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采桑子》赏析

合集下载

采桑子欧阳修诗意

采桑子欧阳修诗意

采桑子欧阳修诗意采桑子欧阳修诗意一、前言《采桑子》是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主要描述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子在采桑的过程中,对爱情的追求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本文将探讨欧阳修《采桑子》中蕴含的诗意,以及这首词对后世诗词创作的影响。

二、词文分析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词的开头几句:采桑子,何人唤取,空山无人,月明前村。

这两句话中,采桑子和空山无人的浪漫意境使人产生遐想,想象出这孤苦伶仃的女子在这山野荒凉处的悲凉,令人深深感受到她孤独的心境。

而月明前村则让人思考到这个女子可能在思念自己的亲人和故乡。

这样的自然描写符合了唐宋词的“物我两忘”的诗意特点,使读者不会感觉到作者突兀的掺入。

接下来的几句话和这首词的主题有直接关系:袅袅娜娜香径上,不胜娇艳三万五。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第三句表现了作者对女子的欣赏,对她的美丽赞叹不已;第四句则直接打破了这浪漫情感,展示出无情的社会。

这样的对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这女子命运的惋惜。

三、诗意探讨欧阳修的《采桑子》在词的艺术上,体现了他的才情和思想,使之成为唐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其中几个重要的诗意如下:1. 描写自然的胜利与人类的失败。

欧阳修在描写自然景色时,常用“草木知春不乱于垂杨”、“莺儿燕子俱黄金,双双飞入菜花心”等绝妙的词句,来刻画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在这里,“采桑子”中的“空山无人”,也表现了人类的失败和无奈。

2. 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不满。

“采桑子”一词的情感主题中,饱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出了作者对于残酷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哀婉与怜悯。

通过丰富的情感描写,欧阳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影响与评价《采桑子》作为唐宋词的经典之作,影响了历代的文人墨客。

元代的“琵琶行”、“浪淘沙”等脍炙人口的词作,都借鉴了《采桑子》中的一些情感描写和词风特点,使之成为了唐宋词的重要流派之一。

同时,《采桑子》也因其深刻的诗意和瑰丽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欢和赞赏。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1采桑子·拨灯书尽红笺也拨灯书尽红笺也,照旧无聊。

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

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

翻译夜深,把油灯拨亮,在红笺上写满思念,却依旧感到空虚无聊。

长夜漫漫,时钟滴答作响,即使在梦中与爱人相见也总有所阻隔。

三更了,窗外的雨打在修竹上,一片风雨之声。

将我的思念交付给秋潮,千万不要误了双鱼到谢桥之期。

解释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丑奴儿〞“罗敷媚歌〞“罗敷媚〞等。

正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另有四十八上下片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五十四字上片五句四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的变体。

红笺:一种制做精致的小幅红纸,常作为题写诗词、请柬等用。

玉漏:玉制的计时器,即漏壶。

寒花:寒冷时节所开的花,一般多指菊花。

分付秋潮:谓将这孤独孤独的苦情都付与此时的秋声秋雨中。

双鱼:代指书信。

谢桥:谢娘桥,借指情人所居之处。

创作背景该词的具体创作年份未知。

这首词到底是写给谁的已难以确知。

从词意看,像是对某一恋人而发。

赏析纳兰将一首小词写得情意融融,求而不得的爱情让他感到为难与苦痛时,也令他心中充盈着忽明忽暗的期望。

这首《采桑子》,一开篇便是无聊,写过信后,照旧无聊,虽然词中并未提及信的内容,信是写给谁的,但从“照旧无聊〞这四个字中,就已经可以猜到一二了。

纳兰总是有这样的本领,看似在自说白话,讲着不着边际的胡话,却总能营造出引人人胜的氛同,令读词的人不知不觉地沉沦。

纳兰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变为一台表演,读者成为了观众,与他一起深思爱恋。

词中的“红笺〞二字透露出纳兰所记挂的人定是一名令他着迷的女子。

红笺是美女亲自制作,特地用来让文人雅客们吟诗作对用的。

不过,诗词中红笺多是用来指相思之情,只要写出红笺,一切便都在不言之中了。

下接一句“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引自秦少游的词句“玉漏迢迢尽,银河淡淡横〞。

诗词中,“漏〞一向是寂寥、落寞、时间漫长的意象,在这里也不例外。

欧阳修《采桑子》

欧阳修《采桑子》

欧阳修《采桑子》欧阳修的《采桑子》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文中描绘了一位少年男子对采桑的浓烈之情,表达了他在此独自成长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种种困苦和挫折。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剖析这首词作。

《采桑子》由五言律诗构成,全篇共计28句,描写了这位男子采桑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词的开头两句即以“采桑”作为开篇,给人一种质朴清新的感觉。

穿越时空的词意在歌颂中透露出万物生命、演绎着岁月的变迁。

作者以“采桑”作为五言小律诗的情景题材,故事简洁明了又富有情感韵味。

在这首词作中,作者通过描写采桑少年男子的“孤身采桑不复回”的心情,表达了少年男子在人生旅程中所经历的离散和挫折。

细腻的描写手法带给读者强烈的意象感受。

早晨的天空是“晨中露未晞”,暗喻着无边的迷茫;夜晚的草地是“夜半钟鸣收早市”,寓意着寒冷与凄凉。

这些逼仄的环境让人产生无尽的思考。

词的最后两句更是表达了男子对于离散之情的彷徨与追忆。

但是,《采桑子》并不只局限于表达男子的悲伤与凄凉,而是通过具象的桑叶和鸟儿,寄托了他的希望和情感。

桑叶是男子心中悲伤情绪的载体,它们“伴寒食花为饭,共苦短亭上树”,暗示了男子对待采桑工作的勤勉。

鸟儿则是男子心中挣扎的寄托,“鸟儿殷勤为掇”,意味着他在寂寞中对待人生的态度。

总体来说,《采桑子》运用了巧妙的描写手法,通过对少年男子采桑经历的描绘,折射出他成长道路上所遭遇到的磨难和变迁。

词中寓意深远,给人以深思。

读者在翻阅这篇词作时,或许会有所感触,对自己的生活也会思考更多。

欧阳修以他独特的笔调,将一个平凡的场景展现得别有韵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接下来的岁月中,无论《采桑子》是否成为你的文学心灵之花,无论你喜爱其内在的意义还是外表的形式,这首词作都仍然是深入人心、经典感人的一部作品。

欧阳修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使得《采桑子》永远被传颂下去,为后人所仰慕和推崇。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①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
①棹(zhao照):一种划船工具,形状如桨。

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

逶迤(wei yi威移):道路、河道弯曲而长。

②琉璃:此处即指玻璃,形容水面之光滑。

【译文】
驾着轻舟,举着短桨,欣赏这西湖美好的风光。

碧绿的湖水微波起伏,长堤上青草吐着芬芳,还有那湖面上飘漾的一阵阵笙歌,似有若无,令人神往。

风静波平,水面似玻璃般光滑,不知不觉间小船向前移动,只有微波在荡漾,那被惊起的水鸟,轻轻擦着岸边,飞向了远方。

【集评】
近代·夏敬观:“此颍州西湖词。

公昔知颍,此晚居颍州所作也。

十词无一重复之意。

”(《评六一词》)
【赏析】
这首词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西湖景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描写得如画如影:碧波绿水,芳草吐翠,浪静波平,水光如镜,一阵阵悠扬的歌声随风传来,被惊起的水鸟翩翩而去。

在这一幅幅的山水画卷中,诗人泛舟自赏,那一种悠闲之态,自得之乐,溢于词中。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只是选择看到和感受到的几个画面,组成一幅恬静、疏淡的水墨画,给人一种清新明丽的感觉。

这在宋初的词境上,是一个卓有成效的突破。

冯煦在《宋六十家词选例言》中赞他“疏隽开子瞻,深
婉开少游”,指出了欧阳修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这个评价是很有见地的。

欧阳修采桑子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及赏析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 44 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下面 是小编收集的欧阳修采桑子及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 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 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 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 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 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注释】 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 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 的样子。

⑶蒙蒙: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写作背景】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 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 州西湖的暮春景甚爱颍州西湖风光。

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 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 修饰,特别是前后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欧阳修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写下了十三首纪游 写景的《采桑子》,并有一段《西湖念语》作为组词的序言。

本篇是组词中的一 首。

它写湖面饮酒赏曲。

平波泛舟,云影倒映湖底,澄澈透明,仿佛别有天地。

采桑子欧阳修主旨

采桑子欧阳修主旨

采桑子欧阳修主旨
欧阳修的《采桑子》是一首寓言诗,通过讲述桑树与蚕的关系,探讨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主旨一: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在《采桑子》中,欧阳修通过描写桑树的衰败和蚕的死亡,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欧阳修认为,桑树是蚕的重要食物来源,而蚕则为人类提供了丝绸。

因此,人类应该保护好自然资源,以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主旨二:人类行为对自然的影响。

欧阳修在《采桑子》中提到了人们伐桑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

他通过描写桑树枯萎、蚕儿死亡等景象,暗示了人类的不负责任行为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这种后果不仅影响到了自然环境,也损害了人类的利益。

综上所述,主旨可以概括为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

欧阳修通过《采桑子》揭示了人类应该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警示人们不要草率破坏环境,以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翻译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翻译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翻译及赏析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翻译及赏析全词以“西湖好”领意,通过描写西湖景物,及在西湖游玩的心情,表现了西湖的美景以及对西湖的留恋,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欧阳修翻译及赏析,更多宋代诗人诗词鉴赏请关注。

【原文】采桑子残霞夕照1西湖好。

花坞2苹汀3,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4。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5凉生,莲芰6香清,水面风来酒面7醒。

【注释】1、夕照:落日。

2、花坞(wù):四周高起花圃。

唐严维《酬刘员外见寄》:“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

”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3、苹汀(tīng):长满苹草的水中小洲。

苹,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长,顶端集生四片小叶,全草可入药,亦作猪饲料。

亦称“大萍”、“田字草”。

汀,水边的平地。

4、野岸无人舟自横:化用自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轩槛:凉亭。

轩,长廊。

槛,栏杆。

6、莲芰(jì):即莲花。

芰,菱。

7、酒面:醉脸。

【作品介绍】《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

词的首句点明是夕阳西下时分,以下全词即捕捉住这一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来写。

上片写游人散去,波平如镜。

然而,一道残霞铺洒湖面,花坞苹汀在落日余晖映照下,比白日更加艳丽,更富情韵,突出的是一个“静"字。

下片明月初上,暑消凉生,晚风习习,从水面吹来,夹带着莲芰的清香,结句以吹醒了作者的醉颜加倍形容晚风的清爽,突出的是一个“凉”字。

【白话译文】夕阳余霞照射在波光粼粼的西湖上多么迷人,岸边绿草茵茵花坞内艳丽的花朵色彩缤纷,湖内风平浪静一碧万顷,郊外岸边没有船夫任凭小船自在漂横。

西南天边的月亮冉冉升起浮云渐渐散去,凉亭内传来徐徐凉爽之气,莲花荷花清香四溢,湖面上阵阵凉风驱散了微微醉意。

【创作背景】此词为作者于熙宁五年(1072)退居颍州时所作。

《采桑子》欧阳修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采桑子》欧阳修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采桑子》欧阳修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原诗】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背景】
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

暮春时节来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主旨】
全词通过描绘了春日的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

水面波平如镜,不需要借助风的助力,小船就可以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诗人给予了西湖美景高度的赞美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的《采桑子》赏析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

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欧阳修的《采 桑子》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作者: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 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

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 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笙歌:指歌唱的时候有笙管伴奏。

③涟漪:水的波纹。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 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 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 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 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 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 于文人笔端。

公元 1049 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 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 颖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并与 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公元 1067 年(英宗治平四年),欧阳 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 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

数 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这组《采桑子》


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 广袤相齐” ( 《正德颍州志》 卷一) 的西湖美景, 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 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 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 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 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 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 笔调是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 “短棹” 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 因为是短棹, 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 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 心经 水面到堤岸, 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 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 “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 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

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 枢机所在, 盖正因无风, 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 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 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 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 所以轻舟带来 的小小涟漪, 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

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 再向高处延伸, 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 渐次写出 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 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 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

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 滑的春波上移动。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 、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 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是词坛写景的高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