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血液病患者接受非血缘脐血移植后原发病复发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

合集下载

RIC综述

RIC综述

减低预处理强度的脐血移植在成人患者中的应用【摘要】减低强度(RIC)预处理方案现已在脐血移植中得到广泛应用。

研究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是为了减少成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移植相关发病率及死亡率,现在它已被大部分人所接受。

RIC-UCBT实验的结果显示脐血的植入时间缩短了,从12天到24天不等,而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却并不高于清髓性UCBT。

尽管减低了预处理强度,但移植后恶性疾病复发的发生率却没有明显升高的趋势。

本文将回顾多个RIC-UCBT实验的研究结果,与清髓性UCBT进行比较,讨论RIC-UCBT的潜在植入率,并且提出RIC-UCBT的最佳治疗策略。

【关键词】减低强度预处理,脐血,成人【介绍】与亲缘或非亲缘的成人供体干细胞移植的基本原理相似,在成人及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应用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的主要原因是其可能减少骨髓抑制相关发病率及死亡率。

预处理强度不足从而影响干细胞植入一直是最受关注的问题,这种担心也阻碍了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造血干细胞数量较少的脐血移植中。

这种担心被证明在很大程度上是杞人忧天,并且RIC方案在UCBT 中也已得到了逐步的应用。

本文中我们将回顾RIC方案的基本原理及RIC方案移植的主要成果。

作为一个工作定义,我们使用RIC去代表强度低于传统骨髓预处理方案的所有方案。

1、临床实验在移植物中的T反应细胞足以影响供体植入这一假说的基础上,Baker等人在成人RIC移植患者中进行了一项大样本先导实验。

在剂量逐级减低的治疗方案下,应用Flu+TBI(200 cGy)+BU(8mg/kg 总数,n=21)/CY(50mg/kg,n=22)来治疗43名患者。

超过一半的患者接受了双份脐血移植,并且所有的患者均使用环孢素及MMF进行GVHD预防性治疗。

几乎所有的脐血HLA不合均≤2/6位点,且注射的CD34+细胞中位细胞数BU组是3.7105/kg,CY组是4.3105/kg。

虽然两组的早期植入率相近(分别是88%和94%),但只在BU组中出现了移植物排斥,其移植后42天的长期植入率仅为76%,相比之下,CY组长期植入率则达到94%(P<0.01)。

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防治

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防治

第14卷 第3期2023年5月Vol. 14 No.3May 2023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 ·移植前沿·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防治王佳琦 盛新歌 马志豪 鹿全意【摘要】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克隆性疾病,化学药物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均为治疗AML 的方法。

对于高危AML 患者而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手段,但部分AML 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仍可能面临疾病复发的问题,大多数复发患者再行化学药物治疗、二次移植等的效果不佳,是导致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加强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ML 患者的随访,并采取一些合适的手段预防移植后复发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高危AML 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监测、药物治疗和细胞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改善高危AML 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提供参考。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高危;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微小残留病灶;复发;去甲基化药物;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物抗白血病【中图分类号】 R617,R5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4-7445(2023)03-0007-07【Abstract 】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is a group of highly-heterogeneous clonal diseases. Chemotherapy an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re considered as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AML. For high-risk AML patients,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s an effective therapeutic option. However, some AML patients may still face the problem of disease recurrence afte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 majority of recurrent patients cannot be effectively treated by chemotherapy or secondary transplantation, which is the main cause of death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Therefore,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follow-up of AML patients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nd implement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prevent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In this article, the monitoring, drug prevention and cell therapy of recurrence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high-risk AML patients were reviewed,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clinical prognosis of high-risk AML patients undergoing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Key words 】 Acute myeloid leukemia; High-risk;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Recurrence; Demethylation drug;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raft-versus-leukemia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risk acute myeloid leukemia recurrence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Wang Jiaqi *, Sheng Xinge, Ma Zhihao, Lu Quanyi. *Graduate School of Xiamen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Xiamen 361102, ChinaCorrespondingauthor:LuQuanyi,Email:********************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3.007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引导性项目(2019D009);厦门市医疗卫生厅指导项目(3502Z20199174)作者单位:361102 厦门,厦门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王佳琦、盛新歌、马志豪);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鹿全意)作者简介:王佳琦(ORCID :0009-0005-3984-7203),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血液内科学,Email :*****************通信作者:鹿全意(ORCID :0000-0001-5133-720X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血液内科学,Email :********************王佳琦等.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防治第3期·365·内抗原的表达状况进行检测,从而对细胞来源、分化程度、表型进行分析的高敏感检测技术。

RIC综述

RIC综述

减低预处理强度的脐血移植在成人患者中的应用【摘要】减低强度(RIC)预处理方案现已在脐血移植中得到广泛应用。

研究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是为了减少成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移植相关发病率及死亡率,现在它已被大部分人所接受。

RIC-UCBT实验的结果显示脐血的植入时间缩短了,从12天到24天不等,而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却并不高于清髓性UCBT。

尽管减低了预处理强度,但移植后恶性疾病复发的发生率却没有明显升高的趋势。

本文将回顾多个RIC-UCBT实验的研究结果,与清髓性UCBT进行比较,讨论RIC-UCBT的潜在植入率,并且提出RIC-UCBT的最佳治疗策略。

【关键词】减低强度预处理,脐血,成人【介绍】与亲缘或非亲缘的成人供体干细胞移植的基本原理相似,在成人及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应用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的主要原因是其可能减少骨髓抑制相关发病率及死亡率。

预处理强度不足从而影响干细胞植入一直是最受关注的问题,这种担心也阻碍了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造血干细胞数量较少的脐血移植中。

这种担心被证明在很大程度上是杞人忧天,并且RIC方案在UCBT 中也已得到了逐步的应用。

本文中我们将回顾RIC方案的基本原理及RIC方案移植的主要成果。

作为一个工作定义,我们使用RIC去代表强度低于传统骨髓预处理方案的所有方案。

1、临床实验在移植物中的T反应细胞足以影响供体植入这一假说的基础上,Baker等人在成人RIC移植患者中进行了一项大样本先导实验。

在剂量逐级减低的治疗方案下,应用Flu+TBI(200 cGy)+BU(8mg/kg 总数,n=21)/CY(50mg/kg,n=22)来治疗43名患者。

超过一半的患者接受了双份脐血移植,并且所有的患者均使用环孢素及MMF进行GVHD预防性治疗。

几乎所有的脐血HLA不合均≤2/6位点,且注射的CD34+细胞中位细胞数BU组是3.7105/kg,CY组是4.3105/kg。

虽然两组的早期植入率相近(分别是88%和94%),但只在BU组中出现了移植物排斥,其移植后42天的长期植入率仅为76%,相比之下,CY组长期植入率则达到94%(P<0.01)。

中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专家共识(Ⅱ)——移植后白血病复发(完整版)

中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专家共识(Ⅱ)——移植后白血病复发(完整版)

中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专家共识(Ⅱ)——移植后白血病复发(完整版)白血病复发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际骨髓移植登记组(CIBMTR)的资料显示,复发在非血缘和同胞相合移植后的死因中分别占33%和47%[1]。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的资料显示,单倍型和同胞相合移植后的复发相关死亡率在总体人群中分别为15.6%和16.7%[2],在死因中分别占32%和42%。

移植后一旦复发预后很差,目前治疗选择仍然有限;各移植中心在处理移植后复发方面各自进行了探索。

本共识综合各移植中心的经验和临床研究,并参考国外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对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诊断和处理原则进行推荐。

一、定义和分类根据复发时肿瘤负荷分为血液学复发、细胞遗传学和(或)分子生物学复发;根据肿瘤细胞来源可分为供者型复发和受者型复发;从复发部位上可分为髓内复发、髓外复发和髓内伴髓外复发。

1.血液学复发:指移植后完全缓解的患者外周血中又出现白血病细胞或骨髓中原始细胞≥5%或出现新的病态造血或髓外白血病细胞浸润。

2.细胞遗传学复发:指移植后已达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的患者又出现原有细胞遗传学异常,或性别染色体由完全供者型出现受者一定比例的嵌合(比例界值尚无统一标准,且不等同于白血病细胞的增加),尚未达到血液学复发的标准。

3.分子生物学复发: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指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和(或)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到特异或非特异分子生物学标志异常或超过一定界值、尚未达到血液学复发的标准。

参见以下微小残留病(MRD)判定标准。

二、MRD检测(一)常用MRD检测方法1.染色体:G显带、R显带和(或)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证明有白血病细胞或肿瘤细胞特异的染色体易位和融合基因存在,是检测MRD的标志技术。

FISH 检测MRD的敏感度为10-2~10-3,检测结果阳性即表明患者体内有残留白血病细胞。

非血缘与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进展—移植模式改进及最新临床疗效(全文)

非血缘与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进展—移植模式改进及最新临床疗效(全文)

非血缘与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进展—移植模式改进及最新临床疗效(全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 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其他非恶性重症血液系统疾病有效乃至根治的方法需要接受allo HSCT的患者中,不足30%拥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同胞供者因此,同胞供者之外的移植技术得到快速发展[1]以下介绍非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URD HSCT)与亲缘单倍体供者移植(haplo HSCT)领域的主要进展,重点阐述移植预处理1 URD HSCT进展在过去20年间,HLA高分辨基因学配型技术及遗传免疫学的进展有效地指导了适合供者的选择,全球供者库和巨大协作网络的建立为寻求适合的供者提供了便利,URD HSCT的数量飞速增长[2-3]随着移植技术的成熟和支持治疗的进步,移植现状已获得明显的改善,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URD HSCT达到了与同胞供者移植接近的疗效美国国家骨髓供者组织(NMDP)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接受allo HSCT的患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约占41%,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约占1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约占18%,淋巴瘤约占1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约占4%,其他类型白血病约占6%1.1 URD HSCT清髓预处理后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接近同胞全合移植URD HSCT主要适用于缺乏同胞供者的中高危AML患者,其疗效接近同胞供者移植并显著优于大剂量化疗国际骨髓移植登记组织(CIBMTR)近期公布了AML患者比较HLA相合同胞供者移植(624例)HLA8/8相合URD HSCT(1193例)和HLA7/8相合URD HSCT(406例)的结果[4]表明接受HLA8/8相合与HLA7/8相合URD HSCT患者的长期生存与接受同胞供者移植的患者相似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组(EBMT)急性白血病工作组的一项大样本单因素分析研究比较了不同预处理方案对移植疗效的影响,清髓预处理后同胞移植的3年无病存活(DFS)率优于HLA8/8相合URD HSCT(56%对47%,P>0.05)将上述超过10000例不同疾病分期的AML患者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显示,同胞供者移植和URD HSCT患者3年平均总存活(OS)率分别为47%和46%,其疗效接近并与单中心的研究结果一致[5]URD HSCT治疗成人ALL的疗效也接近于同胞全合供者移植EBMT 的一项研究分析了5000余例接受移植的成人ALL病例,第一次完全缓解期(CR1)的患者接受清髓预处理方案后,同胞供者移植和URD HSCT的5年OS率分别是55%和54%(P=0.57);第二次完全缓解期(CR2)患者接受清髓预处理方案的同胞供者移植和URD HSCT的5年OS率分别是34%和40%(P=0.46)本研究5000余例接受移植的成人ALL的结果显示,同胞供者移植的3年OS率为39%,URD HSCT3年OS率为37%[6]CIBMTR公布的2000—2010年接受移植的成人ALL(包括HLA相合同胞供者移植3513例和URD HSCT3600例)早期患者接受同胞供者和URD HSCT的3年OS率分别为51%和48%,疾病中期患者的3年OS 率分别为34%和33%,进展期患者3年OS率则分别为20%和18%[7]对于MDS患者来说,去除患者年龄和疾病状态因素影响之后,URD HSCT的疗效也已接近HLA相合同胞移植的水平CIBMTR公布的2000—2010年接受移植的MDS(包括HLA相合同胞移植2157例和URD HSCT2550例)早期患者中同胞供者和URD HSCT的3年OS率分别为51%和50%,疾病进展期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48%和38%EB MT 一项719例年龄>50岁的MDS患者接受同胞供者(555例)和URD HSCT(164例)的研究结果表明,年轻非血缘供者(<30岁)比同胞供者和年龄较大URD HSCT的5年OS率都高,分别为40%33%和24%(P=0.04)[8]这既证实了供者年龄对于移植预后的影响,又显示了haplo HSCT在年龄方面的优势在NMDP登记的URD HSCT中CML加速期和急变期移植数量从1987—1995年至2003—2006年无明显减少,甚至其占CML总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NMDP的一项数据表明,慢性期CML患者诊断后第一年内行HLA相合的URD HSCT的5年DFS率为46%~61%,与HLA相合的同胞供者移植相似[9]1.2减低剂量预处理(RIC)在URD HSCT中的应用RIC方案在URD HSCT中的应用显著降低了移植相关死亡率(TRM)的发生,越来越多的老年及移植前有共患病的患者获得机会移植由NMDP公布的近20年非血缘供者移植数据显示,接受标准剂量预处理的移植患者的100dTRM在1996—1998年1999—2002年2003—2006年分别为36%28%和16%,而接受RIC的移植患者在这3个时期的100d移植相关病死率分别为42%20%和17%随着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下降,接受非血缘供者HSCT患者的OS率从2003年的42.2%上升至2007年的51.5%,在5年间上升了10%左右EBMT急性白血病工作组研究表明,在接受减剂量预处理的AML患者中,同胞供者移植和URD HSCT患者DFS率均为54%[5]其5000余例allo HSCT治疗成人ALL的分析中,CR1接受减剂量预处理方案的两者5年OS率均为54%(P=0.23);CR2接受减剂量预处理方案的两者5年OS 率相似(19%对18%,P=0.17)[6]1.3小结URD HSCT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治疗中的成功实施,拓宽了异基因移植供者的来源HLA配型技术的进步移植并发症防治和支持治疗的进展,URD HSCT数量有了快速的增长且临床疗效日益提高,目前已成为根治多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措施针对不同的患者和疾病特征选择最佳的移植时机和移植方案以提高患者的长期无病生存和生存质量,将是移植医生持续的专业努力方向2 haplo HSCT进展需要接受allo HSCT的患者如果不具备同胞供者,仅仅依靠URD库仍无法解决这一供者匮乏问题,URD较长的查询时间限制了它在急需移植患者中的应用;人类脐带血虽然容易获得,但有核细胞数量少目前,亲缘单倍体相合供者已成为造血干细胞的另一个重要来源近年来,haplo HSCT已在世界范围内成功开展,结束了供者来源缺乏的时代,并用于多种恶性非恶性血液病及其他疾病的治疗[10]2.1体外去T细胞单倍体移植方式的进一步完善体外去T细胞的单倍体移植方式曾经是单倍体移植的一种主流模式,较多用于治疗高危恶性血液病2010年报道的欧洲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接受体外去T细胞haplo HSCT治疗儿童难治复发的恶性血液病预计5年DFS率为27%多因素分析显示在大移植中心进行移植具有较好的DFS率[11]德国图宾根大学的研究人员主要采用体外去除CD3+与CD19+细胞进行haplo HSCT[12],其报道的61例恶性血液病移植病例中,9例植入失败,中位随访869d,其OS 率为26%该团队近期发现输注白介素(IL)15刺激的移植物安全可行,能促进移植后的造血快速重建目前该团队正在探讨体外去除CD3/CD19细胞的单倍体相合移植模式后T细胞重建规律及其对改善移植预后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阐明回输IL15刺激的移植物能否促进免疫重建2.2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体移植的进展2.2.1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模式的全貌及拓展非体外去T细胞的单倍体相合移植具有移植后免疫重建较快费用消耗小等优点,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的工作在此领域领世界之先2012年第54届美国血液学年会上来自中国巴西等国家的学者都报道了其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单倍体相合移植结果,论文数量明显超过体外去除T细胞的单倍体移植方式,预示着非去除T 细胞的移植模式可能在今后成为haplo HSCT的主流模式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最近报告了75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非体外去T细胞haplo HSCT的长期随访结果,以国际上单中心最大宗连续病例再次确认了这一移植模式的安全性与疗效[13]这一体系同样成功地用于治疗CML及MDS 此外,在2012年报道的haplo HSCT与同胞全合移植治疗高危急性白血病的比较研究中发现,haplo HSCT组具有低复发率两组2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26%和49%(P=0.008),3年DFS率分别为42%和15%(P=0.029)[14]这种结果可能得益于haplo HSCT后较强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单倍体移植除了在上述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中展示的稳定疗效及安全性之外,还被创新性地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15]其世界首创的预处理方案包含:马利兰(Bu)3.2mg/(kg·d),移植前第7天(-7d)~-6d;环磷酰胺(Cy)50mg/(kg·d),-5~-2d;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2.5mg/(kg·d),-5~-2d研究中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19例AA患者全部获得供者植入;血小板的累计植入率为(84.21±10.53)%,100d1年2年TRM分别为(10.5±7.1)%(27.3±10.4)%和(35.4±12.0)%;中位随访746d,OS率为64.5鉴于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关于haplo HSCT治疗AA的公认移植物来源预处理方案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这一临床结果意义极大,提示对于1个疗程免疫抑制剂治疗失败,且缺乏HLA相合同胞或无关供者的重症AA患者而言,haplo HSCT是一种可以考虑的选择新近的临床研究提供了haplo HSCT后有关感染情况的数据移植后100d巨细胞病毒(CMV)血症的发生率为64%,CMV相关肺炎的发生率为4%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单倍体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移植后40d1年和3年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累计发生率分别是8.25%13.1%和13.4%[16]人口学参数及一般状况对移植临床结果的影响,最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回顾性分析了HSCT共患病指数(HCT CI)对单倍体相合移植预后的影响,发现积分为0~2分组患者的复发率和TRM(11.59%和15.93%)显著低于积分≥3分组(23.23%和34.3%),OS率也显著升高(78.05%比55.45%)另外,还观察了急性白血病移植前危险因素对移植预后的影响[17]上述来自同一中心的资料显示,HCT CI积分以及根据细胞遗传学异常初诊时的白细胞(WBC)计数以及诱导治疗反应制定的危险分层积分系统均能很好的预测单倍体移植的预后,从而有助于筛选预后不良的高危人群,及早采取干预措施以改善这些患者的移植预后总之,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建立的非体外去T细胞的单倍体相合移植体系不仅成功跨越了HLA屏障,解决了移植排斥等问题,使单倍体相合移植成为该中心的移植常规,同时将适应证扩展至AA等非恶性血液病的治疗2.2.2 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体移植模式在欧美的应用新近,意大利和以色列等报道了一项采用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体相合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多中心研究,患者接受单倍体相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动员的骨髓作为移植物,移植后预计3年OS率为45%[18]这项临床结果提示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体相合移植模式不仅应用于中国人群可成功跨越HLA屏障,也同样适用于高加索人群,说明这一移植模式具有临床应用的普遍意义最近,美国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比较了体外去T细胞单倍体相合移植(TCD)和非去T移植(TCR)的疗效差异两组患者预处理方案相同,TCR组1年慢性GVHD的发生率及TRM均低于TCD组,实际DFS率和OS率(30%64%对50%21%)更高近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Luznik等[19-20]采用大剂量Cy选择性去除同种反应性T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进行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治疗血液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一模式在移植后第3天(+3d)~+4d给与Cy50mg/(kg·d)在报道的66例患者中9例发生移植排斥,接受1次或2次Cy[每次50mg/(kg·d)]进行GVHD预防患者的1年广泛性慢性GVHD的累计发生率为分别为25%和5%,提示回输移植物后两剂Cy预防能显著降低慢性GVHD发生率中位随访245d,1年和2年的实际存活率为46%和36%该中心后续研究发现移植后Cy应用可能可以消除供受者之间HLA不合对GVHD和DFS的不利影响2.3 单倍体相合移植和其他移植方式的临床结果比较作为HLA相合同胞供者无关供者及脐血移植外的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新的移植方式,单倍体相合移植与其他移植方式之间的疗效优劣近年来备受关注2006年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发表在Blood上的论文在allo HSCT历史上首次展示了单倍体相合移植与HLA相合同胞供者移植可以取得相当的长期无白血病存活(LFS)和OS率[21]随后,该课题组又在《临床癌症研究》杂志上发表论文,证实了单倍体相合移植可以取得与HLA相合无关供者移植相当的疗效[22]这些结果陆续被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所证实,从而确立了单倍体相合移植在allo HSCT领域的地位Chen等[23]比较了46例接受HSCT 患者和52例接受ATG患者的临床结果,进一步证实我国单倍体移植与同胞HLA相合移植可以取得相当的疗效最近,乔治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同样证实了这一结论Liu等[24]以单倍体同胞全合和无关供者移植治疗91例慢性期CML的疗效,同胞全合移植组的OS率和LFS率高于另两类供者移植组,可能与单倍体组样本小(只有13例)及回顾性分析有关美国血液和骨髓移植学会(ASBMT)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比较了单倍体移植与双份脐血移植的疗效这一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利用多中心研究证实了单中心研究的结果,即同样采用RIC方案的前提下,单倍体无关脐血和无关供者移植可以取得相近的疗效,尽管是回顾性研究,但为今后供者的选择提供了借鉴[25]西班牙学者回顾性分析了67例接受allo HSCT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38例接受无关供者脐血移植(UCBT)29例接受单倍体相合移植,同样发现单倍体移植可以获得与脐血移植相当的疗效2.4 小结及展望迄今为止,还没有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单倍体相合移植和无关供者移植的临床疗效然而,国内外单中心和(或)多中心的回顾性比较表明,两者移植疗效基本相当,因此,对于没有HLA相合同胞供者又需要在限定时间内进行移植的患者而言,亲缘单倍体移植是可行如何在移植前从众多候选亲属中选择出最佳供者,对取得良好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供者年龄供受者之间KIR不合母亲来源的HLA抗原不合以及供受者之间HLA 不合位点的数量对移植预后的影响备受关注,可能成为单倍体供者选择的重要依据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启动了G CSF动员的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以及单倍体相合的G CSF预激的骨髓和外周血混合移植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NCT01617473)以明确哪种移植物更具优越性;深入研究移植后白血病复发机制的工作正在进行总之,非去除T细胞单倍体相合移植体系的完善将极大的提高移植疗效,造福广大的恶性血液病患者。

简述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护理进展

简述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护理进展

简述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护理进展王宏婷 向静 王蕾 董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摘要】白血病是临床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属于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

常规护理是围绕医嘱开展的基础护理服务,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按照医嘱完成相应治疗及检查措施。

但应注意既往临床针对此类病患提供的常规护理已无法满足现阶段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需求,而随着临床护理领域不断进步,涉及心理、营养、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已逐渐应用于此类病患临床护理工作中,但部分护理工作者实际使用时针对上述各护理措施作用、目的及意义等方面仍存一定质疑,因此如何针对此类病患合理取舍具体护理方案已成为广大临床护理工作者、白血病患者本人及家属等多方人群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围绕行HSCT治疗的白血病患者护理方法进行详细论述,以利于为今后临床护理工作者接诊此类病患后合理取舍护理服务模式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关键词】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护理【中图分类号】R7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01-0191-04白血病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属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之一[1],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现阶段用于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手段,但针对接受此法治疗的患者如何实施正确有效的护理服务仍是保障其疗效及预后的关键。

基于此,本文将围绕行HSCT治疗的白血病患者护理方法进行详细论述,以利于为今后临床护理工作者接诊此类病患后合理取舍护理服务模式提供可靠参考依据,现详述如下。

1 概述白血病发生机理在于机体血液中存在白细胞增殖失控、调零系统受损、分化障碍等情况,在造血组织中白细胞大量增殖并对周围其他组织器官造成浸润,全身造血功能随之受到影响[2]。

联合克拉屈滨预处理方案在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疗效观察

联合克拉屈滨预处理方案在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疗效观察

联合克拉屈滨预处理方案在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疗效观察王晴晴,夏凌辉ObservationofcurativeeffectofcombinedtherapywithcladribineinaIlogeneichemato 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ofrefractory/relapsedacutemyeloidleukemiapatientsWANGQingqing,XIALinghuiInstituteofHematology,UnionHospital,TongjiMedicalCollegeof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ubeiWuhan430022,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evaluatetheefficacyofcombinedtreatmentwithcladribineinthetreatmentofrefractory/relapsedacutemyeloidleukemia(AML)with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llo-HSCT).Methods:Theclinicaldataof17patientswithrefractory/relapsedAMLwhounderwentcombinedcladribinepretreatmentplanandreceivedallo-HSCTinthelaminarflowwardofourhospitalfromApril2017toOctober2019werecollectedandanalyzed.Results:Hematopoieticreconstructionwascompletedinallthe17patients,andthemediantimeofgranulocyteimplantationwas12d(9~20d),andthemediantimeofplateletimplantationwas11d(9~30d).Duringthepretreatment,onepatientdevelopedhemorrhagiccystitis.4patientsoccurredⅠ-ⅡdegreeofaGVHD.Attheendoffollow-up,8ofthe11survivingpatientshadlocalizedcGVHD.Fivepatientsrelapsedaftertransplantation,withamedianrecurrencetimeof4months(2~19months).The1-yearoverallsurvivalratewas57.2%,andthe1-yeardisease-freesurvivalratewas55.2%.Conclusion:Theshort-termeffectofcladribinecombinedwithpretreatmentisbetter,withoutincreasingtheadversereactionsrelatedtopretreatment.Itcaneffectivelyimprovethesurvivalrateofpatientsandimprovetheprognosisofpatients.【Keywords】cladribine,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cutemyeloidleukemiaModernOncology2021,29(08):1419-1422【摘要】 目的:评价联合克拉屈滨预处理方案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疗效。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现状及展望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现状及展望

㊀㊀任汉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主任㊂曾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7 10届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骨髓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㊂现任中国老年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淋巴瘤/白血病联盟常委,中国实验血液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㊂国内知名血液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在血液肿瘤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先后承担10余项国家级课题进行白血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及临床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㊂2005年获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奖㊂㊀㊀[摘要]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根治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㊂近20年allo⁃HSCT蓬勃发展,移植数量逐年增加,移植方案不断优化,移植疗效和安全性不断提高㊂该文介绍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现状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㊂㊀㊀[关键词]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㊀恶性血液病;㊀预处理;㊀移植物抗宿主病㊀㊀[中图分类号]㊀R55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文章编号]㊀1674-3806(2023)11-1105-05㊀㊀doi:10.3969/j.issn.1674-3806.2023.11.01Currentstatusandoutlookof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formalignanthematologicdis⁃eases㊀RENHan⁃yun.DepartmentofHematology,PekingUniversityFirstHospital,Beijing100034,China㊀㊀[Abstract]㊀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llo⁃HSCT)isaneffectivemeanforeradicatingmalignanthematologicdiseasesandiswidelyusedaroundtheworld.Inthepast20years,allo⁃HSCThasflourishedwiththeincreasednumberoftransplantsyearbyyearandthecontinuousoptimizationoftransplantationprotocols,andtheclinicalefficacyandsafetyofthetransplantationhavebeencontinuouslyimproved.Inthispaper,thecurrentstatusofallo⁃HSCTinthetreatmentofmalignanthematologicdiseasesisintroducedandanoutlookonpossiblefutureresearchdirectionsisraised.㊀㊀[Keywords]㊀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llo⁃HSCT);㊀Malignanthematologicdisease;㊀Conditioning;㊀Graft⁃versus⁃hostdisease㊀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目前治疗白血病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㊁骨髓纤维化㊁淋巴瘤等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㊂近20年来,allo⁃HSCT得到长足发展,显著改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总体生存㊂本文就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现状进行述评,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㊂1㊀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发展历史20世纪50年代,美国Thomas教授率领的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geneic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allo⁃BMT)㊂1971年美国Thomas团队成功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相合同胞供者allo⁃BMT治疗白血病,部分移植后患者存活超过了10年而无复发,证明allo⁃BMT具有治愈恶性血液病的前景㊂由于其开创性成果,1990年Thomas教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㊂基础研究证明,allo⁃BMT的实质是allo⁃HSCT㊂从此,allo⁃HSCT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为血液系统肿瘤开辟了新的治疗方法㊂为了掌握全球的骨髓移植状况,总结移植经验,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技术推广,在国际上先后建立了国际血液和骨髓移植研究登记组(CenterforInternationalBloodandMarrowTransplantResearch,CIBMTR,https://www.cibmtr.org)㊁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协作组(EuropeanGroupforBloodandMarrowTrans⁃plantation,EBMT)等合作组织,通过开展国际性合作,分析移植数据,寻找移植最佳方案,逐步优化移植技术,有力推动了移植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发展㊂中国allo⁃HSCT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1981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陆道培院士团队在我国首先成功开展了allo⁃BMT治疗白血病㊂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由于移植技术㊁设备落后和药物来源有限,移植数量很少,为国内移植的起步阶段㊂该阶段造血干细胞供者来源均为HLA相合的同胞供者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为移植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条件㊂为解决供者匮乏问题,1992年我国建立了 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捐献者资料库(ChinaMarrowDonorPro⁃gram,CMDP) ,并在全国多地建立了 无关供者胎盘/脐带血库 ,有效推动了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HSCT)在全国的开展,移植数量逐年增加㊂因同胞全合供者的缺乏及无关供者资料库数据较少,不能满足移植患者的需求,这种现状催生了我国血液学专家在亲缘HLA半相合供者移植方面的探索和研究㊂2000年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团队率先在我国开展非体外去T细胞的单倍型HSCT(haploidentical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haplo⁃HSCT),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优化移植方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haplo⁃HSCT体系,迎来了 人人都有移植供者 的新时代[1]㊂2016年被世界骨髓移植协会正式命名为 北京方案 ,引领了世界HSCT的蓬勃发展㊂2㊀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发展现状2 1㊀移植数量逐年增长㊀据统计,1957 2019年间全世界HSCT估计数量超1500万人[2]㊂根据中国血液和骨髓移植登记组(Chinese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RegistryGroup,CBMTRG)的数据,截至1998年8月,国内有68家单位开展HSCT,allo⁃HSCT的总例数仅为720例[3]㊂而2008 2020年期间,中国169家单位完成allo⁃HSCT56661例,其中haplo⁃HSCT29860例(占52 7%),HLA相合同胞供者移植16318例(占28 8%),非血缘无关供者移植7876例(占13 9%)㊂中国每年allo⁃HSCT数量从2008年的1062例迅猛增长至2020年的10042例[2]㊂2022年中国有193家单位完成allo⁃HSCT12632例㊂EBMT的登记资料显示,2019年欧洲allo⁃HSCT数量为19798例,与2018年相比,仅增加了0 9%[4]㊂2021年欧洲694个临床中心报告了allo⁃HSCT总例数为19806例,与2020年相比也仅增加了5 4%[5]㊂CIBMTR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allo⁃HSCT总数量为8163例,2021年为8295例㊂由此可见,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allo⁃HSCT移植病例数都有不同程度增长㊂中国allo⁃HSCT移植发展速度更快,近15年来allo⁃HSCT病例数增长10余倍,平均年增长率达10%㊂2 2㊀allo⁃HSCT的主要适应证㊀allo⁃HSCT最常用于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AL),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占29 8%,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占22 0%[2],其次是用于MDS㊁慢性白血病㊁淋巴瘤等疾病㊂2021年EBMT数据显示,allo⁃HSCT的主要适应证是髓系肿瘤(10745例,占58%)㊁淋系肿瘤(5127例,占28%)㊂2018年美国报告,7543例接受allo⁃HSCT的成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中,AML3177例(占42 1%),MDS1754例(占23 3%),ALL1154例(占15 3%)[6]㊂2022年中国CBMTRG的数据显示,allo⁃HSCT的12632例中,AML4726例(占37 4%),ALL2776例(占22 0%),MDS1230例(占9 7%),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ᶄslymphoma,NHL)374例(占3 0%),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hybridacuteleukemia,HAL)170例(占1 3%)㊂近年由于化疗和免疫治疗方法的进步,某些疾病类型可得到长期缓解甚至治愈,因此主张对这些患者进行预后分层治疗㊂对化疗预后良好的患者一般先采用联合化疗,而对于高危患者或治疗过程中监测微小残留病持续阳性或难治/复发的患者应进行allo⁃HSCT治疗㊂2 3㊀供者选择多样化㊀allo⁃HSCT供者有HLA全相合同胞供者(matchedsiblingdonor,MSD)㊁非血缘供者(unrelateddonor,URD)㊁亲缘HLA不合或单倍体供者(haploidenticaldonor,HID)㊂根据CBMTRG报告,2008年MSD占比为43%,2022年占比下降至18%;2008年HID占比为32%,2022年占比上升到65%,自2013年起HID超过MSD成为首要的供者来源㊂除上述供者来源外,脐血亦是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之一,脐血移植技术在国内和国外均取得了较大进展㊂近20年来,在国内已建立数个规模的脐血库,为患者检索脐血进行移植提供了条件,在国内某些移植中心脐血移植成为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来源,移植数量和疗效均有较大提升㊂由于HID移植的成功,亲缘半相合供者成为缺乏HLA相合同胞供者的重要供者来源,亲缘半相合移植的优势越来越显现㊂由于亲缘半相合移植的广泛应用,极大地解决了供者来源问题,结合亲缘MSD㊁无关供者移植和脐血移植,HSCT已进入了几乎 人人有供者 的时代㊂2 4㊀预处理方案的优化㊀allo⁃HSCT有传统清髓预处理(myeloablativeconditioning,MAC)㊁非清髓预处理(non⁃myeloablativeconditioning,NMC)㊁减低毒性预处理(reducedtoxicityconditioning,RTC)和强化预处理方案㊂一般根据患者年龄㊁体能状态㊁脏器功能及合并症㊁疾病类型及缓解状态㊁复发风险㊁供者类型㊁HLA相合程度等因素综合评估选择预处理方案㊂在预处理方案中,T细胞清除在haplo⁃HSCT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发生方面至关重要㊂意大利㊁中国和美国相继提出了三种去除T细胞方案,分别为体外应用物理或免疫方法去除T细胞的 意大利方案 ㊁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immunoglobulin,ATG)体内去T细胞的 北京方案 和后置环磷酰胺(PTCy)的 巴尔的摩方案 ㊂实践证明 北京方案 治疗AML㊁ALL㊁MDS的效果和总体生存率与MSD⁃HSCT相似[7⁃9]㊂采用PTCy方案与MSD⁃HSCT生存结果相当[10],所以 北京方案 和PTCy方案是目前haplo⁃HSCT预防GVHD发生的主流方案㊂2 5㊀老年患者移植应用增加㊀随着预处理方案的优化㊁老年综合评估的进步㊁并发症监测的加强,提高了老年患者移植的安全性㊂2020年CIBMTR数据显示,美国ȡ65岁移植患者allo⁃HSCT占比达27%㊂我国CBMTRG数据显示,2021年allo⁃HSCT患者12744例,其中年龄在51 60岁的患者有1515例(约占12%),>60岁患者有363例(约占3%)㊂多中心研究报道60 77岁AML第一次完全缓解(thefirstcompleteremis⁃sion,CR1)患者,allo⁃HSCT与化疗相比,5年复发率明显降低(66 5%vs44 3%),5年总生存率(overallsurvivalrate,OS)大幅提高(29%vs13 8%)[11]㊂这些数据显示,越来越多恶性血液病老年患者从移植中获益㊂2 6㊀移植疗效不断提高㊀有研究比较了allo⁃HSCT和挽救性化疗治疗难治性AML的疗效,3年OS分别为67%和12%,5年OS分别为44%和4%,allo⁃HSCT具有明显优越性[12]㊂Lu等[13]报道了难治/复发AML(refractory/relapsedAML,R/R⁃AML)患者进行HID⁃HSCT与MSD⁃HSCT相比,HID组5年OS更高(48 6%vs25 9%),无病生存率(leukemia⁃freesurvivalrate,LFS)更高(41 6%vs25 9%),5年累积复发率更低(55 4%vs67 3%),显示HID⁃HSCT在R/R⁃AML患者中具有更佳的抗白血病效果㊂在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患者中,allo⁃HSCT10年OS为80% 92%,20年OS为78% 83%,随着总生存期延长,移植患者相对死亡率呈下降趋势[14]㊂分子靶向药物和CAR⁃T免疫治疗与allo⁃HSCT联合降低血液肿瘤移植后复发率,进一步提高恶性血液病的治疗效果㊂总之,近20年来,随着预处理方案㊁预防GVHD㊁支持治疗等allo⁃HSCT技术的优化,并与免疫治疗㊁维持治疗联合,显著提高了恶性血液病患者移植疗效㊂2 7㊀移植相关并发症可控㊀预处理方案对移植后合并症和复发率有明显的影响,对老年㊁脏器功能损害㊁共患病和一般情况差的患者,通过采用RTC或NMC方案等措施,药物毒性所致合并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㊂allo⁃HSCT后GVHD㊁感染㊁植入不良等并发症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㊂20多年来,随着医学的进步,移植相关并发症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移植相关非复发死亡率(non⁃relapsemortality,NRM)不断下降,移植的安全性得到明显提升㊂移植后5年NRM由20世纪80年代的37%㊁90年代的39%下降到近10年的23%[15]㊂GVHD的发生与供受者性别/年龄㊁HLA相合程度㊁预处理方案㊁干细胞来源㊁预防GVHD方案等因素相关㊂我国单倍型移植㊁URD移植及部分MSD移植患者主要采用ATG去除体内T细胞进行GVHD预防,其发生率明显下降[16]㊂对于供受者年龄均>40岁的MSD⁃HSCT,给予ATG总量4 5mg/kg,有助于降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graft⁃versus⁃hostdis⁃ease,cGVHD)发生率[17]㊂对移植物来源于外周血干细胞供者,PTCy方案预防cGVHD的效果也十分显著,发生率控制在20%以下[18]㊂allo⁃HSCT后因免疫缺陷出现细菌㊁真菌㊁病毒和其他病原体感染,是影响移植后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㊂感染的防治策略主要根据宿主因素㊁临床表现㊁病原体特点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制定㊂随着对病原体研究的深入㊁检查技术的发展㊁诊断方法的改进㊁抗感染药物种类的增加,提高了移植感染相关并发症诊治水平,尤其是近年来对真菌和病毒感染的防治明显改善㊂对侵袭性曲霉病的治疗,Ⅲ期临床试验表明艾沙康唑与伏立康唑疗效相似但安全性和耐受性更佳[19]㊂对预防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Marty等[20]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对于CMV血清学阳性患者在HSCT后28100d内预防性使用来特莫韦(letemovir)能有效减少CMV激活,获得国内国际指南的推荐应用㊂据文献报道,植入不良的发生率为5% 27%,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供者类型㊁ABO血型是否相合㊁供体特异性HLA抗体(donor⁃specificantibody,DSA)㊁GVHD㊁是否病毒感染等[21]㊂植入不良主要由T细胞和NK细胞介导,通过使用靶向抗T细胞及NK细胞的药物㊁改进预处理方案㊁增加有核细胞数量等可降低植入失败率㊂黄晓军团队通过使用利妥昔单抗375mg/m2清除DSA,从而降低植入不良发生率[22]㊂2 8㊀综合策略防治移植后复发㊀移植后复发是allo⁃HSCT失败及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㊂移植后微小残留监测体系和危险分层指导的复发防治体系显著降低了移植后恶性血液病复发率㊂移植后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lymphocyteinfusion,DLI)是预防复发的有效策略㊂北京大学血液研究所团队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CSF)动员并联合低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建立了改良的DLI复发预防体系,可有效预防haplo⁃HSCT后复发,提高移植的疗效[23]㊂对高危AL患者,基于低剂量ATG的改良DLI预防输注可减少恶性血液病复发,与未接受DLI相比,5年OS(67 8%vs41 3%)和LFS(64 6%vs33 9%)均显著提高(P<0 01)[24]㊂移植后维持治疗也可降低恶性血液病复发率,如去甲基化药物㊁FLT3抑制剂㊁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㊁单克隆抗体㊁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inhibitor,TKI)等药物的维持治疗对减少疾病复发发挥了重要作用㊂3㊀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未来发展方向3 1㊀深化基础和临床研究,持续改进预处理方案和GVHD防治策略㊀随着恶性血液病治疗药物的不断涌现,也给预处理方案的改良提出新的思考㊂目前用于治疗髓系白血病的新药包括表观遗传学调节药物㊁分子靶向药物㊁核蛋白输出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加强传统预处理方案清除肿瘤细胞的作用,且不明显增加预处理毒性,对预防移植后复发可能有重要作用㊂由于个体和血液肿瘤的异质性,进一步加强预处理个体化研究也是重要的方向㊂随着GVHD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GVHD预防和治疗方案也在探索中㊂多项研究证实ATG和PTCy的融合,能够降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graft⁃versus⁃hostdis⁃ease,aGVHD)和cGVHD的发生率,降低NRM[25],但需要大样本的临床试验研究证实㊂除ATG和PTCy外,其他如JAK抑制剂芦克替尼等已用于aGVHD的预防和治疗[26],而BTK抑制剂也在cGVHD治疗中起到了一些效果[27]㊂细胞免疫治疗如间充质干细胞在预防和治疗GVHD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其他免疫细胞如髓源性抑制细胞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㊂表观遗传调节剂等新型药物免疫调控疗法在Ⅱ期试验中显示出不错的疗效[28]㊂未来可能深入研究新型药物和验证移植后哪些GVHD患者最可能从新药中获益㊂3 2㊀加强老年患者移植的研究㊀老年血液肿瘤患者是一个巨大的群体,由于其耐受性差㊁合并症发生率高和移植相关死亡率高而导致研究进展缓慢㊂近年由于预处理方案的改进,减毒预处理方案的应用和新型药物的应用,结合对老年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的评估,老年患者移植数量逐年增加,移植效果明显改善㊂需进一步加强老年患者预处理个体化,将新型抗肿瘤药物和传统预处理药物结合,研究老年患者GVHD发生的特点而采用改良的GVHD预防方案,加强支持治疗,相信老年患者的allo⁃HSCT将迎来大的发展㊂3 3㊀重视恶性疾病复发防治策略的研究㊀由于预处理方案的改进和GVHD预防及治疗效果的提升,移植后肿瘤复发成为allo⁃HSCT失败的最主要原因㊂移植前不良风险的预测对于预防移植后复发至关重要,包括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信息㊁移植前疾病状态㊁移植前微小残留病㊁移植类型㊁预处理和GVHD预防方案以及移植后是否发生aGVHD/cGVHD等,并在移植后进行疾病监测,建立以危险度为依据的预防和以微小残留病为导向的干预方法㊂移植后复发的防治策略除了传统的DLI和二次移植外,新型靶向药物[包括TKI(如伊马替尼)㊁FLT3抑制剂㊁IDH抑制剂㊁去甲基化药物㊁维奈克拉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㊁单克隆抗体等]的维持治疗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而在新型的细胞免疫治疗方面CAR⁃T及CAR⁃NK细胞疗法都是非常有治疗前景的选择㊂4㊀小结allo⁃HSCT是治愈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近20年发展迅猛,随着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深度融合,新药的不断研发,检测手段的不断进步,移植病例数进行性增长,移植病种不断扩大,供者选择多样化,移植方案不断优化,移植疗效持续提高,移植相关并发症可控,移植相关死亡率下降,且已进入 人人有供者 的新时代㊂今后,allo⁃HSCT将与免疫细胞疗法㊁新型分子药物等疗法相结合,进一步改善恶性血液病的治疗效果㊂随着临床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更多创新性研究将推动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领域的发展㊂参考文献[1]王㊀昱,黄晓军.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血液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9,40(8):704-708.[2]ChangYJ,PeiXY,HuangXJ.Ha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inChinaintheeraoftargetedtherapies:currentadvances,challenges,andfuturedirections[J].LancetHaematol,2022,9(12):e919-e929.[3]陆道培.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现状 中国骨髓移植登记处1998年登记结果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2):30-32.[4]PasswegJR,BaldomeroH,ChabannonC,etal.HematopoieticcelltransplantationandcellulartherapysurveyoftheEBMT:monitoringofactivitiesandtrendsover30years[J].BoneMarrowTransplant,2021,56(7):1651-1664.[5]PasswegJR,BaldomeroH,CiceriF,etal.Hematopoieticcelltrans⁃plantationandcellulartherapiesinEurope2021.ThesecondyearoftheSARS⁃CoV⁃2pandemic.AreportfromtheEBMTactivitysurvey[J].BoneMarrowTransplant,2023,58(6):647-658.[6]DᶄSouzaA,FrethamC,LeeSJ,etal.CurrentuseofandtrendsinhematopoieticcelltransplantationintheUnitedStates[J].BiolBloodMarrowTransplant,2020,26(8):e177-e182.[7]LuY,ZhaoYL,ZhangJP,etal.Comparableoutcomesamongunma⁃nipulatedhaploidentical,matchedunrelated,andmatchedsiblingdonorsinBU⁃basedmyeloablative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forintermediateandadverseriskacutemyeloidleukemiaincompleteremis⁃sion:asingle⁃centerstudy[J].AnnHematol,2021,100(6):1579-1591.[8]WeiR,FangJ,ShiW,etal.Comparisonofefficaciesofhaploiden⁃ticaltransplantationandmatchedsiblingdonortransplantationintrea⁃tingT⁃celllymphoblasticlymphoma[J].CancerMed,2023,12(9):10499-10511.[9]HuangJ,HuangF,FanZ,etal.Haploidenticalrelateddonorvsmatchedsiblingdonor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foracutemyeloidleukemiaandmyelodysplasticsyndromeagedover50years:asingle⁃centerretrospectivestudy[J].CancerMed,2020,9(17):6244-6255.[10]GuZ,WangL,YuanL,etal.Similaroutcomesafterhaploidenticaltransplantationwithpost⁃transplantcyclophosphamideversusHLA⁃matchedtransplantation:ameta⁃analysisofcase⁃controlstudies[J].Oncotarget,2017,8(38):63574-63586.[11]UstunC,Le⁃RademacherJ,WangHL,etal.Allogeneichematopoieticcelltransplantationcomparedtochemotherapyconsolidationinolderacutemyeloidleukemia(AML)patients60⁃75yearsinfirstcompleteremission(CR1):analliance(A151509),SWOG,ECOG⁃ACRIN,andCIBMTRstudy[J].Leukemia,2019,33(11):2599-2609.[12]CiftcilerR,DemirogluH,BuyukasıkY,etal.Efficacyandfeasi⁃bilityof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inthetreat⁃mentofrefractoryacutemyeloidleukemia[J].ClinLymphomaMyelomaLeuk,2019,19(3):177-182.[13]LuY,ZhaoYL,ZhangJP,etal.Unmanipulatedhaplo⁃identicaldonortransplantationcomparedwithidenticalsiblingdonorhadbetteranti⁃leukemiaeffectforrefractory/relapsedacutemyeloidleukemianotinremissionstatus[J].AnnHematol,2020,99(12):2911-2925.[14]罗㊀依,吴林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长期生存和晚期并发症[J].浙江医学,2023,45(9):897-902.[15]LvM,GorinNC,HuangXJ.Avisionforthefutureof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inthenextdecade[J].SciBull(Beijing),2022,67(19):1921-1924.[16]SoifferRJ,KimHT,McGuirkJ,etal.Prospective,randomized,double⁃blind,phaseⅢclinicaltrialofanti⁃T⁃lymphocyteglobulintoassessimpactonchronicgraft⁃versus⁃hostdisease⁃freesurvivalinpatientsundergoingHLA⁃matchedunrelatedmyeloablativehematopoi⁃eticcelltransplantation[J].JClinOncol,2017,35(36):4003-4011.[17]ChangYJ,WuDP,LaiYR,etal.Antithymocyteglobulinformatchedsiblingdonortransplantationinpatientswithhematologicmalignan⁃cies:amulticenter,open⁃label,randomizedcontrolledstudy[J].JClinOncol,2020,38(29):3367-3376.[18]KanakryCG,OᶄDonnellPV,FurlongT,etal.Multi⁃institutionalstudyofpost⁃transplantationcyclophosphamideassingle⁃agentgraft⁃versus⁃hostdiseaseprophylaxisafterallogeneic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usingmyeloablativebusulfanandfludarabineconditioning[J].JClinOncol,2014,32(31):3497-3505.[19]MaertensJA,RaadII,MarrKA,etal.Isavuconazoleversusvoricon⁃azoleforprimarytreatmentofinvasivemoulddiseasecausedbyAsper⁃gillusandotherfilamentousfungi(SECURE):aphase3,randomised⁃controlled,non-inferioritytrial[J].Lancet,2016,387(10020):760-769.[20]MartyFM,LjungmanP,ChemalyRF,etal.Letermovirprophylaxisforcytomegalovirusinhematopoietic⁃celltransplantation[J].NEnglJMed,2017,377(25):2433-2444.[21]马荣冰,孙海英,刘㊀琼,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22,51(5):94-98.[22]ChangYJ,XuLP,WangY,etal.RituximabfordesensitizationduringHLA⁃mismatchedstemcelltransplantationinpatientswithapositivedonor⁃specificanti⁃HLAantibody[J].BoneMarrowTrans⁃plant,2020,55(7):1326-1336.[23]WangY,ChenH,ChenJ,etal.Theconsensusonthemonitoring,treatment,andpreventionofleukemiarelapseafter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inChina[J].CancerLett,2018,438:63-75.[24]YangL,TanY,ShiJ,etal.Prophylacticmodifieddonorlympho⁃cyteinfusionafterlow⁃doseATG⁃F⁃basedhaploidenticalHSCTwithmyeloablativeconditioninginhigh⁃riskacuteleukemia:amatched⁃pairanalysis[J].BoneMarrowTransplant,2021,56(3):664-672.[25]SalasMQ,PremS,AtenafuEG,etal.DualT⁃celldepletionwithATGandPTCyforperipheralbloodreducedintensityconditioningallo⁃HSCTresultsinverylowratesofGVHD[J].BoneMarrowTrans⁃plant,2020,55(9):1773-1783.[26]ServaisS,BeguinY,DelensL,etal.Novelapproachesforpreven⁃tingacutegraft⁃versus⁃hostdiseaseafter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J].ExpertOpinInvestigDrugs,2016,25(8):957-972.[27]SaiduNEB,BoniniC,DickinsonA,etal.Newapproachesforthetreatmentofchronicgraft⁃versus⁃hostdisease:currentstatusandfuturedirections[J].FrontImmunol,2020,11:578314.[28]Martinez⁃CibrianN,ZeiserR,Perez⁃SimonJA.Graft⁃versus⁃hostdis⁃easeprophylaxis:pathophysiology⁃basedreviewoncurrentapproa⁃chesandfuturedirections[J].BloodRev,2021,48:100792.[收稿日期㊀2023-10-20][本文编辑㊀吕文娟㊀余㊀军]本文引用格式任汉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3,16(11):1105-110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ost disease,cGVHD)的患者与未发生者
比较,复发率较低(44%比63%,P=0.15),而且OS率较高 (54%比29%,P=0.014)。因此,该作者根据上述结果推测, 第1次移植11个月后复发的患者适合进行二次移植,但是该 研究的局限性是存在选择偏倚。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患者二 次移植的疗效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Zhu Xiaoyu,Sun Zimin
to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Anhui Provincial Hospital Affiliated 230001,Anhui Province,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Sun Zimin,Email:zmsun—rip@163.Corn
lymphoblastic myeloid
化学药物再诱导治疗(化疗)是恶性血液病传统的治疗手 段,也是UCBT后骨髓或髓外复发重要的治疗手段,主要针对 移植后远期复发(复发时间>1年),一般情况较好可耐受再次 诱导化疗的患者。再次诱导化疗的缓解率约为30%~40%,但 是缓解维持时间短,患者通常死于再次复发。化疗方案应根据 患者复发时的状态、疾病类型及既往的化疗方案等情况制定。 另外,一些新型化疗药物的问世,如去甲基化药物、蛋白酶体抑 制剂、抗体靶向药物等,也给移植后复发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治 疗策略。Ganguly等[I们将地西他滨应用于8例allo—HSCT后 复发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host disease,aGVHD)和是否应用
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并不影响患者的预后。2…。
尽管无大样本量、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估二次移植疗效的 影响因素,通过总结现有的临床资料报道可知,移植时患者处 于CR状态、年轻受者及第1次移植到复发的间隔时间长提示 着二次移植的成功率较高[2“。 2.3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UCBT后复发最常用、最重要的治疗手段。首 先,减停免疫抑制剂是治疗不伴严重GVHD的早期复发患者 的第1步,其对疾病进展缓慢的部分患者可能有效,但是不适 用于全面骨髓复发、疾病进展快的患者。DLI虽然已广泛应用 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非血缘脐带血(unrelated
umbilical cord blood,UCB)因其 leukocyte antigen,HLA)配 host disease,GVHD)
体残存的白血病细胞和缺乏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
versus
来源丰富,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型要求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者,其中5例单用地西他滨,3例地西他滨联合DLI用药,结果 显示地西他滨在移植后早期复发(供者嵌合程度下降或消失伴 随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15%或细胞遗传学复发)患者中具有 ~定的疗效。重组人源化抗CD33单克隆抗体吉妥珠单抗
(gemtuzumab ozogamicin,GO),主要针对表达于AML原始细
leukemia,GVL)效应相关。多项研究结果均表明,移植时患者 的疾病状态是移植后复发的主要高危因素,即于进展期或完全
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3期及以后进行移植的患者,移
versus
发生率低等诸多优点,而成为无HLA全相合同胞供者的患者
的理想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来源之。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in
cannot use
malignancies.Because of
lack of donor and
the traditional
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 cord blood
胞上的CD33抗原。GO单用[1“,GO联合其他化疗药物如阿 糖胞苷m],或者联合DLIEtT],应用于移植后复发AML患者的 再诱导治疗物初步显示了较好的疗效。GO也可以用于AML 患者髓外复发的治疗cl“。但是目前尚缺乏大样本量的临床研 究报道,并且尚无应用于UCBT后复发的AML患者的报道。 2.2二次移植 二次移植是UCBT后复发最强有力的治疗手段,但是患者 在首次移植前已接受过1次预处理,其在二次移植时少数能耐 受再次预处理,移植相关死亡率(transplant
的研究资料显示,患者接受非血缘供体移植后死亡的原因中原 发病复发占38%。由于非血缘脐血移植(unrelated
cord blood umbilical
disease,MRD)呈阳性的患者移植后复发率明显高于
MRD阴性者[4。5]。其他高危因素还包括:①患者接受诱导治疗 达到首次形态学CR的疗程数。2个疗程及以上达到首次形态 学CR的患者,移植后复发的危险度明显高于1个疗程达到CR 的患者[6]。②预处理方案。接受清髓性预处理方案患者的复 发率明显低于减低强度或非清髓性预处理者[7]。③供、受者 HLA相合程度。对于单份UCBT而言,在HLA—A、一B、一C、 一DRBl的8个位点中,接受4个位点不相合移植患者的复发率 明显低于HLA全相合移植者[8],其中HLA—DRBl不相合者的
authors will review the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recurrence
of primary disease after UCBT in patients with
[Key words]
Recurrence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6年11月第39卷第6期
・503・
-综述・
恶性血液病患者接受非血缘脐血移植后原发病复发
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朱小玉孙自敏 230001合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液科 通信作者:孙自敏,Email:zrnsun—vip@163.corn
DOI:10.3760/cma.j.issn.1673—419X.201 6.06.010
复发率更低p];对于双份UCBT而言,在HLA—A、一B、一C、
万方数据
・504・
Int
J Blood Transfus Hematol,November 2016,V01.39,No.6
一DRBl、一DQBl的10个位点中,2~5个位点相合与患者的低复 发率和治疗失败率相关[1…。④高危的细胞遗传学。患者疾病 特异性的细胞遗传学在移植后复发中的高风险与化疗风险一 致[1]。⑤受者年龄≤6岁,体重≤20妇,其复发的风险增 加[11’”]。⑥特异性抗病毒免疫的重建延迟与白血病复发呈正 相关关系[1…。移植工作者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尽量减少或避 免移植后复发的高危因素,以降低移植后复发率。
Fund
Unrelated donors;
Cord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ematologic neoplasms;
program: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for Young Scholars of Anhui Province(1508085QHl57)
的胞外区、跨膜区和CD3一℃链组成的胞内区3个部分,之后
conditioning.RIC)和预防GVHD方案的改进,使得较
transplantation,UCBT)缺乏供体,而不能采用供者
lymphocyte
淋巴细胞输注(donor
infusion,DLI)治疗原发病复
发,如何处理UCBT后,原发病复发是移植工作者亟待解决的 难题。现就恶性血液病患者接受UCBT后,原发病复发的治疗 策略综述如下。 1恶性血液病非血缘脐血移植后复发的高危因素 恶性血液病移植后原发病复发的相关因素很多,主要与机
恶性血液病患者接受UCBT后,一旦原发病复发,预后极 差,这是困扰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也是血液学工作者研究的 热点问题,目前并无公认“最佳”的治疗方案,其治疗策略主要 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2.1化学药物再诱导治疗
23%(P=0.014);二次移植后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chronic graft
versus
2恶性血液病非血缘脐血移植后复发的处理策略
预处理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再复发率[1…。 Shaw等[z0]回顾性分析了71例异基因移植(同胞HLA全 相合移植50例,非血缘移植18例,其他亲缘相关移植3例)复 发接受RIC预处理二次移植的患者,二次移植的供者中49例 为HLA全相合同胞供者,18例为非血缘供者,4例为其他亲缘 相关供者,第1次移植至复发的中位时间为11个月(2个月~ 12.3年)。该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二次移植疗效最重要的影响 因素是患者第1次移植至复发的时间,11个月后复发的患者接 受二次移植后2年的OS为31%,明显高于11个月内复发患者
myeloid leukemia,AML)患
leukemia,ALL),AML,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C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年龄、疾病状态、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cute chronic graft
versus
antigen
receptor,CAR)一T细胞是一种人工合成的T细胞受体,
最早由胞外区和胞内区组成。胞外区主要负责抗原识别,胞内
TRM)通常较高。近年,随着减低强度预处理(redu受体复合物CD3一℃链构成[2“。 1993年,Eshhar等将CAR的结构改造为抗体单链可变区组成
植后复发率明显高于CRl或CR2期接受移植的患者[1‘3]。更 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移植前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国际血液和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en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