问题及时响应,确保客户利益。
3. 建立客户关系: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了解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
五、总结与展望201X年度,我们在冲压质量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秉承“质量第一,客户至上”的原则,不断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产品质量,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1. 持续改进: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改进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
冲压年度质量工作总结(3篇)

第1篇随着201X年的圆满落幕,我们回顾过去一年的冲压质量工作,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公司领导的正确指引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紧紧围绕“质量第一”的方针,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了公司冲压业务的稳步发展。
现将201X年度冲压质量工作总结如下:一、质量目标达成情况1. 完成了年度质量目标: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了98%,较去年同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客户满意度达到了90%,较去年同期提高了5个百分点。
2. 减少了不良品数量:通过实施质量改进措施,不良品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5%。
二、质量改进措施及成效1. 优化生产流程:针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冲压设备、模具进行了全面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稳定运行;优化了生产流程,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浪费。
2. 加强员工培训:定期组织员工参加质量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针对关键岗位,开展专项技能培训,提升员工操作水平。
3.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修订和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明确了各岗位的质量职责;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确保原材料质量。
4. 严格质量检验:严格执行检验规程,对关键工序进行100%检验,确保产品质量;对不合格品进行溯源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三、质量工作亮点1. 开展质量改进项目:针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多个质量改进项目,如“降低冲压件尺寸波动”、“提高冲压件表面质量”等,取得了显著成效。
2. 建立质量团队:成立了质量团队,定期召开质量会议,分析质量问题,制定改进措施,确保产品质量。
3. 强化质量意识: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使员工认识到质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四、展望未来201X年,我们将继续以“质量第一”为宗旨,深入推进质量管理工作,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 提高产品质量:持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降低不良品数量。
2. 提升客户满意度:关注客户需求,提高产品性能,提升客户满意度。
冲压工艺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时光荏苒,转眼间又到了年终总结的时刻。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冲压行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作为一名冲压工艺工程师,我有幸参与了这一进程,现将我在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和改进。
二、工作内容与成果1. 技术创新与研发(1)针对现有冲压工艺,优化了工艺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实现了冲压生产线的自动化运行,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
(2)针对新产品开发,成功研发了新型冲压工艺,降低了产品制造成本。
如:在某一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中,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将原材料的利用率提高了10%,降低了材料成本。
(3)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技术攻关,成功解决了产品开裂、起皱等问题。
如:在某项产品生产中,通过调整模具设计参数,解决了产品开裂问题,提高了产品合格率。
2. 设备管理与维护(1)负责车间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对设备故障进行及时排查和处理,降低了设备停机时间。
(2)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发现设备隐患,提前进行维修,避免了设备故障对生产的影响。
(3)针对设备更新换代,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3.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1)参与组织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针对新员工,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工作。
(2)鼓励员工参加各类技术比赛,提升团队整体技术水平。
(3)加强团队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团队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
4. 质量管理(1)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2)针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提高产品质量。
(3)加强质量意识教育,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 对新技术、新工艺的了解程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2.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部分细节处理不够精细,导致产品质量受到影响。
3. 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工作推进缓慢。
4. 在设备管理方面,对设备故障的排查和维修能力有待提高。
冲压工艺的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冲压工艺行业在技术进步、市场需求以及产业升级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作为冲压工艺领域的从业者,我们有责任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以下是对本年度冲压工艺工作的总结。
二、工作回顾1. 技术创新与研发(1)技术创新本年度,我国冲压工艺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自主研发以及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了冲压工艺技术的进步。
(2)研发成果在技术研发方面,我们成功研发了以下成果:①高精度、高效率的冲压模具;②适用于不同材料的冲压工艺;③节能、环保的冲压设备;④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线。
2. 市场需求(1)市场需求分析本年度,我国冲压工艺市场需求呈现出以下特点:①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②客户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冲压工艺的精度、效率、环保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客户对定制化、智能化、绿色化冲压工艺的需求日益增加。
(2)市场拓展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们积极拓展业务领域,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成功进入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行业。
3. 产业升级(1)产业升级方向本年度,我国冲压工艺产业升级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提高冲压工艺的自动化程度;②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实现绿色生产;③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客户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
(2)产业升级成果在产业升级方面,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①成功研发了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线;②实现了绿色生产,降低了能耗和排放;③提高了产品质量,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三、问题与不足1. 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尽管本年度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冲压工艺技术仍存在一定差距。
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尚未掌握,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2. 市场竞争激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冲压工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冲压加工年度总结汇报(3篇)

第1篇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随着岁月的流转,我们即将告别充满挑战与收获的一年。
在过去的一年里,冲压加工车间在公司的领导下,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在此,我代表冲压加工车间对一年来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并展望未来。
一、工作回顾1. 产量与质量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冲压加工车间共完成各类冲压产品XX万件,同比增长XX%。
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我们注重产品质量,严格执行生产工艺,确保产品合格率达到XX%,较上年提高XX个百分点。
2. 技术创新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我们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通过优化模具设计、改进生产工艺、引进先进设备等措施,使生产效率提高XX%,成本降低XX%。
3. 安全生产我们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加强安全教育,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全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的目标。
4. 团队建设我们注重团队建设,加强内部沟通与协作,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通过举办各类培训、开展团队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二、存在问题1. 生产设备老化,部分设备精度不足,影响生产效率。
2. 员工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制约生产进度。
3. 原材料采购环节存在一定风险,需加强管理。
三、改进措施1. 加大设备更新力度,提高生产效率。
2.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
3. 优化原材料采购流程,降低采购风险。
4. 深化内部管理,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四、展望未来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秉承“质量第一、客户至上”的理念,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 优化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3. 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员工满意度。
4. 保障安全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感谢公司领导对冲压加工车间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感谢全体同事的辛勤付出。
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公司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汇报人:[姓名]汇报时间:[日期]第2篇时光荏苒,转眼间一年又即将过去。
冲压车间实习工作总结(8篇)

冲压车间实习工作总结今年____月开始,我在车辆公司冲压车间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工作。
在实习中,我在车间有____年工龄的孙海超孙师傅的热心指导下,积极参与车间日常管理相关工作,注意把书本上学到的汽车与机械等理论知识对照实际工作,用理论知识加深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用实践验证所学的汽车与机械理论,探求车间冲压机械工作的原理与冲压技术。
简短的实习生活,既紧张,又新奇,收获也很多。
通过实习,使我对冲压车间的工作有了深层次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我所实习的冲压二组是车间的主要生产线之一,有____台千吨级德国进口液压四柱式冲压机。
车间现有正式职工____余名,先进的工程技术装备近百台。
该线主要冲压本厂的冲压件、中华轿车车及金客的冲压件,生产任务重,工作条件艰苦,噪音大,工人三班倒,周六周日经常加班,去年有段时间____个月没有放假。
车间去年赢利____万不能不说我们的工人和干部是多么的辛苦。
回顾我的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收获是丰硕的。
实习中,我采用了学、看、问,想等方式,对车间的日常工作的和技术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协助了孙师傅写完中体车的模具设计任务书,和相关工序的cad画图再线设备检测,还帮助库房搬运零件,帮工人去毛刺修零件等工作。
同时还积极向办公室其他师哥师姐请教学习。
同时,对车间的服务品牌以及文化精神都有了初步了解,有一句话我记忆尤深“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理由”。
车间徐主任的管理艺术和平易近人的为人给我很大的感染,车间开展文明教育座谈会,会上徐主任的讲话极具教育意义。
每一名冲压车间的员工都自觉站队进食堂,厂内走路走人行横道,为厂内其他员工作出积极表率,使车间在精神文明也走在全长的前面,同时无形中也使每名员工在文明素养得到提高。
很珍惜在冲压实习的日子,更期待下一个岗位的挑战,我们将虚心学习,脚踏实地的作好工作,将来为金杯轻卡注入新的青春与活力。
冲压车间实习工作总结(二)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汽车在社会上不断的增加,所谓有买才有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压加工的特点 1.优点 (1) 质量稳定,互换性好 (2) 制造壁薄、表面质量高、强度高、形状复杂的零件 (3) 节能,节约金属 (4) 高效率 (5) 操作简单、容易 2.缺点 (1) 零件的形状必须适于冲压加工的形状 (2) 模具多属于专用化 (3) 冲压模具单件生产、精度高、技术要求高、成本高 (4) 制造模具需要相当的时间 (5) 由于零件形状的不同,其适于加工的冲(压)床也有不同 (6) 需要有相当宽敞的工作场所与储存空间。 (7) 工作危险性与伤害率 (8) 产生较大的噪声、振动 冲裁变形过程 1.弹性变形阶段2.塑性变形阶段3.断裂分离阶段 降低冲裁力的方法: 1.阶梯凸模冲裁 (1) 各凸模冲裁力的最大峰值不同时出现; (2) 冲裁力一般只按产生最大冲裁力的那一个阶梯进行计算; (3) 长凸模容易磨损;修磨刃口困难。 2.斜刃口冲裁 (1) 模具刃口呈倾斜状,逐步切入切断; (2) 保证工件平整,只允许废料发生弯曲变形; (3) 斜刃应对称布置; (4) 模具制造复杂,刃口易磨损,修磨困难,冲件不够平整。 3.加热冲裁 (1) 材料加热状态下抗剪强度; (2) 但易破坏工件表面质量,同时会产生热变形,精度低; (3) 工作条件差。 间隙对冲裁质量的影响 (1) 间隙对断面质量的影响 (2) 间隙对尺寸精度的影响
a. 冲裁间隙过大 ① 冲裁除受剪切外还产生较大的拉伸与弯曲变形,冲裁后因材料弹性恢复,使冲裁件尺寸向实际方向收缩: ② 落料件尺寸小于凹模尺寸;冲孔件尺寸大于凸模尺寸。 b. 冲裁间隙过小 ① 冲裁中除剪切外还会受到较大的挤压作用,冲裁后因材料弹性恢复,使冲裁件尺寸向实体的反方向胀大: ② 落料件尺寸大于凹模尺寸;冲孔件尺寸小于凸模尺寸。 c. 冲裁间隙合适 ① 在冲裁过程中板料的变形区在比较纯的剪切作用下被分离: ② 落料件的尺寸等于凹模尺寸;冲孔件尺寸等于凸模尺寸。 (3) 间隙对形状误差的影响 冲裁件的形状误差=翘曲+扭曲+变形等缺陷 a. 间隙过大造成变形区拉伸和弯曲成分增多,产生工件翘曲 b. 间隙不均匀造成工件扭曲和变形
差冲裁件相对于模具的偏模具制造偏差间隙对模具寿命的影响 (1) 间隙小 a. 侧压力高压使刃口与工件接触面之间产生局部附着现象,引起附着磨损,是冲模磨损的主要形式; b. 模具端面压力大,易引起刃口压缩疲劳破坏; c. 光亮带变宽,冲裁件与模具侧面摩擦距离增长; d. 卸料力增加使模具侧面摩擦增大 ; e. 侧压力大产生凹模胀裂、小凸模折断、凸凹模相互啃刃 (2) 间隙大 a. 弯曲拉伸严重,刃口端面压力大,刃口易崩刃或压塌 b. 间隙过大造成卸料力增加,使模具侧面摩擦增大 c. 减小模具侧面与板料的摩擦 d. 可以减少由于制造和装配精度的限制,出现间隙不均匀的不利影响, 间隙对冲裁力的影响 (1) 间隙小 板料压应力成分大,不易产生裂纹,冲裁力增大; (2) 间隙大 板料拉应力成分大,易产生裂纹,冲裁力减小。 冲裁模刃口尺寸的计算原则 1.冲裁件以光亮带作为尺寸基准2.刃口尺寸应保证冲出合格工件3.保证模具刃口磨损一定程度后仍能冲出合格工件4.工件尺寸应采用“入体标注”原则 提高材料利用率的措施 (1) 废料的类型 a. 结构废料:工件结构形状所产生的废料; b. 工艺废料:冲件之间和冲件与条料边缘之间存在的边余料、料头、料尾所产生的废料。 (2) 减少废料的措施 a. 减少工艺废料: ① 设计合理的排样方案; 排样:冲裁件在板料、条料、带料上的布置方法。 ② 选择合适的板料规格和合理的裁板法。 b. 减少结构废料的措施: ① 利用废料作小零件; ② 在使用条件许可下,改变零件的结构形状。 搭边的作用 (1) 补偿进给定位误差和条料宽度误差; (2) 增加条料的强度和刚度; (3) 使凸、凹模沿整个封闭轮廓线冲裁,受力均匀; (4) 避免冲裁时条料边缘的毛刺被拉入模具间隙,提高模具寿命
弯曲变形的过程 :1.弹性弯曲变形2.弹-塑性弯曲变形3.塑性弯曲变形 弯曲变形的特点 1.弯曲圆角部分是的主要变形区域2.弯曲变形区内的中性层3.变形区材料厚度变薄的现象4.变形区横断面的变形 弯曲件毛坯长度的计算 中性层位置的确定:弯曲件的坯料长度应等于中性层的展开长度,中性层的位置以曲率半径表示。 r >0.5t 的弯曲件:弯曲部分变薄不严重且断面畸形较轻,弯曲前后应变中性层长度不变。
最小相对弯曲半径 的概念:相对弯曲半径 越小,弯曲时切向变形程度越大。在保证弯曲变形区材料外表面不发生破坏的条件下,弯曲件内表面所能形成的
最小圆角半径称为最小弯曲半径。最小弯曲半径与弯曲材料厚度的比值称作最小相对弯曲半径,是衡量弯曲变形程度的主要标志。 的理论计算
影响 的因素 (1) 材料的力学性能 材料的塑性愈好,最小相对弯曲半径愈小。 (2) 弯曲中心角 弯曲中心角越小,圆角附近直边的变形分散效应越显著,最小相对弯曲半径的数值也越小。 (3) 板材的方向性(4) 板料的冲裁断面质量和表面质量(5) 板料的相对宽度(6) 板料
厚度(7) 的经验数值确定 截面翘曲 1.现象 当弯曲相对宽度很大的V形件时,会产生明显的翘曲现象。
nnninnitxrllL0tr
minrtr
min
trmin
trmin
trmin
txr0
trmin
2112121122mintr
trtr
trtrR
外2.原因 由于宽板弯曲时,沿宽度方向上的变形区外侧为拉应力,内侧为压应力,在弯曲件宽度方向会形成力矩 MB 。弯曲结束后,外加力去除,在宽度方向将引起与力矩 MB 方向相反的弯曲形变,即弓形翘曲。 3.解决方法 (1) 采用带侧板结构的弯曲模,以阻碍材料沿弯曲线方向的流动。 (2) 改变弯曲凸、凹模形状,将翘曲量设计在与翘曲方向相反的方向上。 弯曲回弹的概念 弯曲变形区外侧因弹性恢复而缩短,内侧因弹性恢复而伸长,产生了弯曲件的弯曲角度和弯曲半径与模具相应尺寸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弯曲回弹。 弯曲回弹是弯曲成形不可避免的现象。 减小回弹的措施 (1) 改进零件的设计 a. 尽量避免选用过大的相对弯曲半径。 b. 在弯曲区压制加强筋,提高零件的刚度,抑制回弹。 (2) 提高材料塑性 a. 选用 小、力学性能稳定和板料厚度稳定波动小的材料 b. 对冷作硬化的材料须先退火,使其屈服点降低。对回弹较大的材料,必要时可采用加热弯曲。 c. 加热弯曲 (3) 提高变形程度 a. V形弯曲时接近最小许可弯曲半径 b. U形弯曲时采用负间隙 (4) 提高校正力 a. 采用校正弯曲,并提高校正力 b. 局部精压 (5) 补偿法 按回弹值修正凸模的角度和半径,使工件回弹得到补偿 (6) 采用软凹模 (7) 改变变形区应力状态 a. 拉弯法 b. 直边端部加压法
拉深模的特点 (1) 凸模和凹模都没有锋利的刃口,具有较大的圆角半径 (2) 凸、凹模之间的间隙一般稍大于板料的厚度 (3) 在凸模上开设有通气孔 拉深变形的过程 1.平面塑性变形 2.立体塑性变形 拉深变形的特点 (1) 变形区主要集中在 D 与 d 之间的环形部分 (2) 径向受到不均匀拉伸塑性变形 (3) 切向受到均匀压缩塑性变形; (4) 材料沿高度方向产生了塑性流动;
Es/(5) 圆筒底部没有产生塑性变形。 凸缘变形区的力学分析 (1) 在 t 时刻的力学分析
a. 最大切向应力出现在凸缘外缘 b. 最大径向应力出现在凸缘内缘 c. 和 在 处达到绝对值相等; d. 区间 (,), , 最大,板厚减薄; e. 区间 (, ), ,最大,板厚减薄; (2) 最大径向应力 的变化规律
a. 变形增大,材料硬化, 增大 b. 在 处达到 最大值 。 (3) 最大切向应力 的变化规律
随着拉深变形程度增加,材料硬化, 增大, 在 达到绝对值最大 起皱与防皱 1.起皱:在拉深过程中,毛坯凸缘产生塑性失稳而拱起。 (2) 危害 a. 影响表面质量及尺寸精度; b. 板料难于通过凸、凹模间隙而被拉断; c. 起皱后的板料与模具间的摩擦加剧,磨损严重,使得模具的寿命大为降低。 拉裂:筒壁拉应力大于危险断面的抗拉强度而产生破裂。 防裂措施 (1) 减小拉深高度,减小拉深变形量; (2) 减小压边力; (3) 增加凸缘和凸缘圆角的凸缘润滑; (4) 增大凸缘圆角半径和底圆圆角半径; (5) 增大凸模和筒壁的摩擦; (6) 选用抗拉强度高,屈服强度小的材料; (7) 防止凸缘起皱。 拉深系数的概念和意义
s1.1max30max1ln1.1rRts
12
t
Rr61.0
0rtR61.0
1
tR61.0tR
3
前道工序筒壁直径拉深后筒壁直径ddm'毛坯直径拉深后筒壁直径D
dm'
rRtsln1.11
rRtsln11.13
max10max1ln1.1rRts=
00RRrt
smax10)9.0~7.0(RRt
maxmax1
max3
s1.1max3
smaxmax3
0rRt
ma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