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常见问题十解
公文知识公文写作常见问题及对策

公文知识公文写作常见问题及对策一、条理混乱,层次不清(一)主要原因1、没有确定好主题,就匆忙上手。
文章没有主题,就像军队没有统帅一样,字、词、句如同一盘散沙,不能形成合力。
2、没有列好提纲,就急于动笔。
写作前没有精心布局,没有按照先后顺序、轻重主次列出提纲。
4、照抄照搬别人的文章。
部分内容是从别的地方直接粘贴过来的,未经消化吸收,与自己写的内容不相容。
(二)解决办法1、首先确定文章主题。
不要急于动笔,先把能找到的材料仔细梳理,认真思考,分析透彻,然后结合上级要求、领导思路和本单位实际提炼出正确的公文主题。
2、养成列提纲的好习惯。
就像盖房子前要画图纸一样,写文章之前应该先在脑子里勾画出大致的轮廓,重点讲什么、哪些详述、哪些从略都要心中有数。
3、熟悉本单位的相关情况。
平时多看部门和基层上报的材料,把材料内容吃透,不留疑问。
脑子里要储存一些基本的数据,熟记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素材。
4、改掉照抄照搬、复制粘贴的毛病。
除了法律法规、上级文件和领导讲话可以原封不动地引用外,其他内容一定要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二、思路不合,领导不爱(一)主要原因1、没有注意场合与受众。
写领导发言稿和工作汇报,一定要看场合与受众。
向上级汇报工作,语气一定要谦虚诚恳,少用指令性的措辞;向职工代表做报告,要注意肯定全体员工付出的辛勤劳动,客观地分析存在的不足。
2.没有掌握领导讲话的习惯。
如果领导喜欢阐述理论,就要增加理论性的表述,适当引用一些新观点;如果领导比较实干,要注意少讲理论多鼓劲,多用节奏分明的短句,这样听起来铿锵有力、干脆利落。
3、对领导的思路把握不准。
文章的观点领导的观点出入较大甚至背离。
4.语言风格不符合公文语体要求。
比如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字句,或是过于文学性的语言。
(二)解决办法1、学会设身处地换位写作。
写作时把自己当做领导,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领导该说什么、怎么说。
2、注意观察和总结领导的讲话习惯。
公文写作常见问题

公文写作常见问题公文写作是一种正式的书面表达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然而,由于公文写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常常会出现一些常见问题。
本文将就公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公文写作的要点。
问题一:标题选取不当在一份公文中,标题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应具有准确、简洁、明确的特点,能够直观地传达文章主旨。
然而,一些公文存在标题选取不当的问题,比如过长、太过含糊或与内容不符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简明扼要、准确传达主题、符合公文的性质和目的。
问题二:写作语言过于复杂公文作为一种正式文体,其语言风格应该庄重、正式、严谨。
但是,在实际写作中,一些人往往会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长句,使得公文内容难以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多的行政术语和外来词汇,确保公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问题三:段落结构混乱一份合格的公文应该具备良好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结论等部分,并且每一部分之间要有明确的转折关系和逻辑连接。
然而,一些公文存在段落结构混乱的问题,比如过于冗长、缺少必要的转折和层次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写作过程中合理划分段落、使用恰当的过渡词,确保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问题四:格式错误或不规范公文的格式是一种组织文本布局的规范,涉及到页眉、页脚、标题、正文、附件等多个方面。
然而,在写作过程中,一些人经常会犯一些格式错误或不规范的问题,比如字体大小不统一、页眉页脚缺失、缩进格式错误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写作之前先了解并掌握公文格式的规范要求,并且在编辑过程中仔细检查,确保格式正确、规范。
问题五:缺乏客观、客观的态度公文是一种正式文体,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陈述问题、表达观点。
然而,有些公文却显得主观或过于客气,使得内容不够准确,甚至与实际情况不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以客观、客观的态度来撰写公文,明确表达事实和观点,尽量避免主观感情色彩的插入。
行政公文中的常见问题解析与解决方法

行政公文中的常见问题解析与解决方法行政公文作为公共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规范行政行为、传达信息、保障决策实施等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行政文书写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给工作效率和行政管理带来困扰。
本文将分析行政公文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问题一:行文冗长在许多行政公文中,行文冗长、句子过长、用词繁琐成为常见问题。
这不仅浪费读者的时间,也会使公文的表达效果不明确。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可以通过简化句子结构,避免使用太多的修饰词和插入语,保持句子简洁明了;其次,借鉴新闻写作的方式,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先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然后再逐渐展开论述。
此外,可以避免使用冗长的法律术语和行政术语,选择通俗易懂的词汇,使公文更容易被理解。
问题二:格式混乱行政公文的格式要求一般都较为严格,但在实际写作中,经常出现格式混乱的问题,比如错位、对齐不匀、字体大小不一致等。
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在起草时先制定一个模板,明确规定标题、日期、正文、落款等的格式,确保每份公文符合统一规定。
此外,在撰写公文时,选择标准字体、合适的字号,并注意段落之间的对齐和行距的一致,以确保格式整齐美观。
问题三:表达不准确行政公文需要准确地传达信息和表达意思,但往往会出现表达不准确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仔细审查每个句子和词语的用法和表达含义,确保用词准确无误。
同时,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多使用一些具体、明确的词语和短语,避免使用抽象、模糊的表述。
此外,公文中的数据、要点等信息应当准确无误,可以利用表格、图表等形式进行呈现,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问题四:冗余废话行政公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冗余废话,即通过不必要的修饰、赘述来填充篇幅。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遵循“提炼精炼”的原则,在写作过程中及时删除冗余的内容,保持公文的简洁性。
可以通过将相同或类似的内容进行合并,删除多余的修饰语和陈述,使公文内容更加有力,更加简练。
问题五:缺乏逻辑性一份行政公文的逻辑性很重要,但常常出现缺乏清晰逻辑的问题。
公文写作的常考解答题

公文写作的常考解答题1. 解释公文的定义和特点。
公文是指由政府机关、组织或单位发布的正式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和行政约束力。
公文的特点包括,正式性、规范性、权威性、公开性、准确性和严谨性等。
2. 解释公文的分类。
公文可以按照用途分为行政公文、党政公文、企事业单位公文等;按照形式分为公告、通知、命令、决定、函件等;按照内容分为报告、请示、批复、指示等。
3. 解释公文的基本结构。
公文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正文、落款、附件等部分。
标题应简明扼要地概括公文的主题;正文应按照逻辑顺序、层次分明地叙述事实、表达意见;落款应包括发文单位、发文日期、文号等;附件是对正文的补充材料。
4. 解释公文的语言特点。
公文的语言应具备简练、准确、规范的特点。
要避免使用生僻字和复杂的词汇,注重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的正确性。
同时,公文要注意使用客观、中立、正式的语气,避免主观色彩和情感色彩的表达。
5. 解释公文的撰写原则。
公文的撰写应遵循以下原则,准确性原则,即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简明扼要原则,即要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内容;规范性原则,即要遵守公文写作的规范格式和语言规范;权威性原则,即要体现发文单位的权威和行政约束力。
6. 解释公文的审批流程。
公文的审批流程包括起草、审核、批准、印发等环节。
起草人根据任务要求和规范要求,撰写初稿;审核人对初稿进行审查,包括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批准人对审核通过的稿件进行最终的审批;印发人负责将批准通过的公文进行印制和发放。
以上是公文写作常考解答题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请注意,公文写作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巧需要学习和掌握。
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公文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务文书,具有特定的格式、规范和语言要求。
然而,在实际的公文写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公文的质量和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公文写作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一、格式不规范格式是公文的外在表现形式,它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常见的格式问题包括:1、标题不规范标题应当准确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但有些公文标题存在表述不清、冗长繁琐或过于简略的问题。
例如,“关于_____的一些情况说明”这样的标题就过于模糊,没有明确指出核心内容。
2、字体字号不符合要求公文通常对字体、字号有明确规定,但一些作者可能会随意使用字体和字号,导致整个公文看起来杂乱无章。
3、页码编排错误页码的编排应该连续、准确,但有时会出现漏页、错页或者页码格式不一致的情况。
4、行间距、段间距设置不当行间距和段间距的设置应该保持一致,以保证公文的美观和易读性。
但有的公文会出现间距过大或过小的问题。
5、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标点符号在公文中的使用也有严格规定,例如书名号、括号等的使用要准确无误。
但一些公文在这方面容易出错,影响了公文的准确性。
二、语言表达不准确语言是公文传递信息的载体,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言表达问题:1、用词不当使用了不恰当的词汇,或者对词汇的含义理解有误,导致表达不准确。
比如,“截止”和“截至”的混淆使用。
2、语义模糊表述含混不清,让读者难以理解公文的真正意图。
例如,“近期将采取一些措施”,但没有明确说明具体的时间和措施内容。
3、句子成分残缺或赘余句子结构不完整,或者存在多余的成分,影响了句子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4、语法错误主谓宾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等语法问题在公文中时有出现,降低了公文的质量。
5、口语化或随意化表达公文应该使用规范、正式的语言,但有些作者会使用口语化、随意化的表述,削弱了公文的严肃性。
三、内容空洞无物公文的内容应当充实、具体,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公文写作常见问题十解

公文写作常见问题十解一、公文的文面结构主要有哪些要素?公文的文面结构是个公文格式问题,是公文规范性的重要体现。
最常用的有以下8个要素构成:1、版头①“红头文件”。
文件的首页上端,印有“×××文件”字样的红色大字。
政府公文版头下面有一道红线,党的公文在红线中间另加一红五星。
②“白头文件”。
即不用版头的文件,一般用于印发领导人的讲话等文字材料。
2、发文字号机关代字+…年份‟+顺序号机关代字是发文机关的简化代称,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动。
年份用公元纪年标记,使用阿拉伯数字,并用六角方括号括住。
位臵居中略下(纵向)或左下。
顺序号,使用阿拉伯数字,如“58号”。
写作“第58号”或“058号”均不规范。
3、标题发文机关+(关于)事由+(的)文种4、主送机关顶格,后加冒号。
少数直接面向社会或全体的文件可省略主送机关。
该要素要注意主送机关之间的排列顺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
从系统的角度说,应按党→政→军→群的顺序排列,县四大家领导班子排序应为: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从级别的角度说,应按由高至低的顺序排列。
不同系统、不同级别的主送机关之间用逗号隔开,同一系统、同一级别的主送机关之间用顿号隔开。
如:以县委和县委办向下行文的主送机关为“各乡镇党委,县委各部委,县直机关各单位和各人民团体党委(党组、总支、支部),汤泉池管理处党委”各主送机关间用逗号而不是用顿号隔开是因为它们虽处于同一级别但分属于不同系统。
当公文的主送机关为平级机关时,可按公文的内容与主送机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安排先后顺序。
5、正文。
排印正文时,标点符号应尾随文后,即点号不能打头,标号不要拆开。
数字、年份也不能拆开回行。
6、附件。
写在正文下空1行左空2字用3号仿宋体字标识。
格式为:附件:序号+标题+件数附件的标题不加书名号,标题与件数空一字距,其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写作“附件如文”、“附件×份”是错误的。
附件应与公文正文一起装订,并在附件左上角第1行顶格标识“附件”,有序号时标识序号;附件的序号和名称前后标识应一致。
行政公文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行政公文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行政公文作为国家机关、地方政府和各级行政单位之间沟通与协调的重要工具,起着重要的纪律规范作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格式混乱、语言晦涩、内容繁琐等,影响了行政公文的质量和效益。
本文将就行政公文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格式不规范在行政公文中,格式的规范性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公文的正式性和严肃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格式不规范的情况。
比如,标题、正文、附件的位置错乱,字体大小与行距不统一等。
解决方案:1. 使用专业的办公软件或排版软件进行编辑,如Microsoft Word或Adobe InDesign等,可以通过预设模板来保证格式的准确性。
2. 提前了解相关规范和标准,如《国家行政公文处理办法》等,以确保公文的格式规范。
二、语言表达不清晰行政公文应该保持简练、准确、易于理解的特点,但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出现语言表达不清晰的情况,导致公文内容不易理解,甚至引起误会。
解决方案:1.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长句子。
2. 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使用,确保句子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3. 针对不同受众,采用相应的语言风格,如对内部文件可以使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对外部文件则应使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
三、内容繁琐冗长行政公文往往涉及大量的内容,但有时候会因为内容过于繁琐和冗长,导致受众理解困难,阅读效率低下,甚至造成误解。
解决方案:1. 剖析公文内容,筛选出核心要点,对次要信息进行适当的删减或归纳。
2. 使用标题和小标题来突出重点,便于读者快速浏览和理解。
3. 加强内外文案件的审定与沟通,减少重复的表述和冗长的句子。
四、审批流程复杂行政公文的审批流程通常需要经过多个部门或人员的审批,如果流程不畅或操作不当,会导致工作进度滞后、延误等问题。
解决方案:1. 简化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行政效率。
2. 引入电子审批系统,实现公文的电子化流转和审批,提高效率和监管能力。
公文写作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公文写作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一、前言公文写作是国家公务员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各级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基础和核心。
好的公文写作能够反映出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形象和水平,也能够直接影响行政效率和成果。
因此,本文旨在总结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办法,以期能对各位公务员和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有所帮助。
二、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1. 语言不够简明清晰有的公文写作语言过于复杂,让读者难以理解,有的则显得过于简单,让读者无法借助上下文理解意思。
这意味着,在写作中,应该避免使用过于高深的词汇和句式,也不应该使用过于简单的语言,而是应该选用大众化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主旨,让读者容易理解。
2. 空话、套话过多公文写作中常常出现的问题之一是空话和套话过多,它们让文章显得毫无价值。
实际上,空话和套话仅仅是对词汇的重复和拼接,对于感性的表达和思想的交流帮助不却不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使用简洁、实际有效的话语,避免空话和套话,让文章更加有意义。
3. 缺乏逻辑性在公文写作中,文章的逻辑性很重要,这不仅能够让文章更加合理,也能够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由于缺乏逻辑性的文章往往难以受到读者的认同,因此,应该在写作时考虑如何通过逻辑思考和语言表达让文章具有更好的逻辑性。
4. 功能不明确公文写作的目的一般是明确的,然而,在实际写作中,常常出现功能不明确的问题。
一份优秀的公文应该能够明确地传递信息和目的,并确保读者可以很容易地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写作时思考文章的目的和功能,并且在文章最开始的段落中明确表达出来,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
5. 整体结构不清晰公文写作中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清晰的结构。
整体结构不清晰的文章难以让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应该考虑文章的整体结构,并且在文章中分段分单元表达思想,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6. 科学、严谨性不足公文写作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科学和严谨性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文写作常见问题十解一、公文的文面结构主要有哪些要素?公文的文面结构是个公文格式问题,是公文规范性的重要体现。
最常用的有以下 8 个要素构成:1、版头①“红头文件”。
文件的首页上端,印有“XXX文件” 字样的红色大字。
政府公文版头下面有一道红线,党的公文在红线中间另加一红五星。
②“白头文件” 。
即不用版头的文件,一般用于印发领导人的讲话等文字材料。
2、发文字号机关代字 + 〔年份〕 + 顺序号机关代字是发文机关的简化代称,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动。
年份用公元纪年标记,使用阿拉伯数字,并用六角方括号括住。
位置居中略下(纵向)或左下。
顺序号,使用阿拉伯数字,如“ 58 号”。
写作“第 58 号”或“ 058 号”均不规范。
3、标题发文机关 + (关于)事由 + (的)文种4、主送机关顶格,后加冒号。
少数直接面向社会或全体的文件可省略主送机关该要素要注意主送机关之间的排列顺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
从系统的角度说,应按党T政T军T群的顺序排列,县四大家领导班子排序应为: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从级别的角度说,应按由高至低的顺序排列。
不同系统、不同级别的主送机关之间用逗号隔开,同一系统、同一级别的主送机关之间用顿号隔开。
如:以县委和县委办向下行文的主送机关为“各乡镇党委,县委各部委,县直机关各单位和各人民团体党委(党组、总支、支部),汤泉池管理处党委” 各主送机关间用逗号而不是用顿号隔开是因为它们虽处于同一级别但分属于不同系统。
当公文的主送机关为平级机关时,可按公文的内容与主送机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安排先后顺序。
5、正文。
排印正文时,标点符号应尾随文后,即点号不能打头,标号不要拆开。
数字、年份也不能拆开回行。
6、附件写在正文下空 1 行左空 2 字用 3 号仿宋体字标识。
格式为:附件:序号 + 标题 + 件数附件的标题不加书名号,标题与件数空一字距,其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写作“附件如文” 、“附件X份”是错误的。
识“附件”,有序号时标识序号;附件的序号和名称前后标识应一致。
如附件与公文正文不能一起装订,应在附件左上角第 1 行顶格标识公文的发文字号并在其后标识附件(或带序号)。
附件应与公文正文一起装订,并在附件左上角第 1 行顶格标附件不是“副件” ,有的对正件起说明、解释和证实作用,有的则用于向上级机关报送或向下级机关批转的附件,此类附件实际是主件。
7、发文机关(落款)政府机关仅以版头和印章为标志,不写落款。
党的文件一般写落款,并必须写全称。
8、成文日期会议通过的决定、决议等以会议通过日期为准。
领导签发的,以签发日期为准。
联合行文,以最后签发机关的领导签发日期为准。
法规性文件以批准日期为准或者在正文最后专门规定具体生效和开始执行的日期。
特殊情况署印发日期,如电报。
发文日期必须写明年月日。
政府公文用汉字,党的公文用阿拉伯数字。
二、容易用错写错的字词如何区辨?1、“二”与“两”使用“二”的地方:①自然数。
②序数、小数、分数。
使用“两”的地方:①一位数的基数。
如“两台机器”②概数。
如“三两天”2、“倍”的运用“倍”虽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词,但在公文写作中误用的情况却是多见的。
一是与“增加了”合用时的误用。
“增加了”是在原数基础上,向上增加若干个原数。
二是与“增加到”合用时的误用。
“增加到”是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
三是把“倍” 用在降低、减少上。
如有的公文中出现“降低X倍”或“减少X倍”的提法,这是不妥的。
因为“倍” 只能用于增加,不能用于降低或减少。
如果说用于减少,就应该加“负”字。
3、“以上”与“以下”的运用“以上”、“以下”等词与前面的数字连用,这种表达方法的数目概念,习惯上应包括前面的本数在内,百人以上即含百人、千人以下即含千人,不应把本数排除在外。
但是,为了使界限的划分清晰准确,应注明本数是否包含在内。
如:“十四岁、十四岁以上儿童不得入内。
”或“十四岁以下(包括十四岁在内)儿童不得入内。
”4、“制定”与“制订”的运用“制定”即制作、定出。
公文中习惯用在较大场合,以制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和法令等,如:“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为我们制定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总任务和政治路线。
”“制订”即制作、订立。
公文中习惯用于具体规章制度的订立。
如:“我们单位相继制订了防火、门卫等安全管理制度。
”5、“物质”与“物资”的运用“物质”即能触及、能见到的客观存在的东西。
该词多用于哲学和物理学上的抽象概念。
“物资”即指具体的财物资源。
6、“需要”与“须要”的运用“需要”即对“缺乏”而言,还有“要求”的意思。
词性为及物动词,后可带宾语。
“须要”即说明“应当” 、“必须”的意思。
词性为能愿动词,修饰限制动词。
7、“权力”与“权利”的运用“权力”即可以管辖、统治、支配别人的权柄,受其管辖者必须服从。
“权利”即指一定的人被规定赋予的可以享受的权益。
如:“公民有监督公共权力正确行使的权利。
”8、“截止”与“截至”的运用“截止”即到期停止。
“截至”即到……为止。
9、“违反”与“违犯”的运用“违反”即不遵照,反着方向做。
“违犯”即违背,触犯。
10、“以至”与“以致”的运用“以至”即到,直到。
用于时间、数量、范围的延伸或扩大。
“以致”即弄得,由此而造成,用于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结果。
11、“象”与“像”的运用在公文写作中重点要注意,当“像”作为比喻词或作为其它系动词时不能写作“象” 。
12、“的”、“地”与“得”的运用“的”、“地”、“得”是结构助词,在口语里都念“ de” “的”用在名词前,是定语的标志;“地”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前,是状语的标志;“得”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后,是补语的标志。
13、“部署”与“布置”的运用“部署”即指全局重大工作的安排。
“布置”即指全局具体工作和事项的安排。
14、“既”与“即”的运用“既”是并列连词,通常与“又”配对使用。
“即”相当于判断词“是”的用法。
另有“即使”的含15、“和”、“与”、“及”的运用“和”口语色彩比较浓;“与”带一些文言色彩,常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及”连接的成分虽然也是并列,但表达的意思上有轻重的分别,即前重后轻。
三、如何处理公文标题制作中的几个棘手问题1、解决转发性通知标题冗长繁琐问题层层转发公文,由于“过桥”机关多,很容易造成该类公文标题冗长繁琐,如“裹脚布”似的,解决此问题办法有四:①只写转发第一次转发机关的通知;②直接转发原文件;③在标题中只出现上一级机关转发通知的文号;④只用本机关发文的标题,而将其它机关的标题概括为文件。
2、标题中标点符号的运用为了保持标题简炼和整洁大方,一般地尽量不用标点符号的尽可能的不用。
非用不可的有下面几种情况:①可用书名号。
主要用于法规、规章名称和被批转、转发的公文标题等。
②可用问号。
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③可用引号。
如:《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 的几个问题的指示》3、长标题的排列根据标题长短,分一行、二行、三行均可,注意分割合理,布局匀称、美观,不可割裂题意,即一个词不可断开分在两行。
四、结构层次序数是如何规范的?第一层为“一” ,第二层为“ (一)”,第三层为“ 1. ”,第四层为“( 1)”。
在一段文字内部常使用“一是、二是、三是……”,“首先、其次、第三……”。
五、公文中的数字运用有哪些规范要求?公文中的数字,除成文时间、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
党的公文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成文日期。
不标明主送机关的普发式公文(决议、决定、条例、意见、规章等)加括号标注于标题下方居中位置。
年份一律使用公历年份的全称,如 1978 年、 XX 年不能略为 78 年、XX 年。
同一文件中同类数量的表示方法应前后一致。
六、公文字体和字数有哪些规范要求?主标题字号一般应为二号标宋字体,副标题的字号应小于主标题字,大于或同于正文字。
正文用三号仿宋字体。
以 16k 纸型编排,每页文字 20 行,每行 25 个字。
以 a4 纸型编排,每页文字 22 行,每行 28 字。
公文主题词用三号标宋字体,“主题词”三字应用三号黑体公文中的页码用 4 号半角白体阿拉伯数码标识,置于版心下边缘之下一行,数码左右各放一条 4 号一字线,一字线距版心下边缘7mm单页码居右空1字,双页码居左空1字。
空白页和空白页以后的页不标识页码。
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有哪些讲究?1 、并列短语中的顿号、逗号的使用。
并列短语中各成分之间如果没有显著的停顿,当中便不用顿号。
如“工农业生产”不写成“工、农业生产” ,“五六个”不写成“五、六个” ,“各乡镇” 不写成“各乡、镇”,“青红皂白”不写成“青、红、皂、白” 。
并列短语各项之间有比较长的短语或有较大的停顿,中间应用逗号。
如“刀子,叉子,玻璃酒杯,大大小小的花瓷盘子,都放出晃眼的光。
”2、破折号、省略号同点号连用。
破折号和省略号都是标号。
用在有停顿的地方,不论是句中或句末,如果本来应该用点号的,可以用了点号再加破折号或者省略号。
3、引号同点号连用凡是完整地照录别人的话,末了的点号(多为句终号)放在引号之内。
如: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凡是把引文作为作者一句话的一部分,末了的点号放在引号的外面。
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
4、句内括号与句外括号的使用。
句内括号(即注释句中某一部分的)紧贴在被注释部分之后,倘若正文在这里该用点号,点号应放在括号之后,括号内部可以有逗号或分号,但不能有句号,尽管已经是一个句子。
如: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句外括号(即注释全句的)前边正文的点号用在括号之前。
括号内部如果是句子,可以用句号。
如:全国各族人民间的大团结万岁!(长时间的鼓掌)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全场起立。
热烈的经久不息的鼓掌,转为欢呼。
)八、加盖印章应注意哪些问题?发文机关印章是证明公文效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总的要求是“上不压正文,下骑年盖月” 。
区别不同情况有以下具体要求:单一机关制发的公文在落款处不署发文机关名称,只标识成文日期。
成文日期右空 4 字;加盖印章应上距正文 1 行之内,端正、居中下压成文时间,印章用红色。
当印章下弧无文字时,采用下套方式,即仅以下弧压在成文日期上;当印章下弧有文字时,采用中套方式,即印章中心线压在成文日期上。
当联合行文需加盖两个印章时,应将成文日期拉开,左右各空 7 字;主办机关印章在前;两个印章均压成文日期,印章用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