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时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报告
反应时间作为应变量的优越性 实验报告

反应时间作为应变量的优越性李璐201021078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摘要:本实验通过比较线段的长度,研究反应时间和判断次数的累积以及判断的信心之间的关系,重复并改进前人的实验,印证前人的结果,证明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比自信度和累计百分数更敏感,确有其突出的优点。
关键词:反应时间;自信度;累积百分数1 引言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缩略为RT)是心理实验中使用最早、反应用最广的反应变量之一。
它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得开始之间的时距。
,往往也被称作“反应的潜伏期”。
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耗费的时间最多。
因此,反应时间是与刺激强度和辨别难度有联系的。
本实验研究反应时间与判断次数的累积以及判断的信心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用三条平滑曲线表示:反应时间、自信程度、正确判断的累积百分数。
结果发现,在两条刺激线段长短的判断中,当刺激差别产生100%正确判断时,甚至当判断有100%把握时,反应时间仍然在下降。
这一结果反映了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它有可能用来为大于差别阈限的刺激差别找出等值,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反映物理量的变化对心理量的影响。
2 方法与程序2.1 被试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一名。
2.2 仪器和材料仪器:装有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红黄绿三色键的反应键盒。
材料:长50mm的线段,作为标准刺激。
从40mm到60mm,以2mm为长度变化间隔的11条线段,作为比较刺激。
2.3 实验程序1)让被试在计算机前坐好,双手拿好反应键盒,由主试把计算机调整到实验界面,向被试说明实验程序并确认被试准备好之后,点击“开始”。
2)在显示器屏幕中央呈现一条粗的黑色水平线,两端各有一条短垂直线,另一条短垂直线分水平线为两段。
其中一段是50毫米,作为标准刺激;另一段是比较刺激,长度范围从40到60毫米,变化间隔为2毫米,所以共有11个比较刺激。
简单反应时心理学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简单反应时心理学实验报告篇一:·简单反应时实验报告简单反应时测定一、摘要从机体接受刺激到作出回答反应所需的时间,亦即s-R 的时间间隔。
反应时包括如下时相:刺激使感受器发生兴奋,神经冲动从感受器传到大脑皮层所需的时间,在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回答反应所需的时间,有机体作出回答反应的时间。
因此,反应时又称反应潜伏期。
反应时依赖于许多因素,如刺激的种类、强度及个体的因素(练习程度、适应水平、定势、动机和情绪)等。
实验证明,一般成人经过反复练习,对光刺激的反应时为180毫秒,对声刺激为140毫秒,对触觉刺激为140毫秒;选择性的反应时要比简单的反应时长些。
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常把反应时作为一种指标来分析人的知觉、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动机和个性等各种心理活动。
反应时在实际应用中也较广泛,它是某些职业选择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确定汽车司机、飞行员、宇航员及运动员等的心理生理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键词: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三引言反应时(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距。
人的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心理实验中,经常把反应时作为反映的一项指标。
反应时间是一个很敏锐的反应变量指标,因而可以作为测量反应速度快慢及反应前后心理活动过程。
反应时最早由天文学家发现,后由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加以研究和发展。
1873年奥地利生物学家exner首先提出“反应时间”这个概念。
以后wundt(冯特)把反应时间引用到他的心理实验室里,此后使反应时间直接成为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反应时分为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两种。
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只要求做单一的反应,并且两者是固定不变的,这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距就是简单反应时。
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为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它是由唐德斯首先提出的,故又称唐德斯减数法。
本实验报告拟采用对比法与分析综合法,主要涉及的是有关光简单反应时与光选择反应时的研究。
验证反应时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

系别:心理系班级:03级姓名:张凌波同组成员:刘家骥刘晓黎廖宗卿肖小溪试验日期:04,10,12 教师评定验证反应时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摘要该实验运用单被试组内设计,让被试比较标准线段和比较线段的十一个长度水平,并分别以反应时、判断信心和判断结果作为因变量。
比较这三个因变量在整个长度变化范围内的敏感性可知,反应时是最敏感的。
从而验证了反应时相对于另两个因变量具有优越性。
关键词反应时因变量的敏感性判断信心判断结果1.导言反应时间是心理实验中使用最早、应用最广泛的反应变量之一。
这个概念最早是奥地利生理学家Exner 在指出受试者在反应实验中准备定势的重要性时提出的。
所谓反应时,是指从刺激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因为刺激的呈现是引起一种过程的开始,此过程在机体内部进行是潜伏的,直到此过程到达肌肉这一效应器才产生一种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
因而,反应时间往往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
在反应得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益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耗费的时间最多。
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常把反应时作为一种指标来分析人的知觉、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动机和个性等各种心理活动。
它还涉及到犯罪心理学、航空心理学,交通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等许多领域。
所以说,反应时实验对理解人类心理活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反应时的研究最早始于天文学。
天文学家Bessel发现“人差方程”,对同一现象不同的观测者所反应的时间有差异。
这一发现引起天文学家们对此的注意和研究兴趣。
此后关于人差方程及其校正方法,包括创制一些新的计时器的种种探索,一直持续到19世纪60~70年代。
在天文学家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人差方程的后期,1850年生理学家Helmholtz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
他测定蛙的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约为26m/s,后来他用一弱电击刺激人的脚趾皮肤和大腿皮肤,并告知被试,一旦觉得电击就立刻用手反应,记录这些反应时的差异。
反应时实验报告

反应时实验报告姓名:摘要反应时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的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
刺激作用于感官引起感官的兴奋,兴奋传到大脑,并对其加工,再通过传出通路传到运动器官,运动反应器接受神经冲动,产生一定反应,这个过程可用时间作为标志来测量,这就是反应时。
本实验采用的是荷兰心理学家F.C.唐德斯的研究结果。
测量最基本的三种反应时,即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
唐德斯将它们分别命名为:a、b、c反应时。
一、选择反应时(RTB)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为两个或多个,要求被试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本实验只测量视觉选择反应时。
刺激有两个,分别是红圆和绿圆。
要求被试看到红圆按红键反应,看到绿圆,按绿键反应。
反应错时,反应时记为0,且该次反应不计入最后平均值内。
两个刺激随机呈现,各20次,准备信号后2秒呈现刺激,以40次反应中的正确反应的反应时均值为选择反应时,并给出错误次数(建议错误次数大于7次的数据不予采用)二、辨别反应时(RTC)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为两个或多个,要求被试只对其中的一个刺激作出固定的反应,其它刺激呈现时均不反应。
本程序只测量视觉辩别反应时。
刺激有二个,分别为红圆和绿圆,要求被试见到绿圆按绿键反应,见到红圆不反应。
如被试见到红圆反应为错误。
两个刺激随机呈现,各20次,准备后间隔2秒呈现刺激。
以看见绿圆反应的有效次数的时间均值为被试的辨别反应时。
结果中给出辨别反应时和错误次数两个指标二种反应时有如下关系:简单反应时a简单辨别反应时b简单辨别刺激实验者可根据测试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测量项目。
如想知道被试辨别刺激的时间,就要测量他的a反应时和b反应时。
三、关键词: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四、引言从刺激呈现到做出反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反应时。
反应时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传统课题。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反应时作为一个心理指标在个体差异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在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中常被定为必测项目。
反应时的测量为推测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心理过程打开了一个窗口。
0实验介绍

最小变化法-明度的差别阈限英文名称:GRAYIMAGE简介:最小变化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重要方法之一。
经典心理物理学认为,可以用物理量来表达感觉量,因此,存在一种达到觉察水平所必需的临界量值,即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在测量上,常常用50%次能感觉到,50%次不能感觉到的物理量表示绝对阈限;而用50%次能感觉到差别,50%次不能感觉到差别的物理量表示差别阈限。
最小变化法的特点在于它系统地探察感觉转折点,因而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
根据刺激呈现的顺序不同,可有渐增法(↑)和渐减法(↓)两种呈现方法。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是指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强和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下限是指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和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弱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
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称为上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减去下限称为下差别阈限。
上差别阈限和下差别阈限的平均值称为绝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之比称为相对差别阈限。
方法与程序:①、请被试仔细阅读指示语,主试强调要对照标准刺激调整变异刺激,并且注意左、中、右三键所对应的反应。
②、实验的顺序安排力求克服期望误差、习惯误差和空间误差,因此采用如下安排,前后共测定结果及讨论:详细反应分为五列,第一列表明标准刺激的位置以及标准刺激相对于变异刺激的明暗;第二列是变异刺激的起始亮度,第三列是被试判断为两者相等的亮度,第四列是被试判断为变异刺激与标准刺激发生逆转的亮度,第五列是上(下)限。
标准刺激是192。
请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下差别阈限及绝对与相对差别阈限。
同时,也请计算并比较习惯误差、期望误差和空间误差的克服情况及练习的效果。
公式:①、不肯定间距=X上-X下(上限-下限)②、DL(绝对差别阈限)=不肯定间距/2③、K(相对差别阈限)=DL/标准刺激④、PSE(主观相等点)=(上限+下限)/2参考文献: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17-23页朱滢主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 59-69页实验目的:学习最小变化法,测量明度的差别阈限。
反应时实验报告

反应时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反应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实验参与者的反应时,了解人类在不同刺激下的认知和反应能力。
实验材料和设备:1. 电脑或实验室专用设备2. 反应时测试软件或程序3. 计时器或计时设备4. 实验参与者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确保实验设备正常运作,软件或程序已正确安装。
2. 招募实验参与者并告知实验目的和步骤。
3. 让实验参与者坐在实验设备前,并确保他们能够舒适地使用鼠标或键盘。
4. 提醒实验参与者保持专注,并告诉他们即将开始实验。
实验程序:1. 通过软件或程序呈现刺激(例如视觉或听觉刺激),并记录刺激呈现的时间。
2. 实验参与者需要在看到或听到刺激后尽快做出反应,例如按下鼠标或特定的键盘按键。
3. 记录实验参与者的反应时间。
4. 重复多次实验,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数据分析:1. 计算每次实验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可以计算平均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时间的标准差。
2. 比较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分析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3. 如果适用,可以进行统计分析,例如使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来确定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实验结论: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关于不同刺激条件下反应时间的结论。
例如,可能发现某些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更短,表明这些刺激对实验参与者的注意力更容易引起反应。
这些结论可以提供有关人类认知和反应能力的重要信息,对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实验中可能的问题和改进:1. 实验参与者数量较少可能导致数据的可靠性受到限制。
可以通过增加实验参与者的数量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2. 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其他干扰因素,例如实验参与者的情绪状态或疲劳程度。
可以在实验前进行充分的休息,以减少这些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实验中使用的刺激的种类和数量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改进,使用更具代表性的刺激,并且确保刺激的数量足够多样化。
总结:反应时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学实验,可以通过测量实验参与者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来了解人类的认知和反应能力。
反应时 实验报告

反应时实验报告反应时实验报告引言:反应时是指从接受刺激到做出相应反应的时间间隔。
它在心理学、生物学、神经科学等领域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探讨影响反应时的因素。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参与者需通过按下键盘上的特定按键来做出反应。
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单一刺激条件和双重刺激条件。
在单一刺激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在屏幕上出现的单一刺激信号出现时尽快做出反应。
在双重刺激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在屏幕上同时出现的两个刺激信号中,选择正确的一个进行反应。
实验结果:在单一刺激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为X毫秒。
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时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年龄较小的组别反应时较短,而年龄较大的组别反应时较长。
这可能与年龄对注意力和认知加工速度的影响有关。
在双重刺激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为Y毫秒。
与单一刺激条件相比,双重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更长。
这表明,同时出现多个刺激信号会增加反应时的复杂性和困难度。
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年龄较小的人反应时更短,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和认知加工速度更快。
而年龄较大的人可能受到认知衰退的影响,导致反应时延长。
另外,刺激条件也会影响反应时。
在单一刺激条件下,参与者只需对一个刺激信号做出反应,因此反应时较短。
而在双重刺激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同时处理两个刺激信号,增加了认知负荷,导致反应时延长。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受到年龄和刺激条件的影响。
年龄较小的人反应时更短,而年龄较大的人反应时更长。
同时,双重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也较单一刺激条件下更长。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人类认知和注意力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的局限性:本实验只涉及了年龄和刺激条件对反应时的影响,还有其他因素可能也会对反应时产生影响,如情绪、注意力分配等。
此外,实验样本的大小和代表性也可能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未来研究方向:基于本实验的结果,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影响反应时的因素,如情绪、认知负荷等。
反应时实验报告

反应时实验报告引言:反应时是我们感知和处理外界刺激的时间。
对于人类和动物来说,了解反应时的变化和特征对于理解认知过程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探索反应时的规律,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来测量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并分析其结果。
实验设计:我们邀请了20名健康成年人参加了这项实验。
实验采用电脑任务来测量反应时。
被试面前有一台电脑,并鼓励他们在每次听到声音刺激时尽快按下鼠标上的按钮。
实验者分别记录下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数据。
实验过程和结果:1. 刺激类型:我们设计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声音刺激:高音、低音和中音频率。
实验者需要根据声音类型进行按键反应。
统计结果显示,参与者在高音刺激下的平均反应时最快,低音刺激下次之,中音刺激下最慢。
这一结果表明刺激类型对反应时有显著影响。
2. 刺激强度:为了研究刺激强度对反应时的影响,我们设置了两个不同强度的声音刺激:强音和弱音。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弱音刺激下的反应时明显长于强音刺激下。
这表明刺激强度对反应时也具有显著效应。
3. 技能水平:为了了解技能水平对反应时的影响,我们分别邀请了两组受试者参加实验:非专业音乐人和专业音乐人。
结果显示,专业音乐人在各种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均明显快于非专业音乐人。
这可以解释为专业音乐人对声音刺激更敏感,具有更高的注意力和处理速度。
4. 分心因素:为了模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分心因素(如干扰声音或其他任务),我们在实验中引入了额外的干扰因素。
实验结果显示,当被试者面对干扰时,他们的反应时明显延长。
这表明分心因素对反应时有负面影响,降低了注意力和反应速度。
讨论与结论:通过这项实验,我们发现反应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刺激类型、刺激强度、技能水平和分心因素。
高音刺激、强音刺激和专业音乐人都对反应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分心因素则对反应时产生了消极影响。
这一结果对于理解人类感知和认知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这项实验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实验样本较小且有限,可能无法代表整个人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实验报告
(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
评分_________
姓名__贾晶______ 性别___女_____ 实验日期__2014/12/29________
一、实验名称: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目的是通过比较线段的长度,研究反应时间和判断次数的累积以及判断的信心之间的关系,重复并改进前人的实验,印证前人的结果,证明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比自信度和累积百分数更敏感,确有其突出的优越性。
三、实验器材:
仪器:计算机以及心理学实验系统,红黄绿三色键的反应键盒。
材料:长50mm的线段,作为标准刺激。
从40mm到60mm,以2mm为长度变化间隔的11条线段,作为比较刺激。
四、实验步骤:
1.让被试在计算机前坐好,双手拿好反应键盒,并调整计算机界面,准备开始。
2.实验时,首先登录并打开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按钮到“操作向导”窗口。
本实验者无参数设置,实验者可直接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然后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屏幕上呈现2条线段,如果左边的长,被试就按位于反应键盒左边的红键,反之就按右边的绿键。
4.判断完毕后,屏幕下方出现一滑动条,刻度从-100到100。
被试移动滑动条的位置。
对自己所作判断的自信程度作出评价。
如果完全肯定左边的长,就移到最左边,如果完全肯定右边长,就移到最右边,如果不能完全确定哪个更长,就放中间。
5.被试移好滑动条后,双手重新拿好反应键盒,由主试点击“确定”,再开始下一对刺激的呈现。
6.计算机自动记录被试按反应键盒的反应时间,自信程度,并计算把比较刺激判断为长于标准刺激的累积百分数。
7.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
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五、实验结果:
1.实验结果如图1图中横坐标是比较刺激的长度,从40mm到60mm。
(标准刺激为50)
----------------------------------------------------------------
比较刺激(mm) 反应时间(ms) 自信度 判断为比较刺激长的累积百分数
----------------------------------------------------------------
40 695 -100 0.00%
42 686 -100 0.00%
44 625 -100 0.00%
46 704 -68 10.00%
48 740 -50 20.00%
50 811 -33 30.00%
52 760 12 40.00%
54 1003 63 90.00%
56 589 80 90.00%
58 751 100 100.00%
60 560 100 100.00%
----------------------------------------------------------------
测验耗时:614秒 [参数表] 间隔时间(毫秒)=2000
反应时、自信度和判断的关系
-200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234567891011
比较刺激(mm)
反应时间(ms)自信度判断为比较刺激长的累积百分数
图1 反应时、自信度和判断的关系
六、讨论
1.图1中的判断为比较刺激长的累积百分数曲线。
图1中,50%对应的横坐标是50mm 。
当比较刺激大于等于52mm ,被试能100%地判断其长于标准;当比较刺激小于等于46时,被试能100%准确地判断其短于标准(即0%次判断其长于标准)。
说明在大于52mm 和小于46mm 的刺激变化在累积百分数曲线上不能够很好的得到反映。
2.自信度曲线。
图1中,零点对应的横坐标是52mm,接近50mm,表明在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相近时被试大多在猜测,最无信心。
虽然只有当比较刺激等于60mm时,被试的自信度才达到了100%,但是在比较刺激为46~50mm以及56~60mm时被试的自信度变化区间并不大,均小于20,这两个区间的刺激变化在自信度曲线上也不能够很好对反映出来。
3.反应时间曲线。
它在比较刺激为50mm,在比较刺激为54mm时达到峰值,说明了当比较刺激接近标准刺激时被试最为迷茫,思考的时间最长。
从大致趋势上可以看出反应时间的规律性,反应时间近似地是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的差别的函数,二者差别越大,反应时间越短。
但也有例外,比如40mm对应的反应时就比42mm的长,虽然看上去二者差别不大,但未经检验,不能断定它们之间是不是差异显著。
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在刺激差别产生100%正确判断的地方,甚至判断有100%把握时,反应时间仍然下降。
可见,对更大一些的刺激变化,反应时间比自信度和累积百分数都要更敏感些。
我们可以说,恰好是这一特点,使反应时间有可能用来为大差别阈限的刺激差别找出等值。
有做相关实验的前人由此得出经验,反应时间和自信度都是判断困难的明显的度量,在许多方面完全可以和更为熟悉的判断的正确百分数的累积曲线相比拟。
本实验结果也表明,在对视觉刺激的长度的敏感程度上,反应时间〉自信度〉累积百分数,所以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是确是有其突出的优越性的。
七、参考文献
1.[1] 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