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及二十年代女性母爱写作的理性反思
“五四”初期女作家的母性关怀

“五四”初期女作家的母性关怀作者:王冬梅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8期摘要:“五四”初期,初登文坛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个体体验和女性特征,把母亲书写作为自己的园地,拓宽了女性巨大的写作空间,并一度成为她们在公共生活中的最纯表达、最佳表述和发言权。
当现代的国家民族主义要求妇女以国民的身份承担为国家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母爱言说成为分享男权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民族国家话语的权利工具,展现了女性独特的思考和参与民族国家建构的政治理想。
关键词:女性母爱公共表达理想建构中国的女性文学脱胎于传统的闺房吟诵和社交酬唱,女性之创作始终以男性或男权话语为中心。
事实上并不是没有女性的文学传统,并不是没有杰出的女作家和她们的作品,而是由于男性中心的价值观和题材等级观念的存在,导致女性在文学史上的空白。
①真正的女性文学始于“五四”,大批女作家登上文坛这块宝地,以卓然独立的姿态占领文坛一隅。
在现实政治危机的刺激下,男性启蒙者极力倡导“个人主义”、“婚姻自由”等现代理念,为建构新型强健的民族国家寻找文化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作家并未按照启蒙者的期待和愿望颂唱“自由恋爱”、“个性解放”之歌,在她们的文本中,母亲书写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公共视阈下的母爱言说,使她们开始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中心话语或“说话”的权利,成为女性意识萌发的冰山一角,并以另一种姿态承担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努力和责任。
爱母:想象空间的公共表达法国当代著名的女性主义者埃莱娜·西苏,颠覆传统阳性写作,倡导“阴性写作”形式,以女性的身体作为写作的源泉和动力,除了女性的生理欲望,西苏还将母女之间的联系作为她们写作的来源,“女儿从未真正远离过母亲……在她的内心总是至少保留了一些母亲的乳汁,她是用白色的墨水写作的”②。
这种“乳汁写作”的方式,颠覆了男权意识形态对女性的规范与统治,从而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写作领域。
对于初登文坛的“五四”女性作家们而言,长期的封建伦理思想与父权制意识形态合谋所施加的道德禁锢,仅凭一股“自由解放”的春风一时之间很难吹开她们紧闭的心怀,由此其私人性的一面被加以遮蔽,而母亲却是共通的,“母亲”在社会表现的过程中一直作为起关键作用的“意象”而存在,她是社会审美的基础。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的母爱主题_王玉春

总26卷 第3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V o l .26N o .32005年3月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H u m 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M a r .2005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的母爱主题王玉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摘要:母爱主题的书写从“五四”开始真正起步,“五四”女作家们对母亲的依恋,使其在叙事中采用仰视视角,而将母亲推上了神坛。
三、四十年代,女作家们开始以平视的视角书写母爱主题,母亲逐步从神坛上走下来。
新时期的女性文学创作强化了“审母意识”,母亲彻底回复到了世俗化的真实世界中,充分展示了母爱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关键词:母爱主题;女性文学;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 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5)03—0155—03收稿日期:2004-12-08作者简介:王玉春(1980-),女,山东威海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母爱主题称得上是一个不变的经典,从古代神话中对人类母亲女娲的礼赞开始,一种强烈的母爱崇拜倾向便一直延续于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母爱主题多被纳入封建道统的思维模式中,母亲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代言人,“除了一些劝孝故事之外,真正由文人学士创作的歌颂母爱、怀念母亲的文学作品却并不多见,成为传世名作的就更少。
”[1]直到进入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唤醒了中国人“人”的意识,同时也奏响了女性解放的序曲。
此后,一批批富有才华的女作家以群体的姿态先后登上了中国现当代文坛。
伴随着女性主体意识的张扬,她们以其女性细腻的笔墨,透过母爱这一独具艺术表现力的主题折射出了不同的时代光芒。
2025年对母爱父爱的总结样本(四篇)

2025年对母爱父爱的总结样本在长长的人类历史中,母爱和父爱一直是人们最为珍贵和深情的情感体验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____年的母爱和父爱也在不断演变和进化。
在这个关于母爱父爱的总结中,我将通过____字的篇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两种爱的变化和特点。
我们来思考一下母爱的变化和特征。
母爱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存在和繁衍的根基。
在____年,母爱依然是无私、深沉和至高无上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母爱也在逐渐进化和呈现新的特点。
在过去,母爱更多是以物质支持和照料为主导,母亲扮演着家庭的中心角色,为孩子们提供温暖、食物、教育和保护。
随着社会的变迁,母亲的角色也在不断拓展和变化。
现代的母亲们更加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自主性,她们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适应力。
科技的进步也为母爱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在____年,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让母亲们能与孩子们即使在远隔千里之外,也能实时交流和关心他们的成长。
通过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设备的普及,母亲们可以随时掌握孩子的动态,为他们提供指导和支持。
母爱在____年也融入了更多的思想和文化元素。
跨国婚姻和多元文化的交融,让母亲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背景差异。
母亲们学会呵护和弘扬孩子的文化传统,为他们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成长环境。
现在我们转向对父爱的总结。
与母爱不同,父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社会认为是相对次要的。
传统观念中,父亲的责任主要是提供家庭经济支持和保护。
在____年,父爱正经历着一场革命,父亲的角色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父亲们更加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在过去,父亲们因工作繁忙而缺席家庭,无法与孩子们建立密切联系。
现代的父亲们意识到家庭和职业之间的平衡的重要性,他们主动承担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
父亲们开始意识到,他们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父亲们也以新的方式表达爱和关怀。
母爱需要理性

母爱需要理性作者:程菊珍来源:《家长》2024年第04期许多年以前,为人母的我曾发誓:要把自己教育孩子苦乐参半的体验传递出去,把我犯下的错误、获得的教训说出来与其他父母分享。
理解童心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万分艰难的事情,身为成年人,我们早已被生活的龍卷风吹到了沙漠中央,被童年所放逐,再也回不到那片绿洲了。
所有成年人都曾经是孩子,但能够记起这一点的人却很少。
再没有一种隔绝,比成年人跟孩子的隔绝更彻底了,明明所有的大人以前都是孩子,可他们早就忘了这点,而且忘得“理直气壮”。
我爱看教育方面的书籍,对《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印象深刻。
书中的小豆豆因调皮影响到其他同学,学校不允许她继续就读了。
小豆豆的妈妈到处奔走,想为小豆豆找到一所愿意接收她也适合她的学校。
妈妈牵着小豆豆的手走向那所新学校,没有一句责备的话,也没有告诉小豆豆退学的事,因为她觉得即便和小豆豆说了,孩子恐怕也不会理解自己哪里做错了,如果小豆豆因为退学这件事在心里留下自卑的情结就不好了。
“等她长大以后,再找个机会告诉她吧!”妈妈这样决定了,于是对小豆豆说:“我们去一个新学校看看吧,听说那里很不错呢。
”在生活中,我们对孩子的心理认识还不够,如果换成一般的父母,可以做到像小豆豆的妈妈那样对退学这件事保持沉默吗?可以做到保持耐心,而不对小豆豆使用威胁性的语言吗?母爱是伟大的,但也需要理性,教育孩子要掌握对方的心理,用最好的方法去处理最复杂的问题。
为人父母,需要格外的自制与涵养,格外的思考与理性,绝不能对孩子“为所欲为”。
成年人承担着生活的重荷,逐渐变得暴躁、难以沟通,甚至会把生存的压力与焦虑传递给孩子。
如果家长发现自己出现这种趋势,千万要有所警醒,因为家长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孩子对家长的依恋远比想象中的还要多。
父母是从孩子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了又会成为父母,这种体验深刻又神奇。
孩子长得很快,好好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吧。
母爱需要理性也需要放慢脚步,只有如此,心灵才能更好地成长。
母爱的异化与反思——以萧红张爱玲笔下的恶母形象为例

母爱的异化与反思———以萧红张爱玲笔下的恶母形象为例周宇纯(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作者简介】周宇纯(1997-),女,辽宁朝阳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要】母性光辉是闪耀在华夏大地上的神圣之光,是千百年来缔结的民族情结。
孟母三迁煞费苦心,岳母刺字大义凛然,这些高尚的母亲形象在文化中构建起了经典的母爱主题。
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母亲形象在一些作品中被重新定义,母爱给人的温暖逐渐被消解,恶母形象取代了原本神圣的母亲形象,她们作为善的对立者,以母爱的名义给子女或者他人带来伤害。
与和善、温柔的母亲不同,恶母形象中的母亲刻薄、疯狂甚至变态的人物性格,使她们面对人生抉择时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常常由此造成个人家庭悲剧的同时,也会反射出社会上某种值得探究的原因,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萧红、张爱玲两人的作品为例,从恶母形象的发展与演变、恶母形象类型以及恶母形象产生的根源三方面着手,探究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的恶母形象,进而拓展现代文学中母性话题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恶母形象;人性;母爱【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20)02-0050-04《诗经》有云:“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1]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作品中对母亲的书写无疑都是正面的,主要书写母爱之伟大、母亲品德之高尚诸如此类。
试观古今中外,时至今日,提到母亲这个话题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依旧是母爱,书写母爱的作品更是不一而足。
“母亲”也同样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话题,成为了众多作家争先书写的对象。
冰心所创“爱的哲学”里,母爱是她眼中亘古不变的存在,它与童真、自然一起,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满着温暖与真情的爱的世界。
这一观点为现代大众所认同,故而在实际创作中便会增加对于母亲这一话题的正面形象的创作,学者在面对此类形象的研读中也就更偏重于对于母亲正面形象的解读,我们姑且将这一类的形象称之为“慈母”形象,这样一来实则不难看出,现代学者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忽略了“慈母”的对立面———“恶母”的解读与研究。
五四时期女性文学的母亲情结

“五四”时期女性文学的母亲情结陈平≤蚤台学跷)摘要:讴歌毋爱,塑造母索形象是文学的一个母趱。
五霹酵期的女罅家铂在传统旁包被净破君.媳锭镑“母亲”的名更。
弘扬钎女性与钎女性观。
农历史与文学中锚遣莉梯的始。
关键词:母隶;母爱;女性意识遨歉母爱。
塑造母亲形象建文学戆一令母题。
毽疲孛重古代弱权文化中,特别强调母职,女性是传宗接代的忑其;丽时又以封建纲常礼教压抑、扭曲自然的母子、母女人伦亲情。
母不墩其慈。
菰墩其教”,封建礼教格辨强调母亲在文纯教纯过稷中嚣终舔,褥蘧撺箕鑫然慈爱懿母径情感。
i}l;鼯女之间的索情.更是一赢被压抑着。
因为“在泶从父。
出嫁从夫”。
从礼教的层面看.母女亲情可髓直接威胁副女性从父从夫的勇投专裁链条豹完整性。
只套斩瑟女』L秘母亲、娘家戆穆感联系,女性才可麓一点退路没有,成为夫投专制下的女奴。
丽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们.在撕碎几千年的的女性服装——传统女性角色后。
以史凭翦捌的新女性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她翻拿莛笔要在交攀豹妖河孛塑遗羯样秘鑫惑,爨襻的人擞。
这种对女性自身角色的创造与人生价值的反总与探索,酋先,以“母亲”的名义张扬于世。
因为,母亲是女人。
她是世世代代豹母亲,也是夔世代代的女儿。
母亲是女儿的过去、臻在、来来。
母亲就是女j乙童蠢。
五四女佟家在传统蔻纯被冲破后,她们借“母亲”的名义,张扬新女性与新女性观。
在历史与文学中创造别榉的她。
愁餐善先在掺瑟孛抒写母爱.歉曝母爱戆踅功鬟性秘永恒佳。
如:冰心的作品中母本的写作,像《超人》中,作者用青年、儿子的视角。
极为深情地颂扬了母亲,属于母亲才有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的力萋。
这个鬻年何斌,性格孤僻,是个冷心耱鹃入。
谈鸯“整舆是空寝瓣,人生是无意谖的,爱秘怜髑都是恶的”。
从他的灰世言行可以去推想。
何斌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年轻人呢?冰心有意弱化了何斌性格形成的背景,把他推劐被会大背景巾。
这就袋褥何斌具有了社会化的象征意味.拖就是这个冷酪无情的睾圭会现实.经就是无爱无情现实造成的冷酷的年辍一代。
中国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嬗变

中国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嬗变作者:李芳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2期摘; 要:母亲叙事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各异,母亲形象也反映着一个历史阶段的背景环境,人们可以通过对母亲形象的解读更多的了解国家历史。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历经了一系列的嬗变,探讨这一过程能够更清晰地分析时代发展,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文学;母亲形象;嬗变作者简介:李芳芳(1986-),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本科,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01中国母亲形象是一种文学象征,这种特殊的文学符号在当代文学中发生着改变,随着社会历史发展,母亲形象的内涵不断蜕变,对现代文学具有一定影响。
母亲形象不再是传统的家庭伦理角色,其文化功能正从私人领域逐渐转变向公共领域,详细探讨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文化和形式,对于我国文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中国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现状及思考母亲在家庭或社会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历史发展,母亲的身份、价值和地位都发生着变化,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女性思想的解放和意识的觉醒。
详细探讨中国母亲形象相关文学作品,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是对个别母亲形象的初步分析。
就《金锁记》这部作品来说,其中只对母亲形象做了简单的分析,任务身份并不鲜明,只是站在客观角度以妇女形象分析,没有母亲形象的共性把握。
第二,是对某个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进行归纳研究。
因为张爱玲作品中塑造了很多母亲形象,所以研究张爱玲作品下的母亲形象较多,通过作品中对母亲形象的解读,研究者的分析重点是在对于母亲形象的颠覆及补充,不只是以往圣母形象,更多的母亲形象中暴露了“恶”的一面。
同时分析这些母亲形象的塑造,主要因为作者本身是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对于母亲悲剧命运的分析,角度主要在封建婚姻观念着手。
《母爱》的读后感推荐8篇

《母爱》的读后感推荐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活动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activity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母爱》的读后感推荐8篇读后感是一种表达自己对作品理解和感受的方式,读后感是我对作品中的语言运用、结构安排等方面的评价和思考的体现,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母爱》的读后感推荐8篇,感谢您的参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2
西施 沼吴,杨舰 乱唐 的那些老古话 。我 以为在 男权 社会 里,女人是 决不会 有这样 大力童的 ,兴 亡的贵任 ,都 应 该男的负。但 向来的男性作者,大抵将 败亡 的大罪,推 在女性身上。 《 ”(且介 亭杂文 ・阿金》第 15页,人 民文 9 学出版社 19 93年第 2 ) 版
41
模” ?又到哪 里去结成经 验相似 的弱者 同盟、成 为性别同道的精神力量 ?如果说 女儿的 “ 父” 拭 只是一种 “ 中性”色彩的子辈反抗,那么,对母 亲的寻找 ,对母爱的歌颂,就带有 明显 的性别意 识 ,它既是寻找历史中的苦难母 亲 ,也是建构理 想中的完美母亲,更 是 “ 五四”女性 有意识的性
①香迅先生对男权历史根 据 自我禽要 夸大女人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妖 草女人之 害予以深刻的揭 示 “ 我一 向不相信 昭君 出
塞会 安 汉 ,木 兰 从 军 就 可 以 保 隋 ;也 不 相 信 担 己 亡 殷 ,
亲的名义书写无名的自己’ (9 歌颂母亲、 , P) C1, U2
礼赞母爱 ,她们用 “ 爱”来对抗专制— 与阴冷 苛酷的父权统治形成对 比,用 “ 爱”来反抗压迫 - 一 苦难将 人们凝 成 一股爱 与 反抗 的力量 ,用 “ 爱”来改 造社会— 爱可 以将仇恨 的世界化 为 相爱的人间 ,用 “ 爱”来教人们活得更好一一爱 使苦难的人们超越苦难 。“ 如基 督教乃是弱者 正 用 以牵制强者的宗教一样 ,在这个意义上,爱已 不是一种单纯的情感概念或情感主题 ,它是一种 更有悲悯性 、弱者的 、反侵犯的文化的萌芽。它 的 目的旨在为包括女性在 内的弱者— 被统治者 提供生存 的文化 依据 。C(2 爱”成 为弱者 的 a P)“ K2 反侵犯话语 ,“ ”也 就成为 “ 爱 五四”女性 写作
别认同 。 “ 四” 女 性 带 着 性 别 觉 醒 的 初 潮 , 以 “ 五 母
其 次是 神性母 亲。中国古代 的母亲是 “ 无性 别 ”的神性母 亲,她 以放弃性别意识 、扩张符合 男权要求 的母性 品格 为己任。也就是说 ,母 亲越 是偏离性别意识 ,只展示被男权文化认可 的、甚 至扭 曲的那部 分母性 ,就越 符合男性传统对 母亲 的理想建构 和价值 认同。男性尊重的 只是一个中 性 化或者概念 化的母 亲,是一个抽掉 母性生命 内 核的 “ 洞母亲 ” 空 ,而不是 一个血 肉丰满 的性别 母 亲,是一 个剥离其人性 而标举其 神性的母 亲, 更是一个符合儒 家伦理 规范 的道德母亲 其实 ,文 明社会 中的母亲形象和母爱体现本 身就不是一种 单一 的 自 然属性 ,而是有着既是血 缘的又是文化 的双重关联 ,封建时代的母爱表达 一般难 以超 越礼教规范 。所 以,我们在传统文化 中看到的多是 “ 孟母三迁 ” 岳母刺字”之类的 、“ 道德母 亲形象 。孟母 和岳母与其说 是母亲形 象, 不如说是父 亲形 象缺失下 的替代品 ,其母职行为 被凸显 为父 亲意志的威权化 身。即便如此 ,我们 仍然发现其 中存 在的悖论 。就文学作 品而言 ,母 亲形象 的圣 洁与祟高 ,除 了几位道德母亲厕身其 中受到赞誉 外 ,反是一大把我们 十分熟悉 的 “ 丑 母” 恶母 ”形象 :汉乐 府民歌 《 雀东南 飞》 、“ 孔 中的焦母 、《 西厢记 》中的崔母 、《 红楼梦 》中的 贾母和王夫人,还有 《 头凤 》背后陆游 的母亲 钗 等。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母性 表达首先是 以道德 母亲、礼教母亲的身份体现 父权意志 ,并维 护伦 理秩序 ,是以 “ 恶”与 “ 丑”的面 目出现 的父权 立场的母亲形象。 因此 ,传统中国文化 几乎不存在真 正意义上 的母亲 ,如果有母亲 ,也只是父亲镜像 的另面投 射 ,是父亲意志、父权立场 的代 言人。 “ 历史 只 是父亲的历史 ,而不是母亲的历史 ,封建家长式 的 ‘ 母亲 少并非母 亲 ,而 只是 父权意 志的化身 , 若是抽 出父 亲意志 的 内涵 ,母亲 只是空 洞 的能
20 04年第 3期
第 4 4卷
中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S OE UN YATS EN UNI VERSTY I ( OCI S ENCE TI S AL CI EDI ON)
N o 3 0 4 . 2 0 Vo . l4 4 .o r lNo 1 9 eea . 8
结局 。
在 “ 五四”女性笔下 ,母亲形象大体呈现为 两种类 型:一类是 年迈体弱苦难的现实母亲 ,她 受父权 制压迫,爱 自己的女儿但不得 已执行父权 意志 ,她的过错 是不觉悟所致 。也就是说 ,“ 五 四”女性将传统礼赞的道德母 亲变成 了控诉父权 压迫的苦难母亲 。从 苏雪林 的 《 棘心》 ,冯玩君 的 《 慈母 》 《 、 隔绝 》 《 、 隔绝 之后》 ,凌叔华 的 《 一件喜事》 八 月节 》 杨妈 》 、《 、《 ,石评梅的 《 弃 妇》等小说中 ,我们都能看到一位位深受父权制 压迫或痛 苦或麻 木或 无奈 或无助 的苦 难母亲形 象 。即便 是母 亲 的父 权 立 场把 女 儿逼 向绝 路 , “ 五四”女作家们也从 未把母 亲塑造成 “ 恶”的 形象 ,而是突 出地表现 了母亲的爱和母亲的不觉 悟。另一类是仁 慈博爱 的理想化母 亲,她庇护女 儿心灵 ,懂得女儿心 曲, “ 复活 的是女性童年时 母 亲带 来 的 安全 感 和 与母 亲 同体 的无 意识 经 验e)t 因 为爱 自己的儿 女而 推及 夭下 的儿 e <s ( P) 2 女 ,因为爱天下的儿女而推及天下的母亲,否定 的是母性传统中仅限于亲子之 爱的狭隘母性 。陈 衡哲 《 一只扣针的故事》 ,苏雪林 《 棘心 》 ,冯玩 君 《 点》 《 误 、 写于母 亲走 后 》 ,冰心 《 超人 》 、 《 烦闷》 寂寞》 悟 》 第一次 宴会 》 寄小 、《 、《 、《 、《 读者 》 繁 星》 春水》 、《 、《 ,石评梅 《 母亲 》等小 说 、散 文和诗集 ,都歌颂 了母爱的博大无私 ,母 亲对儿女 、对童心 的庇护 。 这样浓 墨重彩 地歌唱母亲 、礼赞母爱 ,在 中 国文学史上是不 曾有 过的 “ ,现象 。李泽厚 奇异, 深有感触地评价以冰心为代表的 “ 五四”女性写 作对母爱的书写 ,他说 : “ 每个人都 有过 童年, 都得到过母 亲无私的爱 ,都有过上述种 种体 验感 受 ( 指冰心 《 寄小读者 。 通讯十》 ,笔者注) 。但 旧文学里就没有这样描写过 ,是冰心第一次把它 们写 了出来 。U P) ’Ao } 2 然而 ,当 五四”女作家 以朦胧的女性意识 “ 来观照并审视传统母爱时 ,却察觉到母爱的另一 面:那就是一旦叛逆 的女儿摆脱 “ 父母之命 ,媒 的 之言幻 的古 老规训 自行处理婚恋问题时 ,多数
一部分 。那个一直被传统文化挤压成次性他者的 “ 女人” ,那个父权制 以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性别 群体 ,其 实是 以一 个 “ 中性”子 辈的 身份进 人 “ 四”时代 ,女性 以争 取婚恋 自由迈 出了 五 背离父亲家门的第一 步 ,与逆 子结 成 了 “ 轼父” 性质的反封建同盟 ,进人了一个取代父权 而不是 取消父权的父子对立场景 ,她们那反叛的爱情因 着这样 的对立才具有了与 “ 打到孔家店” 重估 、“ 一切价值” 劳工神圣”等反封建主题相吻合的 、“ 时代价值 和社 会意 义。但一 旦离 开这个 特定 场 景 ,独自面对 自己,便会发现 ,这场父子对立 的 革命 的一翼— 妇女解放运动 ,其实并不主要是 针 对性别解放 的性 别革命 ,而是 整个文化革命 的 " 狱父”场景 ,并没有 取得独 立的性别 地位。作 为个体 ,她们可 以暂 时抛 却 自身所属 的性 别群 体 ,去扮演历史上一直是赋予男性 的那些性别角 色,比如,花木兰可 以替父从军 、黄崇报可 以人 仕拜相 、穆佳英可 以挂帅征西 、秦良玉可 以领军 平乱等等①,但作为一个性别群 体,女性却不知 自己除了是 u弓 g者”之外还能是什 么。除 了以弱 者的 身份 反抗 强暴 之 外 还能 做 什么 。如果 说 , " 就父” 不能使女 儿成长 为性别女 人 ,那么 到哪 里去 寻找女 儿可 以模仿 、可以成 长 的性别 “ 楷
( 19期) 总 8
母爱颂歌中的反弹旋律“
“ 四”及 2 年 代女性母 爱写作 的理性 反思 五 0 常 彬
( 中山大学 中文 系,广 东 广 州 607) 125
摘 要 :“ 五 四” 及 2 0年代母爱题材的女性写作 ,是一种 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性别写作 。对毋 爱的礼赞 与膜拜 ,形成 了 “ 五四”时代女性写作的奇异景观 但也有一 些作家 ,开始 了她们 对母性与母爱 的理性思 考 ,不是所有 的母爱都崇高 ,不是所有的母性都美好 ,母 亲忘 我无私的背后 可能是完全地丧失 自我。母爱 颂歌 中的反弹旋律 ,避免 了对母爱概念化 的颂扬 ,丰富和立体化 了 亲形象 ,也影响 了后来 的同类创作 母 关健词 :女性写作 ;母爱 题材 ,礼 赞母 爱;审视母性 中14*¥ 10. : 66 文做标识码 :A 文童编号:10 一93 (04 0-04一0 1? 2 00 69 0 ) 01 6 2 3
指 。f<9 n2P7 71在父权意 志下 ,道 德母亲成 为 中国文 化中一个超稳定性的价值符号。
母 亲,无论怎样挚爱女儿 ,仍把礼教纲常作 为不 可违逆 的原则 ,站在父权立场上反对女儿 的自主 行为。觉醒 的女儿 因此陷入反叛封建父权与维护 母 女亲情 的痛苦矛盾 之中,她们既要坚持 爱情信 仰,又无 奈母 亲的封建立场 ,更割舍不尽母女亲 情。叛逆 母亲,不忍;放 弃爱情 ,不行 :两难在 母爱与情爱的痛苦抉择之中。冯沉 君、苏 雪林等 “ 四”女性写作都突出地反映了这种两难困境 : 五 冯玩君把母女深情 与母 亲的父权 立场棍为 一谈 , 既坚持 自由恋爱的反封建立场,又愧对 白发老母 的爱女深情 ,为了避免与父权立场上的母亲的正 面交锋 ,于 是她 的女 主人公 只好选择 第 三条路 - 让死神来解决母爱与情爱的矛盾 一 鲁迅先生 认为 ,冯沉君式的痛苦 “ 实在是 “ 五四”运动之 后,将毅 然 和传统 战斗 ,而 又怕 毅然 和传统 战 斗,遂不得不复活其 ‘ 缠绵徘侧之情 ’的青年们 的真实写 照nsPu。而苏雪林 比冯玩君更妥 协, ((e )l 她的主人公 即使不满意母亲为她指定的婚事 ,也 会以母 女深情 来化解冯沉君笔下 的悲剧 冲突 ,为 主人公放弃 自立人生进行 了 “ 鸟”式的辩解 : 鸵 “ 我们 的婚 约 ,是母 亲代 定的 ,我 爱我 的母 亲 , 所以也爱他, I M ) 6 ( n ,于是 “ 结了婚 ,而且过得很 幸福’H8'虚拟 了一个冯玩君不会认可 的美满 } P) C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