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职名称
古代官职大全

我们古代官职大全我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而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所不同。
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
为方便查检,所选介官衔均首字笔画的顺序排列。
三画【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
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
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
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
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四画【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
中书省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
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司。
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
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
三国以及隋炀帝、玄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
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古代官职名字

古代官职名字
在古代中国,官职的设立及其名称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名称及其简要描述:
1.三公:这是古代最尊贵的官职,包括太师、太傅、太保,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2.丞相:是百官之首,负责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
秦汉时期设有丞相一职,魏晋南北朝时期改称为大丞相。
3.御史大夫:是秦代设立的官职,负责监察百官,掌管律令、图籍。
4.太尉:是秦代设立的官职,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5.九卿:包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别负责不同的事务,如礼仪、皇宫安全、马匹管理、法律审判等。
6.刺史:原为巡行郡县的监察官,后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7.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一郡的政务。
8.县令/县长:是县级行政长官,负责一县的政务。
9.中书令:是帮助皇帝起草诏令的官员,后来权力逐渐增大,成为实际的宰相。
10.尚书令:原为少府的属官,后来负责处理朝政事务,权力很大。
以上只是古代官职的一部分,实际上古代官职种类繁多,且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变迁,官职的名称和职责都有所变化。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如下:
1.秦时的官职:丞相、御史大夫、卫尉、中尉、廷尉、博士、奉常、郎中令、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郡守、郡丞、郡尉、监御使、县令(万户以上)、县长(万户以下)、县丞、县尉。
2.汉朝官职: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
3.三国时期:魏: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
蜀:丞相、尚书令等。
吴:太尉、大司马等。
4.隋唐官职:太师、太傅、太保文散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武散官。
5.宋元明清官职:枢密使、节度使文散官,同平章事武散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建议查阅历史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名称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名称古代中国官职繁多,各具特色。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名称及其职责。
1. 皇帝皇帝是古代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其职责包括统治国家、颁布法令、处理政务、任命官员等。
皇帝是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代表着国家的权威和尊严。
2. 太子太子是皇帝的嫡长子,是未来的继任者。
太子的教育和培养十分重要,他需要学习礼仪、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
太子也会参与一些国家事务,并替皇帝处理一些次要的政务。
3. 太监太监是古代宫廷中的特殊人员,负责管理后宫和皇宫的日常事务。
他们被阉割后失去生育能力,以确保后宫的纯洁和安全。
太监的职责包括照料后宫妃嫔、管理皇宫财物、执行皇帝的命令等。
4. 宰相宰相是皇帝的首席辅助官员,担任国家的总理。
宰相负责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处理重要的政务问题、监督各地方行政等。
宰相是皇帝最重要的助手,对国家政策有深刻的影响力。
5. 大将军大将军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他负责指挥军队作战、保卫国家的安全、镇压叛乱等。
大将军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6. 尚书尚书是古代中国官员的一种职称,负责处理文书、记录政务、管理文件等。
尚书分为左、右两部,分别负责国家的内政和外交事务。
尚书是皇帝的重要助手,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和政府管理。
7. 中书令中书令是古代中国官职中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中书省的工作。
中书省是皇帝的机要机构,承担着处理皇帝的文书、文件、奏折等事务。
中书令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智慧。
8. 太傅太傅是古代中国的官职之一,是皇帝的师傅和教育者。
太傅负责教导皇帝修身养性、学习礼仪、政治理论和军事战略等。
太傅在皇帝的教育和思想影响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9. 太保太保是古代中国的官职之一,是皇帝的保护者和监察官。
太保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监督朝廷的行为,防止有人对皇帝进行暗杀或谋反。
太保需要有高度的警觉性和决断力。
10. 侍中侍中是古代中国官职中的高级官员,负责侍奉皇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1. 皇帝 (huáng dì) - 古代君主的最高称号,在中国古代帝王制度中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统治力。
2. 太子(tài zǐ) - 皇帝的嫡长子,是未来的继任者。
通常会接受专门的教育和训练。
3. 大臣 (dà chén) - 皇帝的高级官员,负责辅助皇帝治理国家事务。
4. 宰相(zǎi xiàng) - 皇帝的首席大臣,负责国家政务的总管理。
5. 高官(gāo guān) - 位居高级职位的官员,负责具体部门的管理和决策。
6. 文官 (wén guān) - 负责文化、教育、文艺等领域的官员。
7. 武官(wǔ guān) - 负责军事和安全事务的官员。
8. 衙役 (yá yì) - 监管和维持官府秩序的人员。
9. 仕宦人员 (shì huàn rén yuán) -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府任职的人员。
10. 地方官(dì fāng guān) - 负责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务的官员。
11. 将军(jiāng jūn) - 统率军队并负责军事行动的高级军官。
12. 知府(zhī fǔ) - 地方官的最高职位,负责管理和统治一个地方。
13. 巡抚(xún fǔ) - 负责一定地区的行政和司法事务的高级官员。
14. 司法官(sī fǎ guān) - 负责司法系统的官员,包括审判、裁决和执行刑罚。
15. 监察官(jiān chá guān) - 负责监督官员和政府机构的行为和行政活动的官员。
16. 侍卫 (shì wèi) - 负责保护皇帝和皇室成员安全的宫廷卫士。
17. 太监(tài jiān) - 对宫廷事务负有特殊职责的官员,通常是割除生殖器官的宦官。
18. 内侍 (nèi shì) - 位于宫廷内部的官员,负责协助和服务于皇帝。
古代官职大全

我们古代官职大全我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古代官职

一、古代官制1、丞相:秦代为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长官,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
西汉初,改称相国,后改丞相,西汉末改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
2、御史大夫: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
后改称大司空、司空,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
3、太尉:秦汉时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
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4、大将军:先秦、西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例如: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张衡传》)5、九卿:汉以太常(秦与汉初为奉常)、光禄勋(秦与汉初为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秦典客,汉景帝改大行令,武帝改定)、宗正、大司农(秦治粟内史,汉景帝改大农令,武帝改定)、少府为九卿,亦称九寺大卿。
6、刺史:西汉武帝时,于全国十三部(州)置刺史,本为监督官,后数次改刺史为州牧,东汉时成为地方军政长官,位在郡守之上。
三国至南北朝各州多设刺史。
隋朝州长官称刺史。
此后州刺史实际即从前的郡太守。
宋以后渐成虚衔。
7、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8、尚书省:官署名。
东汉设置﹐称尚书台﹐或称中台。
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
唐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
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
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
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清制同。
9、门下省:东汉谓侍中寺。
晋时因其掌管门下众事,始称门下省。
南北朝因之,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立,侍中为长官。
隋承其制。
唐龙朔二年改名东台,咸亨初复旧称,武则天临朝,改名鸾堂﹑鸾台。
神龙初复旧称,开元元年改名黄门省,五年仍复旧称。
宋因之,元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古代官职得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得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得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与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与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与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得长官都就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就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
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
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与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就是郡。
郡得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就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
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就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得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官职得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得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得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
用一定得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
拜官授职,就就是授予官职得意思。
(3)擢。
提升官职。
(4)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5)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
“黜”与“罢、免、夺”都就是免去官职。
(7)去。
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与免职三种情况。
辞职与调离属于一般情况与调整官职,而免职则就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9)举:提升官职,对无官认识得提拔。
【爵】即爵位、爵号,就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得封赐。
【丞相】就是封建官僚机构中得最高官职,就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得人。
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就是太子得老师,太师就是太子太师得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就是掌管文书奏章得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就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得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得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得地位与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就是将军得最高称号。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就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就是清代辅佐皇帝得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得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就是管理军国要政得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得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得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就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得官职名称。
就是辅佐皇帝得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得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得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得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得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就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
东汉以后成为尚书得属官。
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得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得加官之一。
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得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得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得简称,最初就是丞相得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得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得长官,相当于丞相。
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得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得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得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
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得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得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得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得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得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得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得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得武官。
《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得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就是吴默得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得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隋唐时就是州郡太守(刺史)得属官,如《琵琶行》:“元与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得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
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
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得军官,《水浒传》中得林冲就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得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得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如《水浒传》中得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得僚属,又称“从事员”。
《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编辑本段]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尹史卿宰尉令丞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将军洗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土宣政院集贤院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翰林学土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古代秘书官制简介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得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
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得官职。
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
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得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
”相当于现在得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得谏大夫。
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
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就是侍从与规谏。
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得郎官。
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就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得官职。
这种官职不就是专职,而就是加职。
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得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