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演变进程分析

合集下载

第六章农业产业结构

第六章农业产业结构
第二十四页,共35页。
在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基础上形成各 具特色的区域结构
• 对粮食生产实行明确合理的地区分工,主产区专心致力于商 品粮生产并与主销区建立相对稳定的供销关系,主销区则保持 适当的自给水平,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和产 品,通过市场机制将这些产品卖到粮食主产区和其它地区,并 从主产区购买所需的粮食和其它产品。
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单产、净产值、单位成本
反映社会效益的指标:农业商品量及其构成、农产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商品率、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
反映生态效益的指标:森林覆盖率、自然灾害发 生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地和水资源中有害物 质含量等
第十一页,共35页。
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第十二页,共35页。
新阶段的任务: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世纪之交,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 阶段。2000年1月,党中央提出农业和农村工 作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 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第十三页,共35页。
为什么是“战略性结构调整”?
首先,农产品供求关系不同。
其次,结构调整的目标不同。 第三,宏观经济背景不同。
第十四页,共35页。
1978年以前的农业结构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年均增长 率
农林牧业总产 值
种植业产值
32946 14794
40041 17770
59070 23015
68505 21700
林业产值
3422 3770 5133 13868
畜牧业产值 7434 8045 14677 20972
渔业产值
399 441 466
652
农业服务业产 值

第六章农业产业结构

第六章农业产业结构
第六章农业产业结构与分布
• 一、农村产业的结构的概念 •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农村经济中各个产 业部门和各产业内部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组合形 式。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在一定的农村区域中,农 村经济是由哪些产业部门组成的;二是这些产业部门 是按什么方式组合在一起的;三是各个产业部门在总 体中的地位,即各占多少比例。 • 农村产业机构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是一定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形态影响的产物 • 。从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过程看,与自然经济相适应 的必然是封闭性的单一产业结构。随着农村生产力水 平的提高,于日益发展的上平经济相适应的必然是开 放性的多元的产业结构。在发达国家中,现代农村的 产业结构则是一个综合性的繁体和多元化、多层次的 立体网络结构。
• •
• •
• •

4、劳动力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 产业结构发展的工程离不开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 动对象。其中劳动力因素起主导地位,没有人的参与,没有劳动力素质 的提高,就没有产业层次的提高。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对第二、三产 业的发展规模和结构有重要意义。劳动力的合理比例、劳动力利用率的 提高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可以说 是劳动力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及其发展。协作的规模越大,项目越多, 形式越高级,则产业结构发展的类型月会多种多样,水平会越来越高。 5、资金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产业结构的更新、完善和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各种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 过程。只有有了一定数量的资金,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增加活性,促进 分工和专业化,形成新的成产新的生产力,改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 发展规模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的分配规律和增长速度。 6、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条件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首先,科学技术为提高各产业长 产要素的功能和协作程度提供了一句和保证。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能力与 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成正比。劳动工具的不断更新,也是因为科学技术 的不断进步。劳动对象规模和效能的扩大,同样离不开科技进步。其次, 科学技术进步加快了旧产业部门的改造和新产业部门的建立。再次,科 技进步促使产业新格局的实现。产业结构要经常保持优化,必须随科学 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 结合,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正越来越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可以预 见,科学技术作为独立的知识产业,对产业结构的介入程度越深越快, 产业新格局实现得越早。 除上述条件外,经济政策诸如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劳动政 策等,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摘要产业布局理论是阐述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经济现象的理论。

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

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

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1、杜能的《孤立园》。

1926年,法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

他认为:在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在这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域)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运近,亦即集中化程度与中心城市的距离成反比,为此,他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业圈。

尽管杜能的理论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也没有研究其他产业的布局,但他的农业区位理论给西方许多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者以深刻的启发,杜能也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被誉为产业布局学的鼻祖。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认为,运输费用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工业的最优区位通常应选择运费最低点上。

韦伯还考虑了其他两个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劳动费、运费)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

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产生影响。

②聚集力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外部经济效益的增长。

产业布局理论-发展1、成本学派理论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阿尔弗雷德·韦伯之后是胡佛。

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线路运营费用、是距离的函数;站场费用、则不一定。

在此基础上他对阿尔弗雷德·韦伯的理论作了修改:第一,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最佳。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及其成因实证分析——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及其成因实证分析——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Vo . 4 NO. 12 3 Se , 2 07 p. 0
中 国粮 食生产 区域格 局 变 化及 其 成 因实证 分析
— —
基 于空 间计量 经 济学模 型
陆 文聪 梅 燕
[ 摘
要 ] 基 于 17 -2 0 年 中 国各 省 区粮 食 生 产 面板 数 据 , 用生 产 集 中度 从 大 区 和 省 区两 个 层 面 98 05 运
[ 图分 类 号 ] F 0 . 中 34 5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0 —0 X 2 0 )30 4 —3 0 95 8 ( 07 0 —101


问 题 的提 出
保证 粮食 生产安全 始终是 中国农业 发展政 策的 主要 目标 之一 。 自 1 7 9 8年 以来 , 随着农 村家庭 土 地承包 经营制度 的推行 , 经过几 十年 的农业发 展与 改革 , 中国粮食 供给 在 2 0世 纪 9 0年代 后期实 现 了从长 期短缺到 总量基 本平衡 、 丰年有 余的 历史性转 变 。然而 , 随着 中国农 业市场 化改革 的不断
综 合 考 察 粮食 生 产 区域 格 局变 化趋 势 , 从 空 问计 量 经 济 学 角度 , 用 Moa ’ I 数 验 证 了 中 国 各 省 并 采 rn S 指
区粮 食生 产 总 量 数 据 的 空 问特 性 , 在此 基 础 上 利 用 P nl aa 合 空 间 误 差 模 型 实 证 分 析 中 国 粮 食 生 ae D t 结
深 入及农 村经济 的发展 , 国粮食 生产 区域 空间格局 也发生 了 明显 的变化 , 中 在一些 沿海经 济发达地 区, 粮食播 种面积 不断减 小, 粮食 总产量 持续 下降。 如何合理 判断 中国粮食 生产 区域 格局 的变化程 度及其 主要影 响因素 , 将有 助于深 入把握 中 国粮食生 产 的区域 变 化趋 势 及其对 中国 粮食供 求 区域

第六章 农业产业结构

第六章  农业产业结构

2005年 种植业比重 林业比重 44.9% 1.2%
畜牧业比重
渔业比重 农林牧渔服务业 比重
22.6%
1.2% 20.9%
20.1%
1.1% 25.0%
24.8%
0.8% 26.7%
30.6%
1.0% 16.5%
31.3%
1.1% 15.7%
“十一五”期间农业各产业产值所占比重
50.0% 40.0%
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新阶段的任务: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世纪之交,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 新阶段。2000年1月,党中央提出农业和农 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 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为什么是“战略性结构调整”?
首先,农产品供求关系不同。
其次,结构调整的目标不同。
第三,宏观经济背景不同。
(一)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 是指通过对农业结构的调整,使一 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 从而使农业产业结构的效益,水平不断 提高的过程。
(二)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
1)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不断提高经 济效益。 2)能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 3)能最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4)农业各部门能协调发展 结论:农业结构是否合理是相对的,过去合理的 农业结构现在会变得不合理,因此,农业结构调 整是一个不断的动态过程。
百分比
30.0% 20.0% 10.0% 0.0% 2005 2006 2007 年份 2008 2009
种植业产值比重 林业产值比重 畜牧业产值比重 渔业产值比重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
表3 克拉玛依市“十一五”期间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 表 单位:公顷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我国梨生产布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我国梨生产布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我国梨生产布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耿献辉;卢华;周应恒【摘要】基于全国28个省、市、区的相关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测度1990~2010年期间我国梨生产布局变动特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梨生产地域格局正在缓慢进行调整,且产地不断由集中走向分散,由传统优势区向长江流域及西北地区的生产区域转移,具有比较优势的新主产区正逐渐形成.在此基础上,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对影响我国梨生产布局变迁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梨生产布局的变迁是各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影响更为突出,其中非农就业、化肥投入及劳动力价格对梨生产布局的影响程度较大,梨生产布局的变化是众多农户理性选择行为的结果,是资源不断优化配置的体现.建议因地制宜、适时适当进行梨生产布局规划,实现资源禀赋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期刊名称】《农业经济与管理》【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11页(P67-77)【关键词】梨;生产布局;变迁特征;影响因素【作者】耿献辉;卢华;周应恒【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7我国是世界上梨生产和贸易大国,梨在我国的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苹果和柑橘。

由于我国梨种植面积分散,种植结构不合理,存在梨果质量不高以及比较优势发挥不明显等问题。

近年来,伴随劳动力价格上涨、人口老龄化出现、劳动力的不断转移以及“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在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以供求平衡为基本目的的传统梨种植生产已不足以应对我国梨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正因为此,近些年我国梨的主产区域也开始发生变化。

梨生产布局的变化不仅影响国内梨的供给和市场价格,而且会对我国梨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西吉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42万亩,种植马铃薯120万亩;牛、羊、猪、禽存栏7074万头,出栏6775万头,肉类总产量11万吨,优质牧草留床面积7615万亩,实现牧业总产值21亿元;设施农业及西芹总产值21679万元;新建拱棚14598亩,维修日光温室224座,设施农业投入生产17265亩;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面积39797亩,其中:拱棚37397亩,日光温室2400亩;完成旱作节水农业覆膜保墒面积1633万亩。

马铃薯总产在180万吨以上,全县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55万个羊单位,肉类总产量达到1.5万吨,实现木业总产值3.6亿元,人均草畜产业纯收入达到350元以上;西芹实现总产14万吨,西芹产业总产值达到1.35亿元,农民人均西芹产业纯收入达到180元;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保墒面积23.8万亩,实现农牧业总产值14.4亿元。

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成自治区级现在农业示范基地4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7个,农牧业科技示范点40多个,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29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

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33个,生产单位21个,产量达到100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

全县绿色产品生产企业2家,绿色产品产品数2个,绿色产品产量达到53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西吉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不论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马铃薯支柱产业的问题:一是加工不足(原料不足)。

老百姓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足,执法单位执法不严,导致马铃薯的偷盗情况越来越严重。

二是由于品种的落后、老百姓种薯的选用认识不足。

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

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

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是评估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不仅考虑了传统农业生产率中的资本、劳动等要素,还纳入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影响的考量。

研究中国农业GTFP的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对于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农业GTFP的空间分异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收集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相关数据,运用空间统计方法揭示GTFP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征和差异。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造成这种空间分异的原因和驱动因素。

这些驱动因素可能包括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政策制度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GTFP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对各个驱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和检验。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各因素对GTFP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从而找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因子和优先领域。

本文还将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例如,针对GTFP较低的地区,可以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针对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地区,可以推广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这些政策建议旨在为中国农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从空间分异的角度,全面分析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其驱动机制,为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空间分异分析。

同时,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我们识别并量化了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驱动因素。

在数据来源方面,我们主要采用了国家统计局、农业部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统计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演变进程分析摘要:公元前8世纪之前,中国农业产业分布分散,总体上呈均匀分布状态,基本上没有产业集聚。

至公元12世纪,农业产业集聚开始得到发展,但直到1840年,农业产业集聚程度还很低,且农业产业布局呈小面状分布特点。

至1949年,虽然农业产业集聚度仍不高,但农业产业布局开始呈现出典型的面状分布特点。

到1980年,农业产业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布局仍呈现出典型的面状分布特点。

1981年以来,农业产业集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也开始出现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虽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开始出现一些分散倾向,但农业产业集聚仍是主流,面状分布的农业产业布局特点没有根本改变。

关键词:中国;农业产业;产业集聚;产业融合;产业布局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以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演变为依据,可以概括地将中国历史上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演变进程分为以下两个阶段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旧中国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它又可细分为公元1840年以前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经济时期和公元1840年至公元1949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时期;第二阶段,新中国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它也可细分为公元1949年至公元1980年和公元1981年至今两个时期。

1 旧中国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旧中国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变化,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分界点,之前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之后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

这两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特点。

1.1 1840年以前的中国农业产业空间布局1.1.1 公元前8世纪之前公元前22世纪以前,中国农业处于原始农业萌芽期。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中华民族就开始了农耕和畜牧业生产,黄河流域是当时中国最早、最大的农业生产中心,那时的农业是使用由石、骨、木等制作的简陋的生产工具,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农业生产力极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出现了青铜农具,生产工具由石器时代过渡到金属时代,进入传统农业的形成期。

农田水利的兴修增强了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垄作、中耕、治虫、选种等农业技术相继被发明和应用,此时农业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产业,但总的来说农业生产力还很低,农业发展缓慢。

所以说,公元前8世纪前的中国农业产业空间分布分散,黄河流域是当时最大的农业生产分布地区。

1.1.2 公元前7世纪—公元12世纪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12世纪,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期。

这一阶段大体上是春秋至两宋时期。

这一时期,开始使用铁制农具,畜力耕作技术不断完善,防旱保墒旱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等农业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和以小农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经济组织形式开始形成。

从公元4世纪的南北朝开始,长江以南地区农业逐渐发展起来,至公元8世纪的唐代中期,长江以南地区的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成为国家经济的中心。

这个时期农业产业空间分布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学者刘玉峰[1]、刘昌俊[2]研究认为,至唐代,不仅在粮食作物的种植生产、销售和磨粉、酿酒、榨油等农产品的技术加工业方面,而且在茶叶、甘蔗、蚕桑、苎麻、花生、蔬菜、水果、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生产以及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等方面都有商品性农业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表明唐代社会的农业产业开始出现产业集聚的新态势和动向。

郭旭[3]分析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的农业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商品性农业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均有了很大的发展,粮食产品和经济作物产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向商品转化,为满足农民贸易需求的小城镇也应运而生,小城镇的出现又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的集聚。

1.1.3 公元13世纪—公元19世纪30年代末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末,是中国传统农业深化时期,这一阶段大体是元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人口增长很快,至清朝道光十四年(1843年)时,全国人口已突破4亿。

为解决人口增加带来的日益尖锐的社会问题,人们更加注重边疆的开发和对山地、滩涂、泽地、盐碱地等荒闲土地的垦殖利用。

此外,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多熟种植、间作套种等耕作技术也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尤其是这一时期先后从国外引进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和烟草、花生等经济作物,促进了中国农业作物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一时期在农业经济上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商品性农业有了一定发展,有些地区已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经济作物产区。

李振泉等[4]和魏小英等[5]研究认为约在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农业经济中商品经济成分日益增大,农业生产中种植何种作物,已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和制约,以粮食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自给性农业经济结构正日益瓦解,农业经营不再是单一的稻作制,而向着多种经营的种植经济作物的综合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

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生产都有相当的发展。

纺织、制茶、制糖、碾米、陶瓷等手工业生产中心相继出现,著名的有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养蚕业、丝织业,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平原的植棉业、棉纺织业,粤、闽、台一带的甘蔗制糖业,湘、赣、皖、浙的制茶业,景德镇、宜兴、醴陵的陶瓷业等,这些都标志着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程度。

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商品化程度并不高,闭关自守的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和产业空间布局的变革,这个时期的农业产业集聚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集聚程度并不高。

1.2 1840年至1949年中国农业产业空间布局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是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期。

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以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虽然世界近代农业科技也开始随着中国国门的被打开而传入中国,西方的农机具、化肥农药、作物和畜禽良种也被相继引进,这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由于当时中国的农业产业是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多重压迫下,虽然总体上来说,近代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了,但几种主要农产品的商品率均不足30%,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依然迟缓,对外国的依赖性极大,农业产业结构也极不协调,再加上连年战争的破坏,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很不稳定,这在粮食产量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中国1840年粮食总产量为999.4亿kg,总人口为4.13亿,人均占有粮食为242 kg,而到1949年粮食总产量为1 357.5亿kg,总人口为5.42亿,人均仅占有粮食250.5 kg,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人均占有粮食仅增长8.5 kg(3.5%)[6]。

从农业产业空间分布来看,受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发展的社会历史等诸多条件的影响,棉花、大豆、桑蚕、烟草、茶叶、禽蛋等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的地区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内地仅是在有铁路伸入或有大型水运干线等交通方便的地方才出现个别的或局部的农业商品化地区,广大的西部地区则基本仍停留在原始的自然经济阶段,这就形成了沿海与内地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的极端不平衡。

中国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总体形成了东部以种植业为主和西部以畜牧业为主的两大基本地带,中间则是半农半牧的产业过渡带。

当时中国的这种农业产业的空间布局具体体现在:已逐步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的棉花集聚、东北的大豆和甜菜集聚、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桑蚕集聚、粤闽台的甘蔗集聚、江南丘陵的茶叶集聚、岭南川南的亚热带水果集聚、辽东半岛的苹果集聚以及鲁豫的烟草集聚等;而这些农业产业集聚地区,也是城市较多的地区,是中国商品粮的重要销售市场。

西部地区的农牧经济由于受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较少、影响也较间接,交通大多不便,农业经济专业化、商品化程度还较低,基本上仍处在落后的原始牧业经济状态,基本没有农业产业集聚。

总之,在封建土地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农业产业空间分布仍呈现出产业区域专业化不显著、产业分布不平衡、产业集聚度低的特征。

2 新中国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经济发展走上了社会主义的新阶段,经过60多年来的发展,中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2.1 1949年至1980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合理布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949年以来,中国相继进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了大量的农业水利基本建设,推广和运用了许多农业技术装备,并采取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使中国农业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虽然其中有一些战略性失误限制和阻碍了中国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和改善,但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农业产业总体布局渐趋合理化。

原因在于,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优越性,有计划地恢复和加强了原有的合理的农业产业基地,而后又逐步开辟和建设形成了一大批全国性的商品粮基地、棉花生产基地、糖料作物生产基地、烤烟商品生产基地、副食品生产基地等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主要有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吉林中部平原、内蒙河套平原、宁夏银川平原、河西走廊和黄淮平原等地的商品粮基地;华北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平原、汾河谷地、长江三角洲、淮北、苏北、新疆等地的棉花生产基地;珠江三角洲、雷州半岛、闽南、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中西部、北疆等地的糖料作物生产基地;河南许昌、山东益都与昌潍、安徽风阳、云南玉溪、贵州贵定等地的烤烟商品生产基地;在大中城市和工矿业基地,还建设了大批以蔬菜、肉、禽、蛋、奶、淡水水产品生产为主的副食品生产基地等[4]。

上述多种多样的农产品商品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既促进了中国合乎客观规律的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亦使中国农业产业总体布局渐趋合理化,农业产业的集聚程度也进一步提高。

2.2 1981年到现在1981年以来,中国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呈现出农业产业集聚、集群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显著特点。

2.2.1 农业产业集聚、集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农村实行了以明确使用权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使中国农业发展水平走出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长期徘徊不前的困局,从此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改革,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建设,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政策,使中国农业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迅速地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活力大大增强,农产品商品率大大提高;各个地方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和发挥比较优势,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技术条件、生产规模、产业基础等因素,以国家级大宗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为主、围绕市场需求发展了大批以中小型和专业化生产为主的种养业生产基地,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更趋科学化和合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