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岩石也变化》习题2

合集下载

平顶山市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章岩石与土壤练习题(及答案) (2)

平顶山市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章岩石与土壤练习题(及答案) (2)

平顶山市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章岩石与土壤练习题(及答案)一、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岩石与土壤选择题1.岩石风化后产生了( )。

A. 沙和泥土B. 水和泥土C. 水和沙D. 沙【答案】 A【解析】【解答】岩石经过风化后会产生沙和泥土。

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风化作用是指地球和宇宙间、地壳表层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是在大气条件下,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作用的营力有太阳辐射、水、气体和生物。

按岩石风化的性质分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基本类型。

在岩石风化过程中,这两类风化通常是同时进行,而且往往是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的。

2.形状六面体,每个面都是菱形的矿物是( )。

A. 石英B. 方解石C. 方铅矿D. 石盐【答案】 B【解析】【解答】方解石是一种碳酸钙矿物,天然碳酸钙中最常见的就是它。

因此,方解石是一种分布很广的矿物。

方解石的晶体形状多种多样,它们的集合体可以是一簇簇的晶体,形状为六面体,每个面都是菱形。

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方解石的特点。

3.当地球表面的岩石被深埋于地下时,往往会在高温和高压下发生变化,由这种方式形成的岩石叫( )。

A. 变质岩B. 沉积岩C. 岩浆岩D. 流纹岩【答案】 A【解析】【解答】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是由地壳中先形成的岩浆岩或沉积岩,在环境条件改变的影响下,矿物成分、化学成分以及结构构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它的岩性特征,既受原岩的控制,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又因经受了不同的变质作用,在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上又具有新生性(如含有变质矿物和定向构造等)。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变质岩的定义和特点。

4.用稀盐酸滴在下列矿物中能冒气泡的是()。

A. 石灰岩B. 石英C. 方铅矿D. 赤铁矿【答案】 A【解析】【解答】用稀盐酸滴在下列矿物中能冒气泡的是石灰岩,A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习题:课练4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习题:课练4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练4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变化———[狂刷小题夯基础]———练基础小题''湖南张家界地区原为海洋,之后该地沉积形成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受挤压在垂直方向上形成裂隙,出露地表后受外力作用沿裂隙侵蚀,形成独特的“张家界地貌”。

如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图片中,属于典型张家界地貌景观的是()2.张家界地貌的形成过程大致是()A.②—③—①B.②—④—⑤—①C.②—④—⑥—⑦—①D.②—④—⑥—⑧—①''图a、图b分别为某山麓冲积扇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山体岩石的类型对应图b中的()A.甲B.乙C.丙D.丁4.图b中①②③④代表地质作用,其中对应山麓冲积扇形成过程的是()A.①B.②C.③D.④大同盆地是数百万年前开始形成的断陷盆地,山地与盆地之间由断层分界,盆地内部也发育了众多断层。

如图示意大同火山群地貌及横剖面,图中古湖存在时间长达200余万年,期间由于气候变化,湖泊多次出现进退。

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古湖湖床较盆地北部地势低是因为同一时期()A.岩体沉降差异B.流水侵蚀差异C.物质堆积差异D.火山活动差异6.古湖于数万年前彻底消失,推测其消失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全球变冷,水源封冻,湖泊干涸B.全球变暖,气候变干,蒸发旺盛C.地壳运动,河流侵蚀,湖水外泄D.火山活动,岩浆喷发,掩埋湖泊''河口海岸线的变化受河流、潮汐的共同作用。

如图为近百年来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变化示意图。

读图,据此完成7~8题。

7.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各地段()A.1900~1971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B.1971~1982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C.1982~1987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D.1987~1991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8.尼罗河河口海岸线的变化特征说明()A.尼罗河上游侵蚀作用增强B.尼罗河上游堆积作用减弱C.尼罗河河口海浪侵蚀加剧D.尼罗河入河的总水量增加练高考小题[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 (4)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 (4)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 (4)一. 教材分析《岩石也变化》是湘科版科学六上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变化过程,包括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形成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岩石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岩石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岩石变化的细节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岩石的变化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的变化过程,掌握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岩石变化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的变化过程,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难点:岩石变化过程中的微观现象及其解释。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岩石变化过程,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岩石变化过程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实验器材:准备岩石样本、显微镜、实验试剂等。

3.学习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便于课后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岩石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的变化过程。

提问:“你们知道岩石是如何变化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介绍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岩石的形成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变化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显微镜,观察岩石样本,并记录观察结果。

4.巩固(5分钟)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岩石变化的哪些现象?”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巩固所学知识。

湘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岩石也变化

湘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岩石也变化

云冈石窟的石佛 距今800多年的佛像 黄山上摇摇欲坠的巨石
桂林象鼻山
距今 1300 多年的佛像
北魏中晚期(距今1400多年)的须弥山石窟中的石佛
九寨沟风景
课后作业:
我国有很多的文物古迹,正 受到风化作用的侵蚀,结合 你学过的知识,请设计一个 保护文物古迹的方案。
实验二
取一块石灰岩平放在桌面, 用滴管汲取稀盐酸慢慢滴到 岩石表面,观察这块岩石有 什么变化。
注意:稀盐酸有强腐蚀 性,使用时要小心。
三、植物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小结:岩石在温度、水、 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 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风化
沙和泥土就是岩石风化后的产物。
由红砂岩组成的丹霞山
张家界奇特的山峰
一、我来猜: 岩石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沙漠中的蘑菇岩

山 上 的 风 蚀 岩
梵 净 山 的 蘑 菇

海 边 礁 石
水 中 的 鹅 卵 石
山 洞 中 的 钟 乳




二、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煅烧再浇水
都江堰
实验一: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器材: 酒精灯、镊子、培养皿、 页岩、清水、烧杯
温馨提示
1、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 2、眼睛离酒精灯保持一定的距离,防
止石块飞溅。 3、音乐声停后整理好实验仪器,马上
坐好,等待汇报。
三、水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酸性的地下水把岩石溶蚀出了一个个

的溶洞。溶蚀后产生的液体,从溶洞

顶逐渐往下淀积,经过漫长的年代而

形成了钟乳石

钟乳石
石块在被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搬运的过程中,受到河水 的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棱角被逐 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成为了鹅卵石。

岩石力学与工程课后习题与思考解答

岩石力学与工程课后习题与思考解答

岩石力学与工程课后习题与思考解答(总1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一章岩石物理力学性质3.常见岩石的结构连接类型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答:岩石中结构连接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结晶连接和胶结连接。

结晶连接指矿物颗粒通过结晶相互嵌合在一起。

这类连接使晶体颗粒之间紧密接触,故岩石强度一般较大,抗风化能力强;胶结连接指岩石矿物颗粒与颗粒之间通过胶结物连接在一起,这种连接的岩石,其强度主要取决于胶结物及胶结类型。

7.岩石破坏有几种形式?对各种破坏的原因作出解释。

答:岩石在单轴压缩载荷作用下,破坏形式包含三种:X状共轭面剪切破坏、单斜面剪切破坏和拉伸破坏。

前两类破坏形式主要是因为轴向主应力因起破坏面的剪应力超过岩石最大剪应力而导致的破坏;后一类破坏主要是因为轴向主应力引起破坏面横向拉应力超过岩石最大拉应力而导致的破坏。

9.什么是全应力-应变曲线,为什么普通材料试验机得不出全应力-应变曲线?答:能全面反映岩石受压破坏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特征,特别是岩石破坏后的强度与力学性质变化规律的应力应变曲线就叫全应力-应变曲线。

普通试验机只能得出半程应力-应变曲线不能得出全应力-应变曲线的原因是由于试验机的刚性不足,在岩石压缩过程中,试件受压,试验机框架受拉,随着岩样不断被压缩,试验机发生的弹性变形以应变能形式存于机器中,当施加压力超过岩石抗压强度,试件破坏,此时,试验机迅速回弹,被存于试验机中的应变能瞬间释放到岩石试件中,引起岩石的激烈破坏和崩解,因而造成无法获得岩石在超过峰值破坏强度后受压的应力应变曲线。

10.如何根据全应力-应变曲线预测岩石的岩爆、流变和反复加、卸载作用下的破坏?答:(1)如下图示全应力应变曲线:左半部A的面积代表,达到峰值强度时,积累在试件内部的应变能,右半部B 代表试件从破裂到破坏所消耗的能量。

若A>B,说明岩石破坏后尚余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突然释放就会产生岩爆,若A<B,则说明应变能在破坏过程中全部消耗掉,因而不会产生岩爆。

变质岩复习题答案

变质岩复习题答案

变质岩复习题*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是一个亚固态的过程,该过程导致了矿物及其结构发生了改变,常常引起某个岩石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是由于物理或化学条件的改变所致,且这些变化不同于在地球表面发生的正常变化,以及在地球表面的固结和成岩作用,也许这些变化可能于部分熔融共存。

*重结晶作用:指岩石在保持固体状态下的矿物重新组合和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矿物过程交代作用:指固体岩石在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通过组分带入带出使岩石总组分和矿物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

岩石在交代过程中体积不变。

*晶内塑性变形:直线滑移、双晶滑移、单晶扭折、晶体位错。

*晶界塑性变形:颗粒边界的滑移、扩散流动(压溶)。

*变质分异:使原先均匀的岩石发育成分层的变质过程*P-T-t 轨迹:就是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P-T条件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历程或在P-T 图解中表示历程的曲线。

*热峰条件:是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经历的最高温度状态时的条件,包括热峰温度、热峰压力等,也称顶峰变质条件。

变质级: 变质作用的程度增加, 通常这种增加与温度和压力之间的关系没有十分精确的联系;通常是指最大温度(T max)时的温度和压力, 因为变质级是由平衡矿物组合来确定的;通常主要指示变质作用的热峰温度;很低级、低级、中级和高级。

进变质:岩石在热峰前温度随时间而增加过程中发生的变质结晶作用。

递增变质:一个变质地区地表一定方向热峰温度连续有规律地增加的变质作用。

两者区别:前者是对单个岩石而言,后者是对一个区域的出露的岩石而言。

退变质(retrograde metamorphism):岩石在热峰后伴随的温度降低的变质重结晶作用。

退化变质(retrogressive metamorphism):岩石在热峰后伴随的温度降低的变质重结晶作用。

①包含退变质含义;②复变质中,比老的变质事件温度低的年轻变质重结晶作用。

*变质反应:发生在变质作用的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榴辉岩:是一种不含斜长石的变质岩,其所含石榴石和绿辉石的总量大于75%, 石榴石和绿辉石都是主要组分, 它们中的任一个含量都不能超过75%.*孔兹岩:主要由Sil、Gt、Q、长石组成的泥质变质岩。

2012岩土工程复习题2-答案

2012岩土工程复习题2-答案

2012岩土工程复习题2-答案岩土工程(二)满分:150分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30分;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岩石含水率试验的烘干标准,根据目前国内外有关规程有时间控制和称量控制两种。

(√)2.岩石饱水系数是指岩石自然吸水率与饱水系数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3.岩石颗粒密度是岩石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4.通常的岩体变形试验的为形稳定标准有如下三种标准:以一定时间内变形的绝对变化值为标准,以一定时间内变形的相对变化值为标准,以时间作为变形稳定标准。

(√)5.常用的岩石强度理论主要有库仑强度准则、莫尔强度准则和格里菲斯强度理论。

(√)6.岩体表面应力测试法主要包括表面应力解除法和表面应变恢复法。

(√)7.室内土工试验主要分为土的物理性试验、土的力学性试验和土的化学性试验。

(×)8.岩体应变观测中,观测点布置时应变计可以跨越结构面。

(×)9.室内土工试验主要分为土的物理性试验、土的力学性试验和土的化学性试验。

(√)10.除土的粒径分布曲线外,土体的各种物理性质指标中,有五个是独立的。

(×)11.黏性土在工程上常用的界限含水率有液限、塑限、固限。

(×)12.相对密实度小于0.3的土属于密实性土。

(×)13.黏性土的渗透系数一般采用常水头法进行测定。

(×)14.高压缩性土的压缩指数一般大于0.4,低压缩性土的压缩指数一般小于0.2(√)15.黏聚力和内摩擦角是土体的抗剪强度指标,黏性土的黏聚力一般较砂性土大(√)16.土体直接剪切试验按排水条件和加荷速率可以分为快剪、固结快剪、慢剪和固结快剪四种。

(×)17.黏性土的颗粒分析试验通常使用筛分法。

(×)18.当黄土湿陷性系数小于0.015时,应定为非湿陷性黄土。

(√)19.地基土的破坏形式一般分为整体剪切破坏、局部剪切破坏、冲剪破坏。

【教学教案】《岩石也变化》教案

【教学教案】《岩石也变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岩石也变化》学科领域:地球科学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质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岩石的分类及形成过程。

2.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1. 岩石分类和形成过程的理解。

2.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特征区分。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岩石标本、图片、PPT等教学资源。

学生:提前了解岩石的基本概念,准备笔记本和笔。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岩石圈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岩石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岩石也变化》。

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了解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

2. 学生总结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特点,并在笔记本上做好记录。

环节三:课堂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环节四: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观察岩石标本,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环节五:总结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二课时环节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心得,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环节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岩石圈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岩石的分布和变化。

2. 教师通过PPT展示岩石圈的三种基本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环节三: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岩石变化的过程。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岩石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环节四: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岩石变化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岩石也变化》习题
一、选择
1、经过地球运动,在火山喷发过程中流淌出来形成的岩石是()。

A、化石
B、浮石
C、页岩
2、在地球运动过程中,日积月累沉积而成的岩石是()。

A、化石
B、岩浆岩
C、沉积岩
3、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

A、沙化
B、石化
C、风化
4、很多岩石破裂是因为季节和昼夜的交替,温差使岩石发生了()。

A、热胀冷缩
B、热胀
C、冷缩
5、河边的卵石又光又圆,是由于()形成的。

A、热胀冷缩
B、水的冲刷
C、植物的作用
6、石灰岩地区特有的溶洞,是由于()作用形成的。

A、冷和热
B、流水
C、动物植物
7、我们在观察岩石时,常用下列方法中的()。

A、用秤称
B、用手摸
C、用尺量
8、下面岩石中遇盐酸会冒泡的是()。

A 、砂岩
B 、花岗岩
C 、石灰岩
二、简答
1、岩石的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说一说河中的卵石是怎么样想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