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经典压轴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附详细答案

九年级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附详细答案

九年级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附详细答案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1.下列各组物质充分混合后能得到溶液的是:A.泥沙加入水中 B.酒精加入水中C.花生油加入水中 D.冰加入水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为溶液,酒精加入水中得酒精溶液。

选B考点:溶液的形成。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汽油可以乳化油污 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C.溶质都以离子形式溶解在溶剂里 D.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答案】D【解析】A、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属于溶解现象,故错误;B、溶液可以有颜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错误;C、溶液中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溶液中,例如酒精溶于水以分子形式存在,故错误;D、硝酸铵溶解在水中,会吸热,溶液温度会降低,故正确。

点睛:物质溶解的过程包含有以下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该过程吸收热量;另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该过程放出热量;并且,不同的溶质,在这两个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也不同;共有如下三种:1.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会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另外,氧化钙放在水中发生反应放热,也会使温度升高),表现为放热现象;2.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等),表现为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的现象;3.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时,溶液温度会降低(如硝酸铵等),表现为吸热现象。

3.溶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配制5%的医用葡萄糖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取、量取、溶解和转移B.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C.10mL98%的硫酸溶液加入到10mL水中得到49%的硫酸溶液D.消除路面上的积雪可以撒些盐,这样可以使雪较快地融化【答案】C【解析】A 、配制5%的医用葡萄糖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葡萄糖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葡萄糖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故正确;B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故正确;C 、10mL98%的硫酸溶液加入到10mL 水中,由于微粒之间有间隔,总体积会小于20mL ,故错误;D 、溶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消除路面上的积雪可以撒些盐,凝固点降低,这样可以使雪较快地融化,故正确。

中考化学压轴题之化学溶液的形成(中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含答案解析

中考化学压轴题之化学溶液的形成(中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含答案解析

中考化学压轴题之化学溶液的形成(中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含答案解析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1.下列清洗方法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A.用稀盐酸清洗久置石灰水的试剂瓶B.用酒精清洗残留碘的试管C.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D.用汽油清洗粘在手上的油漆【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久置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有碳酸钙,盐酸清洗,形成的是溶液,不属于乳化原理;B、酒精是良好的有机溶剂,碘易溶解于酒精,用酒精清洗碘渍是利用溶解原理,不是乳化;C、洗涤剂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功能,用它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原理;D、汽油是良好的有机溶剂,油漆中含有油脂等有机物易溶解于汽油,用汽油清洗油污是利用溶解原理,不是乳化。

故选C。

2.如图是固体物质a、b、c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时,a、b、c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a>b>cB.t2℃时,a、b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t2℃时,将40g 的c加到100g水中,制得的溶液不饱和D.欲使c从溶液中结晶,可以采用降温结晶或蒸发溶剂的方法【答案】B【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b、c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 c>b>a,错误;B、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那么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C、t2℃时,C的溶解度为40g,即该温度时40gC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错误;D、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欲使c从溶液中结晶,可以采用升温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睛: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氯化铵和熟石灰混合研磨,闻到刺激性气味B.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塞,瓶口上方出现大量白烟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氧化镁D.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答案】A【解析】A、氯化铵和熟石灰混合研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氨气,所以会闻到刺激性气味;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C、根据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化学溶液的形成的经典综合题及答案

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化学溶液的形成的经典综合题及答案

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化学溶液的形成的经典综合题及答案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1.以下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溶液一定是无色的C.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一般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装瓶存放D.若100g水中溶解了10g氯化钠固体,则此时所得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答案】C【解析】【详解】A、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故A选项错误;B、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故B选项错误;C、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一般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装瓶,故C选项正确;D、若100g水中溶解10g氯化钠固体,则溶质的质量为10g,溶液的质量为110g,溶质的质量分数=10g/110g×100%=9.1%,故D选项错误;故选:C。

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氯化铵和熟石灰混合研磨,闻到刺激性气味B.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塞,瓶口上方出现大量白烟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氧化镁D.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答案】A【解析】A、氯化铵和熟石灰混合研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氨气,所以会闻到刺激性气味;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C、根据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解:A、氯化铵和熟石灰混合研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氨气,所以会闻到刺激性气味,故A 正确;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而不是白烟,故B错误;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生成氧化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C错误;D、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3.用括号内试剂有能一次性将组内物质鉴别出来的是()A.固体:NaOH、NH4NO3、NaCl(水)B.液体:稀盐酸、H2O、Ca(OH)2溶液(石蕊溶液)C.固体:ZnSO4、CaCO3、KCl(水)D.液体:Ba(NO3)2溶液、MgCl2溶液、K2CO3溶液(稀硫酸)【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NaOH、NH4NO3溶于水分别放热、吸热,使温度分别升高、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B、稀盐酸、H2O、Ca(OH)2溶液分别显酸性、中性、碱性,分别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紫色、蓝色,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C、ZnSO4、KCl均易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CaCO3难溶于水,用水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D、稀硫酸能与K2CO3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与Ba(NO3)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与氯化镁溶液不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之化学溶液的形成(备战中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及答案解析

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之化学溶液的形成(备战中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及答案解析

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之化学溶液的形成(备战中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及答案解析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50℃时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B.50℃时把50gA放入100g水中能得到A的不饱和溶液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方法D.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A的晶体【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判断结晶的方法。

【详解】A、5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故A正确;B、50℃时A的溶解度为50g,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所以50gA放入10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故B不正确;C、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所以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采取降温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加溶质的方法,故C正确;D、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A的晶体,故D正确;故选B。

【点睛】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溶液,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降温结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的溶液,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2.已知NH4NO3和KH2PO4固体混合物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则混合物中KH2PO4的质量分数为A.80% B.60% C.40% D.20%【答案】B【解析】14%=﹙1-x﹚×35%,x=6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3.溶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配制5%的医用葡萄糖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取、量取、溶解和转移B.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C.10mL98%的硫酸溶液加入到10mL水中得到49%的硫酸溶液D.消除路面上的积雪可以撒些盐,这样可以使雪较快地融化【答案】C【解析】A、配制5%的医用葡萄糖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葡萄糖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葡萄糖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故正确;B、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故正确;C、10mL98%的硫酸溶液加入到10mL水中,由于微粒之间有间隔,总体积会小于20mL,故错误;D、溶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消除路面上的积雪可以撒些盐,凝固点降低,这样可以使雪较快地融化,故正确。

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经典压轴题含详细答案

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经典压轴题含详细答案

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经典压轴题含详细答案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1.在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搅拌并冷却到原来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剂质量不变B.溶质质量增加C.溶液浓度不变D.Ca(OH)2的溶解度增大【答案】C【解析】【详解】A、因为氧化钙与饱和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而使溶液因此减少了水,饱和溶液的溶剂减少,故A错误;B、因为氧化钙与饱和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而使溶液因此减少了水,饱和溶液的溶剂减少会造成溶质析出;溶液的溶质、溶剂都在减少,故B错误;C、饱和溶液随溶剂水的减少,溶质相应析出,变化后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且溶液温度没有改变,根据相同温度下的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D、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受温度的影响,因为溶液的温度不变,因此,溶质的溶解度也不变,故D 错误;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2.如右图为市售浓盐酸的部分标签内容,多次打开瓶盖倒出部分盐酸后,不能精确表示剩余盐酸信息的数字是( )A.500mL B.1.19g/cm3C.36.5D.37%【答案】A【解析】A、由于倒出一半盐酸,所以剩余盐酸的体积为250mL而不是500mL;故选;B、1.19g/cm3表示的是盐酸的密度,倒出一半盐酸,也不会改变,仍是1.19g/cm3;故不选;C、36.5表示的是相对分子质量,所以倒出一半盐酸也不会改变;故不选;D、虽然倒出一半盐酸,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改变,仍是37%;故不选。

点睛: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其中,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成分均相同(如一瓶溶液中,上下左右等各部分的密度都是一样的);稳定性是指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永远不会析出(即溶质与溶剂永不分离)。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氯化铵和熟石灰混合研磨,闻到刺激性气味B.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塞,瓶口上方出现大量白烟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氧化镁D.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答案】A【解析】A、氯化铵和熟石灰混合研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氨气,所以会闻到刺激性气味;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C、根据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经典压轴题

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经典压轴题
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经典压轴题
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
1.对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A.通过闻气味区别厨房中的醋和白酒 B.往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该沉淀一定是 BaSO4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该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并不一定说明是硫酸钡,也可能是碳酸钡氯化银等沉 淀.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 又引入了新的杂质.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 析出晶体. 解答:解: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闻气味可以区分,故此选项正确.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可说明有可能生成了硫酸钡、碳酸钡、氯化银等沉 淀,故此选项错误.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 又引入了氯化镁的杂质,正确的做法是加入稀硫酸除掉氧化镁,故此选项错误.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 析出晶体,只要在降温过程溶液达到饱和时即可,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 A
A.t1℃时,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B>A B.当 A 中含有少量 B 时,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 A C.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 C 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将 t2℃时 A、B、C 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 t1℃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 小的顺序是 C>B>A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溶解曲线上点的纵坐标数值就是相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A.t1℃时,A、 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B>A,正确;B,由于 A 的溶解度受温度的 影响较大,且随温度的减低而减小,而 B 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当 A 中含有少量 B 时,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 A,正确;C.升高温度,C 的溶解度减小,可使 接近饱和的 C 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正确;D.将 t2℃时 A、B、C 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 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B>C="A" ,降温至 t1℃时,A、B 析出晶体,得 t1℃时的饱和溶液, t1℃时 B 的溶解度比 A 的大,B、A 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A,降温过程中 C 的 溶解度变大,不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不变,每 100g 水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为 t2℃时溶解 度,大于 A 的 t1℃时的溶解度,小于 B 的 t1℃时的溶解度,所以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 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B>C>A ,错误 考点:溶解度

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经典压轴题附答案

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经典压轴题附答案

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经典压轴题附答案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1.下列反应完毕后的混合物不是溶液的是()A.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恰好完全反应B.纯净的碳酸钙粉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C.锌粒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D.二氧化碳通入足量的水中【答案】A【解析】A、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水,不能得到溶液;B、碳酸钙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钙易溶于水,得到的是溶液;C、锌粒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硫酸锌溶于水,得到的是溶液;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溶于水,得到的是溶液。

故选A。

2.下图是两种固体化合物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乙的饱和溶液大B.甲的饱和溶液从t2°C降到t1℃时析出60g甲的溶质C.分离甲中混有少量的乙的方法是:t2℃配制申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D.甲、乙饱和溶液在t1℃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均为20%【答案】C【解析】A、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除了要指明溶液的状态以外还有指明温度,错误;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甲的饱和溶液从t2°C降到t1℃时有晶体析出,但由于没有指明溶液的质量,故不能确定析出的晶体的质量,错误;C、甲的溶解度随问题的变化变化较大,故提纯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即t2℃配制甲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正确;D、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均为20g,该温度时溶质的质量分数=20100%120gg⨯= 16.7%,错误。

故选C。

3.如图是固体A、B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0 ℃~t2℃,A的溶解度始终大于B的溶解度B.t2℃时分别将100g 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A小于BC.t1℃时,A、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D.t2℃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3【答案】D【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0 ℃~t2℃,B的溶解度始终大于A的溶解度,错误;B、t2℃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t1℃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t2℃时分别将100g 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B小于A,错误;C、t1℃时,A、B的溶解度相等,那么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错误;D、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即t2℃时,100g水中能溶解50gA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此时溶质的质量为50g,溶液的质量=50g+100g=150g,即t2℃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3,正确。

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化学溶液的形成的经典综合题附答案

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化学溶液的形成的经典综合题附答案

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化学溶液的形成的经典综合题附答案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1.有w 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若要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可以采用的方法是A.蒸发掉溶剂的1/2 B.加入3w/20克的硝酸钾C.蒸发掉w/2克溶剂D.加入3w/14克的硝酸钾【答案】C【解析】【详解】A、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y,(Wg-y)×20%=Wg×10%,y= W2g,应将溶剂蒸发掉溶液质量的一半,而不是溶剂质量的一半,故选项采用的方法错误。

B、设需要再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x,(Wg+x)×20%=Wg×10%+x,x= 2W25g,故选项采用的方法错误。

C、由A选项的分析,应蒸发掉W2(g)溶剂,故选项采用的方法正确。

D、由B选项的分析,应加入2W25(g)的硝酸钾,故选项采用的方法错误。

故选:C。

2.下图是两种固体化合物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乙的饱和溶液大B.甲的饱和溶液从t2°C降到t1℃时析出60g甲的溶质C.分离甲中混有少量的乙的方法是:t2℃配制申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D.甲、乙饱和溶液在t1℃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均为20%【答案】C【解析】A、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除了要指明溶液的状态以外还有指明温度,错误;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甲的饱和溶液从t2°C降到t1℃时有晶体析出,但由于没有指明溶液的质量,故不能确定析出的晶体的质量,错误;C、甲的溶解度随问题的变化变化较大,故提纯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即t2℃配制甲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正确;D、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均为20g,该温度时溶质的质量分数=20100%120gg⨯= 16.7%,错误。

故选C。

3.如图是固体物质a、b、c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时,a、b、c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a>b>cB.t2℃时,a、b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t2℃时,将40g 的c加到100g水中,制得的溶液不饱和D.欲使c从溶液中结晶,可以采用降温结晶或蒸发溶剂的方法【答案】B【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b、c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 c>b>a,错误;B、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那么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C、t2℃时,C的溶解度为40g,即该温度时40gC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错误;D、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欲使c从溶液中结晶,可以采用升温的方法,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经典压轴题含答案解析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1.如图是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50℃时,把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能得到100g溶液B.A中混有少量的B,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C.将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可采用升高温度或加水的方法D.将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50℃,A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答案】B【解析】A、50℃时,A的溶解度是80g,把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能得到溶液的质量=40g+50g=90g,不是100g溶液,故A错误;B、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B大,A 中混有少量的B,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故B正确;C、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将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可采用降低温度或加水的方法,故C错误;D、将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50℃,A、B的溶解度变大,无溶质析出,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升温前相等,C的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即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20℃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50℃时C的溶解度,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将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50℃,B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不是A,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2.下图是A、B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温度下,等质量的A.B两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B.A中混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C.t2温度下A的溶解度一定大于B,且A的溶解度为40克D.在t2温度下能分别配制25%的A,B两种溶液【答案】B【解析】A、t1温度下,A、B物质的溶液不知是否饱和,无法判断A、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A、B两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B、A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溶解度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A中混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故B正确;C、t2温度下A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A的溶质质量分数是40%,溶解度不一定为40克,故C错误;D、在t2温度下,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5%,所以不能配制25%B溶液,故D错误。

3.如图是固体A、B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0 ℃~t2℃,A的溶解度始终大于B的溶解度B.t2℃时分别将100g 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A小于BC.t1℃时,A、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D.t2℃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3【答案】D【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0 ℃~t2℃,B的溶解度始终大于A的溶解度,错误;B、t2℃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t1℃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t2℃时分别将100g 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B小于A,错误;C、t1℃时,A、B的溶解度相等,那么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错误;D、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即t2℃时,100g水中能溶解50gA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此时溶质的质量为50g,溶液的质量=50g+100g=150g,即t2℃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3,正确。

故选D。

4.在《基础实验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和《基础实验6:粗盐的初步提纯》两个实验中都应使用到的仪器是()A.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量筒 B.烧杯、玻璃棒、量筒、试管C.托盘天平、量筒、烧杯、漏斗 D.蒸发皿、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答案】A【解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粗盐的初步提纯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蒸发皿、酒精灯。

两个实验中都应使用到的仪器是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量筒。

5.用括号内试剂有能一次性将组内物质鉴别出来的是()A.固体:NaOH、NH4NO3、NaCl(水)B.液体:稀盐酸、H2O、Ca(OH)2溶液(石蕊溶液)C.固体:ZnSO4、CaCO3、KCl(水)D.液体:Ba(NO3)2溶液、MgCl2溶液、K2CO3溶液(稀硫酸)【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NaOH、NH4NO3溶于水分别放热、吸热,使温度分别升高、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B、稀盐酸、H2O、Ca(OH)2溶液分别显酸性、中性、碱性,分别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紫色、蓝色,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C、ZnSO4、KCl均易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CaCO3难溶于水,用水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D、稀硫酸能与K2CO3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与Ba(NO3)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与氯化镁溶液不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考点:考查酸、碱、盐的鉴别。

6.取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形成溶液的是A.石蜡B.面粉C.蔗糖D.植物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故选C。

考点:溶液7.向一定量稀盐酸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下列图像中不正确...的是A. B.C. D.【答案】A【解析】A.由于盐酸溶液呈酸性,反应开始溶液的PH应该小于7,故A错误;B.盐酸和NaOH反应生成盐和水,另外添加的NaOH溶液中也有水,则反应后溶液中水的质量不断增多,故B正确;C.盐酸和NaOH反应生成NaCl和水,刚开始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由0逐渐增大,完全反应后,随着添加的NaOH溶液增多,NaCl的质量分数由逐渐变小,故C正确;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反应过程中溶液中的氯元素的质量始终不变,故D 正确;答案为A。

8.下列有关溶液性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C.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食盐水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D.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答案】C【解析】A、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不是混合物,不是溶液,错误;B、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带有颜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错误;C、食盐水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所以能导电,正确;D、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溶液温度降低,错误。

故选C。

9.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t2℃时,将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75g饱和溶液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答案】D【解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正确;B、t2℃时,甲的溶解度是50g,t2℃时,100g的水中最多溶解50g的甲,将30g甲放入50g水中,只能够溶解25g,得到溶液的质量为75g,正确;C、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D、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降低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错误。

故选D。

点睛: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10.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烧杯①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烧杯①的溶液是硝酸钾溶液C.t1℃时烧杯②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 %D.若烧杯①和烧杯②的溶液都升温到t2℃时,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答案】D【解析】A、烧杯①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剩余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错误;B、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①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②的底部有固体剩余,说明在t1℃时,①的溶解度大于②的溶解度,所以烧杯①的溶液是氯化钾溶液,烧杯②的溶液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错误;C、根据B选项的分析可知,烧杯②的溶液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烧杯②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20%,错误;D、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烧杯②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1℃时烧杯①物质的溶解度,烧杯①中的物质在t1℃时完全溶解,所以在t2℃时,两烧杯中的物质全部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故选D。

11.向一定量的锌粉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下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某种物质的质量m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则m不可能表示()A.溶液总质量B.消耗锌粉的质量C.生成ZnCl2的质量D.生成H2的质量【答案】A【解析】【详解】A、不是溶液总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总质量应一直增加,故A错误;B、消耗锌粉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消耗锌粉的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消耗完,故B 正确;C、生成ZnCl2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生成的ZnCl2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达一定值,故C正确;D、生成H2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达一定值,故D正确。

故选A1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物质溶于水后,水的导电性都会增强C.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D.溶液里的各部分的性质是相同的【答案】D【解析】A、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都是溶液,如水,错误;B、酒精溶于水不导电,错误;C、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错误;D、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溶液里的各部分的性质是相同的,正确。

故选D。

点睛: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13.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b、c三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B.a中含有少量b,可用冷却a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C.t℃时,将5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100g a的饱和溶液D.将20℃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答案】C【解析】A、2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大于10g,所以三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正确; B、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a中含有少量b,可用冷却a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正确;C、t℃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80g,所以将5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90ga的饱和溶液,错误;D、将20℃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c物质的溶解度会减小,析出晶体,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