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采桑子》练习及答案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欧阳修阅读答案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欧阳修阅读答案《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欧阳修残霞夕照西湖①好,花坞苹汀。
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②凉生。
莲芰③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注:①指颍州西湖。
神宗熙宁四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回到颍州私第居住。
②坞:湖岸凹入处,汀:水中沙洲。
③轩槛:长廊的栏杆。
④芰:指菱。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习题(1)词中说“西湖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4分)(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月”这一意象的作用。
(4分)(3)作者通过多种感官描写“西湖好”,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4分)(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3分)《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参考答案:(1)①花草繁茂(岸、汀花草繁茂),②湖平岸静(湖面广阔平静、湖岸幽静沉寂),③月色清幽,④莲香宜人。
(4分。
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2)与上片“残霞夕照”相照应,写出时间的推移;营造出了一种清幽的境界,烘托出西湖之美;表现出诗人对景色的陶醉。
(4分。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3)作者通过视觉、触觉与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西湖好”。
①视觉上,作者看到残霞夕照,花草繁茂,岸幽湖平,月上云散,写出了西湖的美景;②触觉上,作者手触轩槛,感到清凉,微风拂面,倍感清爽;③嗅觉上,作者在晚风中闻到阵阵莲菱清香,沁人心脾,倍感惬意。
(4)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悠然闲适之情,超凡脱俗之情。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译文夕阳余霞照射在波光粼粼的西湖上多么迷人,岸边绿草茵茵花坞内艳丽的花朵色彩缤纷,湖内风平浪静一碧万顷,郊外岸边没有船夫任凭小船自在漂横。
西南天边的月亮冉冉升起浮云渐渐散去,凉亭内传来徐徐凉爽之气,莲花荷花清香四溢,湖面上阵阵凉风驱散了微微醉意。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赏析开头的"残霞夕照"点明时间。
在一片落日彩霞辉映之下,词人看见湖中小洲长满了茸茸翠草,在岸边花坞内开满娇艳的鲜花,这是近景;词人放眼远望,看见辽阔的湖面上风平浪静,远处一叶扁舟停泊在荒寂无人的岸边上。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题)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题)五、诗歌鉴赏(6分)阅读《采桑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①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①西湖:颍州西湖,欧阳修曾任颖州知州,晚年辞官退隐后便定居此地23. 这首小令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24. 这首词在描写景物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
【答案】23. 这首小令写了春季的景色,表达了词人游西湖时愉悦的心境。
24.示例一: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从视觉角度绿水、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从听觉角度写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示例二:下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写风平浪静;“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写涟漪微动,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动静相衬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一句的意象“绿水”“芳草”“长堤”描绘了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景色,明显带有春季特征,所以这首小令写的是春季的景色。
“轻舟短棹西湖好”一句,“西湖好”已点明西湖景色美好的特点,“轻舟短棹”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
所以词人的心境必是愉悦的。
【24题详解】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示例一:视觉和听觉相结合。
上阙“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从视觉角度写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从听觉角度写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写词人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清丽、恬静、淡远的景色。
示例一:动静结合。
下阙“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以动衬静更显示了西湖幽静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欧阳修《采桑子》练习及答案

欧阳修《采桑子》练习及答案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1.本词写了----------(季节)的景物。
2.体会全词,词人写了哪些景物?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3.本词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试请结合全词简单分析一下。
答案:1.晚春
2.写了残红,飞絮,垂柳,归燕,细雨等景物,词人借暮春西湖幽静之景,表现出词人闲适之情。
3.本词写了残红、垂柳、细雨等静景,同时又写了飞絮、归燕等动景,以动衬静,写出了西湖暮春时节的静谧清幽的特点。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六盘水市中考题)

(一)阅读古诗词,完成9—10题。
(4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
处随。
无风水面玻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
掠岸飞。
9.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
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
C.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无风水面玻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水
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采桑子》欧阳修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采桑子》欧阳修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作者】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背景】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
暮春时节来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主旨】全词通过描绘了春日的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
水面波平如镜,不需要借助风的助力,小船就可以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诗人给予了西湖美景高度的赞美之情。
【名句赏析】“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此句中“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采桑子——欧阳修》—阅读题答案

《采桑子——欧阳修》—阅读题答案阅读下面宋词,回答以下题目〔6分〕采桑子欧阳修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1〕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什么情感?〔3分〕〔2〕有人说稳泛平波任醉眠中的任字用得好,你同意吗?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12.〔1〕人们乘坐彩绘的游船,音乐助兴,美酒作陪,荡漾于湖光山色之间,白云朵朵,蓝天悠悠,这一切倒影在水中,船在行走,云也在游动,好像是人和船在天上飞。
描绘了一幅精美、满意的西湖泛舟图。
〔2分〕〔此题关键是抓住意象分析即可,关键意象有画船急管玉盏酒空水清澈。
假如只排列意象,没有归纳画面特点,只给1分〕表达了泛舟江上的轻松愉悦、满意的心情。
〔1分〕〔2〕用得好〔同意也可〕〔1分〕。
任字即任意任意任凭之意,形象的描绘出西湖风平浪静的美酒,徜徉在湖面,喝酒尽兴后安心躺在船上睡觉,任凭小船平稳的在水上自由漂行的画面。
表现了恬适,自若的心情。
〔2分〕〔此题答出观点1分,说明含义,描绘画面1分,心情1分〕8. 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9. 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6分〕参考答案:8.答案: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曲折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好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幽静、淡远的春景。
〔3分〕9.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拂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
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开心心情。
〔2分〕。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翻译】: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
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
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
古代诗歌阅读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欧阳修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注】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之一;西湖,指安徽颍州西湖。
14. 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先总写“西湖好”而后再展开,具体刻画描写了湖上夏天的景色之美。
B. 下片写词人泛舟荷花深处,饮酒听曲赏花的活动,完全沉醉于大自然中。
C. 全词完全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纳风景于笔端,写了词人游览西湖的过程。
D. 这首词描写了西湖荷花盛开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闲适心情。
15. 这首词是如何描写西湖上荷花开后的美景的?【答案】14. C 15. ①视觉与嗅觉相结合。
“前后红幢绿盖随”从视觉角度描写荷塘荷花开放之盛,“香泛金卮”从嗅觉角度描写荷香之浓郁。
②运用比喻修辞。
将荷花比喻成“红幢”,将荷叶比喻成“绿盖”,荷花、荷叶似仪仗队一样,对自己是前呼后拥,颇有气势。
③侧面描写。
通过写“一片笙歌”与“醉里归”,表达了自己惬意的心情,侧面表现了西湖景色之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
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2)《陈情表》中用乌鸦反哺的典故写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
(3)周邦彦《苏幕遮》中的“____,____”两句,把小鸟清脆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表现得精妙传神。
【答案】 (1). 引壶觞以自酌 (2). 眄庭柯以怡颜 (3). 乌鸟私情 (4). 愿乞终养 (5). 鸟雀呼晴 (6). 侵晓窥檐语【解析】【详解】本题考核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1.本词写了----------(季节)的景物。
2.体会全词,词人写了哪些景物?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3.本词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试请结合全词简单分析一下。
答案:1.晚春
2.写了残红,飞絮,垂柳,归燕,细雨等景物,词人借暮春西湖幽静之景,表现出词人闲适之情。
3.本词写了残红、垂柳、细雨等静景,同时又写了飞絮、归燕等动景,以动衬静,写出了西湖暮春时节的静谧清幽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