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起源、发展与类型

合集下载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分析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 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 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美学、科学、人类学、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物、
遗址等。 2、种类:《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 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意义 和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 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
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形式、
(3)从科学、保 护或自然美角度看, 具有突出意义和普 遍价值的天然名胜 或明确划定的自然 区域。如,维多利 亚瀑布。
3、提名标准:在《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规则》 中又进一步明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 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4项): (1)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 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3)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 见自然美的地带; (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2、有机进化的景观
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 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 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两种类别: 一是残遗物(或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 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不管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 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还在于显著特点 依然体现在实物上。 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今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 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 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 变发展的物证。

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

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

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人类的文明起源于远古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地区的文明逐渐发展起来,并通过交流与互动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从而展示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连结。

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人类文明的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此时人类开始制造石制工具,并具备一定的社会组织和交流能力。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社会逐渐进入新石器时代,并形成了中国、印度、中东和欧洲等地的早期文明。

二、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特点1. 中国文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和传承至今的文明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黄河流域出现了典型的农业文明,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宇宙观念、文字和哲学为特点,对世界其他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其复杂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哲学体系而闻名。

印度的早期文明体现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该文明在城市规划、浴室和下水道系统等方面展示了较高的水平。

3. 中东文明:中东地区的文明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古巴比伦、古埃及等文明在农业、制度建设、建筑和科学等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丰富了人类的文化遗产。

4. 欧洲文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希腊文明以其哲学、文学、艺术和民主政治而著称,对现代西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古罗马文明则对政治、法律和工程学等领域产生了影响。

三、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互动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业和文化交流通道。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传播到欧洲;西方的黄金、草药等商品也传入中国。

在商业的基础上,东西方文化也相互渗透、交流。

2. 海上丝绸之路:除了陆地交通,古代人们还通过海上通道进行交流。

从中国的福建、广东到东南亚、印度、中东,再延伸到地中海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成为连接古代文明的重要纽带。

3. 互学互鉴: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商品的流通,更重要的是思想、艺术和科学的互相传承与学习。

中东的数学、医学和哲学知识传入欧洲,西方的画艺、冶金技术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知识点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知识点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知识点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了濒临失传的语言、戏曲、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特殊文化空间、宗教祭祀路线或仪式等无形的文化形式。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6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8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

这些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一段充满了传奇和辉煌的历史。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起源背景、发展进程、主要特点和影响。

一、起源背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社会逐渐向农业社会过渡。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定居下来,农业生产也催生了手工业的兴起。

这些发展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二、发展进程1. 早期文明的发展: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中国北方出现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 - 夏朝。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文明的起步。

随后,商朝和周朝相继兴起,中国古代文化逐渐形成。

2. 我们古代文明的先驱:在古代文明的影响下,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思想和学说逐渐形成,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儒家文化的崛起: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儒家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谦卑、孝道等伦理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秦汉文明的繁荣:中国古代文明在秦朝和汉朝达到了巅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如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主要特点1. 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国古代文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这其中包括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2. 尊重祖先和家庭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家庭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们尊敬祖先,崇尚家庭美德,这种家族观念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3. 建筑工艺的独特魅力:中国的古建筑工艺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受到世界的赞誉。

如长城、故宫等标志性建筑,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四、影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文明的辐射力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与西方各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推动了双方文明的发展。

水墨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水墨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水墨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水墨画不仅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生活以及美学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1. 起源与历史水墨画起源于中国,具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水墨画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由著名画家王羲之开创。

然而,最早的水墨画作品并没有保存下来,我们只能通过历史文献和后人的临摹作品来了解其面貌。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墨画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形式之一。

2. 绘画材料与工具水墨画的绘画材料和工具非常简单,主要包括宣纸、毛笔、墨汁和砚台。

宣纸是水墨画的主要载体,具有吸水性好、质地柔软的特点。

毛笔是绘画的主要工具,其笔锋柔软,可以表现出各种细腻的笔触。

墨汁是绘画时的主要颜料,分为浓墨、淡墨、干墨等多种类型。

砚台则是用来研磨墨汁的工具。

3. 技巧与风格水墨画的技巧和风格非常独特。

在技巧方面,水墨画家注重笔触的运用,通过笔触的轻重缓急、干湿浓淡来表现画面中的气韵和神韵。

在风格方面,水墨画强调“意境”,注重表现画家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同时,水墨画还具有简练、概括的特点,通过简洁的线条和墨色表现出丰富的画面内容。

4. 题材与寓意水墨画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类型。

其中,山水是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通过描绘山川河流、自然风光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花鸟画则多以花卉、鸟类为题材,通过描绘自然中的美好事物来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人物画则以人物形象为题材,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和神态来表现人类社会的丰富多彩。

5. 水墨画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水墨画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依靠一代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

其中比较著名的传承人有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等。

他们不仅在水墨画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而且致力于推广和传承水墨画技艺,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6. 著名作品欣赏水墨画的著名作品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庐山谣》《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等。

世界自然遗产及其保护意义

世界自然遗产及其保护意义

世界自然遗产及其保护意义世界自然遗产是指世界范围内独特、珍贵且不可再生及不可替代的自然遗产,这些自然遗产包含了地质遗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等各种形式的自然资源。

世界自然遗产的存在对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和避免灾难的必要条件。

一、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意义1. 保护生态环境世界自然遗产所具有的独特性、珍稀性、美丽性和演化历史的代表性,体现了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为研究生命起源和地球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证据。

同时,世界自然遗产也具有使人们保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框架稳定的作用,罕见的植物和动物的种群和栖息环境在世界自然遗产中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帮助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 促进文化交流世界自然遗产的存在,能够促进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它们所显露出的自然景观、文化人文特色和重要历史事件,不仅是各个国家的自豪感和文化身份的象征,也是祖先和后人之间文化传承的财产和珍宝。

世界自然遗产在经济和政治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战略意义。

3. 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世界自然遗产的存在,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

在全球各地独特、美丽、丰富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中,世界自然遗产是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增加了国家的GDP和就业机会,也为许多贫困地区带来了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切实益处。

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1. 科学评估体系每个国家要将自己的世界自然遗产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进行国际认证,严格审核保护计划,制定科学的管理和保护标准,以确保合适的管理和针对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例如,美国自1972年起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创建了大量的国家公园、国家保护区和其他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同时支持国家旅游和经济发展。

2. 建立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体系国家政府、地方政府、公众团体和当地社区是实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端午节的来源以及发展历史:起源传说、历史演变、现代传承。

一、起源传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屈原和龙舟竞渡。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因为反对楚国王子纷争和南征北战,被贬于岳阳楚河。

屈原对楚国的国运非常担忧,于是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著名的文学作品。

但是,由于野心家的编造和诬陷,屈原被谗谤成祸国殃民之人,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身亡。

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喂食,人们在江边撒粽子喂食,同时划龙舟去打捞屈原的尸体。

据说,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还有人在汨罗江里游泳,并利用铜钱敲打水面,制造水声吓走鱼虾。

这就是人们打龙舟和吃粽子的来源了。

二、历史演变端午节的起源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不仅在中国发展,也在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在中国,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既有吃粽子、划龙舟等民间习俗,也有官方统一组织的文化活动。

另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习俗和民间传说,例如江南的踩高跷、粽子蒸汽船、滴凤钗等。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端午节也有自己的习俗和传统活动,例如韩国的龙舟竞赛、日本的喜宴、越南的饮酒和赛龙舟等。

三、现代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端午节的传承和发展也与时俱进。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文化节日。

在我国,例如吉林的世界龙舟赛、浙江的草原露营、福建的民间文化展等,都以端午节为主题,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和创新的活动方式。

另外,在网络上,也有很多关于端午节的各种活动和文化产品,例如手帐、手工制作、音乐和艺术表演等。

这些活动和产品不仅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热爱,还促进了端午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很悠久。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唯一连续使用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文字系统。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汉字。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使用范围和未来发展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起源于商朝晚期,使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1.2 金文的发展:金文是甲骨文的一种演变形式,起源于西周晚期,用于铭文和铜器铭文。

1.3 汉字的形成:汉字是在秦朝统一文字后,通过简化和标准化的过程形成的。

二、汉字的演变2.1 汉字的象形演变:汉字最初是以物象为基础的象形文字,通过简化和抽象,逐渐演变成为现代汉字。

2.2 汉字的形声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发展逐渐加入了声旁,形成了形声字,丰富了汉字的表达能力。

2.3 汉字的规范化:为了提高文字的统一性和可读性,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了多次规范化,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基本形态。

三、汉字的特点3.1 多音字的特点:汉字中存在许多多音字,即一个字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发音,这给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2 字义的丰富性:汉字的字义非常丰富,一个字可以有多个不同的意思,这为表达思想和文化内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3 笔画的独特性:汉字的书写是基于笔画的,每个字都有特定的笔画顺序和结构,这使得汉字在书写和书法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四、汉字的使用范围4.1 汉字的地位: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文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语言文字、文化传承、教育和各个领域。

4.2 汉字的传播: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汉字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

4.3 汉字的保护:为了保护汉字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法律保护、教育推广和文化传承等。

五、汉字的未来发展5.1 汉字与科技的结合:随着科技的进步,汉字也在不断与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结合,为汉字的输入、处理和传播提供了更多便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一刻起,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 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联合起来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行动。
这场行动得到5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前后总共筹集到 8000万美元的经费,来自世界各地的40个考古团体云集古老的努比亚 遗址,用了整整10年时间,将神庙编号分割成1000多块,移向神庙高 处200米的新址上,再按照原有的尺寸重新拼装。
世界遗产起源、发展与类型
3.1 世界遗产提出与世界遗产公约 3.2 世界遗产类型 3.3 世界遗产与中国文化遗产
3.1 世界遗产提出与世界遗产公约
3.1.1世界遗产公约的起源与发展 (1)尼罗河保护对人类的启示
埃及尼罗河,是世界上唯一一条自南向北流淌的大河。有人说,尼 罗河是上天赐予埃及的厚礼,她不仅滋养了河水两岸的土地,还激发了 古埃及人非凡的灵感。沿着这条大河,散落着无数宫殿和神庙,洋溢了 世界文明的辉煌与异彩。
3.1.2中国世界遗产行动
(2)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意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遗产遍布神州。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 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也是全人类的文明瑰宝。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祖先留下 的丰厚的文化遗产,真实见证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对继承和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好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保护好 和谐隽永的历史人文环境,保护好人类文明的结晶,让世世代代永久享用、 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无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尼罗河和古埃及文化
提到古埃及的文化遗产,人们首先会想到尼罗河畔耸立的金字塔、 尼罗河盛产的纸草、行驶在尼罗河上的古船和神秘莫测的木乃伊。它们 标志着古埃及科学技术的高度,同时记载并发扬着数千年文明发展的历 程。
纸草是种形状似芦苇的植物,盛产于尼罗河三角洲,莎草纸成为当 时最先进的书写载体—纸,比我国蔡伦的纸还早一千多年,成为后世学 者研究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文献。
自远古时代起,埃及在地理上就分为 狭窄的河谷地区(上埃及)和地势较为开 阔、平坦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下埃及)。 埃及的河谷地区几乎常年不雨,气候十分 干燥,生产和生活用水全靠尼罗河供给。
文明的发生:
埃及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它经历了自己的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 埃及的新石器文化(三角洲西部边缘的梅里姆达文化、中部埃及的法雍文化、 巴达里文化等)都是农牧业混合型的文化。公元前6000—5000年,农业文化 已相当发达,并已使用铜器,这为其文明的较早出现奠定了基础。
埃及出土的一艘约公元前4700年的古船,船长近50米,设备完好, 可见当初航海技术与规模。而较轻型的船则用芦苇捆绑而成。现代人复 制的芦苇船已经证明,这种船可以横渡大西洋。这些无疑为古埃及的社 会繁荣与文明走向世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尼罗河还使当地人们产生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想象力。坐落在东非干 旱大地上那气势恢宏的神庙是多么粗犷,与旁边蜿蜒流淌的尼罗河形成 强烈对比。古埃及很多艺术品都既具阳刚之气又不乏阴柔之美。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整体迁移成为这次拯救行动中最为壮观的工程, 当那些巨大雕像安然无恙地矗立在新址的时候,全世界热爱古埃及文 明遗产的人们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人们把这次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 事件称为“阿布辛拜勒运动”。这次拯救行动不仅仅保住了神庙,而 且使全世界第一次看到了国际间联合救援人类文化的伟大力量。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古王国时期的国内贸易还处在以物易物的水平上。在古王国时期的经 济中,王室经济、神庙经济、官僚贵族奴隶主的经济占有极大的比重,可 以说是占了支配地位。它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拥有极为雄厚的经 济实力。在他们的经济中,既包括了农业,也包括了手工业、畜牧业、渔 业、园艺业等部分。
在其后的埃及前王朝Ⅰ时期埃及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关系的萌芽。在属 于这个时期的墓穴里发现的陶器上,刻有一些符号,这大概是其私有权的记 号。
到前王朝Ⅱ时期,(又称格尔塞时期,约公元前3500—3100年),在埃 及私有制逐步确立,阶级逐渐形成。从格伯林发现的一块纺织品残片上的绘 画,也反映了阶级分化的情况。这块纺织品上画了一些船,一些人在划桨, 还有一人端坐于其上,此人显系贵族。在蝎王权标头上,国王头戴象征王权 的白冠(以鹰为其标志)、腰系牛尾。在留下来的象牙板上有被捆着双手的 战俘的形象,这些战俘将沦为奴隶。在Ⅱ时期出现了文字,不过还很原始。
尼罗河文化遗产保护
为彻底根除尼罗河水患,1959年,埃及与苏丹两国商定,在阿斯旺 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水坝。但始料不及的是,修建水坝将直接影响到努 比亚遗址和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存亡。
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埃及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建筑。这座神庙是古埃 及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阿布辛拜勒神庙巧妙地吸收和运用当时最先进 的天文、地理、数学知识,能让阳光在每年2月21日和10月21日两次穿 过60米长的甬道,直接照射在寺庙最内拉美西斯二世(右)和阿蒙神 (左)的雕像,创造了举世无双的“日出奇观”。为了留住这一神奇美 景,埃及和苏丹政府向联合国求助。
(2)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诞生
【时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大会于1972年10月 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的第17届会议,希望给予国际合作的方式, 解決世界重要遗产的保护问题。 【名称】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 ③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
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④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
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 性的有效制度。
3.1.1世界遗产公约的起源与发展
神庙在设计与建筑上巧妙地吸收和运 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地理、数学等知 识,创造了举世无双的“日出奇观”。
——非洲有另一种语言,非洲人一直 在用这种语言诉说着,向周围的人诉说, 向下一辈诉说,向世界诉说。这就是非洲 的艺术。 无论是北非古老的神庙,还是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铜铸,石雕,木雕和草 编作品,都表现了能工巧匠们执著的创造 力和高超娴熟的技巧。他们用作品代替语 言,将对生活,对自然的情感渗透其中。 也许,读懂了这种语言,便会真正认识了 非洲。
3.1.1世界遗产公约的起源与发展
(3)世界遗产公约的发展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目前加入缔约国最多的国际公约 之一,对人类的整体有特殊意义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自然风光和文化 及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1975年公约正式生效后,在全球范围内, 迄今共有180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 缔约成员。截至2005年7月,全世界共有812处世界遗产,分布在137个国 家。
“尼罗河”一词最早出现于2000多年前。关于它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来源于拉丁语“尼罗”(nil)意思是“不可能”。因为尼罗河中下 游地区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但是由于瀑布的阻隔,使得中下游地区的 人们认为要了解河源是不可能的,故名尼罗河。二是认为“尼罗河”一 词是由古埃及法老(国王)尼罗斯(nilus)的名字演化来的。
一个贵族墓中所画的一幅市场上以物易物的情景可以为证。这时留下 的一分买卖房屋的契约也是这种情况的例证。手工业者的工资都以实物支 付,如油、面包、蔬菜、衣物等,偶尔也付给铜,但不是作为货币,而是 如同其他实物一样,这在许多贵族墓中的铭文里皆有提及。对外贸易控制 在国家手中,国家或国王常常派出商队到国外去。
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由发源于非洲 中部的白尼罗河和发源于苏丹的青尼罗河 汇合而成。流经森林和草原地带的尼罗河, 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浸灌了两岸干 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植质的泥 沙随流而下,也在两岸逐渐沉积下来,成 为肥沃的黑色土壤。古代埃及人因而称自 己的国家为“凯麦特”(意为“黑土 地”)。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 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3.2 世界遗产类型
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4种: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 化与自然双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自1975年公约正式生效后,1978 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公约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单以来,截至2005年7月 止,《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成员国已达180个国家和地 区,全世界共有812世界遗产地处(World Heritage Sites)分布在137 个国家中。其中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628项,自然遗产 (Natural Heritage)160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Cultural & Natural Heritage)24项,以及2001年新增加的口述与无形人类遗产 (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19种。
要点:
1.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起源于埃及与苏丹为解决根除尼罗河水患与 对努比亚遗址保护的矛盾。一个影响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未来命运的世 界性公约由此提出来了.
2.努比亚遗址位于埃及东南部,这一古代建筑群继承和体现了古埃 及数千年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埃及古文明的见证。努比亚地区最著 名的建筑是阿布辛拜勒大庙、王后寺庙及菲莱神庙。特别是阿布辛拜勒 大庙在设计和建筑时,把当时最先进的地理、天文、数学等知识巧妙地 吸收和运用了进来,创造了独特的“日出奇观”。
3.1.1世界遗产公约的起源与发展
(2)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诞生
【原因】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是因年久腐 变所致;二是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 害或破坏现象。
【中心内容】 ①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