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采桑子名句赏析_关于欧阳修《采桑子》

合集下载

欧阳修的《采桑子》赏析

欧阳修的《采桑子》赏析

欧阳修的《采桑子》赏析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

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欧阳修的《采 桑子》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作者: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 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

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 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笙歌:指歌唱的时候有笙管伴奏。

③涟漪:水的波纹。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 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 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 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 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 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 于文人笔端。

公元 1049 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 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 颖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并与 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公元 1067 年(英宗治平四年),欧阳 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 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

数 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 广袤相齐” ( 《正德颍州志》 卷一) 的西湖美景, 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采桑子》诗词鉴赏

《采桑子》诗词鉴赏

《采桑子》诗词鉴赏《采桑子》诗词鉴赏《采桑子》诗词鉴赏1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原文: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飞盖相追。

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

一点沧洲白鹭飞。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译文谁能看得懂西湖的美丽?任何时候都是美景。

驱车去追寻。

只愿在花丛绿树中饮酒贪欢。

谁知道随意站立在那水气交错的迷离之中,绿草斜阳正美。

水波幽远,烟雾飘渺,白鹭飞来,仿佛水滨之间只有一点。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赏析欧阳修特意游览西湖,于暮春败景,歌散人去之处发现了特殊的美感与韵味。

本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但词境清隽疏澹,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花间”习气。

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采桑子》诗词鉴赏2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古诗简介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所做的一首词,这首词是作者十首《采桑子》联章体中的一首,即事即目,触景生情,信手拈来,不假雕琢,而诗情画意却油然而生。

“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绿水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湖水明净澄鲜,白云倒影其中。

游人沉醉在这琉璃般的世界中,荣辱皆忘,物我浑然一体。

即使是群芳过后的暮春季节,词人依然兴致盎然。

面对“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和细雨中归来的双燕,词人从中另外寻觅到一种清幽静谧的美感。

译文西湖风光好,乘画船载着酒肴在湖中游赏,急促繁喧的乐声中,不停地传着酒杯。

风平浪静,缓缓前进的船儿中安睡着醉倒的客人。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译文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译文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译文|赏析《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宋代: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及注释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注释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赏析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赏析宋词《采桑子》

赏析宋词《采桑子》

赏析宋词《采桑子》宋词《采桑子》是一首描写暮春景色的词,作者欧阳修。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暮春景色,下片写春游之后的情景。

上片中,作者用“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来形容春花即将随着片片飞花悄然消逝,突出了晚春时节的氛围。

花朵的舞态仿佛是在徘徊,实际上是少妇内心的情思纷扰。

这一句“细雨不放侵”,既描写了繁枝落花的情景,又勾勒出少妇思念的愁绪。

下片中,“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描述了笙歌散尽,游人离去后的清静景象,表现出词人的惜春之情。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则描绘了游春之后的闲适自在,双燕归来的情景。

最后一句“远山应伴近来照,无意遮拦寂寞红。

”更是表达出词人的孤独感和对于逝去的岁月的怀念。

整首词情感真挚,文字疏隽,以景抒情,表达出词人在暮春时节对于人生的感慨和对于岁月的无奈。

在全词的最后,“无意遮拦寂寞红”一句中,作者运用了“无意遮拦”一词,将红花与远山联系起来,表达出红花虽然寂寞,但始终不肯放弃生命的意义。

红花的绽放、凋零和重生,象征着生命的轮回,而远山则象征着人生的漫长和无尽。

在这种情境之下,作者的情感达到了一种深刻的意境,并且为全词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整首词的情感抒发十分自然,没有刻意去强调任何情感的强度,而是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以及对春游之后的情景的描绘,自然地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和感慨。

词人在描绘暮春景色时,并没有用华丽的词藻,而是用简洁的文字,将暮春的氛围、风景和情感,自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整首词的意境也十分美妙,虽然描绘的是暮春的景色和情景,但却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轮回和人生的无奈,给人一种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这也是这首词作为一首经典之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原文译文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原文译文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原文|译文|赏析《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这首词是捕捉住夕阳西下时分的景物特征来写的。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原文宋代:欧阳修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

莲芰香清。

水面风来酒面醒。

译文及注释译文西湖风光好,你看那夕阳映着晚霞的暮色,岸上的花坞,长满水草的小洲一片橙红。

宽广的湖面波平似镜,小船横靠在那静寂无人的岸边。

浮云消散,西南方露出了明月。

傍水的栏杆边上凉风习习,带来了阵阵莲荷清香。

这拂水的凉风,吹醒了游人的酒意。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②坞:湖岸凹入处。

③汀:水中洲。

④轩槛:长廊前木栏干。

⑤芰:即菱。

赏析“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

“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

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

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

好就好在“花坞苹汀”。

在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在花池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

“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无风水面琉璃滑”。

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

“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 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改“渡”为“岸”,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西南月上”,残霞夕照已经消失。

月自西南方现出,因为不是满月,所以虽在“浮云散”之后,这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

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融洽,见出作者用笔之细。

“轩槛凉生”,这是人的感觉。

直到这时才隐隐映现出人物来。

至此可知,上片种种景物,都是在这“轩槛”中人的目之所见,显然他在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

诗词赏析: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_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

诗词赏析: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_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

诗词赏析: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_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宋代:欧阳修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

莲芰香清。

水面风来酒面醒。

译文西湖风光好,你看那夕阳映着晚霞的暮色,岸上的花坞,长满水草的小洲一片橙红。

宽广的湖面波平似镜,小船横靠在那静寂无人的岸边。

浮云消散,西南方露出了明月。

傍水的栏杆边上凉风习习,带来了阵阵莲荷清香。

这拂水的凉风,吹醒了游人的酒意。

注释西湖:指颍州西湖。

坞:湖岸凹入处。

汀:水中洲。

轩槛:长廊前木栏干。

芰:即菱。

赏析一“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

“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

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

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

好就好在“花坞苹汀”。

在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在花池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

“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无风水面琉璃滑”。

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

“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改“渡”为“岸”,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西南月上”,残霞夕照已经消失。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①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
①棹(zhao照):一种划船工具,形状如桨。

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

逶迤(wei yi威移):道路、河道弯曲而长。

②琉璃:此处即指玻璃,形容水面之光滑。

【译文】
驾着轻舟,举着短桨,欣赏这西湖美好的风光。

碧绿的湖水微波起伏,长堤上青草吐着芬芳,还有那湖面上飘漾的一阵阵笙歌,似有若无,令人神往。

风静波平,水面似玻璃般光滑,不知不觉间小船向前移动,只有微波在荡漾,那被惊起的水鸟,轻轻擦着岸边,飞向了远方。

【集评】
近代·夏敬观:“此颍州西湖词。

公昔知颍,此晚居颍州所作也。

十词无一重复之意。

”(《评六一词》)
【赏析】
这首词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西湖景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描写得如画如影:碧波绿水,芳草吐翠,浪静波平,水光如镜,一阵阵悠扬的歌声随风传来,被惊起的水鸟翩翩而去。

在这一幅幅的山水画卷中,诗人泛舟自赏,那一种悠闲之态,自得之乐,溢于词中。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只是选择看到和感受到的几个画面,组成一幅恬静、疏淡的水墨画,给人一种清新明丽的感觉。

这在宋初的词境上,是一个卓有成效的突破。

冯煦在《宋六十家词选例言》中赞他“疏隽开子瞻,深
婉开少游”,指出了欧阳修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这个评价是很有见地的。

欧阳修《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欧阳修《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欧阳修(宋代)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译文我平生因为喜爱西湖的风光美妙,所以到这里任最高地方长官(朱轮为古代贵官所乘的车),可富贵像浮云一样地过去了,不知不觉已过了二十个春天。

这次归来,就像离家千年才化鹤归来的仙人丁令威,无论是城郭、人民等等,一切都是过去所未见。

有谁还能认得当年的旧主人——曾任当地长官的我啊!注释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朱轮:古制,太守所乘之车,以朱漆涂轮。

作者曾任颍州知州故以太守自比。

富贵浮云: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

二十春:作者由离任颍州到退休归颖,正好二十个年头。

辽东鹤:晋陶潜《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

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

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遂高上冲天。

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

”喻久别重归而叹世事变迁,或喻人去世,或指鹤。

唐杜甫《卜居》:“归羡辽东鹤,吟同楚执硅。

”。

城郭人民:比喻人事沧桑。

触目:目光所及。

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数年后,,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

赏析这是《采桑子》第十首,与前九首仁要写景物、叙游赏不同,这一首主要是抒情,而且抒发的感情已不限于“西湖”它既像是颖州西湖组词的抒情总结,又蕴含着更大范围的人生感慨。

词的开头两句,就是追述往年知颍州的这段经历。

这里特意将“拥朱轮”知颍州和“爱西湖”联系起来,是为了突出自己对西湖的爱早有渊源,故老而弥笃;也是为了表现自己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夙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采桑子名句赏析_关于欧阳修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藉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作品赏析
【注释】
①群芳过后:百花凋谢。

西湖: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西湖。

②狼籍: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③春空:春去后的空虚寂寞。

【评解】
这是词人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前后两结,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