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怕的家庭教育误区

合集下载

家庭教育的十个误区

家庭教育的十个误区

家庭教育的十个误区家庭教育的十个误区误区一:知识传授多,智力开发少很多父母把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等同起来,错误地认为多教孩子几个字、背几首诗就等于发展了孩子的智力,因此,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硬性灌输各种知识。

误区二:娇惯宠爱多,严格要求少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甚至姑息、迁就孩的错误,缺乏必要的约束。

误区三: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父母过多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而不注意满足孩子精神成长的需要,如限制孩子交朋友等。

误区四: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不少父母对孩子期望过多过高,而符合其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的具体措施却很少,造成教育缺乏针对性或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相背离,事与愿违,两败俱伤。

误区五: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有些父母过分关注孩子身体方面的发展,为孩子拼命增加营养,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孩子大量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

误区六:关心智力因素多,培养非智力因素少很多父母关心孩子的焦点是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对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背后。

隐藏着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危机。

误区七:硬性灌输多,启发诱导少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不讲究方式方法,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孩子稍有反抗,轻则怒斥一番,重则棍棒相向、拳脚相加,严重地挫伤了孩子地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变得懦弱、自卑,或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变得难以驾驭。

误区八: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有些父母尽一切可能为孩子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不让孩子分担任何家务,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把脑力劳动凌驾于体力劳动之上,使孩子变得高分低能,眼高手低。

误区九:父母分歧多,统一要求少家庭成员之间为孩子的教育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对孩子缺乏统一要求,使得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

误区十:为个人着想多,为社会着想少很多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根据自己的心理和需要任意摆布,使孩子从小就束缚在家庭这个小圈子里,向孩子灌输利己主义的思想,而很少把孩子当成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教他们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公而忘私、舍己为人、锻炼成长。

家庭教育的八大误区

家庭教育的八大误区

家庭教育的八大误区迟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成长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

家庭教育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很投入,然而,孩子的教育结果却事与愿违。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误区。

下面列举出家庭教育的八大误区,旨在给家长们提个醒。

一、拔苗助长家庭教育的第一误区就是拔苗助长。

在心理咨询的时候,经常能听到很多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小时候多么出色,三岁开始学习特长,学前就认识了很多字,还会背很多诗歌,可是现在越来越不争气了。

小学还不错,到了初中以后,学习成绩不理想,厌学情绪严重,有的迷恋网络,有的虽然很用功,但是学习不见起色。

分析一下,这些孩子共性的原因是,家长给他们过早地定向,让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由于过早地聚焦于学习文化知识,正常的心理发展被偏废了。

在向孩子灌输知识的同时,限制了孩子能力的发展。

整天关注的是学习书本知识,好玩好动好想象的天性被不知不觉地扼杀了。

孩子的感性认识以及应该增长的能力,比如生物回授能力、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道德的社会化,亲社会能力培养等,错过了“关键期”,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在拔苗助长的教育中,由于孩子的学习是家长强加给他们的,在家长的压力下,孩子不得不去学,久而久之,便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厌烦的感觉,而家长还是一味地强迫孩子学习。

这种强迫和没完没了的唠叨,很可能导致孩子的超限抑制。

于是,孩子不但对所学的特长不感兴趣,而且这种感觉进一步泛化,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严重时孩子对学习、对生活都产生厌倦心理。

现在的社会,需要人终身学习,一个对学习厌烦的人,很难可持续发展。

家长的出发点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结果孩子却摔倒在跑道上。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孩子总不能什么也不学吧?是的,不是不学,关键是学什么,怎样学!对于哑哑学语的幼儿来说,重点是要引导他们学习与人交流的母语,最好是让他们通过与大人之间的互动游戏来学习。

浅谈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建议

浅谈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建议

浅谈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建议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成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家庭教育也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进行家庭教育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浅谈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建议。

一、关于家庭教育的误区1. 粗暴方式的管教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采用粗暴的方式来进行管教,比如打骂、训斥等。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害怕,才能让孩子听话。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孩子是需要被爱护和尊重的,粗暴的管教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可能导致孩子性格偏执,甚至造成心理创伤。

2. 过分溺爱有的家长则在教育孩子时采取过分溺爱的方式,把孩子捧在手心里。

他们总是想尽办法给孩子提供一切,不让孩子吃苦受累,认为这样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过分溺爱孩子会让孩子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胆小怕事,不懂得面对挫折,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3. 攀比心理的影响现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许多家长因为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不如意,希望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他们会给孩子设置过高的学习压力,让孩子成为“学霸”,甚至因为和别人家孩子比较而对孩子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孩子在这种竞争压力下可能会感到疲惫、焦虑,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4. 没有规矩的自由教育还有一些家长则是过于自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不做任何规矩要求,认为孩子应该自由发展。

孩子是需要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的,没有规矩的自由教育可能会导致孩子无法自律,不懂得责任担当。

1. 爱与尊重爱与尊重是进行家庭教育的核心。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喜好,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空间,同时在爱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孩子明白家长是朋友、是帮助者,而不是压迫者。

2. 温和而有原则的管教家长在进行管教的时候,应该用温和而有原则的方式来进行。

不要以权威压制孩子,而是要通过交流和教育来引导他们,让他们明白行为的后果和应该承担的责任。

浅谈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建议

浅谈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建议

浅谈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建议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态度。

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常常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从浅谈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建议这一方面展开讨论。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1. 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在当前社会,家长普遍将孩子的成绩作为评判他们的主要标准,认为只有成绩好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有好的未来。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给予过分的重视和压力,导致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甚至出现身心健康问题。

其实,孩子的成长不仅仅看重学业成绩,还应该看重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情商、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

2. 过度保护孩子在当今社会,很多家长会因为担心孩子受到伤害而过度保护孩子,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自理能力。

一些家长会帮孩子做一切事情,不让孩子尝试自己去做;还有一些家长会过分干涉孩子的人际关系,不让孩子和同龄人交往。

这样做虽然是出于家长的爱心,但长此以往,孩子将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困难。

3. 教导孩子模仿而非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一些家长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强加于孩子,认为孩子应该听话乖巧,言听计从。

他们会用“好孩子就该这样做”、“你看人家的孩子怎样”等方式来要求孩子遵守规则和做事情。

这样做虽然可以维护家庭秩序,但却限制了孩子自主意识的发展,压抑了孩子的创造力和个性,还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4. 忽略情感的沟通有些家庭中,家长很少和孩子沟通,只是简单地要求孩子做事,或者默许孩子的行为,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

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对家长产生疏远和隔阂感,也会影响孩子的情感发展。

5. 过分吹捧孩子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把孩子看成天使,一切听从孩子的意愿和要求,不愿意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纠正和批评。

这样做会让孩子自我感觉过于优越,缺乏对现实的认识,容易养成自私、自大等不良性格。

1.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提供各种发展的机会,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

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

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包括:1. 过度强调知识教育,忽略孩子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强迫其接受教育,学习各种知识,但这可能违背了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

他们可能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特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学情绪。

2. 盲目进行素质教育。

一些家长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于是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

然而,在选择培训班时,他们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发展潜力和趋向,甚至不注意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

这可能导致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失去学习兴趣。

3. 对孩子过于溺爱。

溺爱孩子的家长往往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不让孩子经受任何挫折。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孩子变得自私、任性、懒惰,缺乏独立能力和责任感。

4. 忽视自我学习。

许多家长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职责,但却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方法。

他们可能完全依赖自己的经验和随心所欲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可能导致教育方法不当,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5. 拔苗助长,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一些家长不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期望孩子能够快速成长。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困惑和问题。

6. 不允许孩子犯错。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完美,不允许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犯错。

这可能导致孩子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缺乏应对能力,影响其自信心和积极性。

7. 缺乏与孩子的有效沟通。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缺乏耐心和理解,不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这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为了避免这些误区,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特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并注重自我学习和提升。

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八大误区

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八大误区

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八大误区从出生到长大,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教师,努力避免教育上的错误,但还是在很多地方上作出很多不利于教育孩子的做法。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几个家庭教育误区。

欢迎阅读!1、有求必应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从婴儿期开始,他总是对自己想要的做出反应。

孩子想要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总是这样。

不受控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太顺利了,太容易得到的往往不为人们所珍视,从中获得的快乐也会丧失。

所以当他长大后,他会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

满足条件的正确方法。

例如,如果孩子想买玩具,你可以告诉他,如果你坚持上幼儿园一周,你的母亲会买给你。

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一种追求的欲望。

但是父母要注意必须履行自己的诺言,不能对孩子撒谎哦。

2、对幼儿的期望值过高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往往凝聚了几代人的希望。

父母受传统“望子成凤”思想的影响,从出生起就为孩子设计了未来的发展道路,但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身心特点、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爱好方面的才能。

此外,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和知识,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投资方面表现出更大的盲目性,如投资于幼儿钢琴古筝等高级音乐辅助器材,招收儿童参加各种专业课等。

在这种情况下盲目投资不仅浪费了一个家庭有限的财力和精力,而且更容易使孩子们对知识和探索兴趣的渴望落空。

过分和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沉重的压力下,一些年幼的孩子甚至会有强烈的反叛心理。

回应家长的高期望,如拒绝上学、拒绝各种专业、课程等。

3、父母不和睦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塑造儿童性格的基因。

父母经常吵架。

他们甚至不关心孩子的存在。

他们给孩子一个巨大的负面刺激,这会导致恐惧和焦虑。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将缺乏安全感、信任感和爱心,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儿童的未来社会和生活,也可能形成严重的人际障碍,导致孤独症、自卑、抑郁、内向甚至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

现代家庭教育的九个误区

现代家庭教育的九个误区

现代家庭教育的九个误区家庭教育的第一个误区是,家长对孩子偏重智力方面的开发,轻视情商教育。

智商主要衡量一个人思维是否敏捷,对问题的分辨、思维能力好不好。

而情商主要衡量一个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掌握能力和对外界事物的承受能力。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发现,孩子最终能不能成长为一个比较出色的、有成就的人,常常不完全决定于智商,还决定于情商。

父母从小可能舍得对孩子的绘画、音乐、书法、数学等方面花大力气进行教育投资,可是,对于孩子情商教育却不太注意。

要把单纯的智力开发的培养模式,转变成一个完整智商与情商共同开发的模式,这需要家长在根本上转变认识。

家庭教育的第二个误区是,许多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常常只注意生理健康,忽略了心理健康。

致使一些孩子考入大学离开父母后,会产生精神上的休克状态,觉得没有安全感,产生各种精神障碍。

一些报道说,有些中学生离开父母甚至不敢独自睡觉。

这都与家庭从小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关系。

一对夫妻最近告诉我一件大喜事,孩子因为发明创造方面的特长,已被一所著名大学破格录取。

面对同样喜气洋洋的孩子,我的第一个告诫是,上大学后一定要住在学校,要尽可能脱离父母的照顾,像成年人那样面对生活和应对社会,以便让自己的人格也和优异的智商一样,得到飞速的成长和发展。

家庭教育的第三个误区是,家长未能指导孩子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保持人生的自在状态。

许多孩子长大了,身体健康,学习也不错,但是承受着很高的心理压力与负荷。

如何让孩子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人生不被毒化,处在一种健康阳光的自在状态中,也是家长们应当重视的。

家庭教育的第四个误区是,如何处理好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中国正经历一个社会转型期,孩子们面对的社会是比较复杂的。

一方面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要崇高、正直、善良,具有关心他人的品质。

另一方面,家长又面临着一个问题: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孩子首先要有适应能力,才谈得到有所作为。

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

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

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家庭教育一直被看作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家长可能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他们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和培养。

本文将分析家庭教育中的十大误区,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误区一:过度保护孩子现代社会对孩子的安全和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往往愿意为孩子做任何事情,导致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性。

应对策略是适度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误区二:过分追求成绩许多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高分就等于成功。

然而,这种观念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焦虑感。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误区三:过度批评和指责不少家长通过严厉的批评和指责方式来教育孩子,希望他们能变得更优秀。

然而,这种方式会让孩子产生消极情绪,降低他们的自尊心。

家长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信心。

误区四:缺乏时间和关注在忙于工作和社交生活的同时,家长常常忽略了陪伴和关注孩子的重要性。

家庭亲子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家长应该积极与孩子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感受,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误区五:模仿和过度保守有些家长会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和价值观行事,忽视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人差异,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鼓励他们追求独特的兴趣和发展潜能。

误区六:过度依赖电子产品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电子产品在普通家庭中越来越普及。

然而,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家长应该合理安排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引导他们进行有益的休闲活动和交流。

误区七:不让孩子失败许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面对失败,会过分替他们解决问题,并对他们的错误不予批评。

然而,失败和错误是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失败和错误,孩子能够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误区八:不重视品德教育在追求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上,有些家长忽略了对孩子品德修养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可怕的家庭教育误区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大的地方,我们叫它家;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小的地方,我们也叫它家。

家是我们生命的摇篮,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人生的第一个舞台。

想到家,我们就想到夜晚明亮的灯光。

有灯的家就有暖和,有灯的家就有期盼,有灯的家就有希看和梦想。

今天,家庭教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题目,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常感到疲惫不堪,孩子不时堕入痛苦尽境。

是甚么把我们引进了这样的窘境?为何我们家里的电灯仍然亮着,我们家庭教育的聪明之灯却灭了?
一个口号,让父母输在了起跑线上
自从贸易社会创造了一个口号:“顾客就是上帝。

”自从中国的教育产业化,教育领域也衍生出一个流行口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恍如一夜间,这个十字的口号,像风一样传遍中国大陆,也把无数家长吹乱了阵脚。

在这个口号引导下,很多家庭收获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和焦虑。

广州有一名非终年轻的妈妈,见到我就开始声泪俱下。

她说每一个来广州演讲的专家,她都亲身来听讲座,专家的各种秘方她都用了,市面上所有流行的教育图书,她都买回家来跟女儿一起看。

还有,为了女儿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了让她不输在起跑线上,她选择了广州少年宫一个特别的地方,在那里买了屋子,买了一套最贵的而格式最不好的屋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看她的女儿从小受最好的教育,
希看她的女儿不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当她女儿走进中学,她发现女儿让她失看了。

从女儿三岁开始,她就送女儿上少年宫,学绘画,学英语,学音乐,学舞蹈,几近流行的早教课程,所有该学的都学了,但是为何上了初中,她女儿的各科成绩很差,让她特别失看呢?她不明白,她感到委屈。

她说:我付出了这么多血汗,可是我的孩子为何没长成我希看的模样呢?
这样的困惑,这样的痛苦,不管从媒体中,还是平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闻声和看见。

像这样的妈妈到处可见,父母付出了最多的时间和金钱,为何孩子没有像父母期看的那样成长呢?
在济南,有三位年轻的妈妈,听完我的课,走到台前来对我说:“我们是失败的妈妈!”我感到很震动,一名妈妈在甚么情况下,才能确认自己失败呢?我问她们:“你们怎样失败了?”
第一名妈妈说:“我的孩子上课不留意听讲。

”第二位妈妈说:“我的孩子有一天逃学了。

”第三位妈妈说:“我孩子成绩不够优秀。


看着她们年轻的脸,我想她们的孩子一定很小。

因而,我问她们:“你们的孩子有多大?”她们说:“刚刚上小学一年级。


一个七岁的孩子,刚刚步进校门,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的时候,为何一道题没做好,上课没留意听讲,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被确认失败了?而这个失败不但属于孩子,而且属于妈妈?
很明显,她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期就没有仔细观察过孩子的自我学习特点,所以上小学后,碰到一点儿小题目就惶惶不安,如临大敌。

这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带给家长们的
“后遗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