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地理条件练习(2)(附答案)
锁定高考(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 第1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后练习

第十五章第1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读某饲料、粮食作物分布图及播种时间差异,回答1~3题。
据图判断该作物及最适合该农作物种植生长的“黄金地带”分别是( )A. 小麦三江平原B. 玉米松辽平原C. 小麦河套平原D. 玉米华北平原B本题考查农作物分布。
根据该作物分布区和播种时间可以判断该作物为玉米,我国的玉米集中产区以松辽平原最为集中。
造成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播种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异常B. 市场需求C. 作物熟制D. 国家政策C本题考查影响作物播种时间的因素。
东北地区为一年一熟,玉米适宜在春季播种(春播玉米);华北地区为两年三熟至一年两熟,需要在6月上旬冬小麦收获之后进行播种(夏播玉米),因此东北地区玉米播种时间较早。
为了解决当地卖粮难的生产销售怪圈问题,应采取的合理对策是( )A. 对农民增加粮食直补B. 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C. 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D. 提高机械化水平B本题考查东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通过发展养殖和农产品的深加工可以解决剩余农产品,从而带动种植产业的发展,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怪圈。
读“我国东北地区略图”,完成4~6题。
东北平原作为全国性商品粮基地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最显著的优势条件是( )A. 热量充足,粮食单产高B. 水资源丰富C. 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D. 市场广阔C本题考查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东北平原地广人稀,黑土广布,是其作为商品粮基地的显著优势。
目前国家停止在三江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A. 天然林B. 水源林C. 湿地D. 草场C本题考查区域生态建设。
三江平原为我国最大的沼泽地,沼泽地属于湿地生态系统。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林业基地,但其森林覆盖率一直在降低,这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其中主要的是( )A. 植物数量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B. 火灾、水灾频繁C. 木材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D. 湿地系统完全消失A本题考查区域生态问题。
最新人教版高三地理复习过关习题3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及答案

过关习题3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分布及组合,不正确的是( )A.耕作农业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B.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D.舍饲养畜业——广大林区和农区2.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分布和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是( )A.玉米 B.小麦和大豆.春小麦 D.甜菜[&&&&&]3.下列不属于放牧畜牧业区的是( )A.松嫩平原西部 B.呼伦贝尔草原.三江平原 D.林区草地【答案】1D 2A 3【解析】第1题,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此外,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业发展也较快。
第2题,根据题中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在东北地区的分布可知,玉米的分布和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第3题,东北地区的放牧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和部分林区草地,三江平原开垦后主要属于农区,以种植业为主,可发展舍饲畜牧业。
20世纪60~70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使这块沉睡的荒芜之地变成世界闻名的“北大仓”,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据此回答4~6题。
4.本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占有量居全国首位B.宜农荒地多,后备耕地资丰富.土壤肥沃,黄土广布D.地形平坦,水充足5.近年三江平原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A.沙漠化扩大 B.水土流失加剧.气候恶化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6.现在国家决定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原因是( )A.粮食已经能够自给B.没有人愿意到“北大荒”开垦土地.保护沼泽等湿地,改善生态环境D.“北大荒”土地没有肥力【答案】4A 5B 6【解析】第4题,东北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黑土广布;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占有量居全国首位。
学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课件

【答案】 .C .B 读图 完成第 题。
.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 正确的是A.气温 甲 乙 丙 降水 甲 乙 丙B.周围山地环绕 地形以盆地为主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 有的存在凌汛现象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 正确的是A.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B.热量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C.平原面积广大 但粮食商品率低D.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东北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
据此完成第题。
.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 与其有关的因素有①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 ②东北地区气候寒冷 病虫害少③东北地区土壤肥沃 化肥使用量相对少 ④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高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有关东北水稻种植的说法 正确的有①水稻是东北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②水稻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加 ③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 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④东北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题 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高低 与质量优无关。
第 题 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玉米、小麦产量要高于水稻 水稻主要分布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北纬 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也有分布。
.C .C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解析】第 【答案】【答案】 .D .B 读“我国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图”,完成第 题。
.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A.耕地、林地、草地 B.耕地、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关于 A 所在省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荒地、沼泽面积广大,应大规模开垦为耕地 ②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农畜产品基地 ③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和低温冷害 ④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是当地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完成第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2.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温度3.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土壤盐渍化的分布。
图例中显示有冰川,该地河流主要为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有时令河,会发生断流现象;结合该地纬度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较高,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
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
所以选择D 项。
第2题,根据图示:丙地区附近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地形较为平坦;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光照强烈。
所以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所以选择B项。
第3题,本题考查农业开发出现的问题。
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流量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
如果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导致下游丙、丁地区出现荒漠化。
所以选择C项。
答案 1.D 2.B 3.C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
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下图)采用滴管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
据此完成4~5题。
4.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热量 B.土壤 C.光照 D.水分5.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 )A.降低运输成本 B.改善生态环境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增强市场竞争力解析第4题,土壤、光照、水分虽说也是影响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但影响不到早熟。
只有该地夏季热量比其他棉花种植区充足,才会提前收获,因此只有A项正确。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中地理总复习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地

地理条件课后练习(1)1.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享有“北大仓”的美誉。
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黑龙江省2009年制定了一项庞大的粮食增产规划。
黑龙江省能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原因包括 ( )①耕地面积广阔②粮食单产高③土壤肥沃④劳动力丰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条件是()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3.东北地区因降水较少,故只能发展一年一熟的农业4.我国某地形区面积为10.89×104km2,1月份均温为-16.4℃,7月均温为21.9℃。
下表示意该地形区1954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构成情况,读表完成(1)~(3)题。
(1) 该地形区是A.太湖平原B.山东丘陵C.三江平原D.黄土高原(2)1954年,该地形区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气温低,蒸发量少③冻土广布④开发历史较短,人烟稀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关于该地形区耕地面积变化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化水平较低B.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C.国家对粮食的大量需求D.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发展种植业5.东北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与其有关的因素有( )①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②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③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相对少④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
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近期提出,要在2012年使全省粮食总产登上1000亿斤新台阶,粮食商品量达到800亿斤。
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
据此完成问题。
(1)下列粮食作物属于黑龙江垦区的是()A.冬小麦和高粱 B. 春小麦和玉米C.油菜籽和甜菜 D. 水稻和花生(2)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B.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急剧扩大C.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D.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少(3)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D.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7.东北地区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荒地主要分布在( )A.黑龙江、吉林 B.内蒙古、辽宁C.黑龙江、内蒙古 D.吉林、辽宁8.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是( )①耕地总面积、人均面积、每一农业劳动力担负耕地面积都较多②宜农荒地全国最多,扩大耕地面积潜力较大③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④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9.关于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A.地形是农业生产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B.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C.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不利于农业生产D.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10.我国东北林区大兴安岭多针叶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带多混交林。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选择题我国知名的黑龙江省五常大米,绿色健康,质量好,价格节节攀升,最贵的已在市场上卖到398元/千克。
读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分布图,回答1~2题。
1.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他种植区的优势条件是( )A.光、热、水充足B.生长期长,病虫害少C.昼夜温差小,有利于有机质积累D.季风气候,雨热同期2.珠三角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前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目前稻田已所剩无几,其主要原因是( )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小,地价上升②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的生产为主,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③水稻种植用水量大,灌溉水源明显不足④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珠三角地区气候变干,不适合水稻的生长⑤珠三角地区由于海水倒灌,土地盐渍化现象严重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答案:1.B 2.D 解析:笫1题,东北地区纬度高,夏半年日照时间长,生长期长;东北地区所处纬度较高,气温偏低,病虫害少。
这些是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他种植区的条件。
第2题,由于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减小,粮食种植减少;农业生产转向经济价值更高的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珠三角地区水源比较充足,可以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全球变暖会使珠三角地区的气候更适宜水稻生长;珠三角地区土地盐渍化不明显。
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丙;降水:甲<乙<丙B.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4.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B.热量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C.平原面积广大,但粮食商品率低D.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从经纬度位置可看出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其中甲为大兴安岭,乙为松嫩平原,丙为长白山地区,东北地形表现出明显的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特征。
人教版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精选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精选试题)(含参考答案)“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
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
据此回答1~2题。
1.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B.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急剧扩大C.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D.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减少2.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D.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答案 1.C 2.D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
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完成3~4题。
3.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A.甲地海拔较高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C.丁地地势低平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4.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②增加耕地面积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④改变耕作制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3.B 4.B枸杞是宁夏五宝之一,宁夏境内的中宁县是我国著名的枸杞之乡,已经有600 多年的种植历史。
据此完成5~6 题。
5.该地区枸杞质地优良的自然原因有()A.科技创新,培育优质品种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C.水源充足,黑土肥沃D.市场需求量大6.该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有()A.坡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B.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C.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酸化、板结D.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酸雨增加答案 5.B 6.B下面为“垛田镇垛田景观图”。
读图,完成7~9题。
7.垛田镇垛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低洼B.河网密布C.气候湿润D.地狭人稠8.当地每年都要把河道和沟渠中的淤泥挖出来,堆入垛田之中,此举的作用有()①清理河道和沟渠,利于排水通航②加固垛田,减少水土流失③加深拓宽河道和沟渠,增加储水量④给垛田增加有机肥,改善土壤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9.以下做法不利于垛田镇生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的是()A.沟渠变鱼塘,饲养多种鱼类B.沟渠变藕塘,发展莲藕业C.垂钓、划船,发展观光农业D.农田变别墅,开发水乡住宅区答案7.A8.B9.D我国农田垄作历史悠久,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训练: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训练: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选择题下图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①区相比,③区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呈下降趋势,下列叙述不属于其原因的是 ( )A.耕地面积的占用B.农业结构的调整C.劳动力价格上涨D.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2.下列地区,既体现因地制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生产活动是( )A.②区进行盐渍地改良,发展节水农业B.③区充分利用光照优势,发展大棚农业C.④区加速开发热带森林,扩大种植园面积D.⑥区增加牲畜数量,扩大畜牧业规模柑橘,性喜温暖湿润,一般春季开花,10-12月果熟。
“花果同树”是指果农用“留树保鲜”技术(又称“挂树贮藏技术”),使鲜花和果实同时出现在果树上的一种奇观,以供人们观赏。
主要选择晚熟柑橘品种实施该技术。
下图是某旅游爱好者拍摄的我国某地的“花果同树”景观。
读图完成3-5题。
3. 游客欣赏“花果同树”景观的季节可能是()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4. 下列地区最有利于果农实施“留树保鲜”技术的是()A. 东北平原B. 华北平原C. 长江中下游平原D. 成都平原5. “花果同树”景观产生的主导因素是()A. 气候B. 市场C. 技术D. 政策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利用温室无土栽培方式种植花卉、蔬莱,技术先进。
山东某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投青兴建菜生产基地,同样采用温室种植。
据此完成6-7题6. 荷兰吸引山东菜生产企业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A. 自然条件优越B. 交通运输便捷C. 生产技术先进D. 生产成本低廉7. 山东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兴建藏菜生产基地的根本目的是A. 满足国内需求B. 拓展国际市场C. 提高研发水平D. 增强国际影响葡萄起源于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沿岸,现在世界多地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在北纬20°~52°及南纬30°~45°、海拔400~600米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条件课后练习(2)
1.东北区北部的主要农作物是( )
A.春小麦、大豆
B.春小麦、玉米
C.玉米、高粱
D.冬小麦、大豆
2.黑龙江省北部的林木主要是( )
①红松②落叶松③针叶林④针阔叶混交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东北区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应是( )
A.开垦宜农荒地
B.提高单产
C.实现农业机械化 D.多建商品粮基地
4.造成东北区冬季漫长严寒的主要原因是( )
①邻近冬季风源地②海拔高③纬度较高④千岛寒流影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
5.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面积广
B.和周边国家相比,在农业种植技术方面还有差距
C.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
D.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6.“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资源的丰富。
根据材料和左图,联系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 水源不足
B 地表崎岖
C 热量不足
D 土壤贫瘠
2. 以下哪项不是东北的农产品
A 大豆,甜菜,鹿茸
B 春小麦,高粱,人参
C 油菜,冬小麦,柑橘
D 玉米,水稻,灵芝
7.关于东北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分别位于黑、吉、辽三省
B.三江平原是由辽河、嫩江、松花江冲积形成的
C.东北平原面积位于三大平原之首,同时也是我国平均海拔最低的平原
D.三江平原是我国提供的商品粮比重最大的地区
8.读“我国某大城市郊区多年平均(1964~2010年)与2010年的气候资料数据表”,完成(1)~
(2)题。
(1
能是()
A.红松B.凤尾竹
C.杨树D.沙拐枣
(2)该地区2010年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
A.夏季风势力更强
B.城市为居民供暖时间可能缩短
C.初霜日来得早,危害越冬作物
D.水热更充足,农业收成好
9.关于东北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区,自然地域单元完整B.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水热条件配合协调,南北没有热量差异
C.有我国最大的平原,最肥沃的黑土地和最大的天然林区
D.区内河流水量丰富,季风变化不大,含沙量很大
10.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主要劣势是() A.光照不足B.水源不足
C.热量不足D.地形崎岖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玉米、高梁主要分布于东北中部,冬小麦分布于辽南。
2.答案:C
解析:黑龙江省北部主要林木是以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
3.答案:B
解析:开荒不利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提高单产是根本途径。
4.答案:D
解析:东北区平均海拔较低,千岛寒流对冬季漫长严寒影响甚微。
5.答案:B
解析:东北地区开发较晚,科技水平相对较高,与周边国家相比,在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6.答案:CC
7.答案:D
解析:松嫩平原南北跨黑、吉两省;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三大平原中平均海拔最低的应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故选D项。
8.答案:1-2CB
解析:第1题,从表格数据可知,该地应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因而种植的树种最可能为杨树。
第2题,2010年夏季降水少,说明夏季风较弱,A项错误;日平均气温≥0℃的终止日日期延后,供暖时间缩短,初霜日来得晚,故B项正确,C项错误;2010年降水总量减少,不利于农业生产。
9.答案:C
解析:教材中所指的东北地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单元,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从气候上看,本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北方向上由于纬度位置的差异,热量条件差别很大,由南向北可依次划分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温度带类型;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肥沃,是我国第一大林区,也是我国第一大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上;东北地区的河流具有较大的季节变化,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河流的含沙量很小,但有凌汛现象。
10.答案:C
解析: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表现在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