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孟母三迁的故事简介-优秀word范文 (2页)

合集下载

孟母三迁的故事内容

孟母三迁的故事内容

孟母三迁的故事内容孟母三迁的故事是一个古代名人的故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故事内容吧!成语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社会影响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

夫人教子,志在孔子。

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孟母三迁成语故事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生动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母三迁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鲁国人,在他3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后来孟子由自己的母亲一手带大的。

孟子幼时非常的贪玩,而且他的模仿性非常的强,本来他们家是住在坟地附近的,但是他经常学习别人哭丧,孟母觉得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于是搬到了集市附近。

孟母搬家到学堂尽管孟子的家搬到集市上也没有多大的改善,因为孟子又模仿集市上商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也意识到了这个集市的环境对儿子成长也不好,后来孟母就将家搬到了学堂旁边。

也正因为孟子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孟子那就与学堂的学生们一起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深知学习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心里非常的高兴,于是孟母就决定再也不搬家了。

孟母三迁给我们的启迪就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一定要为孩子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以上就是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了,孟母平日里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自己除了送他上学之后,自己还亲自监督孩子学习,有一天十分调皮的孟子逃学回家被正在织布的母亲发现了,孟母十分的生气,就拿起剪刀将好不容易织好的布给剪了,孟子看到母亲的举止非常的害怕,立刻跪在了地上闻母亲为何剪了布,孟母责备道:“你学习就和我织布一样,学习必须是通过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而我织布也是一样的道理,织布必须通过一线一线来织,你如果以后在偷懒,半途而废的话,就像这被剪了的布一样,好不价值”,孟子通过母亲的敦敦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发愤图强,专心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所以我们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不应该半途而废,贵在坚持。

拓展阅读:孟母三迁成语【成语】:孟母三迁【拼音】:mèng mǔ sān qiān【简拼】:mmsq【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孟母三迁的经典故事

孟母三迁的经典故事

孟母三迁的经典故事孟母三迁的经典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影响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三字经小故事《孟母三迁》(优秀3篇)

三字经小故事《孟母三迁》(优秀3篇)

【三字经小故事一年级】三字经小故事《孟母三迁》
(优秀3篇)
孟母三迁的故事篇一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一天他的母亲和她搬到市场,孟子老是学人们做买卖还讨价还价。

他的妈妈和她又搬到了学校旁边。

一天,孟子去求学,没过几天就回来了。

他的母亲知道了,就把刚织好的布剪成了两半,经过孟母的开导,孟子又走上了求学的道路。

过了很久孟子重返家乡,这时他已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孟母三迁的故事启示篇二
1、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2、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孟母三迁的故事篇三
今天看了儿童读物《孟母三迁》,书中的孟母为了给儿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惜三次搬迁。

让我身有感触。

生活中我们的妈妈又何尝不是呢,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给我们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付出了多少精力,多少汗水啊。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决不能辜负妈妈对我的期望。

孟母三迁的故事简介

孟母三迁的故事简介

孟母三迁的故事简介孟母三迁故事简介《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孟母三迁》的故事梗概孟子以前和母亲住在墓地附近,结果孟子就跟着别人学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于是,孟母决定搬家,在搬去集市后,孟子又学集市里的商人和屠夫。

后来孟母搬去学宫旁,孟子开始学习知识和礼节,于是孟母就在此处定居了。

《孟母三迁》的出处孟母三迁出自《孟子题辞》,指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的故事,现在常用于形容教子有方。

经典教育小故事大全精选孩子打翻牛奶孩子打翻牛奶,父母可以严厉责怪,甚至惩罚,也可以轻描淡写地处理,还可以像史蒂芬•葛雷(美国科学家)的母亲那样。

有一次葛雷尝试着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他失手把奶瓶掉在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

他的母亲来到厨房,没有对他大呼小叫、教训或惩罚他,她说:“哇,你制造的混乱还真棒!我从没在家里看见过这么大的水坑。

在我们清理它之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几分钟?”葛雷开心地玩地上的牛奶。

几分钟后,他的母亲说:“你知道,每次当你制造这样的混乱时,最好你再把它清理干净,物归原处。

所以,你想这么做吗?我们可以用一块海绵、一条毛巾或一只拖把。

你喜欢哪一种?”他选择了海绵,于是他们一起清理地上的牛奶。

他的母亲又说:“你知道,我们在如何用两只小手拿大牛奶瓶上已经做了个失败的试验。

让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是否可以拿得动它。

”小男孩学到了,如果用双手抓住瓶子上端接近瓶嘴的地方,他就可以拿住它不会掉。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简介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简介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简介来源:《孟子题词》:孟子有熟习,幼儿受到慈母三种教导意译:孟根的母亲为了选择好的环境教育孩子搬了三次家。

形容家长的教子故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至289年)、名、字、字、赵(今山东赵成东南)人。

全国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师傅从孔子的孙子那里想。

孟子认为孔子是人类以来最伟大的圣人,决心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德治思想,将孔子的“仁”观念发展成“仁”的学说。

他强调,道德修养是从政的根本,被后人推崇为“雅城”。

孟子小时候很调皮,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倪先生守节。

为了让盲人接受良好的教育孟母付出了不少心血。

起初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有一次,孟子和邻居的孩子一起,学习大人跪下哭泣的样子,玩送葬的游戏。

孟母看到后皱起了眉头。

“不!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于是孟子带着孟子搬到了集市上。

到了集市,孟子又学会了和邻居的孩子做生意的样子,鞠躬招待客人,暂时和客人讨价还价,演出得非常相似。

这件事又被孟母知道了,孟母又皱了皱眉头。

"不!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孩子住!所以他们又搬家了。

这次他们搬到了学官旁边,每月初一进入文庙磕头、磕头、让进退,孟子见面遵守秩序,变得彬彬有礼,喜欢读书。

这时孟母看着眼睛,心里高兴地点头,“这是我儿子该住的地方!”说。

但是有一天孟子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很伤心,把孟子叫到一旁,“你逃学不读书。

就像切好的布样,织不出布来。

”不织布就没有衣服穿。

如果不好好读书,你永远也成不了人才。

然后拿起剪刀,发出“哇”的声音,把织机上快速织好的布都剪了下来。

孟子吓呆了。

这次孟子的心震动了他认真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那时开始专心读书。

他天资聪颖,终于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三迁的故事总结精选(1):孟母三迁的故事原文孟母三迁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处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

”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处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能够处子也。

”遂居于此。

译文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

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

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

但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

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

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

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由整理]成语寓意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的人们不仅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母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

内因起主导作用,外因起决定作用。

说明社会环境与一个人、个性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

孟子之后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空间就应适应、助益人的生长。

在人们脱离不了市,不能任意选取栖居的。

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起重要作用。

孟母三迁,说的足孟子母亲为了教育孟子和为了孟子的成长而三次选取居住环境的故事。

这则故事又叫“孟母择邻”、“慈母择邻”。

孔子认为:“里仁为美。

2024年演讲稿孟母三迁范文(3篇)

2024年演讲稿孟母三迁范文(3篇)

2024年演讲稿孟母三迁范文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一个小故事。

孟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纺线织布生活。

孟子家在一个小村庄,村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

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

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

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了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这里是个大镇店,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

但这里有个集市,喧闹异常。

孟子从集市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

孟母很担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

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一个学堂的隔壁,周围都是读书人。

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

孟子十分聪明,而且学习刻苦,终于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成长取决于他身边的朋友和环境。

孟子之所以可以好好学习,是因为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果仍然在坟场和集市旁居住的话,他也许一事无成。

在学校,学校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在书声朗朗中成长;班上学习氛围很好,老师讲的课生动有趣,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同学们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互相比赛。

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就是不想好好学习也不行。

不要以为自己会有很大压力,因为有压力才有动力嘛。

因为这种动力,我经常参加各种比赛,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家里,爸爸妈妈给我们营造书香气氛,让我们享受到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爸爸妈妈给我买了许多书,让我在选择朋友更决定你的成长,如果是坏朋友,那么你最终会被传染,被带坏;如果是一个好朋友,那么你们会一起学习,也会让学习在友情的包围下轻松快乐。

现在就让我们在好的环境、好的朋友的陪伴中,努力学习,抓紧时间,为做未来的小主人奋斗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推荐】孟母三迁的故事简介-优秀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孟母三迁的故事简介
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说明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母三迁的故事简介,仅供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
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
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
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
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
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
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
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
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
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
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汉·赵歧《孟子题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