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传统技艺线香
国家级非遗制香简易流程

国家级非遗制香简易流程一、准备沉香原材1)挑选合适制线香的沉香香材,如优质的虫漏、板头等。
2)清除附着在沉香上的泥土等杂质。
原料越干净,线香的味道就越纯净,品质越高。
3)生产高端的沉香线香,宜挑选结油厚实饱满、香韵层次丰富的香材。
4)将全部香材阴干,备用。
二、研磨研磨方式多样,首先是将各种香料分别粉碎,然后将粉碎后的颗粒物进行研磨。
一般使用石臼、捣子、石磨等工具进行研磨。
不同的香品对香粉的细腻程度有不同的要求,也并非所有种类的香料都是越细越好,有时候香粉颗粒的大小也能影响成香的气味。
三、筛粉用筛子过滤掉沉香粉中的粗大颗粒,留下细腻均匀的沉香粉。
筛粉有助于提升线香的整体美观度,利于线香的充分燃烧和匀速燃烧,从而提升品香体验。
每一个环节的精准控制,都为成品线香的高品质提供着有力保障。
四、搅拌将沉香香粉与植物粘粉、水按照一定比例充分搅拌均匀。
植物粘粉主要起到塑形和助燃的作用,宜选用天然的榆木粉或楠木粉,自然环保,味道柔和,不影响沉香本味。
沉香粉与植物粘粉的比例,市面通用的比例多在80:20或85:15之间。
高水准的制香工艺可以达到90:10的比例。
粘粉越少,沉香的香气越纯。
五、和香香粉和成香泥团,然后还需要反复揉搓、摔打香泥,使得各种香药药粉充分融合,并且使整个香泥的质地更加紧密,这样才能保证制作出来的香不容易断裂。
香泥放入陶罐中醒上一段时间,让香泥更加柔软有弹性。
醒好后可根据所需制作的香品形状进行定形。
六、压制成型将搅拌好的香泥放入制香器中,通过线香机压制成线香。
七、规整手工码香,用规香尺规整好制作好的线香,整理整齐,按照指定长度,精准切割。
八、阴干香品成型后需要阴干,为保证其品质,均需将其置于通风且不见阳光之地,使其自然干燥,保证香料更好地发挥其功效。
九、窖藏香品阴干后,多余的水分被去除了,但尚需在避光且湿度、温度适宜的地方储藏,是使香料及药材更好地互相融合、作用,如此才可使香气既有层次又浑然一体。
香道入门--闻香艺术

香道入门--闻香艺术
香道入门--闻香艺术
香道是品尝香品之间香味变化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礼仪。
闻香,就是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达到品尝香品的最佳香味。
香的种类
闻香之一:线香
线香是大家比较认同而且便于掌握操作的闻香方式。
一个香插一支线香一个小托盘就可以品味各个滋味。
线香是应用香木原粉加以天然粘合粉制作而成的,由于在制作过程总应用了工艺手法,可以将原木的香味达到极致。
一支好的线香,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良好的扩香力,不用凑着鼻子去闻,10米之外即可闻到散发的香韵;
2、香味纯正,经过工艺调配,使得原香材中的杂味得以去除,尽可能的体现出香材的原味,表现力极好;
3、有烟无烟味,香道用线香不同于佛香和普通焚香,有烟但是几
乎没有烟气味,不会盖住香味,可以极致的体现香材的味道;
4、香道用香采用纯天然香材,不加任何香料添加剂,香韵柔和委婉,不刺鼻不晕厥,留香持久耐人回味。
玩香道先从线香开始,方便操作能够快速找到各种香材的原始味道,便于学习和掌握香味的变化。
友情提示,拿3支不同产区的沉香线香,分别点燃,观察其青烟的形态变化,闻其味道之间的变化,并记录品香心得。
多次练习掌握,做到闻香味就能辨别沉香的不同产区。
还能用言语表达出香味的特点,做到适如其分,描述准确。
线香的插放方式:
香炉插式
香盒卧式
香盒内部
香插托式
香插托式燃香。
古代线香的用法

古代线香的用法
古代线香是一种常见且受人喜爱的香品,被广泛用于庙宇、家庭、庆典等场合。
它不仅有独特的香味,还有一定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以下是关于古代线香的用法和相关知识。
首先,古代线香的用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起源于东方古代文明。
古人使用
线香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表达崇拜和敬意,二是净化空气和居住环境。
在宗教仪式和庙宇中,线香通常用于祭拜神灵和祖先。
人们在烧香之前,会将
香拆开成多根细线,然后将其插入烟香炉内。
点燃线香后,炉内会冒出缕缕白烟,形成一种神圣的氛围。
人们会在虔诚地祈福之际,向神佛虔诚地献上线香。
此外,古代线香也是一种常用的日常香品。
据史书记载,线香具有驱除害虫、
净化空气和消除异味的功效。
因此,人们常常将线香点燃放置在家中的房间或庭院内。
它能够散发出淡雅的香气,使居住环境更加宜人舒适。
当然,古代线香的用法也因地域和传统习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在中国,人们在过年时常常使用香火来迎接新年。
他们会将线香点燃,供奉给神明,希望神佛保佑家人平安、吉祥如意。
在日本,人们也经常使用线香进行茶道仪式,以增添仪式的庄重和美感。
总而言之,古代线香的用法包括宗教祭祀和日常生活中的香品使用。
无论是在
庙宇祭拜还是家庭中享受香味,线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净化空气,还传递了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敬之情。
通过线香的燃烧,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宗教信仰的力量。
手工线香的制作方法

手工线香的制作方法简介手工线香是一种传统的香制作方法,采用天然材料,工艺独特,制作简单,香气持久。
本文将介绍手工线香的制作步骤和所需材料,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学会制作自己的手工线香。
所需材料制作手工线香所需的材料有:•香料粉末:可选择自己喜欢的香型,如檀香、玫瑰、熏衣草等。
•纯净水:用于调配香料粉末和粘结材料。
•粘结材料:可选择天然的树胶或者粘胶。
•竹签或小棍:用于捏制和搅拌香料。
制作步骤下面是手工线香的制作步骤:1.将所选的香料粉末和粘结材料按照比例混合在一个干净的容器中。
比例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香味的强度进行调整,一般来说,香料粉末和粘结材料的比例为2:1。
2.慢慢地加入适量的纯净水到混合物中,同时用竹签或小棍搅拌均匀,直至混合物变得湿润而粘稠。
3.使用手指将混合物取出,捏成大小均匀的小圆球。
4.取一根细长的竹签或小棍,将小球用力插在上面,然后用手慢慢地将混合物沿着竹签或小棍慢慢滚动,使其变成细长的线状。
5.将制作好的线状香放置在通风处晾干,一般需要1-2天的时间。
6.香线干燥后,可以将其放置在透气的容器中,用于熏香或存放。
注意事项制作手工线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在混合香料粉末和粘结材料时,可以先将香料粉末过筛,以确保粉末细腻均匀。
•在加入纯净水时,应注意适量,以免混合物过于湿润或者过于干燥。
•制作香线时,应保持手部干燥,以免混合物黏附在手上。
•香线干燥后,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潮湿和阳光直射。
结束语手工线香制作方法简单易学,只需要一些基本材料和简单的步骤,就能制作出具有独特香气的线香。
制作过程中需要耐心和细致,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制作方法能够帮助读者制作出满意的手工线香。
给家人朋友制作一束手工线香作为礼物,不仅能表达祝福,还能传递心意。
祝大家制作愉快,香气四溢!。
制线香工艺

制线香工艺
制线香工艺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技艺,一般指的是利用天然植物材料,经过一系列加工工序制成的香线。
制线香最早起源于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的主要原料包括桂皮、檀香、龙涎香、没药等多种天然植物香材,经过研磨、混合、加水、搓揉等步骤,制成香料浆糊。
然后将香浆用手工均匀地涂抹在木竿上,经过晾晒、切割、打磨等步骤,最终制成均匀而有光泽的香线。
制线香以天然材料为主,它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自然气息,更能带来安定和宁静的感觉。
因为制线香的香味较为温和,所以适合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场合,例如家庭、寺庙、酒店或宾馆等场所。
同时,制线香的制作过程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制线香虽然已被一些机器化生产所取代,但仍有很多香师们坚持着使用传统手工工艺的方法制作香线。
制线香成品分为多种规格、型号,使用灵活、方便,以其淳朴、雅致、纯净、清香的特点,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和使用。
线香制作工艺

线香制作工艺一、制作材料准备制作线香所需的材料有:香料、粘合剂、水、木棒、线绳、香粉、染色剂等。
香料可以选择檀香、龙涎香、白芷等,粘合剂可以选用黄酒、蜂蜜、糯米粉等。
二、调配香料和粘合剂将选好的香料研磨成粉末状,可以使用研钵和研杵,也可以使用机械设备进行研磨。
然后,将研磨好的香料和粘合剂混合均匀,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调整香料和粘合剂的比例,以达到理想的香味和燃烧效果。
三、制作香料饼将调配好的香料和粘合剂混合物放入容器中,用木棒搅拌均匀,使香料与粘合剂充分结合。
然后,将混合物压实成饼状,可以使用手掌或专用的压香器进行压制。
压制时要注意力度均匀,以免饼状不均匀导致燃烧不良。
四、晾晒和干燥将制作好的香料饼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进行晾晒,以便让香料饼中的水分挥发掉。
晾晒的时间因天气状况而异,通常需要几天到几周的时间。
晾晒完毕后,香料饼会变得坚硬,表面干燥,这时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加工了。
五、切割和染色将晾干的香料饼取出,用刀具将其切割成合适的大小和形状,可以选择圆形、长方形等。
切割时要注意刀具的锋利度,以免损坏香料饼。
然后,将切割好的线香放入染色剂中浸泡,使其染色均匀。
染色剂可以选择食用色素、天然植物提取物等,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
六、晾干和定型将染色好的线香挂起或平放在通风处晾干,使其彻底干燥。
晾干后,线香会变得坚硬且不易折断。
然后,可以使用木棒或其他工具将线香的两端插入木棒中,以保持线香的直立状态,使其定型。
七、包装和保存制作好的线香可以进行包装,可以选择使用塑料袋、纸盒或其他包装材料进行包装。
包装要密封好,以防止香味挥发和潮湿。
包装好的线香可以保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以保持其香味和燃烧效果。
线香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技巧。
通过以上的步骤,我们可以制作出自己喜欢的线香,让香气充盈在家中,享受它带来的舒适和放松。
希望本文对线香制作工艺有所帮助,让大家更加了解线香的制作过程。
端午节的五色线香

端午节的五色线香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端午节始于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会庆祝粽子的节日,也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插五色线香。
五色线香不仅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更是中国民间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五色线香及其文化内涵,旨在让读者更加了解和欣赏这一民俗传统。
一、五色线香的起源与发展五色线香起源于战国时期,传说中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将五色线香插入江水中,以防止鱼虾吃掉他的遗骨。
此后,五色线香逐渐发展成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被人们视为驱邪、辟邪和祈福的象征。
二、五色线香的制作过程五色线香的制作过程相对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制作五色线香的材料以檀木、花椒、沉香、沉水檀、椴木等为主要原料,经过挑选、研磨、配比、烘烤等工艺制成。
三、五色线香的寓意与象征五色线香的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象征。
红色代表兴旺和欢乐,黄色代表富贵和繁荣,绿色代表健康和平安,蓝色代表清凉和智慧,白色代表纯洁和神圣。
人们在插五色线香的过程中,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美好、对家人健康和平安的祈愿。
四、五色线香与传统习俗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将五色线香插在自家门前、厨房、卧室、神龛等地方,以祈求福祉和驱邪。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插五色线香比赛的活动,以考验人们的技巧和速度。
这些传统习俗的举行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民俗氛围,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端午节的庆祝中来。
五、五色线香的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五色线香在传承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在传统的制作技艺上,人们不断进行创新,通过改变材料和工艺,制作出更加美观、香味更浓郁的五色线香。
另一方面,在活动形式上,人们加入了更多元化的内容,例如举办线香文化展览、线香艺术表演等,使五色线香这一传统习俗更加融入现代生活,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六、保护与传承五色线香文化五色线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折射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老手艺——制香工艺

老手艺——制香工艺香,这里指的是在礼佛祭祀或者居室用的,也叫神香,佛香,或者卫生香。
北方主要流行的是无芯的线香,也叫直条香;南方流行的是有芯的竹签香或棒香。
竹签者细也,竹棒者粗也,无其它区别。
对于香的制作,中国古代就已形成了一整套与中医学说、道家外丹学说一脉相承的理论,有一个十分成熟完善的工艺体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部分。
在香方的确立、香料的使用、配伍与炮制、制作的流程等方面都十分考究,有一套严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规范。
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开慧,这是传统制香工艺的一个核心原则。
正是由于秉承了这一理念,才使传统香品不仅成为芳香之物,更成为开慧养生之药,在从秦汉到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中,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欢迎。
相比而言,以化工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制香工艺,所务求的主要是气味的芳香,而不是香品的养生功能,这一理念影响到制香的各个方面。
例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料成本,美化香品外观等目的,会使用包括化学合成香料在内的许多化学制剂,并且采用了许多在传统工艺看来有损香的品制的纯工业化的生产方法。
可以说,传统制香工艺是求“香气养神”,现代制香工艺则是求“香味养鼻”,两类香品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
传统香不仅在香料配伍方面十分考究,而且对于香料的炮制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炮制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香的质量。
香料的炮制与中药的炮制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差别。
同一种香料,用在不同的香里,炮制方法常常也不一样。
从总体上说,炮制香材的目的,一是去其杂质,便于使用,二是导顺治逆,理其药性。
恰当的炮制可以加强香材的药性,使其功效充分发挥出来,并消除可能具有的毒副作用;此外还可以根据配伍的要求,使用特定的炮制方法使香材的药性发生改变。
具体的炮制方法很多,例如:修制、蒸、煮、炒、炙、炮、焙、飞等。
中国传统香艺所包涵的理念、规程、技巧是香品功效与品质的重要保证,非常值得今人学习、效法、继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鹿港手工藝/
清代乾嘉之際,由於移民與貿易的繁盛,把大陸閩粵各地的手工藝 陸續傳入,所以鹿港手工藝的風格型式,實為中國南方民間傳統的 延續.特別是[唐山師父],從泉州移民,定居鹿港,將技藝也推廣流傳 下來,其中以木器.竹器.雕刻.錫器.燈師.線香之手工藝,最為精良 著名 .靠著一技之長,得以謀生,開業授徒,遂使固有的藝能,綿延 不絕,繼續 傳開.繁榮時期的鹿港,街尾一帶是木作 傢俱的集中地,竹篾街(德興街) 一帶,竹器行林立, 美市街.車路口的錫器.紮燈均很出名,產品暢銷 全省. 沒落時的鹿港,港口淤淺,經濟衰穨,曾有 不少手工業的師傅,離開家鄉 到外謀生,憑著 一身手藝,在外發展,所以[鹿港師傅]的聲望 也傳播各地 ,與在外地當人賬房.文書的 [鹿港先]一樣齊名!
製扇/
在鹿港可看到保留傳統手工作法的團扇製作,中山路的路囗一帶 ,
可以看到數家扇子店或藝品社 ,廊下店囗展示著各色扇子,
搖曳生風, 而團扇造形簡單,卻不失典雅含蓄,純手工製品, 是值得收藏賞玩的。 佇立扇子店中,
看著製扇師傅以 絕妙的手法,將尋常
竹片變成秀雅 的團扇,真是有趣.難得 的經驗。 除手工團扇,在鹿港常見的扇子 有摺扇.紗絹扇.葵扇等,種類.式樣繁多,雅俗共賞!
介紹傳統技藝
線香:古時候以人工手製而成,現在科技發達,已進入機械化生產的時代。 佛像雕刻:早期全靠人工雕刻,產量少、成本高。現藉由機械規格化,降低 成本,提高產量。 做鼓:以皮革覆於中空之木桶,多用於廟會。簑衣:以棕、棕線、筵,縫製 而成。其成本低、耐穿又可防雨禦寒。 做牛車:以櫸木做車身,寬約二尺八。
神轎/ 是神明遊行繞境或進香祈願 時的「流動房子」,不同的 神明要坐 不同的神轎 在中山路上,神轎雕刻店林立, 正是認識這個 充滿 宗教活力小鎮的好地點。 一般來說, 神轎依神明性質可分為文轎 和武轎兩大類文轎是王 爺、 千歲等 神明所乘坐,媽祖亦坐文轎, 但有一特別名稱: 鳳鸞 ,武轎則專 為如關帝爺般武將 出身的 神明所配置,從外觀上來看, 文轎、 武轎最大的差別, 文轎有轎頂, 而武轎則無。神轎用料多選檜木、 漳木 或烏心石 所雕刻的圖案, 大多由雕刻師 自由配以花鳥、 麒麟等吉祥圖案, 而鳳則是鳳鸞必有的, 轎內外的雕刻極盡華之能事, 顯示出對 神明的崇高敬仰。來鹿港看神轎製作, 不僅可欣賞到精湛 的木工,還能見識到傳統雕刻之美,可說一舉數得。
傳統家具/ 鹿港傳統家具主要承襲了福建泉州的造形與做法,與其他台灣傳統 廣東式、 漳州式的形大、複雜、雕飾多比較下,鹿港的泉式家具 顯得較為輕巧、典雅, 以往鹿港生產製作的傳統家具種類很多, 包含了一般的生活 必需品,如八仙桌 、太師椅、衣 櫃、眠床、 化妝台等,目前僅剩供桌尚大量生產,其他則 已被新式家具取代, 產量很少。到鹿港選購傳統家具,除了看造形、 樣式外, 老師傅建議不妨好好留意用料及手工;是不是原木製作﹖ 榫頭接合是否牢固密合﹖貨比三家,才能擁寶而歸。
鹿港木雕
鹿港最知名的手工藝以木雕為最。鹿港木雕傳承自泉州派,工法細膩、講究傳統, 所以有不少薪傳獎木雕大師出身鹿港。但受到經濟環境,及大陸廉價品的充斥之下, 鹿港的木雕業者雖有相當扎實的技法,但仍不敵大環境的改變。施鎮洋先生從事木 雕工作四十五年,自小就跟隨父親從事廟宇的修護工程。在獲得薪傳獎的榮耀,又 受到謝東閔先生的啟發,將學習的各種傳統技法,用在雕刻小型裝飾品上,從事創 作的方向。施鎮洋先生談到鹿港木雕業目前所面臨到的困境時認為,現代寺廟建築 被鋼筋水泥或是玻璃取代,鹿港木雕店生意大不如前,加上人工高漲,許多雕刻零 組件都從大陸進口,讓本地雕刻師沒有舞台,傳統雕刻後繼無人,難吸引新生代投 入。儘管如此,鹿港仍有許多新生代的木雕者,努力以傳統中見創新的方向,來開 創鹿港木雕不同的風貌。台灣工藝研究所所長翁徐得先生曾表示,台灣工藝的發展, 除了保有傳統精湛的技藝,優美的圖文造型之外,同時要能跟隨科技工業的發展, 不斷的創新和改變,慢慢地走入工藝產品的設計。傳統技藝之外,創新和開發,以 及設計符合現代生活的產品,才能為傳統產業打開市場。
燈籠/ 燈籠自古便是生活必需品,許多古老的手藝店並不靠醒目的 店招吸引顧客, 卻自然有股獨特魅力使人不由得駐足。 就像吳敦厚燈舖裏,專注的老藝師, 與懸晾著的五顏六色 傳統燈籠交相輝 映,便構成了動人心弦的巿井畫面。 這一間燈舖主人吳敦厚,是薪傳獎得主的民族藝師。 他13歲失聰, 卻憑蓍天份,在無師自通的情況 下, 練就一手編繪燈籠的好手藝 。 累積了50多年的囗碑, 即使 沒有招牌,依然一年到頭訂單不斷. 鹿港 燈籠種類繁多, 以製法來區分, 可分為泉州式及福州式兩大 類。 主要差別在骨架,泉式是以竹篾 編成固定的形狀, 而福州式則編成 像傘一樣,可以活動收束。 一般而言, 泉州式燈籠生產較多, 是鹿港籠燈的代表, 在造形上則 分為回柱形、橢囗形及囗形 3種。 如果以用途來區份, 如婚、喪、喜、慶皆有定制,據說可達兩百種左右, 不可混用。
刺繡
捏麵人介紹傳統技藝(Fra bibliotek)1陶器:在臺灣城鎮的後街,或古老村落的竹林、溝邊,我們都可以看到一些紅瓦、 陶罐、酒甕傾倒在那兒廢置著,不再被人使用了。這些陶製的容器,曾是人們日 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陶器是人類祖先對泥土加以改變,造成堅實的質料為容器, 可說是克服自然的偉績之一。人類最初的文化是由陶器的發明而啟開了序幕。 2石刻:石材,是人類為藝術表現的最早工具。也是最原始的材料。用石雕刻成的 龍柱、石鼓、石獅;牆壁上刻了石頭,滿是人物、風景、花飾,這是臺灣古老廟 宇大門前的特色。鄉間田野的小廟,往往奉置一座粗石刻成的土地公像。在偏僻 的舊街盡頭,還存留著昔日的石牌坊,上面也刻著人物、龍鳳的浮雕。清代官宦 的墓園,像明朝陵墓似的立了石人、石馬、石虎、石羊、石象,顯得古樸盎然。 3刺繡是中國傳統手工藝術:經過一根一寸長繡花針的縫織,讓龍、鳳、麒麟、花、鳥 圖案等台灣現代刺繡種類,大體上可分為立體刺繡和平面電車繡製兩種。傳統上台灣民 眾比較偏好及喜愛立體繡法,因其具美感且較為生動活潑。主要製品有八仙綵、桌裙、 神衣、涼傘、轎布、大頭旗、大獅旗等。立體繡法之製作流程大概可分為:製稿、繡花、 鋪棉花立體成形、繡製金銀蒼、整修、製品完成後打漿、縫合等步驟。由此可知,一件 刺繡作品乃需要重重步驟的製作才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