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

合集下载

皮亚杰

皮亚杰

皮亚杰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皮亚杰的生平、认知发展理论以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皮亚杰于1896年8月9日出生在瑞士内阿普尔大区的纳沙泰尔市。

他的父亲是一位历史学家,母亲则是家庭主妇。

皮亚杰在家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展现出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浓厚兴趣。

1921年,皮亚杰获得了日内瓦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苏黎世大学担任了助教一职。

皮亚杰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发展上。

他提出了以儿童思维的构成方式为基础的发展理论,形成了独特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感知期,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前运算期的儿童开始使用简单的符号和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思维。

具体运算期的儿童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而在形式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推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实践中,他强调了儿童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应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构建自己的知识。

教育者的任务是为儿童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和经验,以促进其认知发展。

此外,皮亚杰还提出了“模式重组”和“情节教学”的教学方法。

模式重组指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形成新的理解和见解。

情节教学则是通过将知识组织成情节,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促进他们的思考和学习。

皮亚杰的理论和教育方法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

通过运用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总结起来,皮亚杰是一位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研究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皮亚杰的贡献将激励后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儿童心理学的奥秘。

皮亚杰泛灵论例子

皮亚杰泛灵论例子

皮亚杰泛灵论例子一、什么是皮亚杰泛灵论皮亚杰的泛灵论可有趣啦。

简单来说呢,就是小朋友会觉得周围的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比如说,小朋友可能会对着自己的小布娃娃说:“小娃娃呀,你是不是也觉得今天的太阳很暖和呀?”就好像小布娃娃真的能感知温度似的。

还有哦,小朋友在走路的时候不小心踢到了小凳子,他可能会赶紧对小凳子说:“小凳子,对不起呀,我不是故意踢到你的呢。

”这就是把小凳子当成了有生命、有感觉的东西啦。

二、更多泛灵论的例子1. 风的对话小朋友可能在窗户边,感受到风呼呼地吹进来,然后就对着风说:“风宝宝,你是在和我玩捉迷藏吗?你怎么一会儿吹到这儿,一会儿吹到那儿呢?”这时候在小朋友的心里,风就像一个调皮的小伙伴,是有生命的,可以跟他一起玩耍互动的。

2. 月亮的陪伴晚上看到月亮的时候,小朋友也许会想:“月亮姐姐,你一直在天上看着我,是不是在保护我呀?”他把月亮看作是一个有情感、有保护欲的姐姐,默默地守护着自己。

3. 花草树木的感受当小朋友在花园里的时候,他可能会轻轻地抚摸着花朵说:“小花花,你开得这么漂亮,是不是很开心呀?”对于路边的大树,他可能会说:“大树爷爷,你站在这里很久了,累不累呀?”这就是把花草树木都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和感觉呢。

三、泛灵论背后的意义从小朋友这种泛灵论的表现呢,我们能看出他们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

小朋友的世界是充满幻想和童趣的,他们用这种泛灵论的视角去理解周围的事物,这也是他们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有助于他们发展想象力、同理心等重要的能力呢。

比如当他们觉得小布娃娃有感受的时候,他们就会更温柔地对待小布娃娃,这其实就是在培养同理心的萌芽啦。

而且这种对周围事物充满想象的看法,也会让他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故事,对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帮助的哦。

皮亚杰的名词解释

皮亚杰的名词解释

皮亚杰的名词解释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

他以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而闻名,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

本文将对几个皮亚杰的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对我们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解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这个概念。

认知发展是指一个人在认知和思维方面的成长和变化过程。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分阶段的过程。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和认知能力。

在感知运动期,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体验来认识世界。

他们逐渐掌握手眼协调、物体常存和因果关系。

在此之后,进入前运算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使用内部符号来思考,并逐渐发展出适应性行为模式。

他们能够理解数量、空间和时间等概念,但还不具备逆运算的能力。

具体运算期是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操作符号。

他们能够理解分类、顺序、等量等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

最后,形式运算期是儿童进入青春期后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运算和推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于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它强调了儿童的主动性和与环境的互动。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教育者应该创造有利于儿童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环境。

他们应该提供具有挑战性和适应性的任务,以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此外,教育者还应了解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发展阶段,并根据其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模式形成”。

模式是指儿童对世界的组织和理解方式。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不断地自我构建和调整模式,来适应和理解他们所面临的环境。

模式形成的过程由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适应和认知失衡。

适应是指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

适应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儿童通过将新信息融入到已有的模式中来理解和接受它们。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4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4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4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根据他们的年龄和成熟程度逐渐发展的。

他提出了四个阶段来描述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他们开始通过观察和运动来探索周围的环境,并逐渐发展出一些简单的概念和认知能力。

2. 前操作阶段(两岁至七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示物体和概念。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思维操作,但仍然受到具体情境的限制。

他们还缺乏逻辑推理和反事实思维的能力。

3. 具体操作阶段(七岁至十一岁):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操作符号,但仍然受到具体情境的限制。

他们能够理解数量、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等抽象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问题解决。

4. 形式操作阶段(十一岁至成年):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并能够进行更复杂的逻辑推理。

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假设和推理,并能够进行逻辑上的推断和思考。

总的来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逐渐发展的,并且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限制。

通过理解这些阶段,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和发展
环境。

《皮亚杰理论》课件

《皮亚杰理论》课件
感知运动阶段特点
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了解世界,如抓、摸、听等。
感知运动阶段发展里程碑
儿童开始能够抓取、听觉等感知动作。
前操作阶段
前操作阶段(2-7岁)
前操作阶段发展里程碑
儿童开始用符号思考,能够进行基本 的想象和直观思维。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基本的想象和直观 思维,如模仿、绘画等。
前操作阶段特点
儿童开始用符号思考,如语言、绘画 等,能够进行基本的想象和直观思维 。
应能力的个体。
内容
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基 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生活 实际相关的经验和技能。
跨学科整合
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皮亚 杰认为教育应该注重跨学科的知识 整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 系。
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
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皮亚杰认为 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激 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理解概念和理论。
形式操作阶段特点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理解概念和理论, 如数学、物理等。
3
形式操作阶段发展里程碑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理解概念和理论, 如数学、物理等。
03
CATALOGUE
皮亚杰的教育思想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教育是发展的引导者
皮亚杰认为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到引导作用,通过提供适当的刺激 和经验,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成长于一个学者家庭 ,父亲是大学教授, 母亲是教师。
皮亚杰的教育背景
1918年毕业于纳沙特尔大学, 获得学士学位。
1924年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 位。
先后在日内瓦大学、巴黎大学 、哈佛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语录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语录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语录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为心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皮亚杰的研究涉及儿童思维、知觉、记忆和语言等多个方面,他的学术成果深刻影响了教育领域和理解儿童发展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语录,通过这些语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他的研究成果。

1. “儿童是活动的学习者。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探索来学习和理解世界。

他主张儿童应该有机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知识的输入。

通过自我探索和体验,儿童能够建立起对世界的自主认识和理解。

2. “儿童的思维发展由操作向抽象的发展。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在不同的阶段中经历了从操作性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

儿童在早期的认知发展阶段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进行思考,而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了逻辑推理和抽象概念的能力。

3. “错误也是学习的机会。

”皮亚杰相信,错误不是失败,而是学习的机会。

他提倡教育者不要过于关注儿童的错误,而应该引导他们去思考错误的原因,并帮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通过自己的错误,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和实施。

教育者需要理解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以此来确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只有充分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5. “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

”皮亚杰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接受和记忆知识,而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

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逐渐建构起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因此,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自主思考和实践来建构知识。

6. “知识是通过适应和平衡过程建立起来的。

”皮亚杰提出了“适应和平衡”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不断与环境进行适应和平衡的过程来建立知识。

皮亚杰的教育故事

皮亚杰的教育故事

《皮亚杰的教育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讲讲皮亚杰的教育故事。

皮亚杰是个很厉害的人,他特别懂小朋友怎么学习和长大。

有一次,皮亚杰看到几个小朋友在玩弹珠。

他发现小朋友们在玩的过程中,会自己想办法定规则,而且还会根据情况改变规则。

还有一次,一个小朋友不知道怎么分苹果,皮亚杰就耐心地引导他,让他自己思考怎么分才公平。

小朋友想了好多办法,最后找到了好办法,可高兴啦。

皮亚杰通过观察这些小事,明白了小朋友们的想法是怎么一点点变厉害的。

小朋友们,是不是很有趣呀?
《皮亚杰的教育故事》
小朋友们,来听听皮亚杰的事儿哟。

皮亚杰很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

有一回,他看到小朋友们搭积木。

有的小朋友搭得高高的,有的搭得很漂亮。

皮亚杰就问他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搭。

还有一次,小朋友们争论天上的星星有多远。

皮亚杰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猜,去想办法知道。

通过这些,皮亚杰知道了小朋友学习的秘密。

小朋友,你想知道自己学习的秘密吗?
《皮亚杰的教育故事》小朋友,我来讲皮亚杰。

皮亚杰可关心小朋友啦。

有次小朋友画画,皮亚杰在旁边看。

他问小朋友为什么用这个颜色。

还有小朋友玩猜谜语,皮亚杰也一起。

他从这些里知道小朋友怎么变聪明。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皮亚杰那样多思考哟!。

皮亚杰理论(最全)

皮亚杰理论(最全)
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逐渐地认识周 围的世界。在成人眼中,一切物体可具备 “大”“小”两个属性,但不能同时既大有小, 物体可以从大到小来排队,由于重力作用,物体 会自由下落,但不会自由上升。我们知道什么是 时间、空间。我们相信视野以外的物体并不会因 此从地球上永远消失。我们还可以预知人、事、 情境的变化与发展。这些平常不过的事实在儿童 眼中可能具有极不同的含义。因次,探讨儿童认 知发展理论,对了解儿童的认知模式和过程有着 重大的意义。
不可逆性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 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直觉性
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 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 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 化的过程。
泛灵论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 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
群集结构
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皮亚 杰认为任何运算都不是孤立的,它只是 群集运算中的一个部分。
群集结构
1、序列:根据某种可定量的维度排列客 体。 2、关系思维:认识事物的关系而非绝对 的特征。 3、类包含:同时思考整体与部分(认识 到范畴之间存在层级关系 )。
四、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 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 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 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儿童在评定行为是 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 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 地位看问题。
它的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此时已 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 形式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 行推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摘要]皮亚杰(J·PMA以1896一l980)是现代国际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卢梭研究所所长。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研究的特殊兴趣是出于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从二十年代起,他发表了大量著作.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事实材料,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被称为日内瓦学派或认知学派。

[关键词]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在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上,皮亚杰认为他自己是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现论。

在心理学史上,他还列举过和他不同的一些理论,在这就不提了。

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刺激到反应(s—E),而是刺激相反应间的可逆关系(S R);发展不是完全由外部刺激所控制,主体的组织活动和外界刺激中的联系同样重要。

他后来把公式表述为s一(A T)一R,也就是说外界刺激神经主体认识结构的(T)同化(入)后才产生反应,皮亚杰的学说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图式(scheme)。

这是指主体已有的结构(structure)(结构一词,皮亚杰是指心理的机能结构,而不是指组织结构,也即是说图式是儿童对·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生后头两年),皮亚杰称为感知运动图式。

心理的发展就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图式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Assimlation)、顺应(Accomodation)和平衡(Equi,brium)的机制而实现的。

当外部刺激作用于主体时,外部刺激或现实的材料就被处理和改变,结合到主体的结构中去,或是说与现有的因式整合成为—体,这种对外部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

主体对外部刺激中的联系的意识程度,也取决于它当时存在的结构所能同化的程度。

当主体的行为从各个人面去适应外界要求时,图式就得到丰富和改变。

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经过同化、顺应而达到暂时平衡,心理就得到发展。

这样通过外部刺激和卞体的不断相互作用,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小理就得到不断发展。

皮亚杰认为:分析内外因相互作用,即通过平衡而不断发展这一过程,可以看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四个基本因素:第一个基本因素是机体的成长,符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皮亚杰认为;成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因为还需要一定的机能练习和最低限度的经验。

成熟在发展的顺序不变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但不能说明所有的发展,它只是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而且,客观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第二个基本因素是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中的练习和获得经验的作用。

皮亚杰认为经验有两种:①物理经验,这是个体作用于客体,概括出它们的属性;②逻辑数学经验。

这是个体作用于客体,从而辩明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来源于动作,而不是来源于客体。

逻辑数理结向来自动作的协调,而不是不可避免地来自客观物体。

第三个基本因素是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

但是,如果没有儿童主动的同化作用,这种社会作用将不生效。

第四个基本因素就是主体内部存在的机制一一平衡过程。

前面三个因素不是简单凑起来就促进心理定向性的发展的,而是要通过主体内部的机制,这就是平衡过程表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和成就1.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1岁半、2岁):这—阶段儿童只有动作活动,开始协调感觉、加觉和动作问的活动,还没有表象和思维,智力活动还处在感知运动水平。

2.前运算阶段(1岁半、2岁一—6、7岁):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儿童开始具有信号功能,产生丁表象。

在模仿性游戏中,儿童以一物宋代替另一物,或当人或物不在时以语言来称呼他。

这都说明儿童具有了信号功能,产生了表象。

儿童能模仿早些时候看见过的动作,也说明表象的产生。

因此,这一阶段儿鱼的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还不能进行可逆运算。

3.具体运算阶段:年龄6‘—7岁至11一[2岁。

主要特征和成就:质量、长度、重量和体积守恒,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化和获取他人角色的能力,分类和序列(使物体成为有序6t系列)进行具体运算的逻辑思维G4.形式运算阶段(U、12岁一—14、15岁):这个阶段是达到成人思维水平的准备阶段,思维活动已超出具体的、感知的卑物,使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车,凭借演绎推理、规律的归纳和因素的分解来解决抽象的问题。

皮亚杰把感觉运动阶段又分为六个亚阶段,由于分的比较细,本论文不加详解。

二、对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的评论价如何评价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心理学家中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既有好的方面,也会有局限的地方。

过去的几十年中,他一直是儿童发展领域最杰代表人物之一。

皮亚杰的内外因相互作用从而使心理得到发展的思想贯彻了辩证法,大家对这一看法比较一致。

但对皮亚杰是一个唯心论者还是一个辩证唯心论者,看法还不一致。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皮亚杰“图式”这一概念来源于康德,因而他的学说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要了解或评价皮亚杰这方面的观点,关键是要弄清楚他所说的图式究竟指什么,是怎样形成的。

前面已提到,皮亚杰将儿童在最初级阶段所具有的图式标为感知运动图式。

他认为:因式发展的最初出发点是有机体自发的总体活动。

在这些总体活动中,有—个相对固定的和可预测的反射,如吸吮反射等,这些反射经过练习得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与这反射图式原来无关的感知和运动因素被结台进去,从而形成厂最初的习得行为习惯,如吸吹手指头,这时还没有智力活动。

在与外部世界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讨程中,感知运动图式就发展起来,逐渐包括持久客体、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客观现实的内容。

仅在这一阶段,这些还只是在感知、动作水平上来反映。

这个感知运动因式就成为日后思维运算发展的基础,如在持久客体和物体的空间位移关系中,就有思维运算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守恒和可逆性的基础。

在这个感知运动图式的基础上,儿童不断以动作与外界相互作用,不断地获得物理经验与数学逻辑经验,从而逐渐发展出与具体运算、形式运算有关的图式。

皮亚杰认为,儿童没有直接感知到物体却相信其依旧存在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感觉运动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

上述皮亚杰关于图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应该说是符合唯物论思想的。

他强调动作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与我们从实践观点来看儿童心理的发展,也有一致之处。

但皮亚杰不同意知识是现实的复写,智力只是由知觉派生的。

他认为:表象、概念不是从知觉产生的,知觉不足以说明表象概念的来源.也不足以说明智力的发展强调知觉是唯一的来源,是忘记了动作。

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者认为:概念内容来自知觉,概念的形式也是经验的抽象和概括,没有任何建成的结构,除知觉所提供的关系外,没有其他联结的来源。

皮亚杰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认为:这样的结构是存在的,来源于动作或运算。

他认为概念不是单纯从知觉中经抽象概括而形成,除了知觉材料以外,它还和一个多少有点复杂的结构结合在一起。

数学逻辑概念就是以一套从动作中抽象出来而不是从知觉的对象中抽象出来的运算为前提的。

皮亚杰还认为:运算是可逆的,严格相加的,知觉是不可逆的,包括非相加的组成。

因此,智力不是来源十知觉,而是来源于动作。

在这里,皮亚杰强调动作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入的概念、思维反映超出了知觉的内容。

这有正确的—面,人确实不是像镜子那样消极地反映现实,而是在积极地以各种活动、动作作用于现实的过程中,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联系。

同时,人的概念、思维确实反映了知觉所不能反映的许多复杂的抽象的关系。

但从这两点出发,皮亚杰却得出了一些错误的结论。

他把从动作中得出的联系和从客体中得来的知觉对立起来,把表象、概念和知觉割裂开,认为表象、概念不是从知觉产生的,从而认为知识不是来源于知觉。

不是现实的复写。

我们认为,从动作中得出的事物间的联系,从最初的反映形式来说,也是要通过感觉、知觉的,而且归根到底还是对客体和客体间联系的反映,如一物的数量与它的排列无关,这一逻辑数学经验,皮亚杰认为来自对该物作各种排列的动作之间的协调,而不是来自该物本身。

确实,儿童是通过对某物(例如六块积木)不断地进行各种排列,来发现不管它们是排成一列或固困,排成紧密的或松散的,它们总是六块。

于是,在感知基础上经过概括,得出积木的数量与排列无关这一经验。

但我们认为:这一经验虽不是直接反映积木本身的物理属性,却也是反映排列方式和数量之间的客观联系,因而还是对现实的复写或反映。

因此,不能把从动作中得出的联系与从客体得来的知觉对立起来。

表象、概念,从抽象概括程度来说确实比知觉高,反映了知觉所不能反映的抽象关系,但不管它们多么抽象,从它们最初的根源来说,还是来源于知觉,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不能把表象、概念和知觉割裂开来,否认表象、概念来自客观现实。

皮亚杰的观点在这些方面就违反了唯物论的基本原则。

对皮亚杰理论的儿童发展的阶段沦,近年来有一些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

有些人对皮亚杰以守恒等数理逻辑的公式来划分思维发展阶段有异议。

有些人认为:划分明显的认知阶段是不可能的,因为改变测验的方法或实验的某些条件,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可以掌握守恒,同一个儿童也可以属于不同的阶段。

有一些人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儿童认知的发展.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知识的逐渐增多或技巧的逐步获得,这一过程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变化,因此不可能划分阶段,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内于文比的影响,不可能有普遍的认知发展的规律和阶段。

皮亚杰的守恒等指标,当然不是必须采取的划分思维发展阶段的唯—标准。

但是,它确是一个比较明确的划分阶段的标准。

从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近年来在这方面所作的一些研究来看,皮亚杰的实验是可以重复的,他所揭示的现象是有规律地产生的.儿童思维从不守恒到守恒这样—个发展过程是存在的。

这个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儿童逐渐学会排除外部变化的干扰而认识事物属性的过积。

已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量变列质变的—个发展过程,冈而显示出一定的阶段性。

这实际上也反映了发展中阶段性和连续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但是,皮亚杰对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揭示不够。

总的来说,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持别是思维发展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得到大量的材料,并作了理论概括,提出自己的观点。

他与过去西方国家心理学家不同的—点,也是他最突出的一点,是关于图式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思想。

这包含了内因和外因,主体相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辨证法思想,因而是十分可贵的。

皮亚杰强调动作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他关于因式的起源、发展具体论述,也是符合唯物论思想的。

但在动作、知觉、知觉相概念的关系上,他的有些观点违反了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在年龄阶段的划分上,皮亚杰对各个阶段的质的特点阐述比较清楚,但对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注意不够,阶段划分有点绝对。

[参考文献][1]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第147-154页[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101-105页[3]李幼穂《儿童发展心理学》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8 第46-5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