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能力提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文化,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塑造未来。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设立了一系列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目标:教学要求学生熟记和掌握学科核心概念、基本术语和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包括:1. 学习培养历史记忆力,掌握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时间、地理位置和相关背景知识。
2. 理解历史时期的划分和相关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因果关系。
3. 学习分析历史文献和史料,培养历史资料收集和整理的能力。
4. 熟悉并掌握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工具的使用。
二、能力目标:教学要求学生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主要包括:1. 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多面性。
2. 培养学生的历史解读能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原因和影响。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和联系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和文化进行比较和分析。
4.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能够提出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问题并进行研究。
三、情感目标:教学要求学生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主要包括: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3.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方法要求:教学要求采用多种适应性强的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1. 引导学生通过参观实地、查阅资料和阅读历史文献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手段。
4.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辩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五、评价要求: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主要包括:1. 结合教学目标,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测试、考试、作业、项目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教育的目标也逐渐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而历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材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探讨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一、问题背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包含了从中国古代到现代的历史故事和事件,培养了学生对历史发展的了解和认知。
然而,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 教材内容的简单和流于表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内容虽然全面,但有些内容呈现方式过于简单,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学生只是了解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而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历史背景。
这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学习方法的单一和缺乏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材内容以讲解和笔记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被动接受。
缺乏多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实践操作的机会。
这样一来,学生无法通过实践来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缺乏探究和批判思维的培养。
在教材中,缺乏启发式的问题和材料,无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
学生只需要接受教师提供的内容,而无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探究精神。
这不利于学生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问题解决策略为了提高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深化教材内容,加强思辨能力的培养。
在编写教材时,可以将历史事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进行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教材中可以加入一些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可以出现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2. 引导多元化学习方法,增加实践操作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多种学习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 知识能力提升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能力提升训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此材料出自()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天朝田亩制度》C.《中华民国约法》D.《中国土地法大纲》2.下列事件及其影响,搭配不相符的是()A.遵义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D.挺进大别山——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3.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①平津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④百团大战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浴血奋战,威震敌胆。
下列军事行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渡江战役②南昌起义③平津战役④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⑤百团大战A.①②③④⑤B.②⑤④③①C.②⑤③①④D.⑤②④③①5.“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B.解放战争的进程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D.解放战争的影响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急,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八月十四日(1)材料中的“陪都”是指哪座城市?这一材料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蒋介石为何电邀毛泽东到“陪都”?材料二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知能演练提升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知能演练提升新人教版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知能演练提升新人教版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知能演练提升1.“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这首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长春 B.北平C.沈阳D.上海()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侵略军大规模进攻B.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C.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D.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华3.如果你是一位社会学家,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你会发现九一八事变后,当时中国的社会浪潮是A.民主共和B.民主科学C.抗日救亡D.维新变法()4.右图是20世纪某时期的一幅标语。
该标语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半殖民地化加深 B.巴黎外交失败后,五四运动爆发C.国共合作破裂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D.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沦陷5.下图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迁徙路线图(局部)。
东北大学迁入关内的原因是()A.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C.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D.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形势所迫6.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的直接目的是()A.加紧准备全面侵华战争 B.驱逐英美等国在华北的势力 C.扶植国民党内的亲日派 D.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7.在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提出的要求是()A.推翻南京国民政府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8.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歌中唱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时中华民族面临“最危险的时候”是指()A.东北三省沦陷,民族危机加深B.日本侵略热河、察哈尔等地C.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企图吞并华北 D.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企图吞并全中国 9.下列人物中与西安事变有关的是()A.左宗棠 C.张学良 B.林则徐 D.张謇10.1936年12月13日早晨,南京市民王大妈出门买菜,看到报童沿街叫卖:“特大新闻,张、杨发动兵变,蒋总司令遇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是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
它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为目标,通过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讲解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认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第一部分:教材的总体结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古代中国的变革》、《古代东亚文明与交流》、《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两汉魏晋南北朝》、《古代中国的社会格局》、《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和《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每个单元都涵盖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和主题内容,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地展示了中国历史的进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承。
教材总体结构紧凑合理,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第二部分:单元结构和知识分布每个单元都由几个重要的主题组成,其中包括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
例如,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变革》中,学生将学习到夏商周的兴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朝与汉朝的统一和发展等。
每个主题都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脉络和演进。
知识的分布安排得很有序。
教材在每个单元内部先从整体上介绍该时期的历史背景,然后再具体分析重要事件和人物,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的发展脉络,形成对历史的全面认识。
第三部分:知识体系和思维培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教材引导学生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因果思维。
同时,教材还鼓励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读当今社会和世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每个单元都配有活动和讨论题,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价中,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这种知识结构和体系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知识能力提升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能力提升训练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1.义和团成员曾愤怒地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义和团运动具有明显的爱国性质B.有利于取得清政府的支持C.反映了义和团科学的斗争口号D.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的排外性2.下列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义和团运动席卷了全国B.是一次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C.清政府曾承认其为合法团体D.主要成员是贫苦农民3.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A.阶级矛盾空前激化B.民族矛盾空前激化C.政府与农民矛盾缓和D.农民爱国热情最高4.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镇压太平天国运动B.保护和扩大帝国主义国家的在华利益C.抢夺圆明园的财物D.帮助清政府镇压农民起义5.“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
”这一描述与哪一次侵华战争有关()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说过:“我们在‘暴乱’中并无所失。
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
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
”他的感慨源于哪一条约的签订()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7.下图是20世纪著名漫画家何剑士的漫画——《小磨香油》,漫画反映了()A.清朝顽固派拒绝接受西方新技术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中华民国政府遭到反动势力的攻击D.北洋军阀政府榨取老百姓的血汗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瓦德西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材料二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知识能力提升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能力提升训练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1.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改变了侵华战略方针,主要因为()A.日本战线太长,兵力与财力不足B.英美等国政府支援中国抗战C.国民政府在抗日问题上出现动摇D.汪精卫成立了效忠日本的伪政权2.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A.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B.主张和平解决C.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D.支持事件制造者3.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发表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认定国共合作实际上已经破裂B.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C.要独立自主地担负起反抗日本侵略的责任D.坚持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这是一次明确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大会,又是一次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光明前途的大会。
这次大会是()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B.遵义会议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5.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台湾回归祖国的史实,这两次回归分别结束了哪国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殖民者的投降书庆祝台湾光复A.西班牙、日本B.荷兰、法国C.荷兰、日本D.葡萄牙、日本6.“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
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
”这首童谣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A.实行了全民族抗战B.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C.进行了正面战场抵抗D.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7.七七事变后,面对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军民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捍卫民族尊严的铜墙铁壁,用誓死不屈的意志竖起了国家独立的风帆。
重温抗战史再次感受悲壮而振奋的过去,并完成相关问题。
【震撼的战役】材料一这是抗战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
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伤亡失踪数万人。
但也取得了重大战果,歼灭日军1万余人。
材料二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部编人教版历史上册八年级全册练习题(答案附带)

部编人教版历史上册八年级全册练习题(答案附带)第一章:古代中国的变革1. 以下哪个朝代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答案:秦朝2. 秦朝的第一位皇帝是谁?答案:秦始皇3.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哪项重要制度?答案: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4. 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及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制度的实行,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进程,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5. 秦朝统一后,推行的制度对农民的影响是什么?答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第二章:秦汉之间1. 秦朝灭亡后,谁建立了汉朝?答案:刘邦2. 汉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答案:郡县制3. 汉朝时期,农业生产取得了什么重要进步?答案:推广了水利灌溉,发展了农业生产。
4. 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什么政策来发展中央集权?答案:设立郡国制度,加强。
5. 汉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实行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社会进步。
第三章:东汉时期的动乱1. 东汉时期,外族入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政治腐败和军阀割据。
2. 东汉时期,黄巾起义的领导者是谁?答案:张角3. 东汉时期,董卓篡夺了皇位,建立了哪个政权?答案:前凉4.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分裂成了哪三个国家?答案:魏、蜀、吴5. 三国时期,谁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晋朝?答案:司马炎第四章:南北朝时期的动乱1. 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的建立者是谁?答案:北魏的拓跋珪2. 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的建立者是谁?答案:刘宋的刘裕3. 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政权的分裂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答案:导致了社会经济的衰退和民族文化的分化。
4. 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入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促进了汉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5. 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的统一者是谁?答案:陈朝的陈霸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一八事变纪念碑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
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
共产党
(1)图一的人物在1936年发动了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在当时的中国有什么重大意义?(2)图二中的“彭大将军”正在指挥哪一次重大战役?这次战役有什么意义?
(2)请说出图一和二两幅图反映的史实与图三情景之间的关系?
(4)通过学习以上图片内容,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3.审阅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材料二:日军无条件投降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次战争?这次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图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次战争?这次战争中国战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对比上述材料,你有哪些感想?
4. 右面的是我国的两座著名纪念馆图片,仔细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判断图甲和图乙分别是哪一纪念馆的图片,并说明你判断的依据。
(2)简要叙述与两个纪念馆相关的历史事件的大体经过。
(3)我国设立以上两个纪念馆的目的是什么?
二、选择题
1.四位同学在登录了“血铸中华,民族魂”网站后,分别在
留言栏写下如下内容,其中不符合正确的历史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是()A.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B. 仇恨可以忘记,
悲伤不能忘怀 C.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D. 让所有日本人血债血偿
2.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卢沟桥事变②西安事变
③九一八事变④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②①④D.④③②①
3. 2008年9月7~9日,由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研究中心举办的“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湘潭大学隆重召开。
“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在()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延安整风
D. 中共七大
4.中共“七大”召开后,陈毅元帅非常兴奋,写诗赞道:“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你认为“万众瞩目清凉山的原因是()
①七大为抗战的胜利准备了条件②七大为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③此地是中共中央所在地④这儿是抗战的总后方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日本投降后,重庆有一个灯谜,谜面是“日本无条件宣告投降的原因”,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
当时谜底有两个:①是屈原(原子弹);②是苏(苏联)武对此,正确的认识应当是( )A. 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B. 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它准确反映中国抗战胜利的外因 C. 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作用D. 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华民族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起的作用19.王丽和张东想出一期以“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为专题的墙报,下列史料可用的有①西安事变②卢沟桥事变③南京大屠杀④百团大战⑤渡江战役⑥台儿庄战役()
宝鸡一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初二历史学习活动单设计人:李春辉审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