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筝现象研究

合集下载

以宋词歌曲为例对古代诗词歌曲演绎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以宋词歌曲为例对古代诗词歌曲演绎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以宋词歌曲为例对古代诗词歌曲演绎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以宋词歌曲为例探究古代诗词歌曲的演绎研究背景和意义:在中国文化中,诗词和音乐都是不可分割的部分。

古代诗词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更是音乐创作的素材。

宋词是中国文学中的瑰宝,而词人们的创作也启发了许多音乐家创作出了优美的宋词歌曲。

因此,研究古代诗词歌曲的演绎,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和音乐的交融,并为今后的音乐创作提供更广泛的灵感。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宋词歌曲的研究,探究古代诗词在音乐中的表现形式及其演绎方法。

2.对不同演唱者对于宋词歌曲的不同诠释进行分析,探究不同演唱方式对于宋词歌曲的表现效果。

3.分析宋词歌曲与古代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艺术氛围等的关系,揭示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宋词歌曲的演绎。

选择几首比较经典的宋词歌曲,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进行分析。

同时,选取不同演唱者的录音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比如许巍、齐豫等对于《水调歌头》的演唱。

采用文学分析法、音乐分析法、社会历史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于所选宋词歌曲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研究内容与论点: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宋词歌曲的表现形式和演绎方法。

通过对于宋词歌曲的歌词和曲调的分析,探讨其旋律、节奏、音调等方面的特点;同时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意义、情感等元素,分析如何在音乐中表现出来。

并探讨古代诗词歌曲演绎的方法、技巧以及创作背景等方面的问题。

2.不同演唱者对于宋词歌曲的不同诠释。

对于不同演唱者的演唱方式进行详细的对比和分析,探究不同的演唱方式对于宋词歌曲的表现效果;同时探讨不同演唱者对于宋词歌曲的诠释和表现手法,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音乐观念、艺术追求和文化背景等。

3.宋词歌曲与古代文化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于宋词歌曲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宋词歌曲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探究古代音乐在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宋代筝的称谓研究

宋代筝的称谓研究

宋代筝的称谓研究作者:周云剑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6期【摘要】宋代音乐的转型,推动了民间音乐的进步。

市民音乐的繁盛,使筝乐在宋代有了长足发展。

宋代时筝的称谓随历史发展演变出现多种称谓,本文在宋代文人的诗词歌赋,各种野史笔记和正史的只言片语中对宋代筝的称谓进行研究整理。

【关键词】宋代筝;称谓【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筝,又称古筝,是筝的总称,它称谓不是固定的,根据不同的形式,情景等都有不同名称。

宋代筝也有多种称谓,有根据地名命名的,有根据感情的抒发而命名的,有按照樂器的装饰物命名的,有以演奏方法命名的,有用筝码直接移名而得的。

筝的别称种类繁多,各式各样。

一、秦筝秦筝的叫法由来已久,从《史记·李斯列传》中就看出筝流行在秦地。

宋代依然沿袭着这种叫法,晏殊《殢人娇》:“楚竹惊鸾,秦筝起雁。

萦舞袖、急翻罗荐。

云回一曲,更轻栊檀板。

香炷远、同祝寿期无限”晁端礼《雨中花》:“……秦筝闻说琼琼。

此心在了,半边明镜,终遇今生”文人在使用秦筝这一称谓时,更多的是表达或抒发出哀怨的情绪,好似秦筝发出的乐音就带着一丝淡淡的感慨。

二、云和筝云和筝,十三弦,首部的装饰像云,故称“云和”,因为借鉴琵琶和筝的形制与演奏方法,所以发音三分之中,有一分像筝声,二分像琵琶声,又称之为“云和琵琶”。

云和筝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代段安节所著的《乐府杂录·清乐部》,“乐有琴、瑟、云和筝——其头象云——笙、竽、筝……拍板”随后在《旧唐书·音乐志》中也有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专门讲述“云和”的诗。

宋代陈旸《乐书》对“云和”有两段描写,其中一段对“云和筝”的描写:“唐清乐部有云和筝,盖其首象云,与云和琵琶之制类矣……”云和筝依据外形命名,虽为十三弦,但是小于十三弦筝,从其音色来讲似筝声又似琵琶声,目前所见的文献中没有提及云和筝的适用场合与演奏形式等,所以对其具体使用情况掌握并不全面,只知云和筝是筝而又区别于十三弦筝。

何不于君指上听——从宋词中的筝意象看宋词的俗化

何不于君指上听——从宋词中的筝意象看宋词的俗化
从 宋词 中的筝 意象 看 宋词 的俗 化
宋 晓 瑛
( 北 师 范 大 学 文பைடு நூலகம்史 学 院 ,甘 肃 兰 州 7 0 7 ) 西 3 0 0
[ 摘 要 ] 含 有 筝 意 象 的 两 宋词 作 , 多 以 浅俗 之 语 表 现 了愁 肠 百转 的 相 思之 情 , 宾 遣 兴 的 应 时之 意 , 大 娱 祝


有说法是 因其发 音 的性 质而 得 名, 刘 熙《 名 》 : 如 释 曰
间集 会 中不 可 缺 少 的 伴 奏 、 奏 乐 器 , 合 如魏 阮 禹 在 《 赋 》 筝 中 说 筝 是 “ 乐 之 师 , 声 之 主 ”曹 植也 曾有 “ 筝奋 逸 响 , 众 群 , 弹 新
声妙入神” 诗句 , 九部乐 、 部乐 中的“ 商乐 ” 的 唐 十 清 中也 用
“ , 弦 高 急 , 筝 然 也 。筝 在 宋 代 流 行较 广 , 代 词 人 更 筝 施 筝 ” 宋
是将 筝赋 予 种 种 情 感 写 入 诗 词 之 中 . 下 了许 多 脍 炙 人 口 留
的 住篇 。
了筝 。在 古 代 没 有 筝 是 独 奏 乐 器 的记 载 。但 是 。 居 易 在 自
二 、 意 象 与宋 词 的 俗 化 筝
“ 文化 ” 一 种 大众 文化 , 最 大 的特 点 是 娱 乐 性 、 俗 是 它 普 及性 , 面 向 大众 的 , 沦 使用 者 还 是 欣 赏 群 体 均 是 普 通 大 是 无 众 , 通 群众 可 以 自己参 与 其 中 的 娱 乐 形 式 , 乐 者 可 从 中 普 娱 得 到精 神 愉 悦 。它 比较 直接 、 单 、 俗 易懂 , 通 百 姓 都 简 通 普 可 毫不 费 力地 理 解 它 、 受 它 。 俗 文 化植 根 于 民 间 , 广 大 感 为 人 民 群 众 喜 闻 乐 见 , 而 具 有 顽 强 的生 命 力 ; 时 , 又是 因 同 它

《宋词的音乐性及其表现手法》

《宋词的音乐性及其表现手法》

宋词的音乐性及其表现手法一、介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在宋代达到了高峰。

与其他文体相比,宋词具有独特的音乐性,通过优美的语言与抒发情感的方式,使人心生共鸣。

本文将探讨宋词的音乐性以及表现手法。

二、宋词的音乐性1.音律方面:•平仄对仗:宋词以平仄对仗为基础,追求平仄韵呼应和谐。

•音节协调:每个字都有固定的音节,各个字在韵脚上保持着一定的平衡。

2.字句运用:•唱和技巧:借用了曲调变化频繁、模因重复等唱和技巧,增强了歌唱感。

•响度与节奏:字与字之间响度大小变化合理,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节奏感。

三、表现手法1.比喻和象征:•深刻比喻:宋词常使用寓意深远、细腻而生动的比喻来描述或描绘感情。

•动态象征: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感情交融的方式,表达出内心情感的丰富复杂性。

2.对偶与借景:•借景抒发:通过借用自然景物,映衬出人物内心纷繁复杂的情感,增加了画境之美。

•对称对偶:在词牌中常运用对偶手法,表现出平衡对称的魅力。

四、实例分析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例,探讨其音乐性及表现手法。

该词运用了平仄对仗、唱和技巧以及比喻等手法,在描述江南水乡美景的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情厚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通过以上文字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水调歌头》中运用了平仄对仗、唱和技巧以及比喻等手法。

作者通过词牌的独特音律,将自己对江南风景的思念之情与个人感受融入到词中。

结论总体而言,宋词的音乐性得益于其鲜明的平仄对仗、字句运用的灵活性以及借景抒发等表现手法。

这些特点使得宋词在表达情感和描绘美景方面具备了独特的优势,成为中国文学一大瑰宝。

唐诗宋词中的筝乐艺术研究

唐诗宋词中的筝乐艺术研究

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唐朝(公
元618-907年)是中国古典诗歌
发展的鼎盛时期,我国文学历史
上优秀的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
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珠。而唐
代也是中国古筝艺术发展的
时期。唐筝 的 是有一
筝诗史 为 , 许多唐代诗
人都是古筝艺术的
、参与
和描绘:这些筝诗,描述
唐代当时的筝、筝曲、筝人或
筝史
:唐代筝诗的[不
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宋徽宗非常
喜爱文学艺术,他创建的大晟乐
正是用来创作歌词和歌曲的,在
其乐
中,筝乐起着不可
的作用, 在 、 文人和筝
的 同作用 , 筝乐艺术 了
繁荣。
前国内单独对于唐代是
宋代筝乐的研较,在
唐中的筝人及筝艺》、f 宋词中对筝的称谓 、
循代筝乐研 、J
的筝 作》、



唐诗中的古筝印
等文后,这些文主要对
宋代音乐的
性发生了 :
的变,筝的形与运用也开始
有了变+宋词中记载有如:五
30/音乐教育与创作/2019.4
弦筝、十二弦筝、十三弦筝、十
四弦筝、轧筝、云和筝、哀筝、
瑶筝、秦筝、孤筝、宝筝、危柱、
银筝、玉筝等不同的称谓。这么
多的不同称谓,足以证明,这些
涉筝的宋代词人在表达自身情感
时,筝作为载体的喜爱程度之高。
词的繁荣。
四、研究意义
本课题对唐诗宋词筝的研
~主 音乐 学两 度来
< 音乐的
,唐
宋词于音乐的
应而 ,
而作为音乐载体的乐 , 作为
音乐 体之词
缕之
< 一 ,词体的
程经

论筝曲《定风波》与宋词《定风波》二者之间的解读探究

论筝曲《定风波》与宋词《定风波》二者之间的解读探究
2、快速指序 快速指序是由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四个手 指不断转换交替弹奏的高难度技巧。它对每一个手指的 独立性,颗粒性,力度,触弦干净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在演奏时需要充分激活手部肌肉,才能够灵活流动的游 走在琴弦上。乐曲急板部分中,快速指序部分将整首乐 曲推向了全曲最高潮,特别是在后半部分中,古筝将主 旋律声部交托给钢琴,宛如一次再回首。 此段之前已有大篇幅的扫摇、快四点、点奏、长摇 指来作为铺垫,至此才真正的到达了乐曲情绪的顶点, 如果说苏轼的原词中的淡泊洒脱为“果”,筝曲中的浩 然荡气则为“因”,情绪在快速流动的音阶中一气呵成, 建立起一种豪迈的人生观,也深刻体现出苏轼前半世“入 仕”,后半世“出世”的人生转变。 (三)古筝曲《定风波》的意蕴 意蕴之美是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实践 中所形成的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它所蕴含的情志、意 趣、精神、气韵、风骨,都是中华文化与中华艺术的重 要标志和特征。苏轼政治上的挫折,屡遭朝廷放逐的经 历,并没有影响动摇他的思想品行,反而使他精神更加 坚韧,人生理念更加厚实,人格更加趋于完美。他在人 生的风雨面前从容的抬起头来,冒雨前行,坚守理想和 信念,表现一个真实的自己,使生命粲然生辉。他身上 所呈现的优良品质,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和 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翊群先生创作的这首古筝曲,以苏轼的《定风 波》为历史背景,用浸润了中华传统美学思想,距今已 2500 多年历史的古筝乐器来表现作品主题,使筝乐与宋 词相融相合,在这首作品中,通过中国传统调式 C 宫调、 G 宫调、d 羽调、g 羽调的转换,展现出东方意韵的流 动之美,与原词作中的“竹杖”“芒鞋”“烟雨”“春风” 等自然景象相共情,呈现出超然之态。此外,作品中还 加入了创新性的音乐语言,在结合当代演奏者与听众的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从宋词看古琴音乐艺术在宋代的状况

从宋词看古琴音乐艺术在宋代的状况

宋词中与琴有关的词,据我从《全宋词》中统计,有596首,而且大多作词者本身就会弹琴,有些不会弹的也将琴作为居室的摆饰。他们喜欢结交有名的琴师琴僧,常光顾善琴的妓女,并且家中也有会弹琴的妻妾。比较而言,《全宋词》中关于琵琶的约有160首,筝的约有150首,数量都大大低于和琴有关的词,并且在这些词中弹奏琵琶与筝几乎全是女性。描写到琵琶与筝的词,以闺怨与歌儿舞女题材居多,相对于琴的题材就显得狭窄的多。在以上统计的和琴有关的词中,明确提到琴妓的词只有14首,而明确提到会弹琴的词人(不包括琴人)的词就有130首。其中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姜夔、张炎等都是当时有名的琴师的学生,而且他们本身在琴上也颇有造诣。杨缵、汪元量更是大负盛名的琴师。
以下的《醉翁操》取材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曲子为宋太常博士沈遵所作,这一首曲子由琴演奏,由此可见宋代音乐之一斑。配合琴乐而歌之事自古就有,并非宋代新兴,在《新唐书·礼乐志》(注1)中记载太常丞吕才的上书:“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是知琴操曲弄皆有合于歌。” 从这首曲子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来看,是应具有宋代流行音乐的特色的,因此才能“知琴者以为绝伦”。后来欧阳修与沈遵相逢,于夜阑酒酣后听其演奏此曲,喜爱不已,当即写了《听沈遵弹醉翁吟》,诗中写到:“沈夫子弹醉翁吟,以我名。我初闻之嘉且惊,宫声三叠何泠泠,酒行暂止四座倾。”
《醉翁操》又名《醉翁吟》,在《琴书大全·序琴》(注2)中是这样解释“操”和“吟”的:“其遇闭塞忧愁而作者命其曲曰:操。操者,言遇菑遭害困卮穷迫,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仪,不惧不摄,乐道而不失其操者也。”“吟者,吟咏其事。”在词中有“泛声同此”一句,指的是琴特有的一种音色——泛音,这种声音音质很轻,但却不失灵动活泼。“泛声同此”意即从开头至“曰有心也哉此贤”止都是用泛音演奏的。现附原词曲谱如下(注3):

仁智之器——筝乐作品之审美向度与人文阐释

仁智之器——筝乐作品之审美向度与人文阐释
“ 仁智” 二字 来 自儒 家伦 理思 想体系 “ 仁义礼 智 ” 的组成 部

分。《 孟子 ・ 离娄上》 “ 日:仁之实 , 事亲是也 ; 义之实 , 从兄是也 ; 智
之实 , 知斯二者弗去 是也 ; 礼之实 , 节文斯 二者( 使事亲 、 兄两 从 种行为有节度 、 有文采 ) 是也 。” 同时 , 也蕴涵 着“ 仁者乐山 , 智者
托 物 言 志 。 托 着 社 会 人 的 内心 希 翼 。 寄
关 键词 : 乐 筝 作品 山水母 题 人文 阐释
晋 ・ 玄《 傅 筝赋》 “ 日: 筝者 , 圆象天 , 平象 地 ; 上 下 中空准六
合 。弦柱十二 , 拟十二月 … , 之 , 鼓 则五音发 , 体合 法度 , 节究哀
《 出水莲 》 客家筝 乐名家认 为 ,莲 ” 君子之花 , , “ , 它英 姿艳嫩 , 然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它有“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的高
《 山流水 》作 为河 南大调曲子演唱活动之前 的开场曲 , 高 , 它的意
义 在 于 乐 手 之 间 的 互 相 照 应 , 理 琴 弦 , 乐 结 友 之 审 美 与社 会 调 以

“ 山水 ” 母题 的传 统 筝 乐 作 品
的功 能需求 。山东流派的《 高山流水 》 由 四首小 曲连缀 而成 , , 其 曲名《 琴韵》 《 、风摆翠 竹》 《 、夜静 銮铃》 《 、书韵》 无不带 有浓重 的
情 。诱 发 了听 众 联 想 的 意境 。
乐水” 的道家崇 尚理念 。 中国传 统艺术精 神讲 究道骨 、 儒里 、 佛
表。 它追求一种物我浑一 , 静虚无为 , 山水 自乐之境界。 发源于两
千多年前 的筝在历史长河 中, 不乏道 、 儒之 意 旨。其作 品作 为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中的筝现象研究
作者:陈万紫
来源:《大观》2015年第10期
摘要:筝是华夏正声乐器之一,词更是中华文学的瑰宝,当两者频繁同时出现在词章内,便引起笔者的关注,进而产生探究的热情。

究竟在两宋时期筝是怎样的概况?又有多少词人用筝象征难言的情结?那些旖旎悲欢与缱绻离合与筝乐又有何关联?笔者就此问题浅析宋词中的筝现象。

关键词:筝;宋词;音乐现象
一、宋词里筝的模样
筝,作为植根并发展于中华民族的乐器,自有史料记载以来,已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走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历程,甚至更久。

大唐盛世古筝首次登上音乐历史的大舞台,蔚然成风,独树一帜,这在当代筝家傅明鉴先生的《唐筝逸韵》里有详尽的考证说明,当它华丽谢幕之后,在两宋的词章里又一次成为音乐文化的主角之一。

那么宋词里屡次提到的是怎样的古筝呢?
(一)雁柱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其《生查子》中写到:“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含羞里不乏得意还明眸善睐的女子演奏的乐器就是古筝。

“雁柱十三弦”写出了古筝的核心部件——雁柱和筝弦。

所谓雁柱,就是其形状如展翅高飞的大雁,下扎筝板上顶筝弦,起到固定音高和传导音响的作用,更是筝区别于其它民族乐器的重要标志。

在调好音之后,众雁柱自然形成一条接近弧线形的阵列,状如南迁或北往的雁阵,而雁季节性长途迁徙的特征和古代男子从军戍边或远走他乡而引发的闺妇思亲等男女恋情相迎合,所以“雁柱”在宋词里就成为一种情感的暗示和象征。

(二)筝弦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这是北宋词人晏几道在《菩萨蛮》中提到筝与弦的句子。

这里明确的告诉我们宋代筝是十三弦,它继承了唐筝的形制。

《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杂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皆十有三弦。

”“他乐”指民间筝伎等演奏的音乐。

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至唐代,“十三弦”就特指古筝,宋代亦如此。

明代后才出现十五弦古筝。

(三)外观
随着北宋经济的恢复发展,城市迎来了繁华,文化艺术也应势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娱乐业也异常发达,乐器也力求造得美观。

笔者基于宋词的管窥之见,宋代筝在唐代素筝的基础上,其外观已有所装饰。

北宋苏痒《鹧鸪天》:“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南宋陈云平《虞美人》:“钿筝空贮芳尘满,寂寞朱弦断”,词中“钿筝”,是不影响筝外形前提下的工艺装饰,类似于现在的螺钿工艺筝。

那么宋筝弦是怎样的呢?陈云平《思佳客(用晏小山韵)》:“宝筝弦矗冰蚕缕,珠箔香飘水麝风”中“冰蚕缕”说明当时依然承袭了用蚕丝做成的丝弦,且不仅如此,爱美之士还要给丝弦染色,绝大部分染成红色。

比如王琪《定风波》:“试把钿筝重促柱,无绪,酒阑清泪滴朱弦”。

宋筝的雁柱并不像现今的实木色,而是以白为主的颜色。

晏殊《拂霓裳》:“银簧调脆管,琼柱拨清弦”“琼柱”即接近白色的雁柱。


现在,根据宋词里的描述,我们应该可以在脑海复原宋筝的大概面貌。

红木或檀木的筝体,白色的雁柱,朱红色的丝弦,在筝的首尾及侧板会有漂亮的装饰图案。

那弹筝的人大多是妙龄女子,在筝上和着音韵,轻重缓急弹拨,深浅顿挫揉按,诉衷情,叹爱恨。

二、筝在宋词中的比重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约两万首《全宋词》有至少210首提及筝,篇幅约占《全宋词》1%;《全宋词》里收录1330余位词人,其中至少92位的词里写到筝,所占比重约7%。

音乐只是娱乐、审美的众多活动方式之一,何况不是所有的写词人都能想到或者喜欢古筝,在如此浩瀚的文学典籍里,筝能脱颖而出,又如此频繁的再现,足以证明它在两宋音乐文化生活中的独特地位。

《宋史·乐志》载:“每春、秋圣节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座,第二、……第十三、皇帝举酒,殿上独弹筝”,也许因为筝弦数为十三,所以排在第十三。

由此可见,筝在宋朝国家级重大活动上也有一席之地。

三、筝在宋词里的象征意义
(一)筝与宋词的美丽邂逅
翻开《全宋词》,我们可以看到风花雪月之艳情,羁旅行役之悲情,离愁别绪之爱情,光阴流逝之伤情…… 而古筝,在宋词里的代称有:秦筝、哀筝、哀弦、瑶筝、钿筝、宝筝、银筝、雁柱、十三弦等等,最有代表性的是秦筝、哀筝、哀弦,笔者认为,宋词里秦筝代指其筝声的音乐风格,哀筝即筝声悲哀的意思。

秦筝是什么音乐风格呢?辛弃疾《贺新郎(题赵兼善东山园小鲁亭)》中写到“政尔良难君臣事,晚听秦筝声苦”。

他给出了准确的回答,就是“秦筝声苦”,苦楚、激愤的气质风貌。

这种凄美苦楚的筝乐与宋词中所抒发和表现的美感趋同,所以两者能走到一起就顺理成章了。

(二)雁柱哀弦皆哀筝
在《全唐五代词》中,笔者看到的古筝更多的说法也是“秦筝”,到了《全宋词》,“哀筝”、“哀弦”的说法渐渐多了起来。

笔者认为,长期以来“秦筝”为主体尔后才因为其悲、苦的
风格引申出“哀筝”、“哀弦”。

比如苏轼《江城子》:“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念情,遣谁听”;比如李祈的《南歌子》:“岳阳楼上听哀筝,楼下凄凉江月,为谁明”;在词作者试图表现悲欢离合、闲愁旧恨、寂寥无助的情感或意象时,筝意象能更直接点明文章主旨,营造阴柔、悲剧之美。

俗话说:“琴悦心,筝悦耳”,有人将琴比作青衣,筝则比作花旦。

一个娴淑,一个妩媚;一个高雅,一个低俗。

其实,当我们深入探究时,事实也并非如此,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倘若古筝低俗,那张先、欧阳修、苏轼、晏殊、陆游、辛弃疾、秦观、周邦彦岂不都是低俗的人了?而恰恰是这些文坛巨匠们对文艺的热爱和推动,以及当时社会对筝艺的推崇,才使得古筝在两宋得以焕发出又一个青春。

宋词中的筝有更多的事儿待于探寻,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暂且停笔于此,此文权当抛砖引玉,期待您的批评雅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2]曾昭岷.全唐五代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12)
[3]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6)
[4]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2)
[5]傅明鉴.唐筝逸韵[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2010(3)
[6]俞平伯.唐宋词选释[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
[8]王次召.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