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5从《周颂》与金文中成语的运用来看古歌诗之用韵及四言诗体的形成
诗经·周颂(三乐居金文习作)

诗经·周颂(三乐居金文习作)《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周颂》是《诗经》篇章之总名,是《诗经》中《颂》的一部分,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共三十一篇,是周朝的颂歌,全部作于西周初年。
据後人考证,为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时代近一百年间(约前1046—约前977年)的作品。
颂是古代的一种乐曲,《周颂》乐章大多用于宗庙祭祀,祭祀对象包括祖先、天地、农神等。
内容多歌颂统治阶级的功德或祈求神祇赐福,部分诗篇提供了较重要的古代社会经济史料。
多数是贵族创作,有的可能出于宫廷史官、乐官之手,亦有少数是由民间祭歌借用而来的。
内容包括:一、清庙之什1.《清庙》,2.《维天之命》,3.《维清》,4.《烈文》,5.《天作》,6.《昊天有成命》,7.《我将》,8.《时迈》,9.《执竞》,10.《思文》。
二、臣工之什11.《臣工》,12.《噫嘻》,13.《振鹭》,14.《丰年》,15.《有瞽》,16.《潜》,17.《雝》,18.《载见》,19.《有客》,20.《武》。
三、闵予小子之什21.《闵予小子》,22.《访落》,23.《敬之》,24.《小毖》,25.《载芟》,26.《良耜》,27.《丝衣》,28.《酌》,29.《桓》,30.《赉》,31.《般》。
01 诗·周颂·清庙於穆清庙⑴,肃雍显相⑵。
济济多士⑶,秉文之德⑷。
对越在天⑸,骏奔走在庙⑹。
不显不承⑺,无射于人斯⑻!【词句注释】⑴於(wū):赞叹词,犹如现代汉语的“啊”。
穆:庄严、壮美。
清庙:清静的宗庙。
⑵肃雝(yōng):庄重而和顺的样子。
显:高贵显赫。
相:助祭的人,此指助祭的公卿诸侯。
⑶济济:众多。
多士:指祭祀时承担各种职事的官吏。
⑷秉:秉承,操持。
文之德:周文王的德行。
⑸对越:犹“对扬”,对是报答,扬是颂扬。
在天:指周文王的在天之灵。
⑹骏:敏捷、迅速。
⑺不(pī):通“丕”,大。
商周文学语言因革论

商周文学语言因革论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阶段,文学语言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商周文学语言的变革:一、文字的形成与发展:1. 商代甲骨文:商代的主要文字是甲骨文,它是商代人民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
这种文字具有比较独特的形式特点,代表着商代文化的表达方式。
2. 周代金文:周代逐渐发展出了金文,与商代的甲骨文相比,金文的形式更加规范和工整,文字的结构也更加统一。
这标志着文字在形式上的进一步发展。
二、文学风格的变化:1. 商代文学:商代的文学创作以《诗经》为代表,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商代的诗歌风格以叙事、咏史、咏美自然等为主,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2. 周代文学:周代的文学以《尚书》和《易经》为代表,周代的文学开始呈现出更加庄重、凝练的风格,其中的儒家思想伴随着对社会道德和礼仪制度的关注。
三、政治和社会的变迁对文学语言的影响:1. 商代到西周的过渡:商周交替之际,社会制度的变化使得文学语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尤其是在政治、宗教和礼仪方面的用语。
例如,由于周朝的建立,出现了一系列关于王权、宗教仪式和礼制的文学作品。
2. 中晚周时期的分化:中晚周时期,周朝逐渐分裂为诸侯国,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和社会差异也导致文学语言上的差异。
例如,楚辞作为湖湘地区的代表,体现了地方风土人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商周文学语言因革不仅受到文字形式的变化影响,也受到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变迁的影响。
它在风格和内容上都呈现出了一定的演变和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和道德观念的变化。
这种变革也为后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考试《修辞与言语艺术》形成性考核解析

1我国最早把"修”和"辞”连着起来使用的著作是()。
正确答案是:《周易》魏晋南北朝()的问世奠定了我国古代修辞学的基础。
正确答案是:刘勰《文心雕龙》"赋、比、兴”是对()中的修辞现象的归纳和阐释。
正确答案是:《诗经》精心选择词语就是到普通常用的词语中去挑选,而不是难字、怪字、僻字,关键是要()。
正确答案是:意胜"海风为人们唱歌,海浪为人们欢笑。
”这句话中,"唱歌”原写作"唱着英雄歌”,这样修改的目的是为了使词语更()。
正确答案是:稳妥和谐"你的母亲早死了,早叫你父亲压死了,闷死了。
”把该句中的"压死”改为"逼死”,其目的是使词语更()。
正确答案是:形象鲜明"在轻轻荡漾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这个句子中,用"浮”这个词最大的特点是()。
正确答案是:新鲜生动()常常是造句中的关键词语,有的写作经验之谈中把它看作是灵魂,诗眼,响字。
正确答案是:动词"万万没有想到,一切希望都是失望,一切设想都是幻想,一切感觉都是错觉。
”这句子中体现的是()的巧妙配合。
正确答案是:同素词语下列各句都有活用的成语。
活用方式属于"拆离”的是()。
正确答案是:这出戏与原作虽貌离却神合。
具体来说,修辞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满足交际目的, 适应言语环境, 坚持不断创新修辞与逻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修辞活动要遵循逻辑的规律。
, 修辞可以突破逻辑的框框。
, 有时看似违反逻辑的修辞,正是建立在其基础上。
学习修辞的方法主要有:()。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加强修养, 借鉴积累, 勤学多练关于词语修辞和语言美,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周 颂·载芟》等诗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周颂·载芟》等诗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周颂载芟是汉代诗人刘向的一首名篇,被誉为“千古绝唱”,它深刻表达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辉煌历史。
历史上,周颂载芟一诗流传到今日,取之于古,用之于今,充分诠释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首先,诗中称赞的是周天子的功德,提醒人们要尊敬和拥护龙的权威,并向祖先表示敬意。
其次,诗中比喻陈述是古代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
例如,“因天子乃睦,载芟靡芟”一句描绘出大行搬迁的情景,又形容出人们用以表示对天子的尊敬和拥护,这完全体现了古代礼仪规范,强化了从上到下对帝王拥护的观念。
此外,《周颂载芟》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特有的伦理道德,“乃令皇瞻,累斯令行”这一句告诉我们,皇帝必须尊重皇后和高贵的父亲,而下属也必须尊敬上级,这就是古代圣贤伦理的完整体现,也是古代的礼仪规范的重要内容。
此外,通过《周颂载芟》,我们也可以隐约感受到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构成。
在这首诗中,每一个角色的职责和位置都很清楚,表现出了古代社会的分工协作,以及各分工之间的劳动和贡献,揭示出如何在国家共同发展和繁荣昌盛中发掘力量,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内容。
总之,《周颂载芟》体现出的传统文化内涵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普遍深入,是古代中国的国粹文化的精彩作品。
诗词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如尊孔孝观、拥护权威、正统伦理、礼仪文化、社会分工协作等,
仍然保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决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传统。
借由这首诗尤其涉及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今天还是将来,都可以让我们在哲学思想、事业理想等方面深思中国文化精髓,从而接受教育、塑造自身精神文化,践行传统文化,成为有思想、有信仰的优秀新时代公民。
0517《周颂》与金文中成语的运用来看古歌诗之用韵及四言诗体的形成

《周頌》與金文中成語的運用來看古歌詩之用韻及四言詩體的形成(首發)陳致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周頌〉的年代,現代學者一般認為其三十一篇中大部分的詩篇成詩於西周早期,如向熹說:「大體作於武成康昭四朝(1046-977 B.C.)約一百年間,是西周早期的作品,為西周統治者用於祭祀的樂歌。
」1這一說法基本代表了現代學術界一般看法,雖微有異同。
西文研究著作中,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認為在《周頌》裡,有些詩歌沒有押韻,有些部分押韻,是所謂的“自由韻律體系”(Free rime system)。
高氏並對《詩經》中三頌部分的用韻都作了深入的研究。
2夏含夷(Shaughnessy)在“From Liturgy to Literature: The Ritual Context of the Earliest Poems in Book of Poetry”中指出此詩未用韻的特徵、行與行之不勻稱及其他的語言特徵,都證明了傳統將此詩認定為西周早期之作的說法是正確的。
3夏含夷又推論此詩為在“禮儀進行時所吟誦”的禱祝之詞。
4日本學者松本雅明指出在〈周頌〉三十一篇裡,歌頌文王的有七篇,如加上〈清廟〉這一篇則為八篇;歌頌武王(1046-1043 B.C.)有四篇,如加上〈雝〉,則為五篇,歌頌成王(1042-1021 B.C.)的有三篇,后稷、康王(1020-996 B.C.)、大王各一篇。
認為也是周初宗廟祭祀的作品。
並且推測在祭祀中活動中,有些角色扮演的類似早期戲劇表演的行為。
其中有些詩是工祝的角色所歌誦的,有些則是神保所歌誦的。
5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推想。
在松本看來,〈清廟〉這首詩就是神保所歌誦的。
而其他各篇或為神保所歌,或為工祝所唱,其時代也是在西周初年。
以上諸家都以金文為依據,對〈周頌〉年代作合理的推斷。
筆者在〈「万(萬)舞」與「庸奏」:殷人祭祀樂舞與《詩》中三頌〉認為商代甲骨文和《詩》《書》《春秋》三傳等文獻中所說萬舞和庸奏,最初都在商代祭祀中用於迎神娛神。
2021年度初中语文继续教育答案

2021年度初中语文继续教育答案1、下面选项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颇多pō外壳ké淤泥yū睥睨pì(正确答案)B、旖旎qí嫌弃xián 招惹rě赐名cìC、洋溢yì萌芽méng 赋予fǔ耀眼yàoD、抗御yù观摩mó堕落duǒ吸吮yǔn2、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语言以四言为主,其中不少篇章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1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柳宗元提出的。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5、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羞怯(qiè)粗犷(kuàng)褴褛(lǚ)戛然而止(jiā)B.蹒跚(pán)徘徊(huái)揩(kāi)油抑扬顿挫(cuò)(正确答案)C.恣睢(zì)教诲(huì)两栖(xī)吹毛求疵(chī)D.沉淀(diàn)炽热(zhì)告罄(qìn)桀骜不驯(jié)6、1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
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钦佩jīn战战兢兢kè(正确答案)B、萧瑟xiāo溘然长逝kèC、精湛zhàn 侃侃而谈kǎnD、妊娠rèn 目瞪口呆dèng8、1关汉卿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9、1《窦娥冤》是我国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试论《周颂》与先秦诗乐舞一体

试论《周颂》与先秦诗乐舞一体作者:张文波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1期张文波(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先秦的“乐”是集诗歌、音乐、舞蹈三而为一的综合艺术形态,这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时普遍存在。
在礼乐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经》更是具备了这样的特点。
作为“《诗》之正经”的《周颂》,为周王室在祭祀仪式中所用之诗歌,其大多诗篇就是以诗、乐、舞一体的形式存在的。
其中的《武》、《象》两组诗歌更为诗、乐、舞结合的典范。
关键词:诗;乐;舞;《周颂》;《武》;《象》中图分类号:I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1—0022—02一、先秦诗、乐、舞一体先秦时期人们对乐的基本观念是诗、乐、舞三者的有机统一。
故《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在吴季札在鲁观乐之孔疏云:“乐之为乐,有歌有舞。
”《礼记·乐记》亦言:“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可见,先秦之“乐”包含的内容比今天相对广泛,是融合了舞蹈、歌唱、乐器伴奏等的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诗乐舞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西周之前也已形成,其可追溯至三代以前的传说时代。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有八子,是使歌舞”,《尚书·舜典》亦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又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革各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
”这些记载,大致勾勒出了传说时代原始艺术的综合性,也证明先秦诗乐舞不分是可信的。
我们在稍后的文献也可得到印证。
《诗大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周颂·酌》赏析

《周颂·酌》赏析《周颂·酌》是《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中的一篇。
是一首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
全诗一章,共九句。
此诗文句古奥,今人读来多不解其妙。
若拈出孙鑛“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原为《孙子》中语)的评语以为启发,恐怕读者对其前半部分弦乐柔板般的从容与后半部分铜管乐进行曲般的激昂就会有一定的感悟。
欣赏《颂》诗,所当留意之处,就在这如斑驳的古鼎彝纹饰的字句后所涵蕴的文化张力。
酌於铄王师!遵养时晦。
时纯熙矣,是用大介。
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
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创作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
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这首诗就直接体现了当时的政治某些方面的事情。
作品鉴赏《酌》是《大武》五成的歌诗,《毛诗序》云:“《酌》,告成《大武》也。
”(关于《大武》的详细介绍,可参看《周颂·我将》一篇的鉴赏文字)《大武》五成的乐舞表现的是周公平定东南叛乱回镐京以后,成王命周公、召公分职而治天下的史实。
当时天下虽然稳定,但仍不能令人放心,所以成王任命周公治左、召公治右,周公负责镇守东南、召公镇守西北,即所谓“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诗经·鲁颂·閟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從《周頌》與金文中成語的運用來看古歌詩之用韻及四言詩體的形成(首發)陳致香港浸會大學〈周頌〉的年代,現代學者一般認為其三十一篇中大部分的詩篇成詩於西周早期。
如向熹說:「(〈周頌〉)大體作於武成康昭四朝(1046-977 B.C.)約一百年間,是西周早期的作品,為西周統治者用於祭祀的樂歌。
」1這一說法基本代表了現代學術界一般看法,雖微有異同。
西文研究著作中,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認為在《周頌》裡,有些詩歌沒有押韻,有些部分押韻,是所謂的“自由韻律體系”(Free rime system)。
高氏並對《詩經》中三頌部分的用韻都作了深入的研究。
2夏含夷(Shaughnessy)在“From Liturgy to Literature: The Ritual Context of the Earliest Poems in Book of Poetry”中指出此詩未用韻的特徵、行與行之不勻稱及其他的語言特徵,都證明了傳統將此詩認定為西周早期之作的說法是正確的。
3夏含夷又推論此詩為在“禮儀進行時所吟誦”的禱祝之詞。
4日本學者松本雅明指出在〈周頌〉三十一篇裡,歌頌文王的有七篇,如加上〈清廟〉這一篇則為八篇;歌頌武王(1046-1043 B.C.)有四篇,如加上〈雝〉,則為五篇,歌頌成王(1042-1021 B.C.)的有三篇,后稷、康王(1020-996 B.C.)、大王各一篇。
認為也是周初宗廟祭祀的作品。
並且推測在祭祀中活動中,有些角色扮演的類似早期戲劇表演的行為。
其中有些詩是工祝的角色所歌誦的,有些則是神保所歌誦的。
5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推想。
在松本看來,〈清廟〉這首詩就是神保所歌誦的。
而其他各篇或為神保所歌,或為工祝所唱,其時代也是在西周初年。
以上諸家都以金文為依據,對〈周頌〉年代作合理的推斷。
筆者在〈「万(萬)舞」與「庸奏」:殷人祭祀樂舞與《詩》中三頌〉一文中認為商代甲骨文和《詩》、《書》、《春秋三傳》等文獻中所說萬舞和庸奏,最初都在商代祭祀中用於迎神娛神的樂舞樂歌形式。
「庸」與「頌」古音同部,聲紐相近,庸本是商代樂鐘之名,甲骨文中其字形作「」,也是當時一種祭祀禮樂之名,而周人在學習商人之禮樂文化時,既採其用其體式,又需標榜獨立性,故有頌這種詩歌音樂舞蹈體式。
6筆者認為:商周嬗代之際,周人的文化及其音樂文明是落後於商的。
僻處西陲的「小邦周」作為商的屬國,雖然在軍事崛起之後,東向戰勝了曾經是其宗主的「大邑商」,但是在文化上尚處於弱勢。
所以在文化上周人對商的態度是一方面是要學習、吸收其文化,另一方面郤是又要加以限制和改造。
限制是出於畏懼,改造是為標榜自身的文明程度。
正是在這樣一種心態下,商代祭祀中所用的庸奏、庸舞和万(萬)舞,才被吸納和改造成周人的禮樂,並又加以重新命名,這也許就是所謂「周頌」的由來。
7這首詩應繼承了商代在禮儀活動中作為祝禱之詞的一些元素。
這些商代的詩,一般都以「庸」(=頌)作為主要的伴奏樂器。
而〈清廟〉等篇大概便為周早期模仿商頌之作。
關於〈周頌〉的成詩年代,筆者原來基本上也同意諸家的看法,認為〈周頌〉基本上成詩於周初武、成、康、昭時期。
但是現在看來這一看法是基於詩歌的內容、用韻、語句特徵所作的一個表面粗疏的判斷。
近年來筆者在研讀金文和《詩經》的過程中,發現在〈周頌〉這部分有兩個問題值得特别關注:一個是〈周頌〉中的成語成詞的問題;另一個是用韻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實際上牵涉到西周早期的祭祀用語的發展變化問題。
筆者認為從金文和〈周頌〉兩相比照來看,當時祭祀語詞經歷了由不規則向規則的方向,並且由雜言向四言固定化的過程。
〈周頌〉中許多詞語在兩周金文中都有對應的辭例,有時學者或以為是金文引用詩句,但實際上,並非引詩,而是金文和詩經都在用當時成語,如「以雅(夏)以南」、「日就月將」、「旻(日、敃)天疾威(畏)」、「出入(內、納)王命」、「不敢怠(迨)荒(遑)」(或曰不敢妄【荒】寧)、「夙夜匪(篚、不)解」、「式宴(匽)以衎(侃)」等,率此類也。
8這些成語實際也是周人早期宗教活動中逐漸形成。
《詩.周頌》諸篇在使用祭祀成語的過程中,也是句式逐漸變得規則,向四言形式發展,同時又有一種入韻化的傾向,而這種入韻的傾向,又與金文銘辭,特別是編鐘銘文逐漸變得規則,並且入韻,幾乎可以說同步的。
也就是說,大約都是在西周中期共王(922-900 B.C.)時期以後,〈周頌〉詩篇中的許多成詞或套語的運用,與西周銅器銘文上嘏辭是相同的。
〈周頌〉中有些詩如〈清廟〉、〈維天之命〉、〈維清〉、〈烈文〉、〈天作〉、〈昊天有成命〉、〈我將〉、〈時邁〉、〈思文〉、〈豐年〉、〈訪落〉、〈敬之〉、〈小毖〉、〈酌〉、〈桓〉、〈賚〉等篇中都偶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的句式,合金文銘辭而參之,則兩者都是當時宗教活動中常用語詞,而這些語辭在西周中期以後也逐漸開始由雜言向四言化發展,並且定格為成語。
另外一點就是在詩經各部分中,〈周頌〉有一個異於《詩經》其他部分的顯著特點就是其中很多詩都不入韻,據王力的擬音,全篇基本上無韻的詩有〈清廟〉、〈維天之命〉、〈昊天有成命〉、〈時邁〉、〈臣工〉、〈噫嘻〉、〈武〉、〈小毖〉、〈酌〉、〈桓〉、〈般〉等。
9其中〈昊天有成命〉、〈時邁〉、〈武〉、〈酌〉、〈桓〉、〈般〉至少其中數篇極有可能是周初創製的〈大武〉樂章的歌詞。
10王國維曾解釋說其詩不入韻是因為〈周頌〉的聲調較緩。
這個解釋是不盡人意的。
以西周金文與〈周頌〉諸詩比讀,我們發現西周金文大約也是在共王時期開始向韻文方向演變,而且在宣王時期更是出現了一種普遍入韻的傾向。
其中〈周頌〉與金文中某些成語正是在韻文發展的過程,為了入韻而生成的。
比如西周中晚期常見的「永保用享」、「用享用孝」、「萬壽無疆」、「眉壽無期」這一類的成語,是從早期的「永保用」、「用享」、「用孝」、「無疆」、「眉壽」等詞變化而來。
之所以出現這些四字語詞,也是由於西周中晚期金文中,多以陽、幽、之部為韻。
如果從考古發現的樂鐘來看,〈周頌〉與金文四言成語的大量出現,以及兩者由無韻到雜韻,到有韻的過程,二者近乎同步的發展,這些並非歷史的偶合。
四言詩句的定型,以及入不入韻實際上是與西周樂鐘的使用,以及音樂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西周禮樂中最重要的樂器編甬鐘,在西周穆王(976-922 B.C.)時期以後才出現了《周禮》中所描述八件一組、與編磬和鎛共同使用的範式。
也是穆王(976-922 B.C.)時期以後也才真正使用樂鐘正、側鼓雙音構成四聲音階的旋律效果,青銅器銘文特別是鐘鎛銘文上長篇韻文的出現恰恰是在這個時候。
如此同步,絶非偶然。
考察《詩.周頌》諸篇與西周金文在成語和習語的使用,以及同步發展的現象,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揭示出,在西周中期,伴隨著音樂的使用和祭祀禮辭的發展,中國的四言體詩開始逐漸形成,並且格式化。
下面讓我們來具體討論一下〈周頌〉與金文中所用的成語,韻文及四言詩體的形成。
一. 《詩.周頌.清廟》及〈周頌〉其他諸篇所見金文中成語《詩經‧周頌》諸篇與金文比照來看,《詩經》中成語的運用,可謂隨處可見。
今以《詩.周頌.清廟》為例,稍覘詩與西周早期金文之關係,可以看出其源出為一,都是周人的宗教禮儀活動中,所歌所誦的禮賛之詞。
其辭的內容是:於穆清廟,肅雍顯相。
濟濟多士,秉文之德。
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
不顯不承,無射于人斯。
這些禮賛之詞,與西周銅器銘文中所保留的語詞頗多相似之處,如果我們注意一下詩中我所標示的黑體的部分,這些事實上都是金文中最為常見的詞語,前人或稱為「成語」,如王國維、屈萬里、劉節等,或稱為「成詞」,如姜昆武等,今人或稱「習語」。
11但不管如何稱名,應該說明的是這些語詞都是金文和兩周文獻中常見的固定化的表達方式,或者為當時成語的一部分,或者為某一成語的變化形式。
下面讓我們具體分析這些詞語與金文辭例之關係,及其在周人宗廟祭祀活動中作用。
於穆清廟「於穆」一詞,金文中未見。
而金文與《詩經》中「穆穆」一詞當是「於穆」之本義。
〈清廟〉的下一首詩〈維天之命〉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
」金文中較常見的是以「穆穆」來狀文王或祖考先王之德,故金華(集成245)鐘銘文「余畢龏威忌(),(惄)穆不彖(墜)于厥身。
」「於穆不已」猶言「惄穆不彖」。
金文中多言「穆穆」,並與「廙廙」、「不顯」、「皇且考」、「明德」等相並言,詳見下「秉文之德」條。
肅雍〈周頌‧雝〉:「有來雝雝,至止肅肅。
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周頌‧有瞽〉:「肅雝和鳴,先祖是聽。
」〈召南‧何彼襛矣〉:「曷不肅雝,王姬之車。
」〈大雅‧思齊〉:「雍雍在宮,肅肅在廟。
」這些當與「肅雍顯相」一句合參之。
〈周頌‧有瞽〉:「肅雝和鳴,先祖是聽。
」一詩,《禮記‧樂記》云:「詩云:『雍雍和鳴,先祖是聽。
』夫肅肅,敬也;雍雍,和也。
夫敬以何,何事不行?」可知「肅雍」即「肅雝」,並且是「肅肅雍雍」或者「肅肅雝雝」之簡略語。
此語金文中亦多見。
如宗周鐘(集成260)銘文云:「倉倉(恖恖)。
(從者從隹)雝雝。
用卲各不同。
以字及鍺字字形來看,其與金文中肅字之異主要在肅()字下半從形。
上半「聿」形與「鍺」字之「者」形有幾分相近。
第不知肅雝(雍)是否即是金文中「鍺雝(雍)」之譌變?鄭剛認為,此「者」形為「尗」字,即「叔」,通「肅」字。
12集成10285著錄的訓匜,有「尗」字,其形的確與鐘鎛銘文中的「者」旁相近。
尗字古音在覺部書紐,當與「寂」相同,與覺部心紐之「肅」字是可假借為用的。
王輝云:繡(幽心)、蕭(幽心)讀為「寂」(覺從),幽覺陰入對轉,心從旁紐。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道經》:「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
乙本「繡」作「蕭」。
通行本作:「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13故金文中之「尗尗雝雝」有可能即文獻中之「肅肅雍雍」。
金文中從者從隹之字與「鍺」字,疑即詩經中肅字之本字。
春秋時期弔之仲子平鐘銘云:「鍺鍺雝雝,聞于夏東。
」與宗周鐘一樣,也是用同一成語形容鐘鼓和鳴之聲。
此詞又見於春秋時期之秦公鐘(集成263、266、267、268、269)鎛銘文。
曰:「霝音鍺鍺雝雝,以匽皇公,以受大福。
」秦公鎛銘(集成270)又云〆「其音鍺鍺,雝雝孔煌。
」西周晚期梁其鐘(集成188、190、192)銘云〆「鎗鎗鏓鏓,鍺鍺」。
經傳疏注中對肅字,幾無例外地釋為敬,如果這個字即是尗字的話,那麼釋「敬」就不準確。
金文此字很可能是像聲字,像鳥羽振動之聲。
另外,釋雝或雍為和,義差近之,因為此字本也是像聲字,擬鐘鼓等樂器和鳴之聲。
「肅」字形容音樂,多以象簫管之聲,如《釋名》卷七〈釋樂器〉第二十三云〆「簫,肅也,其聲肅肅而清也。
」鄭玄《周禮〄春官注》引逸詩云〆「敕爾瞽。
率爾眾工。
奏爾悲誦。
肅肅雝雝。