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官职

合集下载

古代官职大全

古代官职大全

我们古代官职大全我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而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所不同。

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

为方便查检,所选介官衔均首字笔画的顺序排列。

三画【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

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

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

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

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四画【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

中书省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

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司。

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

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

三国以及隋炀帝、玄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

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古代官职表大全简单

古代官职表大全简单

古代官职表大全简单1. 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 太尉:汉武帝元狩四年,分天下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

军事归中央都尉管。

东汉时都尉专兵权,唯拜罢三公才得专,这样三公有兵权的局面结束了。

后来又设大将军、骠骑将军、将军、卫将军,秩禄都是二千石,下面骠骑都尉光禄大夫二千石,捕骑都尉六百石,都尉比二千石,亭长六百石。

东汉只有这四种官职。

3. 司徒:西周始置。

地官之长。

西汉哀帝时罢丞相改三公,是为司徒。

东汉时又改称司徒。

4. 司马:殷商时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

春秋、战国沿置。

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

隋唐以后为兵部的尚书。

唐高宗李治时曾改为太尉,旋又恢复为司马。

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亦以称兵部侍郎。

5. 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

6. 县令:战国时三晋和秦已称县的行政长官为令。

商鞅变法后,并小乡为县,均令治一县。

新置县令以军功叙封。

县令本直隶于郡,县令别置郡守,是开平王吴三桂的杰作。

7. 刺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

刺史相当于太守,或作为太守的加官,掌管州的军政大权。

后来,刺史又称部刺史、州刺史、挂印刺史、都刺史。

清废州置府,亦置通判。

民国废府置道,亦置通判。

事实上行同虚设。

8. 巡抚: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设巡抚,为一省的行政长官,掌一省的军政和民政,与总督同级,品级为正部级。

实际略低于总督。

清沿明制,加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者为总督,为兼管地方上的军事和行政的官员。

单设者为巡抚,与总督同级,品级为正部级,略低于总督。

清末又把一省内的道改为府,同时置三品级的道员为中丞(专使)。

巡抚以下设都御使衔的有:总督(管数省)、都御史(管一省)、巡抚(管一省)、中丞(管一省)。

古代官职名字

古代官职名字

古代官职名字
在古代中国,官职的设立及其名称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名称及其简要描述:
1.三公:这是古代最尊贵的官职,包括太师、太傅、太保,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2.丞相:是百官之首,负责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

秦汉时期设有丞相一职,魏晋南北朝时期改称为大丞相。

3.御史大夫:是秦代设立的官职,负责监察百官,掌管律令、图籍。

4.太尉:是秦代设立的官职,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5.九卿:包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别负责不同的事务,如礼仪、皇宫安全、马匹管理、法律审判等。

6.刺史:原为巡行郡县的监察官,后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7.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一郡的政务。

8.县令/县长:是县级行政长官,负责一县的政务。

9.中书令:是帮助皇帝起草诏令的官员,后来权力逐渐增大,成为实际的宰相。

10.尚书令:原为少府的属官,后来负责处理朝政事务,权力很大。

以上只是古代官职的一部分,实际上古代官职种类繁多,且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变迁,官职的名称和职责都有所变化。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古代官职大全

古代官职大全

我们古代官职大全我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古代常见40个官职一览

古代常见40个官职一览

古代常见40个官职一览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总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赞,辅助20.都事: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

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

古代官职

古代官职

一、古代官制1、丞相:秦代为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长官,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

西汉初,改称相国,后改丞相,西汉末改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

2、御史大夫: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

后改称大司空、司空,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

3、太尉:秦汉时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

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4、大将军:先秦、西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例如: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张衡传》)5、九卿:汉以太常(秦与汉初为奉常)、光禄勋(秦与汉初为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秦典客,汉景帝改大行令,武帝改定)、宗正、大司农(秦治粟内史,汉景帝改大农令,武帝改定)、少府为九卿,亦称九寺大卿。

6、刺史:西汉武帝时,于全国十三部(州)置刺史,本为监督官,后数次改刺史为州牧,东汉时成为地方军政长官,位在郡守之上。

三国至南北朝各州多设刺史。

隋朝州长官称刺史。

此后州刺史实际即从前的郡太守。

宋以后渐成虚衔。

7、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8、尚书省:官署名。

东汉设置﹐称尚书台﹐或称中台。

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

唐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

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

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

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清制同。

9、门下省:东汉谓侍中寺。

晋时因其掌管门下众事,始称门下省。

南北朝因之,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立,侍中为长官。

隋承其制。

唐龙朔二年改名东台,咸亨初复旧称,武则天临朝,改名鸾堂﹑鸾台。

神龙初复旧称,开元元年改名黄门省,五年仍复旧称。

宋因之,元废。

古代官职一览

古代官职一览

古代官职一览————————————————————————————————作者:————————————————————————————————日期:古代官职一览尹史卿宰尉令丞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将军冼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士宣政院集贤院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今昔对比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于总理。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职官表推荐两本职官的书:1、历代职官表纪昀2、历代职官表黄本骥历代职官表(秦)部门官职品级职掌说明(三公) 丞相府御史大夫寺太尉府丞相(相国)辅佐皇帝治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监察、执法之任,兼掌重要文书图籍副丞相太尉掌军事,全国军事首脑武职(九卿)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守卫宫殿门户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皇帝舆马及马政廷尉掌刑狱典客掌少数民族朝见宾礼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掌谷货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中央其它官职)中尉掌师治安武职将作少府掌营建宫室内史掌治京师监御史掌监理郡事(地方) 郡县郡守秩二千石掌郡治郡尉秩比二千石掌郡之军事郡丞秩六百石辅佐郡守县令县长令,秩千石或六百石长,秩五百至三百掌县治万户以上为“令”,万户以下为“长”。

县丞、县慰秩四百至二百石丞佐令并掌刑狱,尉掌兵事县以下,十里为亭,有亭长;十亭为乡,有三老等。

历代职官表(西汉)部门官职品级职掌说明(三公) (三司)丞相(相国)秩万石辅佐皇帝治理天下。

哀帝时改为“大司徒”。

御史大夫秩万石外掌督部刺史,内掌公卿奏事举劾。

成帝时改为“大司空”,副丞相。

太尉秩万石掌全国军事。

武帝时改为“大司马”。

大将军职掌统领兵征、或予闻国政。

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武官。

武帝初为卫青而设。

有时位在“公”之上。

(九卿)太常秩中二千石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

即秦之“奉常”,景帝时改之,莽又改为秩宗。

光录勋秩中二千石掌宫殿护卫。

即秦之“郎中令”,武帝时改。

卫尉秩中二千石掌宫门警卫。

景帝时曾改为“中大夫令”,不久复称。

太仆秩中二千石掌皇帝舆马。

有两丞。

廷尉(大理)秩中二千石掌刑狱。

有正、左、右临。

大鸿胪秩中二千石掌少数民族朝见宾礼。

即秦之“典客”,有丞。

宗正秩中二千石掌皇族及亲属事务。

有丞。

平帝时改为“宗伯”。

大司农秩中二千石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

即秦之“治粟内史”,有两丞,景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

少府秩中二千石掌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以给其养。

(中央其它官职)尚书秩中二千石在皇帝左右办事。

设五曹办事,武帝时地位逐渐重要。

执金吾秩中二千石掌京师治安。

秦之“中尉”,武帝初改。

内史秩二千石掌治京师。

相当于后来“京兆尹“右扶风秩二千石掌列候。

秦官主爵中尉,景帝时改都尉,武帝时改为此。

(地方官职) 十三部州郡县刺史(每州一人)(牧)秩六百石(二千石)掌监查郡事。

成帝时曾改为“牧”,其后又复称为“刺史”,又复州“牧”。

郡守秩二千石掌治其郡。

景帝时改为“大守”。

郡丞秩六百石郡佐。

汉承秦制。

都尉秩比二千石专掌军事。

地位与郡守相当。

县令县长令,千石至六百石长,五百石至三百石同秦制。

同秦制。

县丞县尉四百石至二百石历代职官表(东汉)部门官职品级职掌说明(三公) (三司) 司徒掌民众,教礼仪,教民孝悌、逊顺,送死养生、及议其制,建其度,四方功课等民事。

即西汉之丞相。

刘秀时改为大司马。

从而罢“三公”,权力归台阁。

“九卿”亦重。

司空掌水土沟洫营建城邑等事。

即西汉之御史大夫,刘秀时改为大司空。

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年终奏报于殿以行赏罚。

刘秀时置大司马,建武时改太尉。

(九卿)(略)同西汉之制秩中二千石光武帝时,“少府”中之尚书台,职权渐重,组织亦大,三公形同虚设。

九卿之长,均加卿字。

其它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兰台令史比二千石比二千石比二千石六百石主宿卫宫殿掌奏及印工文书(地方) 州郡县刺史秩六百石掌州之治建武十八年复刺史十二人,各领一州。

太守秩二千石掌郡之治东都洛阳设“河南尹”,秩中二千石郡丞佐守县令县长令,秩千石;长,四百石或三百石掌县之治以下仍置乡、亭、里历代职官表(三国、两晋、南北朝)部门官职品级职掌说明(相)相国(大丞相)第一品注:不是“一品”佐理国政三国均置太傅太保第一品导皇帝以善德(无常职)三国只置太傅(三公) (九卿) (略)同汉体制大体相同“三公”,一品“九卿”,三品三国均置尚书台执金吾第三品掌宫外巡戒三国均置将作大将第三品掌宫室宗庙等营建魏吴置,蜀不详尚书令第三品总领纲纪,无所不统三国均置尚书仆射第三品尚书令之副手三国均置中书省中书监第三品掌尚书奏事,掌机密三国均置中书令第三品平尚书奏事三国均置秘书省秘书监第三品掌文艺图籍魏蜀置,吴为秘书郎御史台御史中丞第四品掌受公卿奏事,察举非法三国均置都水使者第四品掌天下河渠水利魏置,蜀吴不详其它大长秋第三品掌宫中诸事三国均置太傅少傅第三品掌辅导太子三国均置侍中第三品掌宾赞威护驾备顾问魏置,蜀吴不详散骑掌侍第三品掌规谏过失以备顾问三国均置城门校尉第四品掌护京师城门魏吴置,蜀不详司州司隶校尉第三品掌察百官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并领一州魏蜀置,吴无州刺史(牧)单东刺史第五品巡行郡国录,囚徒考殿录三国均置河南尹第三品掌京都之治魏置太守第五品令、长六至八品有秩、三老八品各王侯封国王国相第五品职如郡守侯国相第八品职如县令历代职官表(隋)部门官职品级职掌说明(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为皇帝辅弼之官品级据隋文帝时之制,其后炀帝又略有变动。

(以下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同汉代之职掌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一品总揽一切政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为尚书令之副手六部尚书(各一人)正三品分掌吏、礼、兵、刑、户、工六部之制至隋始确定,此制一直行制清末,清末始增新部六部侍郎(三十六人)正四品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从四品门下省纳言(二人、即侍中)正三品掌宣达帝命因避杨忠之讳,凡中字皆不用,以此代之给事黄门侍郎(四人) 正四品掌机密文件,备皇帝顾问内史省(即中书省)内史令(一人,即中书令)正三品内史省长官,全国政务隋文帝时,确定内史省取旨,门下审核,尚书省执行。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内史侍郎(四人)正四品内史令之副手御史台御史大夫(一人)从三品掌监察、执法治书侍御史从五品侍御史从七品监察御史从八品州(炀帝时改郡)刺史(郡太守)上州:正三品中州:从三品下州:正四品掌其州治称州时,州长为刺史;称郡时,郡长为太守。

通守(在太守之下,炀帝同上置)长史、司马正五品至正六品县县令上县:从六品中县:从七品下县:正八品丞从八品至从九品尉从九品历代职官表(唐朝)部门官职品级职掌说明(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辅佐天子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不常设。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尚书省尚书令正二品总理国家政务 1.唐初,太宗李(一人) 世民未继位前,曾任尚书令,此后臣下不敢居此位,遂不设。

2.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

右仆射统兵、刑、工三部。

3.高宗李治时称尚书省为“中台”,中书省为“东台”,门下省为“西台”。

门下侍中“左相”,中书令为“右相”。

武则天时又改尚书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

4.每部下属四司,六部合二十四司。

尚书左、右仆射 (各一人)从二品佐尚书令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户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礼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国家的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 兵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刑部尚书(一人) 正三品掌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 工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六部侍郎正四品上尚书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尚书右丞(一人)从四品下六部各司郎中从五品上六部各司员外郎从六品上门下省(武则天改为“鸾台”,玄宗又改为“黄门省”)侍中(二人)原正三品,后升为正二品官行宰相职门下侍郎(二人)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佐侍中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无实际职权,乃达官所用)左谏议大夫正四品下掌侍从规谏(四人) 左补阙(六人) 从七品上职务为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才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职务同上中书省(武则天改为“凤阁”,玄宗又改为“紫微省”)中书令(二人)原正三品,后升为正二品官行宰相职中书侍郎(二人)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佐中书令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诏令、侍从、宣旨、慰劳等事。

右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同左散骑常侍右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同左补阙右拾遗(六人)从八品上同左拾遗御史台御史大夫正三品专掌监察、执法受公唐之御史台分三御史中丞正四品上卿奏事,举劾案章。

部:台院、殿院、察院侍御史从六品下监察御史正八品上国子监国子祭酒从三品掌教育行政国子司业从四品下国子博士正五品上太学博士正六品上国子助教从六品上国了监丞从六品下道(本系监察区)观察处置使(每道一人)掌监察州县官吏,举善纠恶。

以后兼理民事。

唐初划全国为十道,开元时分为十五道。

这个角色多由“节度使“兼任,权势颇大。

州刺史(每州一人) 上州:从三品中州:正四品下下州:正四品掌州之治1.唐于三京(京兆、河南、太原)五州(益、并、扬、荆、潞)设府。

其下 它地方设州。

三京各设牧一人(从二品),尹一人(从三品)。

2.唐以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不足二万户为下州。

3.六曹为: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土。

4.三曹为:司仓、司户、司法。

别驾 (一人)上州:从四品下中州:正五品下 下州:从五品上 为刺史的佐史长史(一人)上州:从五品上中州:正六品上下州:无掌一州兵马司马 (一人)上州:从五品下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 (一人)上州:从七品 中州:正八品上掌纠正各曹职事下州:从八品上录事(一至二人) 上州:从九品下中州:从九品上下州:从九品下六曹参军(各一人) 上州:从七品下中州:正八品下州仅三曹,从八品下县县令(一人)京县:正五品上上县:从六品上下县:从七品上唐代之县,等别如下:京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内者。

畿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外者。

望县:繁华重要县丞(一至二人)京县:从七品上下县:正九品下之地紧县:重要之地上县:有六千户以上中县:有二千户以上中下县:有一千户以上下县:不足一千户者主薄(一至二人) 京县:从八品上下县:从九品上尉京县:从八品下下县:从九品下录事京县:从九品下 其它县不列品历代职官表(宋朝)部门官职 品级职掌说明 (三师)(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师、三公本为亲王使相宰相之加官。

惟徽宗时,太尉、司正一品(三孤) 徒、司空蔡京为太师时,掌宰相实权。

少师、少傅、少保正一品(宰相) (宋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一品总理全国政事以宋初为例,其他时代变化很多。

(以下同) 参知政事正二品副相枢密院枢密使(知院事)从一品正二品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副使(同知院事)正二品门下省侍中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门下侍郎佐侍中中书省中书令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侍郎佐令尚书令奉天子命而施政尚书省左、右仆射佐令左、右丞相佐令三司使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副使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正三品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翰林侍读学士正三品翰林侍讲学士正七品崇政殿说书从七品谏院知谏院掌规谏朝政缺失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各一人)从二品同唐之制宋之六部、组织上属于尚书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