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
五年级科学大全

五年级科学大全通过五年级科学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和有益的科学实验。
在五年级的科学课上,我们学习了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物质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五年级科学的精彩瞬间吧!一、生命科学1. 植物生长的要素在五年级的生命科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这些要素共同影响着植物的健康成长。
我们还通过实验观察了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一步认识到环境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 动物分类与特征在学习动物分类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方式。
动物按照脊椎的有无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其中脊椎动物包括鸟类、鱼类、哺乳动物等。
我们通过观察、比较和整理动物的共同特征,更好地了解了动物界的多样性。
二、地球科学1. 地壳的运动与变化我们学习了地壳的构成和运动原理。
了解到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地层,它不断地发生运动和变化。
我们还通过实验模拟了地壳运动和地震的过程,了解地震对地壳的影响以及预防地震灾害的重要性。
2. 大气和天气现象在学习大气和天气现象时,我们了解到大气是围绕地球的气体层,它由多种气体组成,如氮气、氧气和水蒸气等。
我们还学习了不同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雷电等,并通过观察气象图、制作天气日历等方法,预测和记录不同天气的变化。
三、物质科学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在五年级的物质科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性和性质。
我们还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了不同物质在加热、溶解等条件下的变化过程,进一步理解了物质的变化规律和反应原理。
2.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我们学习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如酸碱反应、氧化反应等。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发现在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气体、水和盐等物质。
这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化学反应的中心思想和重要性。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优秀9篇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优秀9篇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篇一第一单元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 造一艘小船5浮力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 液体的热胀冷缩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 时间在流逝2 太阳钟3 用水测量时间4 我的水钟5 机械摆钟6 摆的研究7 做一个钟摆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 昼夜交替现象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 证明地球在自转4 谁先迎来黎明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 地球在公转吗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通过对潜望镜内部结构的研究,使学生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课前搜集和整理有关潜望镜的资料,使学生学会利用书籍及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
2、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学生准备:1、课前搜集有关潜望镜的文字、图片资料。
2、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条形纸盒、粘纸或双面胶、美工刀、镜子或镜片等。
教师准备:1、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文字资料。
2、自制简易潜望镜。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玩镜子玩出了好多有趣的科学道理,还记得是怎么玩的吗?生(齐):记得!师: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小组内交流)师:哪个小组用两面镜子看到了窗外用眼睛直接看不到的景物?生:我们小组做到了。
师:上来说说你们的做法,演示给大家看一看。
生:(边演示)我们是这样做的:两个镜片,一个斜对着窗外要观察的景物,不断调整另一个镜片的角度,最后就看到了窗外的景物。
五年级科学

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为其 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植物的演化进程
随着环境的变化,植物也在不断演化,以适应不同的生存条件。
04 科学现象
CHAPTER
物理现象的认识
物质及其属性
介绍物质的三态、密度、熔点和沸点等物理属性,以及与生活中 的应用。
力学基础
讲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力学概念,以及与日常生活中的关联。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生物圈内各 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 境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 态。
自然环境的保护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人类生存
和发展。
环保措施
可以通过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 护动植物等措施来保护环境。
环保行动
每个人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减少碳排 放等,共同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
光学与声学
简述光的反射、折射和直线传播,以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化学现象的认识
1 2
物质的改变
介绍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如分解、化合和氧化 等。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简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如放热和吸热反应 。
3
空气的组成
介绍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性质。
科学现象的应用
生活中的物理应用
举例说明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结构中的力学 原理、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等。
自然环境的变化
环境变化的原因
环境变化可以由自然因素 和人为因素共同引起,如 火山爆发、气候变化、环 境污染等。
环境变化的后果
环境变化可能会对生物多 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等 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 人类的生产生活。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第一单元《光》1-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1-1.月亮、汽车后视镜为非光源。
1-1.光源的特征:正在发光;自身发光。
1-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1-2.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皮影戏、日食、路灯、日出等。
1-3.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1-3.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太阳、地球、月球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1-4.一条鱼反射的光经左右两个分界面后改变方向,分别进入人眼,看起来就是两条鱼了。
1-4.铅笔倾斜放入时在水面处“折断”;铅笔垂直放入时没有明显变化。
1-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改变传播方向,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1-5.手电筒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纸上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光。
1-5.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1-5.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1-5.当快速旋转彩色轮时,会看到彩色轮接近白色。
1-6.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物体,就有一部分光线从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也叫发光。
1-6.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6.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灯罩可以把灯泡发出的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1-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能力较强1-6.光的反射的应用: 医生的额镜、汽车后视镜、测量地月距离。
1-6.为了在夜里看清物体,我们的瞳孔会放大;遇到刺眼的亮光时,我们的瞳孔会缩小。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包括4个单元共12个章节,具体的科学知识点整理如下:第一单元:动力与能量1.动力的概念:力是物体运动或改变形状的原因;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机能是将物体移动或改变物体形状的动力。
2.力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力、间接作用力、弹力、摩擦力、重力。
3.动力的传递:力的传递通过物体的接触或力的传递介质实现。
4.动力的转化: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电能的转化(电能与动能、电能与热能)。
5.能量的守恒:能量可以转化,但是总能量守恒。
第二单元:物质的四态变化1.物质的四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
2.物质的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可以通过降温或增加压力实现。
3.物质的沸腾: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4.物质的蒸发: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加热或增加表面积实现。
5.物质的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6.物质的溶解: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
第三单元:暖和和生命1.温度和测温:温度是物体热量的度量,可以通过温度计测量。
2.温度的传递:热量可以通过导热、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3.温度与物体热胀冷缩:物体在加热时热胀,退热时冷缩。
4.生命体的特点:生物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5.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生物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四单元:保护环境1.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
4.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节约能源、水资源、食物等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科学书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科学书
《科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包括教科版、人教版等多个版本。
其中,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主要介绍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以及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基本生理过程。
2. 动物的生命周期:主要介绍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卵的孵化、幼虫的生长发育、变态、成虫的繁殖等阶段,以及动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等基本生理过程。
3. 地球与宇宙:主要介绍地球的构造、地球的运动、天体运动等基本知识,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等。
4. 物质的变化:主要介绍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反应等基本知识,以及人类对物质的利用和改造等。
5. 生物链:主要介绍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食物链、竞争、共生等,以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此外,还有实验、探究等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直接阅读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
小学五年级必背科学实验50个

小学五年级必背科学实验50个科学实验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以下是五年级必背的50个科学实验,供学生参考和研究。
实验1:水的凝固实验2:空气的存在与压力实验3:光的直线传播实验4:声音的传播实验5:物体的浮力实验6:磁力的实验实验7:引力实验实验8:电流的实验实验9:电导体的实验实验10:电阻的实验实验11:蒸汽的凝结实验12:温度的测量实验13:溶液的实验实验14:化学反应的实验实验15:光的折射实验16:声音的共鸣实验17:物体的热传导实验18:磁铁的吸引力实验19:光的反射实验20:声音的反射实验21:物体的密度实验22:电的导体与非导体实验23:静电实验实验24:电的串联和并联实验25:声音的音调实验26:水的含氧量实验27:声音在不同材质中的传播速度实验28:电的电荷实验29:电的电压实验30:声音的音量实验31:水的蒸发速度实验32: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实验33:酸碱中和反应实验34:电的电流强度实验35:声音的噪音程度实验36:光的颜色实验37:液体中的冰点实验38:水的沸点实验39:电的功率实验40:动物的生活性实验41: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42:气体的扩散实验43:酸碱的强度实验44:水的酸碱性实验45:电灯的亮度实验46:声音的回声实验47:电机的转速实验48:压强的测量实验49:声音的回音实验50:电的功利以上是小学五年级必背的50个科学实验。
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深入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远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时计划(2015 ——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2015 年8月25 日科目科学教学班级五年级教科书名称及册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开课日期8月25日周节数 2 总授课节数34任课教师张林宝开学至期中17 课时期中至期末17 课时周次教学内容简要备注周次教学内容简要备注1 第一单元第一课和第二课11 第三单元第一课和第二课2 第一单元第三课和第四课12 第三单元第三课和第四课3 第一单元第五课和第六课13 第三单元第五课和第六课4 第一单元第七课和第八课14 第三单元第七课和第八课5 第二单元第一课和第二课15 第四单元第一课和第二课6 第二单元第三课和第四课16 第四单元第三课和第四课7 第二单元第五课和第六课17 第四单元第五课和第六课8 第二单元第七课和第八课18 第四单元第七课和第八课9 复习19 期终复习10 期中考试20 期终考试教研组审批教导处审批教案检查记载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臵作业: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预设: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三、交流实验信息: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1: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1.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
当环境适植物会生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留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填表后再讨论)绿豆芽的总数量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实验说明阳光下的绿豆芽黑暗处的绿豆芽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生长有什么不同?(3)改变了条件对绿豆芽的生长产生了什么影响?3.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并交流。
4.交实验记录表前,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了水的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自然界里许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图片:1.比较香蕉树、松树、仙人掌的叶有哪些不同。
2.并回答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自己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事例.五、本堂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适宜,植物会生长得茁壮。
当环境改变后, 植物会努力适应环境变化而生长. 如松树; 仙人掌的根很发达, 它的叶是针状, 可使水分不很快流失, 所以它能够够生长在干旱的地方.六、布臵作业你知道哪些植物能够在环境改变后, 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例子?4.蚯蚓的选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自已的。
3.教师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3一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五、课外作业1.通过学习, 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 进行饲养并将你伺养小动物的情況记录下来, 看看你能不蚀能发现一些小动物的习性.5.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首“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响的。
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朴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